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卒中的防治

合集下载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张茂林【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致使脑动脉血管阻塞的心源性脑栓塞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急性30天病死率高达20%~30%。

因此,脑栓塞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重危疾病之一。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first killer",had became a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ardiogenic brain embolism, induced by atrial mural thrombosisshedding into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resulting incerebral artery blood vessel obstruction,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concerns of doctors. The incidence of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increases with age and the 30 daysmortality rate as high as 20%to 30%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Therefore,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cardiovascular internists and neurologists of common concern of severe disease.【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4【总页数】3页(P2579-2581)【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房颤;防治【作者】张茂林【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区西青医院,天津 30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心源性脑栓塞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脑的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2],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

卒中的二级预防

卒中的二级预防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卒中撰写组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推荐高血压患 者钠盐摄入<4.0g/d,钠<1.5g/d。对 那些无法减少钠盐的人而言,增加钾盐 的摄入也可有效降压。
血糖控制不良与卒中复发有关(Ⅰ级推荐,A级证据)
• 研究表明约9% 的卒中再发与糖尿病有 关。
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第一位
平均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存活者中约3/4丧失劳动能力,每
年医疗支出约120亿元人民币 中风后5年间的累积复发率约为
复发率高
25%
卒中患者的预期寿命比健康者减少12年
60岁时的平均剩余寿命(男性)
25 20 15 10 5 0
–7.4 年
–9.2 年
–12 年
健康者
心血管疾病史
Robert Wilcox, Marie-Germaine Bousser, John Betteridge,et al. Effects of Pioglitazo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or Without Previous Stroke:Results From PROactive (PROspective pioglitAzone Clinical Trial In macrovascular Events 04. Stroke. 2007;38:865-873
研究数据显示既往有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 的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高。其中TIA 患者1年内再发卒中的风险为10%,此后每 年风险为5%。首次卒中后30天内的复发率 为2-3%,6个月内为9%,1年内为10-16%, 其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倍。随后4年中,卒 中复发率为5%,是普通人群的9倍。5年内 卒中再发危险为15%—40%。

脑卒中一级预防

脑卒中一级预防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吸烟 腰臀比 饮食风险评分 体力活动 糖尿病 酒精摄入 心源性因素 脂蛋白 B 与 A1比值 心理应激 抑郁
Lancet. 2010;376,112-123
卒中危险因素
一般不可控危险因素
年龄
低出生体重 种族 遗传因素
Meschia JF, et al. Stroke. 2014 Dec;45(12):3754-832.
推荐 强度

证据 等级
——

——
血脂异常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 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 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或使LDL-C水 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

A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中国新指南推荐意见
• 使用经过验证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有助于识别卒中高风
险人群和可能从干预治疗中获益的人群,但对于筛检出 的高危个体,具体治疗还应根据其整体风险状况确定个 体化方案(Ⅱ级推荐,B级证据)。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1. Meschia JF, et al. Stroke. 2014 Dec;45(12):3754-832. 2.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2015中国新指南关于高血压的推荐意见: 降压目标值
患者类型 普通高血压患者 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 压患者 推荐意见 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依据其危险分层及可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血压。 (I级推荐,A级证据)。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南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南

可干预的 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 高胆固醇血症 3、 糖尿病
和糖代谢异常
一般危险因素: 1、房颤或其他心脏病2、呼吸睡眠暂停综
合征3、吸烟4、嗜酒5、高盐高脂饮食6、 运动过少7、肥胖
其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高 尿酸血症等
高血压
血压与中风
收缩压每增加10mmHg,卒中发病 危险增加49%;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 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 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应用长作用制剂,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
血压的波动、因降此低,心卒脑中血患管病者的需发降生压危,险且,平并提稳高降用压药
的依从性。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抗血小板治疗
3.发病在24 h内,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
血风险。若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冠心病、
糖尿病或周围血管病者优先考虑氯吡格雷 (75 mg/d)。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
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 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抗血小板及他 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口服 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
抗血小板治疗
6.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 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或伴有肢体无力。 4、突然吐字不清,说话不清楚。 5、突然头晕,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伴有心慌出
汗等。 6、没有任何预感突然摔倒,或伴有短时神志不清

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

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

LOGO
TEXT HERE
(2) NOACs 原则上不可用于严重肾功能不良的患者。
LOGO
TEXT HERE
4.2.3起始用药和剂量选择
• (1) 所有患者在开始服用NOACs 之前,都应 进行栓塞风险 CHA2DS2-VASc 评 分和出血风险因素评估。
•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使用NOACs及其种类。要按照CFDA批准 的适应证使用。应给患 者建立服药卡片,以利抗凝管理。
hypertension;年龄≥75 岁(2分),Age ≥75 years(doubled);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卒中史(2分),stroke(doubled); 血管性疾病, vascular,disease;年龄 65~74 岁,Age65~74 years;性别(女性),sex category(female)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分系 统。
CYP2C9 和 VKORC1的基因多态性。 • ②华法林的先天 性抵抗。
• ③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LOGO
TEXT HERE
LOGO
TEXT HERE
• (2) 环境因素的影响: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 态均可改变华法林的药代 动力学。
• 明显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胺碘酮是华法林R型和 S 型两种异构体代谢 清除的强抑制剂,胺碘酮与华法林同时应用的机会较多,应引起注意。
TEXT HERE
• 华法林抑制环氧化维生素K 还原为维生素K,并抑制维生素K还原为还原型维 生素 K,使凝血因子前体部分羧基化或脱羧基化受到 影响而发挥抗凝作用。
• 此外华法林还可因抑制抗凝蛋白 S 和 C 的羧化作用而具有促凝血作用。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1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可以使13%的患者迅速痊愈,20%的患者显著改善;取栓可以使50%的患者病情改善。

但溶栓和取栓都有严格的时间窗,每延误1 min,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我国目前缺血性卒中溶栓率仅为7%,93%的患者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所以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卒中,患者或家属除了拨打120,还可通过卒中溶栓地图APP 精准导航,快速查找并送往本地区距离最近的有条件溶栓的地图医院。

2规范卒中院前急救加强对急救人员卒中急救流程的专业培训是提高卒中院前急救能力的必要前提。

急救人员应快速有效识别卒中患者,120急救中心对卒中患者应优先调度。

3脑血管病症状的早期识别常用卒中早期快速识别方法如下:1. 中风1-2-0三步识别法o“1”是指“看到1张脸(口角歪)”;o“2”是指“查两只胳膊(一侧不能抬)”;o“0”是指“聆(零)听语言(说话不清楚、大舌头)”。

若发现异常,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2. FAST快速评估o“F”(Face)脸部:让患者微笑一下,如果微笑时面部不对称,提示患者面瘫;o“A”(Arm)手臂:让患者双手平举,如果10 s内一侧肢体下落,提示肢体瘫痪;o“S”(Speech)语言:让患者说一句较长的话,如果不理解、说话有困难或者找不到词,提示语言障碍;o“T”(Time)时间:上述症状为疑似卒中,请立即拨打120。

3. BEFAST快速识别在FAST基础上增加了平衡障碍和视力障碍,以免遗漏后循环梗死的患者。

o“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不稳;o“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o“F”“A”“S”“T”同上。

4. 后循环梗死的识别后循环梗死可能危及生命,但临床针对后循环的评估方式不多,尤其当患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无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时诊断困难。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其中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和吸烟等。

以下是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建议。

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发病数天后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及时启动降压治疗。

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降压获益并不明确。

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应在发病数天后重新启动降压治疗。

对于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

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

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3方面因素。

脂代谢异常也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

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mg/dL)。

对于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也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脑卒中防治血脂管理指导规范(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脑卒中防治血脂管理指导规范(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中国脑卒中防治血脂管理指导规范中国脑卒中防治血脂管理指导规范目录一、调脂药物的种类和选择(一)他汀类(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三)苯氧酸类(四)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kexin9型抑制剂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脂管理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血脂管理(一)缺血性脑卒中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调脂策略(二)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达标值四、缺血性脑卒中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一)糖尿病患者(二)肝脏疾病或肝功能异常患者五、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管理六、总结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首次将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明确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范畴,并强调了降胆固醇治疗对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TIA风险的重要意义。

降低胆固醇的方法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这两种方式均是重要的手段。

《2018年AHA血胆固醇管理指南》明确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所有年龄段的ASCVD风险。

常用的降血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和非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苯氧酸类、胆酸螯合剂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抑制剂)。

随着循证依据的不断丰富,血脂管理的指南不断推陈出新,推荐的控制目标不尽相同,但一致认为血脂管理是为了降低ASCVD的发生风险。

本规范通过汇总和分析国内外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和最新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现状,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合理地管理血脂,科学地防治脑卒中。

一、调脂药物的种类和选择(一)他汀类他汀类亦称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ydroxy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oA)抑制剂,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继而上调细胞表面的LDL受体,加速血清LDL分解代谢。

研究发现,除了调脂外,他汀还具有“多效性”,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脑血流、促进血管新生及突触重构、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及减轻炎性反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 (75-325mg/d)。对于发现有左心室血栓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 月,最长1年。
人工瓣膜
抗凝疗程:
生物瓣至少抗凝治疗3个月; 机械瓣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抗凝强度与患瓣的位置、数量等因素相关。
Thanks for your attendance
临床中我们经常用CHADS2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
险,考虑到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 既往卒中或TIA,积分≥2分时认为卒中风险较高。有数据 显示,CHADS2得分越高卒中发生风险越大,当CHADS2 得分为6分的时候,卒中发生率高达18.2%。
房颤导致卒中的致残率、死亡率也是高于非房颤导致的卒
中,不管是急性期、3个月、6个月还是12个月。 抗凝药物主要的风险也就是出血的风险,HAS-BLED出血 风险积分考虑了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史,出血 史,INR值波动,高龄,药物或嗜酒等因素,如果积分≥3 分,提示出血高危,须警惕,并定期复查。
2014年AHA/ASA卒中二级预防推荐
对于无其他明确病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
2014年AHA/ASA卒中二级预防推荐
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不推荐联合应用口服抗凝剂
与抗血小板药物。但若患者合并临床冠状动脉疾病(特别 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后)可以考虑 联合用药。 伴有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 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使卒中复发的 相对风险降低21%)。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 雷也可能是合理的(ACTIVEA研究)。 多数伴有房颤的卒中或TIA患者,应在发病14天内启动口 服抗凝药物治疗(14天内卒中复发率高达8%)。 若患者出血风险较高(如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未 予控制的高血压、或出血倾向),可以考虑在14天之后再 启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房颤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导致卒中发病的危
险程度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没有经过治疗的房颤首次 发生卒中的风险为5%。心源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很高, 既往有过卒中病史者年复发率为11.6%,且AF患者的卒 中复发率高于非AF患者。卒中后第1年内,AF患者的 卒中复发率为6.9%,而非房颤者只有4.7%,P值具有 统计学意义,而且这个差别是从2个月开始就出现,随 着时间的推迟区别逐渐拉大。
风湿性心脏病
2010年AHA/ASA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不论是否存在房颤,长 期进行华法林治疗是合理的,INR目标值2.5。为避免 额外的出血风险,不应常规联用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 物。
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
防指南:对于已规范使用抗凝药物的风湿性二尖瓣病 变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仍出现复发性栓塞事件 的,应加用抗血小板治疗。
心源性脑卒中是心脏血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
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占缺血性卒中的 20%左右,可以说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与房颤、 急性心梗、心内血栓、瓣膜式心脏病及人工心脏瓣膜 有关。
对于心源性栓子的来源,一半是来源于非瓣膜性的房
颤,其次是急性心梗、心室血栓、风湿性心脏病、人 工心脏瓣膜等。房颤亚型构成比,65%是非瓣膜性房 颤,其次是孤立性房颤和瓣膜性房颤。
建议在发病6个月之内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心律 检测,已明确是否存在房颤。
对于伴有阵发性或永久性非瓣膜性房颤的卒中患者,
华法林、阿哌沙班(ARISTOTLE研究)与达比加群 (RE-LY试验)均可用于预防卒中复发。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选用利伐沙班(ROCKET-AF研究) 预防卒中复发是合理的。 伴有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患者,启动华法林治疗后应将其INR控制在2.0-3.0。
急性心肌梗死
未接受溶栓或支架置入术等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2周内易发生心内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约2%-3%。 前壁心肌梗死合并附壁血栓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警。
2010年AHA/ASA指南建议: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若出现急性
心肌梗死病有超声心动图等影像检查证实左室栓子形成时,应 当进行口服抗凝治疗至少三个月(INR目标值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