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合集下载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作者:郭真礼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11期大家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但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他就是不爱吃饭” “他就是不爱吃肉” “他胆子小” “他脾气大” “他注意力不集中”……还有这些似曾相识的评价:孩子爱笑就是性格乐观;孩子爱哭就是多愁善感;孩子愛生气就是暴躁易怒;孩子害怕就是胆小怕事。

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就会说:“这就算贴标签吗?贴标签真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样描述孩子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一直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

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个人,尤其是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那些“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负面”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伤心的情绪,你非要说、反复说他是“爱哭鬼”“胆小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爱哭,等到他长大了,遇到事情他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个鼻子。

“贴标签”容易忽略孩子的发展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进入“可怕的两岁”阶段,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想法会更坚持,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反抗。

这时候孩子最容易被贴上“脾气大” “喜怒无常” “固执” “动不动就哭”的标签。

往往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倔得很,长大后可怎么办啊。

”对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要么采用说教的方式,要么采用打骂的方式。

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孩子还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脾气大”的标签,往往会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没机会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任何行为或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给孩子某一阶段的行为或情绪“贴标签”,这样百害而无一利。

小孩爱哭如何教育?

小孩爱哭如何教育?

小孩爱哭如何教育?1、多鼓励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

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

假如孩子骄傲地告诉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责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而应先鼓励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帮助他把水擦掉。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爱哭很有可能是因为缺少自尊心。

家孩子那个再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对孩子过于严苛,孩子犯错时也不要过度责骂,要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

3、坚定而温和的淡化处理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要有耐心地交流。

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给孩子,冷静的时间,让孩子平复自己的心情再去试着讲道理。

无法满足他要的东西时,先告诉他还有东西比这个更好或是和他订下约定,要达成什么样的要求时才可以买。

4、父母学会控制情绪爱哭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对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感,极易被影响,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响孩子。

如果情绪已经表露,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加重敏感。

但不可将自己的情绪转向孩子,因为孩子没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5、别为孩子乱贴标签不要对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此标签。

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诉老师或保姆的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更不要动不动就针对孩子爱哭的事情进行议论。

对于性格懦弱、爱哭的。

孩子,必须要多给他们自己去面对难题的机会,不要凡事都包办,要多与人接触,培养出良好的性格。

6、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弱化孩子情绪敏感又爱哭的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耐心。

孩子哭的时候,你可以跟他在一起,而不是走开,不需要去强化他的情绪,需要弱化一下,减少一些对自己情绪的关注。

孩子在哭泣的时,父母只要待着,跟他待在一起,也不用去安慰他,你只要看着他就好了,拉着他的手跟他在一起。

7、理智沟通,教孩子表达自己当孩子情绪稍微平静了之后,父母可以再找机会跟孩子来聊聊天,孩子很可能是能跟你说出个一二三来的,他可能有他对于那件事情的理解,当他能够表达的时候,父母也就有机会去跟孩子澄清,当我们能够经常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可能孩子也能慢慢地学习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如何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母须知)

如何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母须知)

如何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母须知)【案例】儿子上初二了,个头快赶上他爸了。

看着眼前高高大大的儿子,我有欣慰也有不安:欣慰的是,儿子乖巧听话,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叛逆,特别让我们省心;不安的是,儿子凡事对我们都言听计从,几乎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性格上表现得优柔寡断。

比如,学校春游、秋游,如果去超市购物,问他想买什么东西,他总是选来选去拿不定主意;暑期带他去旅行,让他自己准备行装,什么带什么不带,他也是犹豫不决,折腾上半天;再比如,和同学在一起,他也都是“跟屁虫”,同学说什么,他也从来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学校老师也反馈说儿子的性格比较“奶油”。

我如何才能尽快帮助孩子摆脱凡事听命于人的性格,成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并拥有主见的人呢?【专家解析】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内向随和,愿意听从和服从他人的决定。

他们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选择了接受别人的意见,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会令他们觉得更舒服。

这种个性,其实未必就不好,只不过,当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很有想法的样子,对比之下就觉得自家孩子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开始担心孩子没主见,将来会吃大亏。

父母为孩子担心,想让孩子改变性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不管家长想为孩子做什么,都要先明白一点——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他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也就是自信。

对于天生内向随和的孩子,家长强制要求其改变个性,恰恰可能违背了孩子的意愿,花费大力气培养孩子的“主见”,却磨掉了孩子的舒适感和“自信”,是否值得,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当然,生活中很多孩子没主见并不是个性原因,而是他们从小就接受家长的教育:“要乖,要听话。

”家长什么都帮他们考虑好、决定好、准备好,于是他们也就习惯了放弃自己决断的权利。

因为家长的原因造成的“没主见”,当然就需要家长自我调整,正确地引导,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重新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做决定。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标准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标准

-------2012年4月4日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

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

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

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

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

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

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

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

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

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

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

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

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

给孩子立规矩的几条原则你知道吗?文案

给孩子立规矩的几条原则你知道吗?文案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而且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遵守规矩,就脱口而出“你除了给我捣乱什么也不会”等言语,这样的话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家长们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所以惩罚最好及时。

比如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拖到晚上,TA很可能早就忘了。

所以家长最好一起床就要告诉孩子:“必须30分钟吃完,否则就端走了。

”吃饭中途,也可以提醒一次,告诉孩子还有多长时间。

第四,倾听孩子想法,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树立父母的权威,制定规则前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你必须听我的!我说不行就不行!”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共同商定好规矩的“细则”,孩子才更愿意接受和遵守。

第五,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潜意识里对父母有模仿和崇拜的心理,父母对规矩的漠视,必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

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

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使用文明语言。

第六,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规约孩子。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从而立下一些并不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对孩子成长也并无益处的规矩。

立规矩时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孩子发生这一行为的原因,而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强行命令孩子。

第七,立下的规矩,要遵守“一致性”。

首先是“内外一致”。

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

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困惑,无所适从。

其次是“全家一致”。

立规矩最怕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不一致,比如你刚定下“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规矩,家里老人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1、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父母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精”、“吹牛大王”等标签。

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可能会促使他今后更多地说谎。

2、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大法宝,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时常换位思考。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拿你作为父母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的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为什么会去撒这个谎?我是想通过撒谎保护自己吗?还是想得到什么吗?家长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孩子撒谎不是实现你目的的唯一方法。

3、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制定更实际的规则。

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4、给孩子补救的机会如果孩子发生行为性说谎,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给孩子提供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

这样,既可以让小孩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小孩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孩子撒谎的后果:1、内心不安经常撒谎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时刻牢记着自己曾撒过的谎,时刻去圆谎。

所以这样的人的内心一定都是不安的,往往过得提心吊胆,生怕一个谎言圆不住上另一个谎言,露出破绽。

长此以往,性格都会受到影响。

2、失去他人的信任“人无信而不立,”都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相处的桥梁。

相信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成天满嘴谎言的人打交道吧?经常撒谎的人,十句话里面可能有九句话都是假的,早就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和这样的人相处,桥梁都塌了,还有什么沟通可言?只会让人避而远之。

3、习惯性撒谎习惯成自然!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已撒谎,而是你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谎言就脱口而出!撒谎成性的人,有时候说的谎连自己都相信了。

不要给学生道德贴标签

不要给学生道德贴标签

不要给学生道德贴标签作者:娄小明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3期采用隐性的教育方式,更加适合于德育。

如果非要统计清楚做了多少件好事,得到了多少积分,出现了多少感人的场面等,就带有一定的表演性。

某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出了“道德护照伴我成长”的口号,并为每位学生设计了一本“道德护照”。

不同颜色护照代表孩子不同的道德水平,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成长记录”“同学印象”“教师评价”等。

学校校长介绍说,道德护照是学生道德水平的真实反映,能够为学生道德成长保驾护航。

可是笔者翻看这些护照,发现孩子填写的都是自己的好事,同学评价说的都是好话,老师评价写的大部分是套话。

有些老师反映,一些孩子为了获得红色的“护照”,伪造了做好事的情节;一些同学策划了相互之间做好事,相互评价投机取巧;还有一些学生,把一些正常的交往,如借笔、和同学交朋友等,也变成了“好事”。

拥有这样的一本“道德护照”,就能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

一、“道德护照”是在给学生贴标签道德更多地表现为内心的满足和自由。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写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道德是内心的满足而不受外物的驱使。

如果我们做好事是为了换取一定的积分,获得学校的物质奖励,能够在“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得到好处,而把“道德护照”变成个人的“功劳簿”,这是受制于外物的驱使,必然不会获得内心的满足。

有些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因为“道德护照”就要作废了,故意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做些出格的事情,那不能不说是过于追求外物而迷失内心了。

道德不是自我的标榜。

道德离不开自我的发现,但它不是自我炫耀。

韩愈在《原毁》中写道,“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正因为“重以周”,所以做了好事不会任意张扬,把做好事当成平常事来对待。

正因为“轻以约”,所以不会把别人是否报答放在心上,把他人接受自己的帮助当成一种正常现象。

而“道德护照”把个人的良好行为一一记录在案,甚至相互攀比,锱铢相较,这样“做好事必留名”的行为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学校孤立小孩事件,把推卸给家长的回复。

关于学校孤立小孩事件,把推卸给家长的回复。

关于学校孤立小孩事件,把推卸给家长的回复。

关于学校孤立小孩事件,把推卸给家长的回复如下:
1、倾听、接纳,不要急着贴标签
当听到孩子被孤立时,家长千万不要着急给孩子贴上“你做了讨人厌的事”“你太内向了”“你太没用了”这些否定性的标签,而是要认真倾听孩子被孤立的心情,接纳他们低落无助的情绪,引导孩子敞开心扉。

2、尽快找到原因,协助孩子解决
引导孩子描述被孤立的详细情况,同时跟老师沟通,分析孩子被孤立的真正原因,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家长觉得有必要时,可以亲自出面协助,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帮他重塑人际关系,重回集体。

3、防患于未然,帮孩子树立界限感
想让孩子少因别人的行为心理受伤,那就教他强大自己,帮孩子树立界限感,会让他认清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明确自我价值,这样孩子既不会依赖和在意别人的情绪,也不会因别人的冷落或者疏远,而过分受伤。

当孩子被集体孤立,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到孩子的情绪,既要及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也要引导孩子看到自我,告诉他们不要为了合群,而去刻意迎合,更不要因为讨好别人,最终丢了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记得在小班的时候,孩子的年龄基本上都在3岁半。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语言发展状况
一直都很出色,不管是平时上课时老师提问他,还是教一些东西他都学得很快,反应的很快,平时他和老师聊天也能很流利地组织语言回答老师,这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办不到的,他们也许很想和你聊天,但都是一些片段的词语,无法组成句子,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他,我觉得这个孩子现在发展的这么优秀,一定跟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他父母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一天我替主班老师整理家园联系档案时,发现这个小男孩的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高中老师,原来真的跟家里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有关系。

当然单凭这点我肯定不能立马下结论,
我平时和她聊天时就成问过他:你放学回家以后爸爸妈妈陪不陪你一块学习啊?他告诉我说
学。

学问老师也说他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帮孩子复习当天学的内容。

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一直很好。

直到有一天,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一天,他和另外一个小男生在一起玩,两个人因为想要同一本绘本发生了争执。

这个口齿伶俐的小男生急了,用牙齿咬住了另一个小男生的手指,于是那个被咬的自然大哭了起来,老师赶紧跑过去把他俩拉开,发现牙印特别深,差点到了出血的程度,太吓人了。

这个孩子一想表现很好的,怎么会有这种举动,我脑子里马上
浮现了“攻击性行为”这个词,我想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能从家庭教育找到渊源,可是他的父母都是很懂教育的人,而且为人举止都很好啊?没理由会让孩子有这些行为,而且我听保育员
老师说这个孩子咬过别人很多次,一不高兴就爱咬别人,并且我们已经告诉他父母很多次了,可是依然没有改进,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托班的年纪比较小,入园前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仅仅处于和家人相处的模式中,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他们并没有太多和同伴相处的经验。

因此,在面对与同伴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缺乏,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出现一些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做法,其实,并没我们想的那么严重,不过是他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一些行为,将孩子身上贴上我们“大题小作”的标签。

遇到这种事情要正确引导幼儿,告诉他们“······咬人”是不对的,或者你不会解决,可以找老师来帮助你。

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但是不能伤害别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很多时候,相同的行为,在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好是先观察孩子,看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不同的原因来对症下药,效果就会好很多。

相处久了,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浩浩,老师都知道浩浩有个特点,就是做他喜欢的事情,就非
常专注,超过一般的孩子。

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有时候这个特点会“坏事”。

比方说,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但是接下来,该做别的活动了。

那么,他就显得“不听话”了,常
常会不听老师的话,坚持做自己的事情。

虽然是幼儿园,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的,老师会指挥从一样活动转移到另一样活动。

而且,以后上小学了,这个问题会更显得突出。

你不能因为喜欢音乐课而非不要上下一堂课。

我很担心以后他入学了,会显得不听老师的话,从一堂课转到另一堂课会比较困难。

而那个时候学生也多,老师一定不会喜欢这种影响大家
正常活动的学生。

那么,怎么办?浩浩的老师很好,没有给孩子贴一个“不听话”或者“不合作”的标签,而是仔细观察,并且找到他“不合作”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根据这个特定的原因,她想了一些小办法,
比如,这个活动,让浩浩当老师的小助手,让浩浩转移对上一个活动的兴趣,积极来参与老师所要求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他就慢慢接受了,原来在学校,不能完全依着自己的兴趣来,每一项活动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经过老师这样的训练,他以后正式入学,适应地会比较顺利一点。

所以说,我们不能够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可以从这个角度看他,他是这样的;你也可以从那个角度看他,原来他是那样的。

以不同的角度看孩子,就会
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以尊重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理解他们,尽可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得原因,以适合孩子本身的方法来教育他,才能使其更好地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