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
马寅初马老轶闻

马老轶闻1947年5月23日,上海大。
中学校学生为了声援南京“五。
二零”惨案举行罢课。
当时在中华工商学院执教的马老毅然贴出一张声明:“本教授遵照上海市学联罢教一天。
”接着又准备到南京演讲,揭露国民党反动内战,出卖民族利益等罪行。
特务公开威胁说:“马寅初敢去演讲,就干掉他!”马老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南京,临行给家属留下了遗嘱。
同年冬天,马老在学校小礼堂做演讲。
会前,发现场内有特务,马老从容不迫走进会场,义愤填膺的说:“我晓得人群里面就有特务,正用手枪瞄准我的胸膛。
我不怕!怕就不会到这里讲话了。
我反对国民党贪污腐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我不要当立法委员.....有人骂我当学生尾巴,有人却当了美国人的尾巴,那才是可耻的......”会场上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马老曾经当过蒋介石的老师。
在抗日期间蒋介石送来名片,用委员长的名义请他赴宴。
马老对来人说:“委员长是军事长官,我是个文职,文职不去拜见军方!再说我给委员长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
学生不来拜见老师却叫先生去拜见学生,岂有此理!他如真有话说,叫他来找我!”蒋又派人游说:“委员长说了,您是他的老前辈,既是老师,又是浙江同乡。
委员长推荐您任财政部长,或者是中央银行行长。
”马老笑道:“你们想弄个官位把我嘴巴封住,办不到!”来人说:“那么,请马老先生买些美钞吧,政府批给您一笔外汇,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啊!”马老答道:“不,不!这种猪狗生意我不做!我不去发这种国难财!”来人只得灰溜溜的走了。
马寅初曾斩钉截铁地跟主席讲:“中国人口太多是因为农村晚上没有电!!!”1957年春夏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反右运动严重的扩大化了,几十万顶被错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头上的帽子,成为共和国沉甸甸的记忆。
因周恩来保护而逃脱右派帽子的马寅初,也绝对想不到数月之前还受到称赞的想法,也在反右大潮中触了礁,遭到批判。
作为经济学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提出的是控制人口的建议。
虽然人口问题的产生部分是新中国公共医疗取得极大成就的结果,但无论如何,这个建议在当时是应该得到更严肃对待的。
评介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评介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一、简介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马寅初,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1957年7月3日马寅初在第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发表题为《新人口论》的书面发言,《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这篇论文是经过调查研究后写成的,它正确地分析了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原因,论证了人口增长太快同积累、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建议和措施。
二、《新人口论》的内容和马寅初的论证(一)《新人口论》共分十个部分,包括:1.我国人口增殖太快。
2.我国资金积累不够快。
3.我在两年前就主张控制人口。
4.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错误及其破产。
5.我的人口理论在立场上和马尔萨斯是不同的。
6.不但要积累资金而且要加快积累资金。
7.从工业原料方面看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8.为促进科学研究亦非控制不可。
9.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10.几点建议。
(二)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论证了人口过多势必引起一系列的矛盾:一是同资金积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矛盾;二是同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农民有矛盾;三是同粮食、工业原料、劳动就业、人民生活有矛盾;四是人口多同科学研究有矛盾;五是人口数量大与人口质量的提高有矛盾。
以下是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对我国人口的主要看法和论点:1、人口多同资金积累的矛盾,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矛盾。
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靠自身积累,而消费多了积累就少。
人口同机械化、自动化也有矛盾,人多了,就拖住了我国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
2、人口多同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也有矛盾,同农民也有矛盾。
周林为马寅初平反——中国批了一个马寅初,人口增长六亿

周林为马寅初平反——中国批了一个马寅初,人口增长六亿陈棻德
【期刊名称】《贵阳文史》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1979年9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召开了隆重的为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会议。
马寅初先生因身体不适,不能到校,特委托他的夫人王仲贞、女儿马仰惠和孙子马思一代表他参加会议。
教育部副部
【总页数】9页(P70-78)
【作者】陈棻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马寅初全集》文献佚阙及其他——谨以此文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逝世30周年 [J], 马大成
2.重温马寅初的人口理论——纪念马寅初先生逝世10周年 [J], 杨舒
3.深切怀念马寅初先生继续努力控制人口增长 [J], 方浩泉
4.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看绍兴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J], 王富更
5.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纪念马寅初先生逝世五周年 [J], 胡子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素材经济学家名人故事:马寅初不让学毋宁死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马寅初不让学毋宁死马寅初于1882年出生在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主家庭,前店后坊的马家,生意十分红火。
父亲见五个儿子中,寅初最为聪明伶俐,有心让他继承父业,想先让他学会酒店管帐,再继承家业,因而只让他读私塾,无意让他继续求学。
马寅初不喜欢私塾的四书五经,向往城里的新学堂,对父亲让他学习管帐非常不满。
常常以怠学怠工以示反抗,为此多次遭到父亲打骂。
有一次,父亲郑重地与他谈话,马寅初抢先表示出自己要到城里读书的态度,父亲坚决不让。
父子双方都不示弱,争执了很久,马寅初也饱受皮肉之苦,他见求学无望,一气之下跑到镇外,一头扎进了黄泽江,幸亏被人救起。
马寅初为求学而以死抗争,虽险遭不测,竟也因祸得福。
原来,恰在此时,父亲的老友张降生来马家访友。
得知此事,觉得马寅初有志气,说服了马寅初的父亲,由他带马寅初到上海读书。
从此竟改变了马寅初的一生。
马寅初早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6年,他赴美国留学,三年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09年他又向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申请攻读硕士学位。
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后,先是领取国内发给的公费,后来国内政局发生变化,公费停发,他半工半读以维持生活和费用。
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他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赛利格曼(Saligman)教授。
赛利格曼教授对马寅初先生的人格品德、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十分赞赏。
在马寅初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曾经伸出援助之手对他进行资助,使他免于中途辍学。
1911年,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通过题为《中国的公共收入》(PublicRevenuesinChina)的硕士论文,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在博士论文选题上,他不走捷径,选择了较难的《纽约市的财政》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论文收集了充分的资料,经过统计分析,论述了纽约市财政预算的编制、筹集、监督等方法,以及纽约市财政体制的优劣等问题。
1914年8月5日他的博士论文经答辩通过,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
马寅初坚持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坚持的“新人口论”作者:穆光宗来源:《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02期建国之初,我国人口开始了快速的“转变增长”,即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结果人口增长加快。
根据孙沫寒先生编撰的《中国计划生育纪事》,195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37.00‰,死亡率18.00‰,自然增长率19.00‰,年增人口1039万。
到1953年时,全国人口出生率37.00‰,死亡率14.00‰,自然增长率23.00‰,年增人口1337万。
1953年,为了配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同时也为了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于1953年6月30日零时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54年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人口调查结果的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6.02亿,其中城市人口为13.26%,农村人口占86.74%;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6%,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3.6%,属典型的年轻型人口。
至195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增至37.97‰,死亡率降至13.18‰,自然增长率增至24.79‰,年增人口1475万。
人口逐年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第一次人口普查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还不能准确概括全貌。
1954年,已经73岁高龄的马寅初先后三次到浙江视察,深入调查。
这一年的5月25~30日,他以全国政协常委、人大代表的身份回到故乡浙江省黄岩、乐清、永嘉、温州市郊调查,发现农村的儿童特别多,这令他很担忧。
此行回来后他写了《浙江温州区视察报告》,对农村孩子太多表示忧虑。
当时,浙江各地的人口增殖率都偏高,每年增长22‰,甚至达到30‰,每年净增人口1300万,这些数字让马寅初感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实地调研,马寅初发现并抓住了人口增长太快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的种种矛盾。
他认为,国家还比较穷,不可能一下子就建设起来,如果人口不控制一下,将来国家负担很重。
在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极其敏锐地发现了人口盲目增长的危害和挑战。
马寅初提倡“计划生育”,自己却连生七子,毛主席用一句话评价他

马寅初提倡“计划生育”,自己却连生七子,毛主席用一句话评价他原作者一见历史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看着那些数据皱起了眉头,他认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50年后中国人都将吃不起饭,这个问题太严重了,于是他向国家提出了“计划生育”。
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计划生育这个设想是人们无法接受的,所以在人大会议上,马寅初大胆向毛主席谏言,称农村没有电,所以那些农民才不断地生孩子,毛主席听了这话后,只说了句就让他哑口无言:“你家里有电,但你生了7个孩子!”最初,马寅初提出的计划生育在国内是举步维艰,但是最后却依旧被采纳了,作为一个人口专家,马寅初自己都生了7个孩子,为什么会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想法呢?他又是如何让这一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人口学家说起“计划生育”,我们就不得不先了解马寅初这个人。
马寅初出生于1882年,清末民初,马寅初的父母在他身上耗费了不少的精力,但也庆幸马寅初本人也足够努力,所以小小年纪就学识渊博,远超周边的所有孩子。
1901年,马寅初赴天津北洋大学读书,后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至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在美国,马寅初先后获得了经济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有了这样的殊荣,马寅初回国当个大学老师就可以安度一生了。
但马寅初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而是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经商。
1915年,马寅初学成归国,作为海外镀金归来的经济学高才生,他刚刚踏上中国领土便接到了各方邀请,这些人当中有经商的,有从政的,甚至还有军阀势力。
这些人之所以邀请马寅初,不过是想许以好处,然后将他收归自己的麾下,面对那些高官厚禄,马寅初没有表现出半点兴趣,而是转身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中。
对马寅初来说,个人的成绩做得再好,也不及教育出更多的能人来得直接,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马寅初也确实凭借自己的学识赢得了各界的赞赏,或许是他的思想受到了更多的人拥戴,以至于后来他的言论也越来越大胆。
教学期间,他常常对时政进行抨击和点评,因其身份特殊,影响力较大,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其很是重视,多次邀请马寅初出任国民政府要职。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命运和我国建国后的人口增长及控制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命运和我国建国后的人口增长及控制作者:马信强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的客观过程中,马寅初《新人口论》受到批判的影响并非像“错批一人,误增三亿”那样严重。
行政控制仅仅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其影响特点是直接,见效快,但不能持久,易反弹。
其它诸如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因素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当今我国应该采取多渠道、多措施来进行人口控制,而不应仅仅以计划生育作为人口控制的单一手段。
关键词:马寅初;《新人口论》;人口增长与控制每当谈起我国现在的人口问题时,很多人总是会很遗憾的说,如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能够认识到我国的人口问题,不对马寅初《新人口论》进行批判,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的话,现在的人口问题就不会如此突出,也就好解决多了。
笔者认为,事情没有那样简单,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马寅初《新人口论》受到批判在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过程中的影响。
一、马寅初《新人口论》受到批判的命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马寅初作了题为《新人口论》的书面发言,受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随后马寅初又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于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了他的《新人口论》,详细阐述了他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质量低下,这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提出控制人口刻不容缓,最后马寅初还就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提出了根本途径和具体办法。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很快就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
1958年6月,《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刊登了毛泽东的人口观:“六亿人口是决定的因素。
人多议论多,热情高,干劲大。
”从而对马寅初的批判从学术批判升级到政治批判,1959年底到1960年初批判达到了高潮,当时给马寅初戴上了诸如“用学者幌子搞猖狂进攻”,“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一贯为帝、封、资服务”,“攻击‘三面红旗’”等等帽子,其本人也被打成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①。
北大学者马寅初

北大学者马寅初北大学者马寅初立冬以后,江南一夜之间刮起西北风,早晚的气温降到10℃以下。
枫叶红得耀眼,银杏黄得浓郁,梧桐落叶萧萧,满城风雨。
这个季节虽然很有层次感,美丽如画,但它很短暂,往往诱发人的心绪,引起人的遐思。
傍晚,当喧闹与躁动还在这个城市上空飘荡的时候,当那些“明星学者”在大江南北满天飞的时候,我来到静静的湖畔散步,常常会仰望星空,想想那些已经过往的先哲。
这个时候,心灵仿佛被湖水洗过,浮躁的心绪就像湖水一样宁静起来。
于是,便开始叩问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学者?学者的使命是什么?当我仰望星空、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先哲凌空出现。
他仿佛从遥远的云端走来,目光严肃而深邃,脸色从容。
这个先哲就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
两百多年前,费希特就在《论学者的使命》里说:“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
”在这篇演讲的结尾,费希特说:“我的使命就是论证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运都微不足道;但我的生命的影响却无限伟大。
”这是一个学者或者说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2012年夏天,当我来到北京大学访问的时候,我忽然在北大的红楼里找到了这样一位真正的学者。
他就是马寅初。
北大有许多名胜古迹,比如高耸夕照的博雅塔,幽静包容的未名湖,书藏古今的图书馆,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红楼。
当年北大那些著名的教授学者曾经在那里追求思想之自由、人格之独立。
而蔡元培主政的北大兼容并蓄,包容了他们。
马寅初先在北大当教授,而后被蔡元培聘为第一任教务长。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校长办公室就在红楼。
1957年,马寅初因发表“新人口论”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1979年得以改正。
1995年,北大为了纪念马寅初,在理科5号楼楼下竖立了一尊马寅初半身铜像。
理科5号楼也叫逸夫1楼,是一幢综合楼,楼门外没有门牌标志。
进门后,大厅里有一块指示牌,指示牌上有北大社会学系和人口研究所等十多个系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2008年06月04日10:19文史月刊马寅初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l,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
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
因为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
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
据他了解,仅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就是39‟,能否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就能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0‟呢?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30‟,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
马寅初曾描述过当时的情况:“小组会上除少数人外,其余的代表们好多不表示意见,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认为我所说的是马尔萨斯的一套,也有的认为说话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思想体系是马尔萨斯的。
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我认为都是出于善意,故我自动地把这篇发言稿收回,静待时机成熟再在大会上提出来。
”9月,周恩来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
”马寅初看过报告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节育问题被中共中央提上了议事日程,看来可以公开谈论控制人口的问题了。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
”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
他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
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
此事人民有要求,城乡人民均有此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对的。
”毛泽东还特别注意到,积极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就坐在马寅初身旁,似乎是在表示对马寅初的支持。
毛泽东一语双关地笑着说:“邵先生,你们两人坐在一起。
”邵力子和马寅初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互相看了看,也开心地笑起来。
马寅初陪同周恩来视察北大。
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
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
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男20岁,女18岁,始及结婚”的规定,主张提高结婚年龄,宣传迟婚。
他还主张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限制,等等。
邵力子的发言,立即得到医学专家钟惠澜的支持。
同时,也得到马寅初的大力赞同。
但是,马寅初在计划生育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上却与邵力子有一点分歧。
他们都主张避孕和推迟婚龄,但马寅初坚持反对人工流产。
他认为有比人工流产更好的办法。
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4月27日,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发表人口问题的演讲,这是他1949年后第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
在讲演中,马寅初讲述了几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
他怀着忧虑的心情说:“解放后,各方面的条件都好起来,人口的增长比过去也加快了。
近几年人口增长率已达到30‟,可能还要高,照这样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就是26亿人口,相当于现在世界总人口的总和。
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国要侵略人家了。
要和平共处,做到我不侵略人家,也不要人家侵略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毛泽东见到马寅初时,严肃地对马寅初说:“不要再说这句话了。
”马寅初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马上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北大校园里,公开做了自我批评。
后来,他在撰写《新人口论》时,就确实没有再提出上述观点。
6月,马寅初将《新人口论》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文发表于7月5日《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从10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
然而,这时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组织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反右斗争,已经开始席卷全社会。
马寅初当然也被波及,有人说他是借人口问题,搞政治阴谋,也有人说《新人口论》是配合右派向党进攻……,在这场扑面而来的急风暴雨中,马寅初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几个月前计划生育问题刚刚受到毛泽东的赞扬,而现在却又受到人们的批判……实际上毛泽东对于人口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内心一直是矛盾的。
直到“大跃进”开始,粮食卫星飞上天,毛泽东的思想才确定下来,毛泽东说:“现在看来,搞十几亿人口也不要紧。
”此时,马寅初并不清楚,他的理论已经面临着最高决策层的挑战。
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举办60年校庆的大会上,就指名道姓地说:“马老要为《新人口论》做检查。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时,也不点名地批判了马寅初。
7月9日,毛泽东召见邵力子、陈叔通、黄炎培、章士钊、李济深、张治中等党外人士,听取他们对“大跃进”的意见。
为遭到批判的马寅初而担忧的邵力子,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他抓住时间向毛泽东进言,希望毛泽东支持节育,毛泽东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人口问题,目前还不严重,可以达到八亿时再讲人口过多。
”但又应付了一句:“但对计划生育,仍应实施”。
毛泽东此时正陶醉于各地大放高产卫星的喜悦之中,以为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他的英明预见,“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而此时的马寅初面对对他不公正的批判却变得愈加冷静。
他认定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于5月9日和7月24日—3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再谈我的平衡理论中的‘团团转’理论》和《再谈平衡论和团团转》两文,但马寅初也并没有认为自己的理论已经十全十美,所以,从8月开始,他多次走出校门,到外地搞调查,以求证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1959年,庐山会议后,全国再次掀起批右高潮。
周恩来特意约马寅初谈了一次话,劝马寅初不要过于固执,从大局着眼,还是写个检讨好。
别人劝马寅初,马寅初还可以不放在心上,周恩来劝马寅初,马寅初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这次谈话后,马寅初仔细地对《新人口论》进行了梳理,看看是否真有什么错误。
但梳理的结果,证明并没有错。
他仔细阅读了报刊上发表的批判他的文章,对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一一进行反驳,又写成5万余字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文章的后面还有两篇附带声明,其一是“接受《光明日报》的挑战书”,其二是“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寅初将手稿送到《新建设》杂志编辑部,要求尽快发表。
马寅初的倔强是出了名的。
马寅初常对人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
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新建设》杂志编辑部收到马寅初的文稿后,不敢擅自作主,将文稿送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理论小组审阅。
当时任中央理论小组组长的是康生。
康生是靠整人起家,善搞“莫须有”的老手,有两种人他是绝不放过的,一种是对他的政治前途有影响的人,一种是可以为他的政治生涯铺路的人,马寅初当然就属于这后一种的人。
自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以来,对人口问题有过多次论述,特别是毛泽东在上年8月讲“人口的观念要改变”,康生就一直等待机会,当他看到马寅初的文章和附带声明中的:“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就大发其火,决定向马寅初动手了。
10月24日,康生召集理论界和有关报刊负责人开会,部署对马寅初的全面批判。
他得意地说:“马寅初送给《新建设》的文章,原来我担心他会把辫子藏起来,改变观点。
现在看全部未变,他的观点暴露出来了,有辫子。
对马寅初过去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进行批判,没有正规地搞,《人民日报》没有搞,还没有正规战,只是游击战。
现在他挑战,应当应战。
”他还要《新建设》赶快把这篇文章登出来。
一次全文发表,而且要快发表。
为了掩盖他的鬼魅之心,他还布置对党外先不要讲“批判。
”11月初的《新建设》全文刊登了马寅初的文章,发表编者按。
12月初就组织大批判。
康生指使说:“批判他的文章不一定多,份量要重,可以和他过去的理论联系起来批判。
马寅初是一个代表,要花点功夫把他的经济理论看看。
不要说他胡说八道,资产阶级学者就是这个水平。
”还指示,“北京市委、中央宣传部要考虑:马寅初还当不当得成北大校长?批判完了要准备换人。
可以尽量揭露,不要给他戴错帽子,但是适当的帽子不可不戴。
”马寅初的文章发表后,报刊上就开始发表批判文章,北大也组织了“批马”座谈会。
一天,康生亲临北大座谈会现场,听到发言者都不能击中要害。
他越听越觉得有必要“定个调子”加以引导,于是他打断别人的发言说:“马寅初曾经说过,有人说他是马尔萨斯主义者,但他不同意。
他说马尔萨斯是马家,马克思也是马家,而他是马克思的马家。
我看这个问题,现在是该澄清的时候了。
我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尔萨斯的马家。
”在康生的直接指挥下,北京大学掀起了围剿马寅初的高潮。
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布满了北大校园,连马寅初的住宅燕南园36号也贴满了大字报。
全校的批判会连续不断,语言越来越粗暴,帽子越扣越大。
对此,康生还不满意,12月23日,康生以个人名义给理论界和有关报刊负责人写了一封信,指使他们:“在批判《新人口论》的时候,要学习毛主席的六评白皮书,特别是《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要像批判美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那样来批判马寅初。
”面对来自全国上下的文攻谩骂和政治高压,马寅初胸怀坦荡,无所畏惧。
他幽默地说:“有的文章,说过去批判我的人已经把我驳得‘体无完肤’了,既然是‘体无完肤’,目的已经达到,现在何必再驳呢?但在我看来,不但没有驳得‘体无完肤’,反而驳得‘心广体胖’了。
”马寅初的幽默毕竟还带着一些苦涩,为什么一个学术问题带来的不是友好的讨论,而是敌意的谩骂。
在马寅初受到批判围攻时,就有人暗示他已不适宜再做北京大学的校长,劝他辞职。
马寅初不愿受职务所累,于1960年1月3日到教育部提出口头辞职,翌日,向教育部写了书面辞职报告。
很快国务院就批准了马寅初的辞职。
随后,又罢免了他的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只留下一个全国政协常委的名义。
与此同时,也剥夺了马寅初发表文章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