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马寅初

合集下载

姓马的名人有哪些

姓马的名人有哪些

姓马的名人有哪些?历史名人马援:(前14-49年)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马融:(79-166年)东汉经学家马腾:三国时期军阀之一,亦是马超、马铁、马休之父马超:(176-222年)征东将军马腾之子,三国时蜀汉武将之一马良:三国时蜀汉将领,乡中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谡:三国时蜀汉将领,因失守街亭被诸葛亮所杀马钧:(又作马均)三国时期曹魏发明家,曾发明水车、指南车,有天下之明巧称号马元贽:唐朝中叶宦官马道一:(709-788年)唐朝禅宗高僧,即道一。

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后人尊称江西马祖,又称马祖马殷:(852-930年)五代时建立楚国马依泽:北宋,应天历创作者马钰:全真七子之首,为马援后代,是全真第二代宗师马远:南宋画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马丹阳:(即马钰)(1123-1183年):全真道全真七子之一马致远:元朝戏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欢:明代通事(翻译官),曾随郑和三下西洋,著有《瀛涯胜览》,今南沙群岛北部有以他命名的马欢岛马大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武官官员,官累福建水师提督马三宝:即郑和原名,明代航海家,回族。

现代名人马之骕: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社总经理。

马化龙:(约1810-1871年)回族,西北地区回教白山派教主马相伯:(1840-1939年)爱国老人,天主教徒。

马元章:(1854-1920年)回族,伊斯兰教哲赫林耶第七辈沙沟门宦教主。

马君武:(1881-1940年)中国近代诗人、教育家,曾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广西大学校长等职。

马一浮:(1882-1968年)国学大师。

马寅初:(1882-1982年)经济学家,人口学家。

马本斋:(1902-1944年) 回族,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创建人之一。

马天宇(中国内地歌手、影视演员)马小灵:香港配音演员。

马尚德:(即杨靖宇)(1905-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为其在东北工作期间的化名。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亩产博士最多的学府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亩产博士最多的学府

出于工作需要,记者曾在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呆过,怀有一种学术情结,记者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到当地知名的大学去转转,实地感受一下大学校园生活。

因此,对多数大学略知一二。

现应《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总裁王华女士的邀请,将当年游历国内各大学的经历,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集结成《一位博士眼中的中国高校》(系列篇),以此向我国各大学致敬。

提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知道中国社科院诞生了若干灿若星河的学术大师,他们或学富五车如吕叔湘,翦伯赞等前辈,或学贯中西如马寅初、冯友兰等先生。

陌生的是在北京地图上找起来都很费劲,即使很多开出租车多年的老司机提及社科院研究生院都不一定知道。

也难怪,社科院研究生院从1978年成立到现在,每年招生的学生数量基本上维持在400多人,其中,博士100多,硕士100多,也就是说全部在校学生也就1200人,单纯从数量上讲,还不如国内211大学的一个学院学生多。

当时的望京校区面积不过40亩,合计每亩产博士8个,所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也被戏称为全国“亩产博士最高的学府”。

中国社科院一直保持如此的规模,听说即使到了良乡,每年招生规模也不过区区1500人。

如此控制招生规模是为了保持精英教育还是另有苦衷,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在招生大跃进、大扩容的时代,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维持如此袖珍规模,确实显得很另类。

顺着东四环,往顺义方向出口出去,沿着京密路,在第二个路口下,往北走五十米,你就会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牌子,那就是它的大门。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四栋五层的小楼房围成的小院,后面有一个小操场,四十亩基本相当于幼儿园的规模,走路五分钟就绕完了,这与一般大学诺大的校园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就是传说中的曾培养过两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杨小凯等学术大师的地方?没错,就是这里!“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可不要小看这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6个教学研究部,专业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一级学科,研究生院拥有10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3个)、10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3个)以及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近代中国人才辈出,因此,在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就汇集了在文、理、工、医等各学科方向能够独当一面的卓越人才。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然而直到20年后的1948年3月,才正式召开了院士评议会,当选出首届院士,共81人。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具体名单如下:姜立夫(1890.7.4-1978.2.3),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许宝騄(1910.9.1-1970.12.18),数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陈省身(1911.10.28-2004.12.3),数学家,伯克利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创始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数学多个领域有杰出贡献,有「”华氏定理”等。

▲ 陈省身和华罗庚夫妇苏步青(1902.9.23-2003.3.17),数学家,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吴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物理学之父。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物理学家,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奠基人。

李书华(1889.2.10-1979.7.5),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叶企孙(1898.7.16-1977.1.13),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赵忠尧(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 梅贻琦(前排左二),叶企孙(正中),赵忠尧(前排右二)严济慈(1901.1.23-1996.11.2),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饶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27岁做教授90岁仍带博士他是清华男神却终生未娶 陈岱孙: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

27岁做教授90岁仍带博士他是清华男神却终生未娶  陈岱孙: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

27岁做教授,90岁仍带博士,他是清华男神却终生未娶陈岱孙: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编者按清华园里,陈岱孙先生的铜像基座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

」他学贯中西,27岁被聘为清华经济系教授,29岁兼任清华法学院院长,被尊为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两大泰斗之一。

朱镕基总理将他誉为「一代宗师」,他的学生亲切地称他为「岱老」。

诲人不倦的他,80多岁还坚持上讲台,95岁仍主持博士生答辩。

丰态卓殊,气宇轩然,他是女学生心目中的男神,却终身未娶,将毕生精力灌注于学术与教育事业。

书林贯穿东西国28岁便任经济系主任陈岱孙,1900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伯祖父陈宝璐、陈宝琛都是进士,陈宝琛还是溥仪的老师。

他六岁入私塾读书,接受了九年半的传统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文史功底极其深厚。

在《私塾内外》一文中,他细数少年读书经过,其受中国传统儒家精神浸染之深可见一斑。

他的刚正、持守、谨严、自律,皆是从儒家而来。

▲青年时代的陈岱孙陈岱孙18岁进入清华学校高等科,20岁时完成预备课程,并作为「庚款留学生」留学美国。

22岁时,他取得威斯康辛大学学士学位,还拿到了美国大学生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紧接着,先生进入哈佛大学先后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学位,4年后,以《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一文拿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期间,他还通过了法、德两个语种的第一、第二外国语考试(在美国大学,英语自然不算是外国语)。

毕业后,他孤身游学,到英、法、意等国做短期考察。

27岁时,陈岱孙进入清华大学任教,成为经济系的教授,28岁升任经济系主任。

29岁兼任清华法学院院长,成为同时期清华园里最年轻的院长。

▲初入清华任教的陈岱孙中国经济学领域有两大泰斗,一个是北大校长马寅初,一个就是陈岱孙。

陈岱孙先生一直专注于财政学前沿著述,《比较预算制度》是他立志要编写的财政学系列教材的第一部,心血灌溉八年之久,可谓其早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

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

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名单民国时期,内乱外患不断,但由于国民政府对学术自由始终的尊重,因此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大师巨星,可谓源源不绝,仅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而言,就足可窥见一斑。

民国1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1946年决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第一批院士产生,从402名候选人中选出院士共81人,分为数理组、生物组、人文组3个组。

数理组1姜立夫1890-1978数学2许宝马录1910-1970数学3陈省身1911-数学4华罗庚1910-1985数学5苏步青1902-2003数学6吴大猷1907-2000物理学7吴有训1897-1977物理学8李书华1889-1978物理学9叶企孙1898-1977物理学10赵忠尧1902-1998物理学11严济慈1900-1996物理学12饶毓泰1891-1968物理学13吴宪1893-1959生物化学14吴学周1902-1983物理化学15庄长恭1894-1962化学16曾昭抡1899-1967化学17朱家骅1893-1963地质学18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19翁文灏1889-1971地质学20黄汲清1904-1995地质学21杨钟健1897-1979地质学、古生物学22谢家荣1898-1966地质学、矿床学23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24周仁1892-1973钢铁冶金学、陶瓷学25侯德榜1890-1974化学26茅以升1896-1989桥梁工程27凌鸿勋1894-1981铁路工程28萨本栋1902-1949物理学、电机工程学生物组29王家楫1898-1976动物学30伍献文1900-1985动物学31贝时璋1903-生物学32秉志1889-1965动物学33陈桢1894-1957生物学34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35胡先马肃1894-1968植物学36殷宏章1908-1992植物生理学37张景钺1895-1975植物学38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39戴芳澜1893-1973真菌学40罗宗洛1898-1978植物生理学41李宗恩1894-1962医学42袁眙瑾1899-2003医学43张孝骞1897-1987内科学44陈克恢1898-1988药理学45吴定良1893-1969人类学46汪敬熙1893-1968生理学、心理学47林可胜1897-1969生理学、医学48汤佩松1903-2001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能学 49冯德培1907-1995生理学、神经生物学50蔡翘1897-1990生理学、医学51李先闻1902-1976植物遗传学52俞大绂1901-1993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53邓叔群1902-1970真菌学人文组54吴敬恒1865-1953语言学55金岳霖1896-1984哲学、逻辑学56汤用彤1893-1964哲学57冯友兰1895-1990哲学58余嘉锡1884-1955目录学、古典文献学59胡适1891-1962文学60张元济1867-1959文学61杨树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62柳诒征1880-1956历史学63陈垣1880-1971历史学64陈寅恪1890-1969历史学65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66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民间文艺67李方桂1902-1987语言学68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69李济1896-1979考古学70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71郭沫若1892-1978文学、历史学、考古学72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73梁思成1901-1972考古学74王世杰1891-1981法学75王宠惠1881-1958法学76周鲠生1889-1971法学77钱端升1900-1990法学78萧公权1897-1981政治学79马寅初1882-1982经济学80陈达1892-1975社会学81陶孟和1887-1960社会学注:排序按原公布名单;现通常使用的是“吴敬恒”早期姓名“吴稚晖”;有的院士“专长”与现时定论有出入。

汤一介:回忆父亲汤用彤

汤一介:回忆父亲汤用彤

汤一介:回忆父亲汤用彤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

季羡林先生为《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写的序中说: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

……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

由于汤用彤精通内外经典,又接受过严格的外国哲学、语言和治学方法的训练,而且又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如《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在出版几十年后仍然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性经典著作,这使他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在抗日战争期间,父亲最喜欢读《桃花扇》中的《哀江南》。

这首曲子说的是南明亡国的情况。

在国难危重的时期,他几乎每天都用湖北的乡音读这支曲子以寄托自己的忧患意识。

他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们,当时我只有十三岁,不仅学会了读这支曲子,还对自己国家的命运有了一种关怀。

在我不到十五岁的时候,大约是在1942年,父亲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其中一段对我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

庾信写那篇文章的背景是他被梁派到北魏作聘问(外交工作),因为才华出众,被扣押在北魏做官。

在这种情况下,庾信把怀念故土的意识写进了《哀江南赋》,希望自己的家风不要在他那一代断了。

父亲让我把这篇文章熟读,还给我讲到我的祖父。

父亲对我说他喜欢读《哀江南》和《哀江南赋》的原因,是因为我祖父生前就喜欢读这两篇东西。

父亲还给我看祖父六十岁的时候,祖父的学生在万生园(现在的动物园)给他过寿,祖父的学生给祖父画了一幅万生园的图,祖父在这幅图上写了一个序。

序中有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

前一句话是说做事情不要怕困难,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要怕负责任,过很简单的生活,就可以随遇而安,减少苦恼。

第二讲 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下)

第二讲 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下)
武昌高师的升格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昌高师师大讲演厅胡光炜小石庄长恭国立武昌大学石瑛治校杨振声郁达夫熊十力方东美陈建功汤璪真胡庶华张资平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章伯钧戴季陶周佛海李汉俊顾孟余郭沫若邓演达董必武中共一大代表中的武汉大学校友中共一大代表与武汉大学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1912
张继煦的改革与武昌高师的升格和发展

1922年2月,教育部准谈锡恩 辞职,并委令教务主任王其 澍暂行代理校务;3月,教育 部总长周自齐委派余日章为 校长,但因余深受基督教的 培养,为学生所反对,故在 校组织非宗教同盟会,以示 抗拒,余日章得知此情,便 于4月向教育部辞职不就;6 月,教育部任命部内普通教 育司司长张继煦为武昌高师 代理校长;1924年2月,张继 煦又被任命为国立武昌师范 大学校长。 张继煦(1876-1956),字春霆, 湖 北 枝 江 人 , 1922 年 6 月 至 1924年10月先后任武昌高师 代理校长和武昌师大校长。
(黄侃)“尤精治古韵。始从余问, 后自为家法,然不肯轻著书。余数趣 之曰:‘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 吝也。妄不智,吝不仁。’答曰: ‘年五十当著纸笔矣。’”
韦编三绝今知命, 黄绢初成好著书。
——章太炎
老师是中外学术界公认的大师之 一。„„大师之大,大在何处?„„我 觉得季刚老师的学问是既博且专的。无 论你用经、史、子、集、儒、玄、文、 史,或义理、考据、词章来分类,老师 都不仅有异常丰富的知识,而且有非常 精辟的发明。他在文字、音韵、训诂诸 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庄长恭
武昌高师的升格


全国学制改革与“高师改大”运动:
以日本教育模式为蓝本的“壬子癸丑学制”,因不适合中国国情,在 颁行后的十年间,其弊端日益明显,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强烈不满,要 求改革学制、学习美国教育制度的呼声大作。

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

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

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我们的国学大师黄侃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迹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以供大家阅读。

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之大节1911年,黄侃在《大江报》上撰文,宣称:“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

”民国建立,黄侃在上海主办《民生日报》。

“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拍案作《勉国人歌》:“四百兆人宁斗而死兮,不忍见华夏之为墟。

”袁世凯筹谋称帝,因黄侃名气甚大,并准备授予黄一等金质嘉禾勋章,授意黄侃为他写《劝进书》。

黄卑视袁的为人,因而拒之,并作诗歌嘲讽此事,说“二十饼子金真可惜,且招双妓醉春风。

”(据言当时一枚嘉禾勋章值二十金。

)1914年2月,章太炎从日本回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先囚于北京本司胡同,后囚于东城钱粮胡同。

此时黄侃正接受北大之邀来京担任教授之职,辗转打听到章氏下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探视。

黄侃见章寂寞一人,便以请章讲文学史为由,留下来伴宿。

黄侃与师同舟共济数月后,终被警察驱逐。

(黄侃被驱逐是因为好吃得罪警察,后面有介绍)黄侃的老师刘师培后来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1915年,刘在北京召集学术界知名人士开会,动员黄侃等人拥戴袁氏称帝,话未说完,黄侃即起立目,严词拒绝之,并气愤地说:“如是,请先生一身任之!”说完拂袖而去。

到会的众人亦随之而散。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

返蕲春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会员、“文学社”机关报《大江报》主编、乡人詹大悲和副主编何海鸣等人为黄设宴洗尘。

席中,论及清廷的腐败、蓬勃高涨的革命怒潮和立宪党人“和平改革”的欺骗术,黄侃愤慨不已。

是夜,黄侃借助酒性,撰写了一篇时评。

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黄侃的同盟会故友多系国府显贵,他耻与往来。

惟有居正当时受蒋介石软禁,形单影只,不胜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常至居正囚地,与其谈心解闷。

后来居正东山再起,复登高位之后,他竟不复往见!居正念他的友情,亲赴量守庐诘问他为何不再来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宾客盈门,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之狂狷1908年春,正在日本求学的黄侃,获悉母亲病危,驰归侍疾,寓居于蕲州高等官学堂附近的黄氏公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解说词·马寅初 www.puvilla.com - 1 -

马寅初 (上集) (题词)权然后知轻重 学然后知不足——马寅初 1952年,北京马寅初的家里来了一位年轻的苏联女教师,她是来教马老俄语的。这时的马寅初已经71岁了,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北大校长,同时也是中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采访】 《陈云与马寅初》作者 诸天寅—— 当时的俄语老师就是陈云同志给他请的,他就表示为了研究苏联的建设经验,得看一点俄文原版的著作,要是翻译的就是第二手的,有时候不准确,所以他就是跟他的秘书表示有个愿望。后来就反映到财经委主任陈云那里,陈云同志说那很好啊。 后来马老曾说,我学俄文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学会的。马寅初公务非常繁忙,但他每天清晨和晚上各拿出一个半小时学习俄文,在经过这样两年的努力之后,马寅初能阅读俄文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原著了。 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寅初曾经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和经济顾问,是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后来马寅初与国民党割断了,他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但新社会对他来说毕竟是陌生的。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翻天覆地的,这唤起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巨大热情。1958年,马老为自己学俄文作了这样的说明:我们决心要把这个古老的农业国改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要这样做,又缺乏先进经验,非向苏联学习不可,尤其是从事研究社会科学如我这样的人,更非从头做起不可,非读俄文不可,于是我决心学习俄文。 这时的马寅初地位很高,但他像小学生一样学俄语,学马列,学习政治经济学。七十多岁的老人,为自己订了一个十年的学习研究计划,先用四年的时间学习俄文和阅读经典,再从1955年起用两年的时间建立思想体系,到第八年,他要写关于中国农业经济的书,最后两年,他要写中国财政专著。 这时的马寅初对新社会充满希望,对自己也满怀信心。其实,新中国的建设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新课题。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几年里,马寅初以他的学识和经验为稳定物价、制止通货膨胀以及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采访】 《马寅初全集》总责编 徐忠良—— 建国以后我们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西方的经济理论里可用的部分用出来了,但他也发现他的资本主义的一套理论和共产党所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之间它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那时开始他就拼命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 翻开马寅初19世纪20年代的文章,可以看到他主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提出劳动是神圣的,资本也是神圣的,他认为中国之患不在资本主义,而患在资本不足,他相信资本主义能改造贫穷的中国,马寅初的这些思想显然不是天生的,它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不能不从他的经历和他所接受的教育中寻找答案。 1907年,马寅初25岁,他作为北洋政府的官费留学生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他在美国看到了与自己祖国形成鲜明对比的现代工商业,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落后,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他据此选定了自己一生的学术方向。三年后的1910年,马寅初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财政、金融专业继续深造。 【采访】 马寅初纪念馆 马大成—— 到了1912年,国内就把这个官费留学取消了,他就没办法就只能去洗碗打工,就是靠这个来维持学业。 转眼,留学美国已经八年了,马寅初以《纽约市的财政》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因为他知道,崭新的纽约市财政动作过程可以为少年中华民国之省及中央政府提供珍贵经验。马寅初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了将学术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理念,以后这个理念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总是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去影响社会。 马寅初1915年回国,1916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传授银行学、货币学等应用经济学课程,这在当时还是很新的专业,但引起国内朝野的注意的是他关于中国现实经济的公开演讲和文章。仅1920年至1927年他的演讲就汇编出版了四本书,他是以此希望普及经济学这门在西方已有几百年历练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表达的思想是构筑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上的,马寅初因此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大师》解说词·马寅初 www.puvilla.com - 2 -

成为民国时期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他也因此进入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讲他为自己上经济课。 【采访】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 孙大权—— 实际上,30年代初国民政府公布的很多商法,比如说交易所法、银行法、工厂法都是在马寅初组织之下通过的。马寅初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通过这些法律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马寅初事前要调查,事后要进行解释。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寅初提供了舞台,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需要自己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正好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 【采访】 徐忠良—— 他回来以后所做的工作,一个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要扶持我们的民族经济,这是他在抗战以前主要的立场,抗战开始以后他就是要怎样在抗战过程当中从经济上经够支撑这个战争,这方面的言论比较多。 【采访】 孙大权—— 在抗战初期,马寅初他的学术特点就是把现实和未来结合起来研究和考虑,他在抗战爆发之前一直关注的重点是战时经济怎么办?爆发后关注的重点就是战时和战后经济怎么办? 1938年,国难中的马寅初全家流亡到重庆,不幸的是,紧接着来到的1939年大后方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恶性通货膨胀出现。一方面,人民生活日渐艰难,而另一方面,一批官僚资本家开始发国难财,他们借战时统制经济之名营私舞弊、中饱私囊。 【采访】 徐忠良—— 当他发现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时候,他觉得前方战士在浴血奋战、普通的人民在那里献出自己的力量和生命的时候,四大家族在背后发大财,他觉得他不能违背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他要站出来说话,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不敢言。 【采访】 孙大权—— 他说,现在保管外汇之人自己买卖外汇,虽加获五七千万元,将留给子孙作棺材本。说这话的时候声泪俱下。保管外汇之人主要是孔祥熙,他当时在主管中国的外汇。那么在另一篇文章里面讲,一个执金融之牛耳,一个握财政之枢纽。实际上就是指财政部长孔祥熙和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他们这些人的贪污误国之罪远在汉奸之上,马寅初就希望把这些人的财产没收,或者增收财产税作为抗战的经费,以避免多发钞票。 马寅初公开提出了征收发国难财者的财产税的主张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他在公开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抨击政府,蒋介石终于下令秘密逮捕他。 【采访】 孙大权—— 蒋介石在抓马寅初的时候,他并不是直接把马寅初抓了,而是马寅初到前方去考察经济这个名义,把马寅初带走。 1940年12月,马寅初在他任教的重庆大学商学院被带离,结果是被送进了贵州息烽集中营。1941年又初转移到了江西上饶集中营,直到1942年8月马寅初才回到重庆自己的家里。这时他对蒋介石政府已极其失望。 【采访】 马寅初的孙子—— 在重庆他接受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信息,当时共产党的主张,包括共产党为了建立新中国所做的一些努力,共产党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想法,对我爷爷的影响非常大,爷爷认为中国的前途如果按照共产党当时讲的这种方式,中国是有前景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促使他跟国民党毅然决然地分手了。 这位1913年就加入国民党的老党员,在1948年年底秘密前往解放区,1949年3月,马寅初等民主人士一行到了刚刚解放的北平。 新中国的天是晴朗的天,68岁的马寅初觉得自己青春焕发,精力充沛,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马寅初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他出席了开国大典,10月19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他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与陈云等人一起共同为新中《大师》解说词·马寅初 www.puvilla.com - 3 -

国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努力。 1951年马寅初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北大校长,在6月1日的校长就职典礼上,70岁的马寅初意气风发地讲到:我虽然年龄大了,每天还坚持洗冷水澡,经常爬山,我要争取再活三十年,服务三十年。 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正式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尽管五年计划是效仿苏联老大哥的做法,但1953年至1957年的五年间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这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马寅初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多次写文章发表演讲,以经济学家的眼光阐述人民政府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优越性,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采访】 马大成—— 他心里非常感激共产党,对毛泽东对共产党心里面很崇敬的,认为是共产党让老百姓有好日子,也是共产党让他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他能够把自己的主张实施出来,这是他心里最高兴的。 1956年12月、1957年5月《人民日报》先后刊登了马寅初的两篇长文《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再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这是马寅初把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状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规律所作的阐述。 1957年春天,马寅初对登门拜访的北大经济系学生这样说到—— 【采访】 《马寅初》作者 朱正直—— 他说我们现在向苏联学习,包括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学习。马老鼓励我们学英语,他就是要了解包括社会主义,包括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各种学术观点。 马寅初毕竟是一位有着深厚功底的学者,他不是那种躲在象牙塔里不问世事的纯粹理论研究者,他一生治学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撰文立说公诸于世。二是高瞻远瞩,特别重视对未来问题的探讨。据秘书姜明回忆,马老订了好多报纸,每天还要阅读大量的内参,但他还不满足。 【采访】 原马寅初秘书 姜明—— 参考资料里头主要是讲内部的情况,他说报纸上是不是事实,人家写得不一定,他要实际调查,实事求是,所以他要自己下去看。 从1954年至1958年,马老每年都以全国人民代表的身份深入城市、乡村视察工作。 【采访】 原马寅初秘书 姜明—— 我都是跟他一块儿去,一块儿去都做记录,有一次到了海南参观一个矿场,他讲的话有口音,很厉害,他看了之后,我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他就叫我拿去跟那个讲话的人核对一下,所以他对事,实事求是,很准确的。 马寅初后来备受争议而又最具影响力的《新人口论》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有口达六亿多,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已经成为历史。这个数字同时也让马寅初感到意外,看来人口增长比自己预想的要快,他在以后的基层调研中重点关注人口问题. 【采访】 原马寅初秘书 姜明—— 最明显的有一次他回家去了,回到嵊县的那个他的老家农村去,好多小孩子都围进来了,他一看这么多的孩子啊,就问了他们,一家生七个八个,五个六个,生了很多。回来之后他就跟我说,那还了得啊,生下去,国家负担多重啊,生一个孩子国家都要负担的,粮食生产如果跟不上吃什么啊?他就跟我讲了,我想呢应该抽税控制人口,我来研究这个人口论,所以他就开始写了。 孩子多,在学者马寅初眼里是个问题,可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没这么想。 【采访】 浙江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 徐爱光—— 那个时候因为刚刚解放,大部分地区都进行了土改了,然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娶了妻子,那么中国的农民呢那时提出来有一句话,叫做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坐坑头,就满足了。所以当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生育率是提高得非常快。 马寅初对1853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再加上几年来自己从基层调研中得来的材料,他判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