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外少儿电视节目的实践与探索

国外少儿电视节目的实践与探索

而基金型电视台主要靠政府、慈善机构、基金会扶持。

基B,"JLT-目r是对象性电视节目的金型电视台主要以公益性为主,表现在广告量减少.公一大类。

由于这个年龄段处于人生成益广告播出增加.节目向弱势群体倾斜等方面。

长的特殊阶段.在各个国家,电视少少儿频道自身未来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

在中央大儿节目都是电视台研究开发的重点领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环境下.频道公益性域之一。

少儿电视的产业化依然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公益人群,兴趣明显不同,从人文关怀的性与商业化并行将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少儿传媒发展角度来说,电视创作者应为不同人群的必由之路。

量身定做节目。

频道公益性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理解: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电视节目,公益性是频道的根本属性一是频道的立意与内容·这是少儿节目的策划制作最难。

主要难点频道的宗旨、定位和功能所决定的;青少频道围绕公益集中在以下几点:性曾警≮,以挚慧,只业警式展开要冀·,妻半化+!的苎1.电视节目的策划创作人员主体要紧羔苎型苎黎鳘垩j妻登黔化运佑频为成年支■f磊箩一:器态矗离豢道的公益性就不可能得到有力和充分的保证。

……一………………一一w为青少年创造绿色的文化空间”.中央对与少儿电视大,不好把握少年儿童的收视,Dill;的扶持举措是空前的,而公益性与商业化的兼顾对于青少2·少儿的年龄段处于比较重要的生理频道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商业化的操作手段巧妙和心理的成长阶段,为他们制作的电地表达公益性主题,要求节目的编导素质更高、策划制作视节目.必须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周期更长.随之带来成本ll上爿r。

同时,少儿电视的产业以及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尤其是负面营来说,面向少儿观众群定向投放的广告总量不足.难以体的,这对少儿节目的推广形成压力全面支撑现有的少儿媒体群(包括报业、出版).以及未一一少年儿童也很受成年节目的诱来将要出现的大量少儿频道与卡通频道。

《2024年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范文

《2024年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范文

《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元媒介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媒体行业的主流趋势。

特别是在儿童电视节目领域,随着电视、网络、移动设备等媒介的交融,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变革,对于培养儿童健康成长,促进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元媒介环境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现状在多元媒介的冲击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内容上,儿童电视节目从传统的教育类、娱乐类,拓展到科普、动画、亲子互动等多种类型。

其次,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电视播放方式,网络、移动设备等新媒体也成为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也被引入到儿童电视节目中。

三、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特点分析(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元媒介环境为儿童电视节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

各类节目内容广泛涉及教育、娱乐、科普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观看需求。

同时,多样化的形式也让节目更具吸引力,让儿童在观看中享受到乐趣。

(二)强调互动性在多元媒介环境下,儿童电视节目更加注重与儿童的互动。

通过设置互动环节,让儿童参与到节目中来,提高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此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让儿童能够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与节目进行互动,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

(三)技术驱动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电视节目中。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也提高了节目的观看体验。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儿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节目的内容,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

四、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儿童电视节目数量众多,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节目过于注重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性;一些节目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这都需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创新性。

《2024年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范文

《2024年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范文

《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在多元媒介环境下日益受到关注。

多元媒介环境不仅包括传统的电视媒介,还涵盖了网络、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介。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在多元媒介环境下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与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儿童电视节目现状1. 节目类型与内容在多元媒介环境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节目类型包括教育类、娱乐类、科普类等,内容涵盖知识普及、生活技能、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儿童的业余生活,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 受众特点儿童作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具有独特的收视习惯和喜好。

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简单易懂、有趣味性的内容。

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儿童的审美需求和心理特点。

三、儿童电视节目的特点及发展1. 互动性与参与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儿童电视节目越来越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性。

通过引入弹幕、评论、投票等互动环节,让儿童参与到节目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观感体验。

2. 跨媒介传播在多元媒介环境下,儿童电视节目不仅在电视平台上播出,还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跨媒介传播方式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

3. 精品化与品牌化随着儿童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精品化、品牌化节目涌现出来。

这些节目在内容、制作、传播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

四、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在多元媒介环境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面临着来自网络、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介的竞争压力。

此外,节目制作成本高、创新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儿童电视节目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 对策为应对上述挑战,我国儿童电视节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节目的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加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儿童的观感体验;最后,注重节目的教育功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电视商‎业运用的逐‎步展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即开始‎了电视节目‎分类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的‎分类体系是‎西方国家商‎业和公共电‎视系统得以‎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之‎一。

虽然我国的‎电视业也起‎步自20世‎纪50年代‎,但由于特殊‎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才对电视节‎目的分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相关研究略‎显滞后。

1.3.1 西方国家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是‎与对文学作‎品的分类研‎究一脉相承‎的,并与西方商‎业电视(尤其是美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产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电视节目分‎类在英文中‎通常被称为‎“telev‎i sion‎genre‎”。

对西方的电‎视观众而言‎,“telev‎i sion‎genre‎”一词并不会‎很陌生,因为它经常‎会出现在电‎视节目评论‎、电视台节目‎时间表以及‎专业报纸和‎杂志的文章‎中。

对于制作电‎视节目的人‎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是电视节‎目制作业得‎以组织和构‎建的基石;对于研究电‎视节目的学‎者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批判学(Genre‎Criti‎c ism)是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而电视节目‎分类批评又‎明显地依赖‎于电视节目‎分类体系。

基于经济需‎求和学术研‎究目的所界‎定的电视节‎目分类体系‎有时候会相‎互一致,有时候又会‎大相径庭。

西方学界中‎有关类型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De Poeti‎c a》的第一句中‎写到:“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诗歌‎,我建议我们‎不要仅仅从‎诗歌的整体‎艺术性来研‎究它,还要注意诗‎歌的不同种‎类及它们各‎自的力量……史诗、悲剧、戏剧……将被各自视‎为一个整体‎,成为被效仿‎的模板。

国内外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比

国内外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比

国内外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比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这种承载着声音和画面的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普及的传播媒介。

我国有4亿多少年儿童,他们获取新闻的手段不仅仅局限于读书读报,更多儿童会选择通过收看电视节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作为最大的电视受众群体,儿童电视节目的好坏对他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电视传媒;儿童电视新闻;儿童视角;城乡兼顾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51-01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介进入到了儿童家庭,与人们日常的信息获取紧密相连。

电视这种同时承载着声音和画面的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最普及的传播媒介,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1世纪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是听大人讲述或者看报纸,而是新颖多变的。

作为在大众传播环境中长大的一部分受众,电视、网络、书籍等迅速发展的大众媒介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样,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一、国内外少年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英国广播公司1972年开播了《新闻巡礼》,是世界上第一个少儿新闻栏目。

1974年4月,世界上第一个儿童电视频道——美国的尼克洛迪恩频道开播。

当年它就在美国本土的有线频道中收视率排名第一。

其中1991年创办的《尼克新闻》采取新闻节目的形式,报道女孩子们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将深刻的道理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新颖的方式,使它成为当时深受美国儿童喜爱的电视新闻类节目。

特别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琳达.埃勒比已经年过六旬,始终扮演的是导师和朋友的角色,去关心孩子们的想法并聆听讲述。

节目还有一个特色,就是ce。

ce是children express 的缩写,是由8~18名儿童,经过专业培训成立一个新闻报道组织,与大众媒介进行合作,利用媒体发表对大事要闻的看法,很多孩子都把参与ce当作是权力体现的标致。

截止到2012年,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少儿电视栏目,这就证明少儿栏目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比较与反思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比较与反思

150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总第198期)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比较与反思张菁两年一度的慕尼黑儿童电视节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儿童节目展示平台,代表了儿童节目制作的最新潮流,被誉为“儿童电视界的奥斯卡”。

电视节分为6岁以下、7岁-11岁、12岁-15岁三个年龄单元的虚构与非虚构两大类节目评奖。

2012年的电视节展映的国外作品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欧洲节目普遍比其它国家的儿童节目更侧重公共教育和心理疏导功能,制作水平以斯堪的纳维亚四个国家、荷兰、德国为最高,他们的儿童节目多数基于公共电视台的制作体制,节目形态丰富;美国的节目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基于商业电视台的制作体制;另一个制作水平高的国家是日本,节目富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画面生动精美,体现出了本国的审美趣味和儿童教育观念。

纵观这届电视节所展映的儿童电视节目,对比中国儿童节目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观众的年龄细分和节目形态细分我国的儿童频道大多为全年龄儿童频道,受众年龄从低幼至青少年,从0岁-18岁,或可以称为儿童综合频道,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制作模式对儿童年龄的细分界限不清晰,儿童观众与儿童节目的专业化细分不够。

到底什么年龄的儿童适合观看什么形态、内容、主题的节目?国外的儿童节目摸索出了相对稳定的经验和模式,体现于他们的节目形态和节目环节的设计,较为符合适龄儿童发展心理的规律和成长阶段的需要。

6岁以下的儿童节目,国内常见的节目形态是娱乐型的动画片和教孩子认知的电视杂志。

慕尼黑这个竞赛单元放映的节目形态非常多样,动画片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它节目形态还包括儿童短剧、系列短纪录片、动手节目、科教节目。

动画片的制作非常重视能让儿童从中学到东西,提供一些有价值、有趣的教育信息,加入大量吸引儿童参与的互动环节,从声音、肢体动作吸引儿童,使他们不仅是观看者,还能从参与中学到知识技能、锻炼肢体协调性。

7岁-11岁儿童观众定位的节目形态包括电视科普杂志、儿童系列剧、儿童短剧、木偶剧、儿童新闻杂志、纪录片等。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综述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与电视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中西方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成果,并就儿童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暴力;性别1 国外研究西欧和北美地区儿童电视节目开播最早,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于80年代陆续推出专业儿童电视频道,在研究方面也比较深入丰富。

笔者总结了国外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 优秀儿童电视节目标准西方学者立足于从儿童和父母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标准。

儿童电视节目分为新闻节目、教育类节目、戏剧(剧场)节目和卡通动画四种类型。

父母认为儿童节目首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提出七个评估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可理解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的参与。

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电视节目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是理解和审美。

1.2 暴力关于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理论:宣泄、社会学习和涵化。

儿童节目包含的暴力内容是被美化了的,但也因此更容易被忽视。

儿童收看了这些包含暴力内容的节目后会变得具有侵略性,而且更加麻木不仁。

在暴力内容方面,也要关注战争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是如何呈现和处理的。

有学者还提出儿童电视节目中语言的暴力问题。

虽然电视基本是一种视觉媒介,但语言交流也是其传播的一种手段。

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的说话时间要多,成人比儿童的说话时间要多。

大多数人物语言中的防御性要两倍于其说话的支持性,男性语言的防御性要多于女性。

1.3 性别角色定型西方学者比较多的关注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和缺失,以及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显著不同既表现在男女人物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男女人物的行为上;女性角色是男性的两倍;男性更多被呈现为侵略性和建设性,女性更倾向于被呈现为恭顺的;男性更多的能够得到奖励,而女性常常是一无所得。

在卡通片这一节目类型中,女孩角色往往是缺失的,呈现的是男孩的世界。

儿童对卡通片中性别角色的接受是以一种刻板印象的方式:男孩都是暴力和活跃的;女孩是优雅的,注重外表,对男孩感兴趣。

《2024年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范文

《2024年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范文

《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日益多元化,我国儿童电视节目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儿童电视节目作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重要伙伴,其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与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现状1. 节目类型与内容目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类型丰富,涵盖了教育、娱乐、动画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动画片和亲子互动类节目最受孩子们喜爱。

这些节目内容多样,既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也有现代科技元素的运用,满足了孩子们多样化的需求。

2. 受众特点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观念。

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上都要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三、多元媒介环境对儿童电视节目的影响1. 媒介环境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逐渐分流。

在这个多元媒介环境下,儿童电视节目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 节目形式的创新多元媒介环境为儿童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例如,通过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使节目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跨平台传播、互动式传播等新型传播方式也为儿童电视节目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内容同质化严重目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中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很多节目缺乏创新,缺乏个性,难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2. 过度商业化部分儿童电视节目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节目的教育功能。

这不仅影响了节目的质量,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3. 监管不足由于监管不足,部分儿童电视节目中存在暴力、色情等不良元素,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儿童电视节目的监管势在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儿童与电视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中西方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成果,并就儿童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暴力;性别
1 国外研究
西欧和北美地区儿童电视节目开播最早,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于80年代陆续推出专业儿童电视频道,在研究方面也比较深入丰富。

笔者总结了国外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 优秀儿童电视节目标准
西方学者立足于从儿童和父母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标准。

儿童电视节目分为新闻节目、教育类节目、戏剧(剧场)节目和卡通动画四种类型。

父母认为儿童节目首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提出七个评估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可理解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的参与。

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电视节目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是理解和审美。

1.2 暴力
关于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理论:宣泄、社会学习和涵化。

儿童节目包含的暴力内容是被美化了的,但也因此更容易被忽视。

儿童收看了这些包含暴力内容的节目后会变得具有侵略性,而且更加麻木不仁。

在暴力内容方面,也要关注战争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是如何呈现和处理的。

有学者还提出儿童电视节目中语言的暴力问题。

虽然电视基本是一种视觉媒介,但语言交流也是其传播的一种手段。

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的说话时间要多,成人比儿童的说话时间要多。

大多数人物语言中的防御性要两倍于其说话的支持性,男性语言的防御性要多于女性。

1.3 性别角色定型
西方学者比较多的关注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和缺失,以及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显著不同既表现在男女人物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男女人物的行为上;女性角色是男性的两倍;男性更多被呈现为侵略性和建设性,女性更倾向于被呈现为恭顺的;男性更多的能够得到奖励,而女性常常是一无所得。

在卡通片这一节目类型中,女孩角色往往是缺失的,呈现的是男孩的世界。

儿童对卡通片中性别角色的接受是以一种刻板印象的方式:男孩都是暴力和活跃的;女孩是优雅的,注重外表,对男孩感兴趣。

对卡通人物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认知。

2 国内研究
中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发展较晚。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儿童电视节目《两个笨狗熊》;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通第7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我国儿童电视进入从无线到有线、从分散播出到规模播出的发展新阶段;2003年12月28日,第一个面向全国少儿的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从栏目发展走向频道发展,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几点。

2.1 成人化,说教过度
对比亚欧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是亚洲儿童节目的顽疾,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上,过多承载了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说教味太重,重教育轻娱乐,将少儿节目片面认为只是“哄小孩”,节目编导和主持人对儿童需求并不了解;此外,节目书面语太多,不形象不生动,导演痕迹明显。

2.2 城市化
全国3.6亿儿童,城市儿童仅占20%,其余80%都在农村地区。

以农村未成年人为受众的电视节目极度缺乏,少数展现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节目主要集中在希望工程等主题上,农村孩
子被作为帮扶的对象来展示,节目视角单一,表现手法单调。

2.3 非本土化
在儿童电视节目中,动画片十分受欢迎。

而在动画剧场中,几乎被国外动画占领。

在引进中缺少有效的审查,将许多本属于成年收看的动画也放在儿童频道里播放。

儿童正处于一个快速学习好奇心重的成长阶段,会模仿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无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2.4 定位模糊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0~18岁为儿童,通常将0~6岁为学龄前儿童,6~12岁为小学生,12~18岁为中学生。

我国大部分少儿频道总体受众为0~16岁,节目多集中于科普益智、竞技游戏、故事才艺、动画等,满足0~12岁的儿童,却不能满足12~16岁的儿童。

在同一年龄段中,不同岁数的儿童需求也不同,有研究表明三岁与四岁的孩子之间便会存在沟通鸿沟。

英国bbc分为三个儿童频道,cbeebies面对婴幼儿(0~6岁),cbbc面向6~12岁的少年,bbc3面向16~34岁的青少年;台湾东幼频道面向7岁以下儿童;英国广播公司制造节目“量岁而做”。

2.5 节目类型缺位
少儿频道理应发挥比单一少儿节目更丰富、更全面的社会功用,立足少儿受众多样性的收视心理,增加如婴儿节目、生存学习类节目、儿童自制新闻节目、性教育节目等,整合少儿频道资源,创新节目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