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禅的妙用

禅的妙用作者:来源:《读天下》2012年第12期禅,是言语道断的世界,但所谓“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禅的境界,固然无法言诠,但如果全然不说,一般人怎能领会禅门胜义?所以千古以来,禅宗的祖师大德们无不苦口婆心,努力说禅,多少公案、语录也因此而流传后世,至今仍为佛子们所津津乐道。
禅,是不见不闻的世界,然而如同六祖惠能大师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生活在世间的人们离开世间的见闻觉知,如何求得禅法的门径?佛世时的呗比丘以感人肺腑的悠扬音声,阻止波斯匿王攻打邻国的计划;印度的马鸣菩萨以一曲自作自唱的《赖咤和罗》使华氏城五百位王子悟道出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以“玄奘西行”的故事为经纬,流传六世纪之久,寓意深邃,雅俗共赏;铃大大拙以般若文字弘扬佛法,引起多少欧美人士的共鸣。
所以,什么是禅?禅,是我们的真如自性;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禅,是不尽的宝藏。
禅,有时空的普遍性;禅,有人生的平等性;禅,有智慧的幽默性;禅,有尊严的规范性。
禅,好比一朵花,为生命增色彩;禅,好像一撮盐,为世间添滋味;禅,如同一滴水,能滋润身心。
为了让大家认识禅的妙用,一九八六年,我应高雄《新闻晚报》之邀,撰写专栏时,即以“星云禅话”为题,将古今富含意趣的禅门事迹公之于世,前后共写了五百多则,未曾中断。
后来《新闻晚报》停刊,蒙中华电视台青睐,希望我将《星云禅话》录制成节目,我欣然应允,在华视播出数百集之多,接着美国北美卫星电视台也要求播放给当地华人共同欣赏。
之后,美国彼得朗出版社将我的禅话英译出书,佛光文化也以中文及中、英对照的禅话问世,一九九二年,联经公司更应读者请求,将姚家彦先生一年多来在《经济日报》刊载的《星云禅话》结集出书,而皇冠出版社也前来要求将《星云禅话》排版付梓。
一本小小的禅话竟然获得大家如此的爱护,实在让我深感欣慰,也可见当今世人迫切需要的,就是带有禅味的生活。
一九九三年,大陆知名画家高尔泰、蒲小雨夫妇来到美国。
中国禅的启示

中国禅的启示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禅学很热,很多人都在学禅,都成了禅的狂热的粉丝。
那么,到底什么是禅?这是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思考人生真理,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
首先,禅是一种境界。
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
禅的境界远离分别,去除了一切二元对立。
在禅学看来,世上万事万物,形相上虽然有差别,本性上却是平等的。
其次,禅是一种方法。
禅是开发智慧的方法。
禅运用‚不二法门‛,让我们摆脱分别的枷锁,充分显现出一切众生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
其三,禅是一个家园。
他乡虽言好,不如早还家。
禅的开悟,就像游子归乡。
禅给了漂泊无依的现代人一个温馨的精神归宿,使我们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
禅师们使用各种语言、机锋,都是为了使所谓精神结束流浪,回到它的‚故乡‛。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坛经》)——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自由,这就是‚定‛。
有了‚禅定‛的功夫,生命境界就会改观。
禅,也是当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有效的方法之一。
减压:现在的人成天到晚都在喊,说自己很‚忙‛,很‚累‛,很‚郁闷‛。
禅可以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把压力转变成动力。
增定: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面对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时,把握不住自己,心神杂乱,恍恍惚惚。
禅可以把我们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加禅定的力量,获得宁静、安详、舒适、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让我们滚滚红尘得自在,大风大浪不翻船。
开智慧:为了各种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那不叫智慧。
禅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从生命的最深层次,打开最根本的智慧。
禅宗正解

一、禅、禅宗和禅宗文化(一)、什么是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主要作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
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音译来的,但到了中国人这里,实际上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做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以证明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满足。
”(二)什么是禅宗和禅宗文化1、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专注在一法竟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我国佛教按语系分为汉传佛教、藏教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又分成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宗派。
而禅宗是八大宗派中的最大一派,它与其它宗派相比,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来成就圆满。
但各宗在修持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净土宗以念佛为方便,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的殊胜;律宗重研究学习戒律,以戒为师;而禅宗强调实践,认为每人都“具足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强调真修实悟,以期内心觉悟。
2、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禅宗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我国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具有中华特质的禅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
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
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
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
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
」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
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
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
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
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
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
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
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
禅的内涵

禅的内涵:一、禅就是“真”的生活:能觉悟到永恒不变且普遍存在的真理。
二、禅是“善”的生活:学禅、悟真之后,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心动念都是善。
三、禅是“美”的生活:禅的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样的境界,是何等的完美。
四、禅是“平常、朴实”的生活:禅的生活是非常朴实,没有欲望及贪求的,一切的作用都能融入空性。
五、禅是“感情”的生活:禅的感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
说快乐-------你快乐吗?在这个扰攘纷乱的世界里,你是否也像大多数人一样,终日惶惶,忙碌却迷罔?涉世未深时,你有许多的抱负和理想,待识得人间愁滋味,所有的愿景也许只剩下“过得快乐”。
然而,快乐在参禅甚深的宗师眼里,另有一番透彻清明的见地。
快乐是什么?真正的快乐只有舍才能得,从舍中构筑一切的有。
最快乐的生活,就是善于驭心的生活。
乐善好施、无怨无悔的生活是快乐的。
最快乐的生命就是无执的生命,无执的生命就是没有执着,不会被任何一个起心动念所绑住。
快乐何处寻?喜悦从无所得来。
时时刻刻为自己创造机会,即可开发快乐的人生。
无我,才能获致快乐;处处保护自己,就会常常忧虑。
境不转心转,如果能够常常调心,就能常常喜悦而少烦扰。
只爱自己的人,很难获得快乐;能够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一旦开始想要拥有,烦恼就出现了,因为“有”是一种负担;惟有拥有一颗善良,无所得的心,才是真快乐。
爱自己的人,从来不曾快乐,只有爱别人的人,才能真正快乐。
佛法教我们把快乐和痛苦都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是不去追求,而是随缘不变。
当我们在付出、奉献时,往往能够忘我,如此一来,快乐也就随之而来了。
外在的一切,拥有再多也不会满足,只有找回自己,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当我们能了解到,环境是无法控制、变化无常的,就能获致真正的快乐与内心的安定。
人往往是因为一定要生活在习惯里,才会不快乐;而真正的快乐就是来自于不活在习惯里。
善心坚固就会快乐。
好心情就有好命运。
不要让外在的一切现象,干扰你内心的安定。
禅与佛的区别

禅与佛的区别
禅与佛的区别
中国禅与佛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尽管它们表面上有所相似,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实践方式以及认识观念。
禅宗起源于第六世纪中国南方,其基本理念是修持一定的心态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它倡导简约、吃苦、一念见性、入定为主,佛法无边。
禅修者注重身体力行,不以文字解释为主。
佛教源于公元前5世纪印度,它注重教义学习与修行,核心任务是实现的“解脱”。
它的实践多以文字解释为主,运用四大因缘来解释人的存在与解脱,“释迦之死”提出了释迦牟尼的解脱,被当作最后的准则。
对于禅宗和佛教而言,它们在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实质上又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
禅宗注重身体力行,佛教注重文字解释。
此外,两种宗教还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例如禅宗产生于中国南方的鹤林寺,而佛教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地区。
总而言之,中国禅和佛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它们的历史背景、实践方式以及认识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什么是禅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
译曰弃恶,功德丛林。
思惟修等。
新译曰静虑。
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
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
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
思惟而修得之。
则名为思惟修。
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
故名静虑。
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
见禅定条。
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
禅,秦言思惟修。
’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
’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
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
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番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
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
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
一曰祖师禅。
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
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
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
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
是如来禅之宗源也。
故称为佛心宗。
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
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
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
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
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
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
什么是“禅”

最早对“禅”有文字描述是在秦代以前,但当时没有具体名称。
汉代开始,随着佛教传入,天竺的“jana”这个词引进到中国,当时人们将这个词翻译为“禅那”,后来逐渐简化确定为“禅”。
胡适在《胡适说禅》中考证说:“佛教之禅法也名‘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译言‘修行道地’”。
“瑜伽”最初是印度史前农业母系社会专由妇女修炼的一种让身体阴阳和谐相应的功法。
经过漫长发展,被赋予精神文化内涵,衍生出瑜伽哲学。
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印度,兴盛于中国。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融汇本土的魏晋玄学、老庄哲学、儒学等文化思想,并且使得“禅”在自身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禅文化。
禅与诗融合,成为“禅诗”;禅与茶融合,成为“禅茶”;禅与画融合,成为“禅画”等。
禅文化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影响巨大。
什么是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的内容下了定语,也成为禅的宗旨。
确实如此,禅的博大精深是文字所无法描述和穷尽的。
然而,禅无处不在,是一种智慧,直达人的内心,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
禅,讲求“静”,告诉人们静静思考,执着进取。
禅,讲求“定”,告诉人们要有内心的定力,守住本份,心怀忠厚。
禅,讲求“顿悟”,顿悟思维也是一种直觉思维,告诉人们要思悟人生真谛,以到达人生的新境界。
它从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体现出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禅的智慧,从而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认准生命的意义,走向美满幸福的人生。
“禅”作为佛学研修方式,强调“心”的会意和“性”的自修,其实就是要自己努力,“自修自悟”、“自食其力”、“自尊自爱”,正如禅语所言:“人贵自立,自立必先能自强。
勿依赖人,勿强求人,他人无论亲疏,皆不可依赖。
”求人不如求己,这就是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禅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
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
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1]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禅那与禅定可视为同义词,但是两者的分别在于,禅那的范围窄而定的范围宽。
禅那专指色界以上的四禅境界,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小,不能称为禅。
《大智度论》卷28:“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因为佛陀与其弟子多以四禅力证入涅盘,所以四禅又称根本定〈dhyana-maula〉。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
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
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
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
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
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中所包含的贪、瞋、痴,当下就把它照破,所以,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
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
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
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
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
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
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已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慧。
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
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
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
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
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
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
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
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
禅
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