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1]

合集下载

临床常用生化检测(诊断学)

临床常用生化检测(诊断学)
汗和烧伤等 医源性:浆膜腔穿刺丧失 细胞外液稀释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退 饮水过多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对急性心肌堵塞的诊断特殊重要。 ① 心肌酶:心肌内含有多种酶,留神肌损伤时,它可释放 入血,使血内相应酶活性增高 ② 心肌蛋白:重要的有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等
【临床意义】
• HDL↑
–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 HDL↓
– 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评价】影响血浆HDL-C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龄和性别 ②种族 ③饮食 ④肥胖 ⑤饮酒与吸烟 ⑥运动 ⑦药物 ⑧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脂蛋白(a) [lipoprotein(a), LP(a)]
• 有促CHO沉积作用 • 与纤溶酶原有同源性 • 受性别、饮食、环境影响小 •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急因子
【参考值】 0-300mg/L
【临床意义】
• LP(a)↑ • 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急性 • 与冠心病、中风、PTCA术后再狭窄亲密相关 • 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炎症、手术等 • LP(a)↓ • 病理性减低 肝脏疾病〔慢性肝炎除外〕
临床较少见 病因 水丧失过多:出汗过多、烧伤、长期腹泻、呕吐、
糖尿病 水分摄入缺乏:昏迷,进食困难等。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
症、肾小管排钾保钠 钠摄入过多:高钠血症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细
2、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 血清Na+< 135mmol/L
丧失过多 肾性缘由:渗透性利尿、慢性肾功衰多尿期等 非肾性缘由: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大量出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TG降低见于肝病、甲亢、营养不良等。

血清脂蛋白
分类(密度分度法) ①乳糜微粒(CM):运输外源性TG ②极低密度脂Pr(VLDL) ③低密度脂Pr(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一 ④高密度脂Pr(HDL):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 ⑤载脂蛋白apo(a)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栓形成
10
临床意义
减低
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胃肠造瘘、慢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摄入过少:长期饥饿成无盐饮食
血清钙
1、99%骨骼,以磷酸钙和碳酸钙形成存在; 2、血中Ca2+很少,不及1%;
3、小肠上段吸收。
12
临床意义
骨破坏加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瘤、 骨萎缩
增高
肠道吸收增加:大量应用VitD治疗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摄入过多:静脉输入钙过多、饮用大量牛奶
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
7.0 mmol/l、OGTT 7.8--11.1 mmol/l
34
临床意义
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1. 具有糖尿病症状,PFG>7.0mmol/L; 2.OGTT血糖峰值> 11.1mmol/L,OGTT 2h血糖峰 值> 11.1mmol/L;
3.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 11.1mmol/L。
糖耐量异常: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GHb)

参考值:
HbA1c 4 %- 6 %, HbA1 5 %- 8%

临床意义: GHb反应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心肌酶检测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心 脏 标 志 物 酶类标志物 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红蛋白Mb
总胆固醇↓:

临床常用的生化检查

临床常用的生化检查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蛋白检测
血清脂类物质(脂质)包括 血清脂类物质(脂质)包括: • 胆固醇[70%是胆固醇脂(CE)、 胆固醇[ 是胆固醇脂( )、 )、30%是 是胆固醇脂 是 游离胆固醇( )、合称总胆固醇( )] )、合称总胆固醇 游离胆固醇(FC)、合称总胆固醇(TC)] •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 ) • 磷脂(PL) 磷脂( ) • 游离脂肪酸(FFA) 游离脂肪酸( ) 与白蛋白结合外, 除FFA与白蛋白结合外,其他都包含在脂蛋 与白蛋白结合外 白(Lp)中 )
(一)总胆固醇测定
• (一)总胆固醇测定 • 胆固醇(cholesterol,CHO) 胆固醇( ) 血液中的CHO仅有 仅有10%~20%是直接从食 血液中的 仅有 ~ 是直接从食 物中摄取, 物中摄取,其余主要由肝和肾上腺等组织 自身合成。 自身合成。
(一)总胆固醇测定
• 【参考值】 参考值】 • 成人 成人≤5.17mmol/L为合适水平 为合适水平 • 5.20~5.66mmol/L为边缘水平 ~ 为边缘水平 • ≥5.69mmol/L为升高。 为升高。 为升高
• 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水平降低,服糖后血 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水平降低, 糖上升不明显, 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 糖上升不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 岛B细胞瘤、甲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皮 细胞瘤、甲亢、 质功能减退症等
• 延迟型糖耐量曲线:空腹血糖正常,提早出现峰值, 延迟型糖耐量曲线:空腹血糖正常,提早出现峰值, 且大于11.1mmol/L,2小时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且大于11.1mmol/L,2小时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11.1mmol/L,2小时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 •
OGTT的临床意义 OGTT的临床意义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代谢功 能等进行评价,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 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及疾病、磷、镁、碳酸盐等 作用:维持酸碱、渗透压和水平衡;维持神经、
肌肉组织的应激性;维持酶的催化作用。
(-)血清钾测定( K +): 【参考值】 离子电极 ( ISE )法或酶法: 3.5~5.5 mmol/L
一般视为运铁蛋白的量。男 50~77 μmol/L 女 54~77 μmol/L 2.2 血清铁饱和度(TS): 铁饱和度=血清铁/TIBC×100% 铁饱和度 33%~35%
未饱和铁结合力:25.2~50.4μmol/L
(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TIBC-血清铁)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新生儿减低,2岁以后与成人相同; 青年女性和妊娠妇女可增高. 病理变化: 1.血清TIBC增加: 慢性缺铁性疾病:血清铁降低而TIBC增高, 提示缺铁 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铁蛋白释放增加 2.血清TIBC将低: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铁降低或转铁蛋白缺 乏的慢性疾病:
质激素 1.3.钾分布异常:肾性水肿或输入无钾液体,稀释细胞 外液引起 1.4.大量输入胰岛素使葡萄糖利用或形成糖原,消耗细
胞外钾进入细胞内 1.5.原因不明的低K+性麻痹(家族性)
2.高血钾症:血清K+高于5.5 mmol/L >7.5mmol/L: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必须给予适当治疗。 血K+增高见于: 2.1.输入过多:静脉输液;输大量库存血。 2.2.排泄障碍:急、慢性肾衰;肾皮功能减退; 低醛固酮症。 2.3.细胞内K+外移:血管内溶血;大面积烧伤; 创伤等。
【临床意义】维持渗透压平衡,保证神经肌肉 (心肌)的应激性。
1.低血钾症:血清K+低于3.5 mmol/L <3.0 mmol/L:可出现心脏骤停。 血K+降低见于: 1.1.摄入不足:术后或其它原因,不能进食又未补钾 1.2.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服用排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3)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2.鉴别低血糖
(1)功能性低血糖:FPG正常,口服葡萄糖后的 高峰时间及峰值均正常,但2~3h后出现低血 糖,见于特发性低血糖 (2)肝源性低血糖:FPG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 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现,但2~3hPG仍处于高水 平,且尿糖阳性。见于广泛性肝损伤、病毒 性肝炎等。
GTT :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 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 尿病,以OGTT为主。
OGTT:多采用WHO推荐75gG标准OGTT, 分别检测FPG和口服Glu 后30m、1h、2h、 3h的血糖与尿糖。
OGTT原理:糖耐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 Glu 后,暂时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增 加,使血糖在短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血糖检测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 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 的主要指标。
1.FBG 高血糖症 :FBG增高超过7.0mmol/l 轻度增高:FBG 7.0~8.4mmol/l 中度增高:FBG 8.4~10.1mmol/l 重度增高:FBG >10.1mmol/l FBG>9mmol/l (肾糖阈)时尿糖即可呈阳 性
(1)生理性增高 :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 、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等 (2)病理性增高 : 1.各型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甲亢、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3.应激性因素: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 4.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泼尼松 等 5.肝脏和胰腺疾病: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 6.其他 高热、呕吐、腹泻等
六 糖化清蛋白检测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的正常值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的正常值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的正常值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正常值是指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常见的参考范围,用于评估患者体内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水平。

这些正常值可以作为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生物化学异常的依据,并且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化学检查项目及其正常值范围。

1.血糖(血浆葡萄糖):血糖是评估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主要指标。

正常人血糖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4.0-6.1 mmol/L(空腹状态测量),在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范围为<7.8 mmol/L。

2.总胆固醇(TC):总胆固醇是评估血液中胆固醇的总浓度。

正常人总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5.2 mmol/L。

3.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是评估血液中甘油三脂的浓度。

正常人甘油三酯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1.7 mmol/L。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评估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

正常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1.04 mmol/L。

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评估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

正常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3.37 mmol/L。

6.尿酸(UA):尿酸是评估血液中尿酸的浓度。

正常人尿酸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男性:202-416 μmol/L,女性:139-339 μmol/L。

7.肌酐(SCr):肌酐是评估血液中肌酐的浓度。

正常人肌酐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0.6-1.2 mg/dL。

8.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评估血液中尿素的浓度。

正常人尿素氮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7-20 mg/dL。

9.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正常人总胆红素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5.1-17.1 μmol/L。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正常人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男性:10-50 U/L,女性:7-35 U/L。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正常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男性:15-40 U/L,女性:15-35 U/L。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参考值】 按GHb占总Hb的百分比计算。电泳法 为5.6%-7.5%;微柱法为4.1%-6.8%;比色法为 1.416±0.11nmol/mg蛋白。
【临床意义】 糖尿病时,GhbA1或GhbA1c值较正 常升高2-3倍,GHb1c可反映患者抽血前1-2个月 内血糖的平均综合值。在控制糖尿病后GhbA1的 下降要比血糖和尿糖下降晚3-4周,故可用于
症等 ②糖尿病特别是并发糖尿病昏迷患者 ③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慢性肾炎肾病等 ④胆总管阻塞、长期高脂饮食、精神紧张或妊娠期 2)降低
2、甘油三酯测定(TG) 参考值:0.56-1.7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脂
血症,动脉硬化症、肥胖症…… 2)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是血液中第二
种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密度为0.96-1.006,呈球 形,核心部分为非极性脂类,表面为单层极化分子。
VLDL主要在肝合成,是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转运形式。
3.低密度脂蛋白(LDL) LDL密度为1.006--1.063,是 运载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 呈圆球形核心部位为非极性 脂类,主要是胆固醇酯。
LDL↑∝动脉硬化、冠心病 1mmol/L,2h值低于空腹水平。 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B细胞瘤 空腹血糖降低,胰岛素/血糖比值>0. 糖水平达高峰,在7.
2.密度分类法
密度最小的为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载脂ein,Apo)是指血浆脂蛋白中 的蛋白质部分。
1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程度。
2区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
3预测血管并发症
4筛检糖尿病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第三节 淀粉酶检查
淀粉酶(AMY)对食物中的多糖类化合 物的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血清中的淀粉酶主要来自胰腺和腮腺。 【参考值】 总活性:800~1800U/L
临床意义
血清AMY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AMY活性增高:
1、急性胰腺炎是AMY增高最常见的原因。
血清AMY一般于发病6~12小时开始增高,
(1)增高 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原发性高血脂病、动脉硬化症、肥胖症、 糖尿病、脂肪肝、阻塞性黄疸、肾病综 合症、高脂饮食等。 (2)降低 见于重症肝病、吸收不良等。
(三)脂蛋白与载脂蛋白测定
脂质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脂蛋白中的 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APO)。
脂蛋白因其含有的蛋白和脂质的不同,其性 质也不相同,分为: 高密度脂蛋白(HDL):30%~40% 低密度脂蛋白(LDL):50%~60%;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13%~25%
【参考值】
CK-MB:<5%
二、CK-MB增高的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AMI):CK-MB对AMI早期诊 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后,血清中CK-MB上升,先 于总CK升高。9~30h达高峰值,9~30h达高峰值, 36h内其波动曲线与总CK相平行,至48~72h恢复正

2.临床意义
凡峰值过高或恢复正常水平迟缓均为糖耐量降低。
(1)糖尿病诊断:
两次空腹血糖分别≥7.8mmol/L, 本试验高峰值≥11.1mmol/L;
或2小时值≥11.1mmol/L;
有典型临床症状,伴尿糖阳性,分泌疾病的辅助诊断: 空腹血糖降低,服糖后血糖上升不明显, 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为糖耐量曲线低平, 见于: 胰岛B细胞瘤、甲亢、皮质醇增多、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LCAT
血脂成分
Triglyceride, TG(甘油三脂) Total cholesterol, TC(总胆固醇) Free cholesterol, FC(游离胆固醇) Cholesterol ester, CE(胆固醇酯) Phospholipid, PL (磷脂) Free fatty acid, FFA(游离脂肪酸)
2.密度分类法
密度最小的为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密度分类法
脂蛋白Lipoprotein, Lp (脂 + Apo)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Preβ-LP)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载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1)结构功能 (2)调节功能 (3)识别功能
Apo在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
组合并维持脂蛋白结构 血浆脂类的运输及其在组织\细胞间的
再分配 脂类、脂蛋白代谢中酶类的辅助因子
载脂蛋白的合成场所、分布、功能及临床意义
载脂蛋白 合成场所 分布 功能 临床意义
Apo-A Apo-B
脂类+载脂蛋白
脂蛋白
脂蛋白结构及组成
脂类+载脂蛋白 = 脂蛋白
亲水表层 + 疏水核心 (Apo+PL亲水基)(TG+CE+PL疏水基) 水溶性多聚分散体 假性微胶颗粒(血) 颗粒大小CM>VLDL>LDL>HDL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电泳分类法
2.密度分类法
1.电泳分类法
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 α-脂蛋白(α-LP) β-脂蛋白(β-LP) 前β-脂蛋白(preβ-LP)
载脂蛋白A/B比值
Apo-A为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成分,Apo-B为低密度 脂蛋白主要成分。目前已知HDL-C水平降低 或LDL-C水平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 变和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子。
【参 考 值】 计算法:Apo-A/B值为:1.0~2.0。 【临床意义】 Apo-A/B比值<1.0时,对判断冠心
空腹葡萄糖FBG检测
【参考值】葡萄糖氧化酶法3.9-6.4mmol/L,邻甲苯胺法为3.96.4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血糖超过肾糖阈值(9mol/L)即可出现尿糖。 FBG增高但未达7mmol/L为空腹血糖过高(IFG), FBG增高超
过7mmol/L为高糖血症。见于: ①糖尿病:如1型和2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 ③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 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 ⑤其他: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窒息等; ⑥生理性增高如饱食、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一. 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 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此现 象称为耐糖现象。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 一定量葡萄糖后则血糖急剧升高,经久不 能恢复至空腹水平;或血糖升高虽不明显, 在短时间内不能降至原来的水平,称为耐 糖异常或糖耐量降低(IGT)。临床上对空 腹血糖正常或稍高,偶有尿糖,但糖尿病 症状又不明显的患者,常用口服葡萄糖耐 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来明确诊断。
【参考值】 空腹:265-1324pmol/L
【临床意义】 常与胰岛素和OGTT同时测定,其 临床意义如下:
1.低血糖 ①糖尿病伴胰岛B细胞瘤患者,血清胰 岛素与C-肽浓度均升高;②外源性胰岛素 过量所致低血糖患者,则血清胰岛素升高, 而C-肽降低;③胰岛B细胞瘤术后,血清C肽仍升高,提示肿瘤未完全被切除或有复 发。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1]
本章简述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包括: 1.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 2.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3.血清电解质检测 4.心肌酶、心肌蛋白和血清酶检测 这些检测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和
判断预后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
一. 血糖(blood sugar)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葡 萄糖而言。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 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在小肠被吸收, 经门静脉进入肝。肝是调节糖代谢的重 要器官。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糖的分解 代谢与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故血糖 的浓度也相对稳定。检测血糖对于判断 糖代谢的情况及其与糖代谢紊乱相关疾 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主要形式,呈球形,直径在80-500nm。CM有强 烈的光散射作用,餐后大量CM进入血液可使血 浆产生混浊,称为乳糜血。CM可飘浮到血浆表 面形成一“奶油”层。
外源性TG 肠
CM代谢
新生CM(TG Apo-B48 Apo-A )
血HDL交换 成熟CM(TG Apo-B48 Apo-C Apo-E)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LPL水解 再合成或氧化利用
核心残基(CE Apo-E) 肝受体结合 肝细胞
CM残基
表面残基(PL FC Apo-C) HDL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是血液中第
二种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密度为0.96-1. 006,呈球形,核心部分为非极性脂类,表面 为单层极化分子。VLDL主要在肝合成,是内
低密度脂蛋白(β-LP )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α-LP )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正常人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主要成分
CM
VLDL
LDL
HDL
密度
<O.94
蛋白质(%) 1—2
甘油三酯(%)85—95
胆固醇(%)
游离型
在作OGTT时分别测定进食葡萄糖(或馒头) 前及后30分钟、1、2、3小时血标本的 胰岛素浓度,可更准确地反映胰岛B 细胞的储备能力。
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参考值】 RIA空腹:血胰岛素为1020mu/L;胰岛素(mu/ml)/血糖 (mg/dl)值<0.3。
【临床意义】
1.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浓度明显 降低;进糖后仍很低,呈低平曲线,胰岛 素与血糖的比值也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 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稍低或稍高; 进糖后胰岛素呈延迟性释放反应,它与血 糖的比值也较低。胰岛素分泌降低或释放 迟缓,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1—3
酯型
2—4
磷脂(%) 3—4
0.94—1.006 1.006—1.063 1.063—1.21
6—10
18—22
45—55
50—65
4—8
2—7
4—8 16—22 15—20
6—8 45—50 18—24
3—5 15—20 26—32
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是指血浆脂蛋白中 的蛋白质部分。
【参考值】 按GHb占总Hb的百分比计算。电泳法为5.6%7.5%;微柱法为4.1%-6.8%;比色法为 1.416±0.11nmol/mg蛋白。
【临床意义】 糖尿病时,GhbA1或GhbA1c值较正常升高 2-3倍,GHb1c可反映患者抽血前1-2个月内血糖的 平均综合值。在控制糖尿病后GhbA1的下降要比血 糖和尿糖下降晚3-4周,故可用于
源性甘油三酯的转运形式。
3.低密度脂蛋白(LDL)
LDL密度为1.006--
1.063,是运载胆固醇的 主要脂蛋白。呈圆球形核 心部位为非极性脂类,主 要是胆固醇酯。
LDL 代 谢
LDL(70%TC Apo-B ) LDL代谢即胆固醇代谢 LDL↑∝动脉硬化、冠心病 促动脉粥样硬化或促冠心病因子
肝、肠
B100肝 B48肠
HDL
LDL CM
AⅠ激活 LCAT
AⅡ抑制 LCAT
受体识别
清除组织脂质抗 动脉硬化
冠心病危险因素 与动脉硬化、冠 心病正相关。作 冠心病危险性和 降脂疗效的评价
血浆脂蛋白代谢
高甘油三脂颗粒(CM、VLDL、β-VLDL) LDL颗粒 HDL颗粒
血浆脂蛋白代谢
1.乳糜微粒(CM) CM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的
【参考值】
空腹血糖<6.1mmol/L 口服75g葡萄糖(或1.75g/kg体重)或进食100g馒
头,进食后30-60分钟血糖水平达高峰,一 般在7.8-9.0mmol/L,峰值不超过11.1mmol/L 2小时不超过7.8mmol/L 3小时可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 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 两次空腹血糖分别≥7.0mmol/L,本试验高峰值
血浆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含量 增高与动脉硬化有密切的关系,是堵塞性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定期检 查血脂、了解血脂变化趋势对防治这类疾 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念
血脂 Lipid 脂蛋白 Lipoprotein LP 载脂蛋白 Apolipoprotein Apo 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otein Lipase LPL 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ecithin
≥11.1mmol/L,或者2h值≥11.1mmol/L;随机血糖 ≥11.1mmol/L,且伴尿糖阳性;或有临床症状者可确诊 糖尿病 2.糖耐量减低 指空腹血糖<7.0mmol/L,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者;此外,达到高峰时间可延至1小时 后,血糖恢复到正常时间可延至2~3小时以后者,且有 尿糖阳性。糖耐量减低多见于2型糖尿病、痛风、肥 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肢端肥大症及皮 质醇增多症等。 3.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 指空腹血糖降低,服糖后血糖上升不 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岛B细胞瘤、 甲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4.低血糖现象 肝源性低血糖,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口服糖 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现并超过正常,2小时后不能降至 正常,尿糖出现阳性。功能性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 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在正常范围内,但服糖后2~3 小时可发生低血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