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故事

合集下载

马寅初计划生育

马寅初计划生育

马寅初计划生育马寅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和丈夫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

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在当地,生育多个孩子是很普遍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意识到控制生育的重要性。

马寅初和丈夫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实行计划生育。

他们意识到,过多的孩子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

因此,他们开始采取措施,避免再次怀孕。

首先,他们积极地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了解生育政策和相关知识。

他们明白了生育过多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学会了正确使用避孕措施。

通过宣传活动,他们对计划生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实施计划生育的决心。

其次,他们开始积极地使用避孕措施,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

他们去医院咨询专业医生,了解各种避孕措施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

他们学会了正确使用避孕套、口服避孕药等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再次怀孕的可能性。

另外,他们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行动,积极地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宣传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实施计划生育的好处,也帮助他人解决避孕方面的问题。

通过他们的努力,周围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开始行动起来。

在实施计划生育的过程中,马寅初夫妇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对计划生育持怀疑态度,也有一些人因为传统观念而不愿意改变。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宣传,逐渐改变了周围人的观念。

通过实施计划生育,马寅初夫妇的家庭变得更加和谐幸福,经济负担也减轻了许多。

孩子们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关爱,他们的未来也因此变得更加光明。

同时,他们也为周围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帮助更多的家庭意识到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总之,马寅初夫妇的故事告诉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积极参与宣传活动、正确使用避孕措施,以及向他人宣传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可以帮助更多的家庭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高一优秀阅读材料之民国故事马寅初妙释经济学高考

高一优秀阅读材料之民国故事马寅初妙释经济学高考

马寅初妙释经济学
文/赵元波
马寅初是中国当代人口学家,由于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新人口论”,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也有人称他是“中国的马尔萨斯”,马寅初同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是中国当代经济学界泰斗级的人物。

还是在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对这位农民说:“我先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要挑最好的房间。

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拿着钱去找养猪的农民还了猪钱,养猪的农民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猪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

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

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

”如此通俗易懂的解说,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来说,要跟他解释清经济学这一概念绝非易事,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而马寅初呢,避繁就简,只讲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短短几句话,就把经济学这一为一般人很难理解的概念讲得清清楚楚:让钱在人们。

计划生育发起人,自己却有7个子女!

计划生育发起人,自己却有7个子女!

计划生育发起人,自己却有7个子女!
本文导读:
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浙江,从小就他十分的聪慧,读书也很刻苦,正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十分的优异,所以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这也让他也兴奋不已。

在海外他学得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学成归来后在北大担任教授一职,每天为学生们授课。

按说他这样的事迹肯定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但当时他做出了一件事,却引起了很多人的讨厌。

没错,这件事就是提出计划生育了。

当时的中国人口正在飞速的增长,而他做了一项调查意识到了这样任意让人口增长导致的严重性,不仅会引起教育资源的紧张,也会让更多人吃不饱饭,医疗方面更是满足不了广大社会的需求,所以计划生育才会顺应而生。

他倡导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生多了就罚款,生一个就奖励,想想宋丹丹演的《超生游击队》,那就是为躲避罚钱才东躲西藏的。

当时他提出的这个计划生育之后在全国实行,不过却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不过这个政策在如今看来还是非常明智的。

人们对他不满,不仅仅是因为不理解他提倡的东西,更是因为他自己打破自己的规矩,生下了7个子女。

在1901
年,他就遵从父母之命,与一位姓张的女子完婚,并在一年后产下一子。

异国求学10年,与妻子也分别10年,虽然没有抛下妻子暗恋他人,但是在1917年回国之后,他又娶了13岁女儿同龄同学姓王的姑娘,成了自己的小妾。

从此他就和两位“妻子”一起生活,也十分的融洽。

不过这样的家庭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13岁的姑娘在当时虽说是可以结婚,但是在现在看来还只是一个初中的小姑娘。

他有7个子女,多年之后却提出计划生育,所以就有人就不能接受他做的这种做法,而这也成了他一生颇有争议的事情。

马寅初:我国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人,却2妻生8娃,遭人诟病

马寅初:我国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人,却2妻生8娃,遭人诟病

马寅初:我国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人,却2妻生8娃,遭人诟病在我国七十年代末,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无法一时解决众多人口所导致的经济压力问题,最终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这一政策也被定位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自计划生育这项政策实行后,原本巨大的人口压力迅速得到缓解,我国经济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而现有人口过大与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得以解决,同时全国人民的普遍素质也逐渐提高,中华民族真正的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提出这项计划生育政策的马寅初先生,却娶了两位妻子,还生育了8个孩子。

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唯一被人诟病之处。

生逢乱世,心系祖国马寅初生于清朝末年一个富裕的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而马寅初也同许多革命志士一样心系祖国,满怀报国信念。

尤其是当他看到无数的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马寅初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中国现有的状态。

他日夜发奋苦读,在1960年终于得到前去美国深入学习的机会,并且就读于美国高等学府耶鲁大学,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原本可以在美国安然度过人生的马寅初,却时刻未曾忘记自己的祖国,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美国高新工作的邀请,返回中国。

虽然当时的中国正在处于军阀混乱时期,但学历颇高马寅初还是受到了许多军阀政客的重视,这些人纷纷向他邀约,请求马寅初来到自己的门下做事。

然而一心报国的马寅初却一一婉拒这些高官政客的笼络,转身前去北京大学教书。

在马寅初的心里,高官厚禄从来都不是他追求的人生信仰,真正扎根于他心中的是那片真诚的爱国之心。

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真正可靠的人才,为中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畏权贵,为民发声1939年至1940年正值我国抗日战争的关键性时段,此时因陷入窘境的日本当权人,为了挽救日本即将在太平洋地区战败的结局,开始各种调动直升机疯狂轰炸中国各个城市地区,而当时作为国民政府根据地的重庆也成为了重点轰炸对象。

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内部政治黑暗,抗日战事正处于不利局面,然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趁着国家内乱外患之际,利用自家权势,囤积粮食,大发国家难财。

中国人口第一人马寅初

中国人口第一人马寅初

关键词:铮铮Βιβλιοθήκη 骨• 马寅初因为揭露四大家族而被舆论形容成“马寅初作狮子吼” • 1940年春,重庆郊区的陆军大学邀请马寅初给将官班讲《抗 战财政问题》,这些将官学员很多是从前方调来受训的。马寅初一 连讲了两个多小时。他说,抗日战争正在中华民族存亡的严重关 头,全国上下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但是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 “上等人”则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囤积居奇,发国难财。还有 一种“上上等人”依靠权势,利用国家经济机密从事外汇投机, 大发超级国难财。他公开点名指出:“这种猪狗不如的‘上上等 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之流。”他还说:“必须把孔祥熙、宋 子文撤职,把他们不义的家财拿出来充作抗战经费。”演说在将 官们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席间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主持人则 吓得不知所措,连感谢的话也不敢多说,就赶紧把马寅初送走了。
马寅初连续发表文章与演讲,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痛斥孔宋之流的 无耻,使国民党政府大为头疼,也遭到很多权贵的忌恨。宋霭龄、宋 美龄等人向蒋介石施加影响,要求对马寅初进行严厉处置。 一天,蒋介石召见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狠狠训斥他:“你真糊 涂,怎么可以请马寅初当院长?你知道他在外边骂行政院长孔祥熙吗? 他骂的话全是无稽之谈!他骂孔祥熙就是骂我。”末了,蒋介石说: “下星期四你陪他到我这儿来,我要当面跟他谈谈。他是长辈,又是 同乡,总要以大局为重!” 校长怕碰钉子,让侄子去向马寅初转达蒋介石的意思。马寅初一 听,火冒三丈地说:“叫我去见他,我不去!让宪兵来陪我去吧!” 又说:“文职不去拜见军事长官,没有这个必要!见了面就要吵嘴, 犯不着!再说,从前我给他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学生应当来看老 师,哪有老师去看学生的道理!他如果有话说,就叫他来看我!”

马寅初:宁鸣而死_不默而生

马寅初:宁鸣而死_不默而生

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1916年,马寅初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时年34岁。

他先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职,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

1920年起,他一边创办新式商科学校,一边陆续在上海、北京的学校和金融机构发表演讲,普及经济常识、吁请整顿币制。

1927年,45岁的他辞教入仕,抱着“为国牺牲”、“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加入了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官越做越大,最初秉持的信仰却越来越虚空动摇,寄望税制改革、再造中国经济的他最终发现,政府“不能办富人税,只能在穷人身上着想”;“三民主义”是虚、权贵资本是实;“此种丧心病狂之事,在昔日满清政府及军阀所不敢为者,而今已现于青天白日之下,诚可谓每况愈下,令人为之痛哭也!”“今旧道德已渐失其势力,欲打破人民升官发财之思想,非用武力可能奏效。

应将新旧两教育互为表里,10年教育之后,或有希望。

”他重返文教阵地,先后在杭州财务学校、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很多人赞叹祖父在1958至1960年间的表现,其实这既不是他第一次因言获罪,也不是他第一次知难而进。

”马思泽指的是1939年。

那时,国民党的达官显贵们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在《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上接连发表《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为我国财政与金融唯一的出路》等檄文,并公开发表“我对于抗战的透视”、“我们要发国难财的人拿出钱收回膨胀的纸币”等演讲,矛头直指“蒋委员长”。

“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我看他只能算是个家族英雄,因为他庇护的只是他的亲戚家族。

他们用租税、公债和通货膨胀三种方法,刮尽了天下的民脂民膏,甚至连他们子子孙孙的棺材钱都捞足了,哪里还管老百姓的死活!”他把儿女带到演讲现场,对着人群中的特务说:“我马某人愿效谭嗣同先生,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自横刀向天笑!为了抗战,英勇的数十万将士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文人在后方无所贡献,也应当不惜死于后方,把应该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

清正廉洁案例

清正廉洁案例

现代廉洁小故事-----现代廉洁小故事时间:11-11-19 21:27:56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

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

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

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

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

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

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

高中素材经济学家名人故事:马寅初不让学毋宁死

高中素材经济学家名人故事:马寅初不让学毋宁死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马寅初不让学毋宁死马寅初于1882年出生在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主家庭,前店后坊的马家,生意十分红火。

父亲见五个儿子中,寅初最为聪明伶俐,有心让他继承父业,想先让他学会酒店管帐,再继承家业,因而只让他读私塾,无意让他继续求学。

马寅初不喜欢私塾的四书五经,向往城里的新学堂,对父亲让他学习管帐非常不满。

常常以怠学怠工以示反抗,为此多次遭到父亲打骂。

有一次,父亲郑重地与他谈话,马寅初抢先表示出自己要到城里读书的态度,父亲坚决不让。

父子双方都不示弱,争执了很久,马寅初也饱受皮肉之苦,他见求学无望,一气之下跑到镇外,一头扎进了黄泽江,幸亏被人救起。

马寅初为求学而以死抗争,虽险遭不测,竟也因祸得福。

原来,恰在此时,父亲的老友张降生来马家访友。

得知此事,觉得马寅初有志气,说服了马寅初的父亲,由他带马寅初到上海读书。

从此竟改变了马寅初的一生。

马寅初早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6年,他赴美国留学,三年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09年他又向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申请攻读硕士学位。

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后,先是领取国内发给的公费,后来国内政局发生变化,公费停发,他半工半读以维持生活和费用。

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他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赛利格曼(Saligman)教授。

赛利格曼教授对马寅初先生的人格品德、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十分赞赏。

在马寅初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曾经伸出援助之手对他进行资助,使他免于中途辍学。

1911年,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通过题为《中国的公共收入》(PublicRevenuesinChina)的硕士论文,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在博士论文选题上,他不走捷径,选择了较难的《纽约市的财政》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论文收集了充分的资料,经过统计分析,论述了纽约市财政预算的编制、筹集、监督等方法,以及纽约市财政体制的优劣等问题。

1914年8月5日他的博士论文经答辩通过,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寅初的故事
声援罢教
1947年5月23日,上海大、中学校学生为了声援南京“520惨案”举行罢课。

当时在中华工商学院执教的马老毅然贴出一张声明:“本教授遵照上海市学联罢教一
天。

拒绝邀请
马老曾经当过蒋介石的老师。

在抗日期间蒋介石送来名片,用委员长的名义请他赴宴。

马老对来人说:“委员长是军事长官,我是个文职,文职不去拜见军方!再说我给委员长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

学生不来拜见老师却叫先生去拜见学生,岂
前辈,既是老师,又是浙江同乡。

委员长推荐您任财政部长,或者是中央银行行长。

”马老笑道:“你们想弄个官位把我嘴巴封住,办不到!”来人说:“那么,请马老先生买些美钞吧,政府批给您一笔外汇,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啊!”马老答道:“不,不!这种猪狗生意我不做!我不去发这种国难财!”来人只得灰溜溜的走了。

毛主
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完成我们的任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