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多藏区大录藏寨的布局与形态
藏式建筑风格 西藏藏式建筑风格的赏析 探寻建筑艺术之美

藏式建筑风格西藏藏式建筑风格的赏析探寻建筑艺术之美藏式建筑风格藏式建筑风格是西藏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造型和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在西藏高原的漫长历史中,藏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赏析藏式建筑风格,探寻其背后蕴含的建筑艺术之美。
1. 藏式建筑的外观特点藏式建筑以庄重、厚重而独特的外观形式而著名。
一般来说,藏式建筑通常采用石木结构。
建筑的外墙常用石块砌筑,厚实耐久,同时木材用于梁柱框架的搭建。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应对恶劣的气候条件,也形成了建筑自身的观赏价值。
除了结构材料的特殊性,藏式建筑的外观造型也别具一格。
建筑常采用平顶或斜坡屋顶,屋顶独特的金字塔形和角檐的设计,给人一种庄严、神秘的感觉。
此外,建筑的墙壁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雕刻作为装饰,使建筑充满了生机和艺术气息。
2. 藏式建筑的内部空间藏式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所藏式建筑往往包括主体建筑和周围的围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院落。
进入院落后,可以看到主体建筑的正门,通常门楣上会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进入建筑内部,会发现其内部空间被巧妙地分割成多个房间和功能区域。
一般来说,建筑的中央大厅通常用于举行各种活动,比如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
而其他房间则用于居住和储存物品。
3. 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最为醒目的特色之一。
在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中,都能看到丰富的装饰元素。
例如,建筑的外墙常常用鲜艳的颜色进行彩绘,绘有佛教经文、神话故事和自然景观等图案。
这些彩绘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也传递了藏族人民的宗教和文化信仰。
此外,建筑的门窗、檐口和柱子等部分也经常进行雕刻。
这些雕刻以佛教题材为主,细腻精湛,栩栩如生。
这些装饰元素无不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4. 藏式建筑的文化意义藏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西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体现。
通过建筑的形式、装饰和布局等方面,可以窥探到西藏人民的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引言:安多藏区是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居民们建造了独特的碉房民居,这种建筑形态在空间布局和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运用拓扑学思维,通过对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内在联系。
一、碉房民居的起源与概况碉房民居是安多藏区特有的建筑形态,起源于数百年前的藏族部落社会。
这种建筑形式由石头、土坯等原材料构建而成,以其坚固耐用和充分利用环境条件的特点而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
碉房民居的形态呈现出多个互相连接的小房间组成整体的特点,其空间布局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碉房民居的空间布局1. 综合布局碉房民居的主体结构通常由小房间组成,每个小房间都有自己的功能,如厨房、卧室、起居室等。
这些小房间通过门窗或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布局。
整个民居按照功能区域进行分隔,以满足不同生活需求。
2. 环境布局碉房民居的环境布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一般而言,民居会选址在高处以防水涝,并朝向太阳,以获得充足的阳光。
此外,考虑到安多藏区的多风、寒冷的气候,民居通常会朝向风口架设,以减小风的影响,同时也能增加通风效果。
3. 空间布局在碉房民居的空间布局中,主要考虑了家庭成员的居住需求和人际关系。
比如,儿女的房间通常位于父母的房间旁边,以方便照顾和沟通;厨房和客厅则是家庭成员聚会和交流的主要场所。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考虑到了实用性,而且体现了庭院文化的传统特点。
三、碉房民居的结构特点1. 结构坚固由于安多藏区的多地震和地质条件,碉房民居特别注重结构的坚固性。
每个小房间的墙壁通常由厚重的石头或土坯砌成,以增加抗震能力。
在墙壁之间,还会有厚实的石灰浆填充,以提供更强的连接力。
2. 符号与装饰碉房民居的外墙常常会有精美的装饰,如浮雕图案、彩绘等,以展示居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藏族民居特色

• 图片显示藏族
建筑以红色和 白色为主色调, 与环境达成完 美结合,清新 亮丽,又不失 豪华,庄重, 和严谨。加上 民族特色雕刻 与装饰,让建 筑独具一格.
• 藏族农区城镇
人多垒石建房, 房屋平顶多窗, 造型及色泽质 朴,具有浓厚 的民族特色房 屋一般高三层, 通常都贴*高坎, 错一层布置。 平面形式为角 尺形、“凹” 字形或“回” 字形。木梁柱 承重,土墙围 护。土墙为夯 筑
• 藏族建筑装饰色彩鲜艳,多样,这与当地的
宗教文化,名族风俗,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 系.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 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 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图片欣赏
• 在色彩方面,藏
族最重视白、红 两色 .这与藏族 的宗教信昂和生 活环境有直接联 系。在涂料的使 用上,红色只能 用在护法神殿和 灵塔殿的外墙上 生活、居住性的 建筑外墙,只能 用白色,以体现 它的吉祥、温和、 善良的本性。
• 藏族的寺庙建筑
以土木石结构相 结合,以木结构 为主大经堂为三 层建筑,墙体用 块石砌成,厚而 窗子小,给人非 常浑厚稳定的感 觉。由于寺院一 般都依傍坡台而 建,所以建筑物 显得很高大。底 层用朱红色棱柱, 柱头部分雕刻立 体图案,上面托 着粗大替木。在 墙体上方,多用 棕红色的饰带, 上面缀上鎏金淤 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 金金幢,上有风 铃,房顶正面中 间是金法轮,两 面为护法兽。
• 白色在这里的
建筑中得到充 分的体现,属 于嘉绒藏族的 丹巴人用石头 垒起房屋,墙 外用石灰抹上 了他们热爱的 白色,红色部 分是木头红色 屋檐上,房梁 截面白色小点 的出现平衡了 整体那个沉重 的红色,但铝 合金窗户的出 现给这种崩空 带来了一种时 代的烙印。
带你走进藏式古建筑群-----安多藏式民居

带你走进藏式古建筑群-----安多藏式民居阿坝县是一片充满神奇与神秘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是一个藏传佛教文化的博物馆。
除了寺院,阿坝最有名的就是安多藏寨了。
阿坝安多古民居以寨子为单位聚集,建筑厚墙宽院,外朴内秀,古朴典雅,在绿草、鲜花、麦浪的簇拥下,仿佛人间仙境。
进入寨中,细细观察藏寨,其风格独特,韵味无穷。
整座寨楼呈梯形,下宽上窄,看起来就像一座城堡。
民居主体建筑一般为三层,穿斗梁架结构,墙体与木头穿斗梁架,相互支撑,又自成体系,它的主柱都从底层直撑屋顶,每根柱子都匀称精致。
寨楼主体全是用粘土和植物纤维(即青稞糠糊或小树枝)等构成。
粘土通过“千打垒”,筑成四方土墙,再用粘土敷上一层,使墙面更加光滑平整。
寨顶也是平坦的,也是将土夯紧形成屋顶,上面可以晾晒和脱粒各种粮食。
寨楼四周的墙上用石灰水洒成放射状的图案,使本来非常宁静的房屋顿时鲜活起来。
这种“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堡垒式夯土平顶建筑,为阿坝县独有。
安多的藏式民居与道孚等地的藏式民居风格迥异,后者外墙均是用石块垒成比较华丽,窗台上钩了牛头轮廓,用色明艳。
安多的,比较质朴素净,黄泥墙白纵线,原木吊台。
房内的客厅、卧室、储藏室、经堂均由柏木、杉木板镶嵌而成。
客厅和经堂尤为考究,单是经室就很富丽,有各种菩萨像,还有无数的经文、唐卡画、酥油灯等,真是美不胜收,客厅、厨房内的雕花壁柜,各种装饰、摆设让人目不暇接。
最具标志的还是家家户户房顶那飘动着的经幡。
阿坝县藏寨民居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很多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宋代、唐代,甚至更早。
凭借交通上的优势和丰厚的资源,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并且在明清盛极一时。
(图文来自于网络编辑:Jamie)。
藏式建筑设计说明

藏式建筑设计说明藏式建筑简述由于时间、地理等诸多因素,我公司不能派员亲临鄂尔多斯地区的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指导,故对藏式建筑做出必要的简单介绍,使建设单位施工队伍对工程的建筑设计的情况进行粗略的了解,以便顺利的完成该施工项目。
藏式建筑历史沿革从当代考古科学成果提供的资料,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时期,昌都卡若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丰富的建筑遗存,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半地穴平顶建筑。
而阿里古格洞窟建筑,始建与什么事情迄今尚无定论,但大家一致认可的它是象雄文明的产物,那么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公元前一百年,吐番第一代国王聂尺赞布时期修建了西藏第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宫殿雍布拉康。
但是对西藏阿里地区的洞窟建筑的研究无可非议地是藏族建筑领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吐番第三代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实行开放政策,公元七世纪以后,西藏建筑出现了一个大的繁荣发展阶段,其代表性作品有布达拉宫建筑的前身拉萨红山顶上的一千间宫殿建筑,这是西藏宫堡式建筑大力发展的产物。
直到公元八世纪中期,也就是西藏历史上公认的佛教前弘期,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完全确立了它的地位,在建筑上,寺院建筑已经有了规模,有了规范,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由于前寺庙建筑中大部分是神殿建筑,而没有气势宏伟的百柱诵经大堂和星罗棋布的僧宿,阿里托林;寺中的迦萨拉康寺庙,山南桑耶寺,拉萨大昭寺,是典型的前弘时期寺庙建筑。
然而让人惊奇的是,上述三个寺庙建筑设计理念完全是明显的曼陀罗形制,公元九世纪中期,即西藏后弘期时建筑中体现得并没有这么充分。
前宏期寺院规模很大的建筑大多严格按照曼陀罗形制建造。
后宏期早期建筑承袭了前宏期建筑特色,但从形制上出现了变象的曼陀罗,建筑风格追求宏大,密乘为主的宗教思想内容体现的更加充分。
建筑规模仍与前宏期建筑相似。
后宏期晚期,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师诞生,寺院从早期朝拜神佛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始转向学习佛经知识的学院式场所,从事终生学习佛法的僧侣云集寺院,寺院有了正规的建制,那就是措钦,扎仓,康村,米村的单位形成。
藏族传统建筑探访西藏特色的建筑艺术

藏族传统建筑探访西藏特色的建筑艺术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
藏族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闻名,值得一探究竟。
一、藏族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藏族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在历史上,藏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因此他们建造的房屋需要能够抵御极端的自然环境。
此外,宗教信仰也对藏族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藏族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藏族建筑的最重要特点之一是其稳定牢固的结构。
传统藏族房屋的墙壁采用了土砖或者是石块建造,以确保能够抵挡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强风和大雪。
此外,这些建筑一般是一层的,以适应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藏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会精心选择建筑位置,以确保与周围的山脉、河流和湖泊相互协调。
此外,建筑物的外观也会采用大量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设计元素,如采用天然材料、手工雕刻和彩绘等。
三、藏族寺庙建筑藏族寺庙是藏族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些寺庙通常位于山区或广阔的草原上,具有壮观的外观和宏伟的规模。
在设计上,藏族寺庙结合了佛教教义和当地的建筑传统。
例如,寺庙中的大殿通常建于整个建筑的中央位置,供奉着佛像和经书。
此外,寺庙的外墙常常用金色和五彩斑斓的彩绘进行装饰,以表达对佛教信仰的敬意。
四、藏族民居藏族人民的日常住所被称为“嘎”(ga)。
这些房屋通常由石头、土坯和木材建造而成,外观简朴,但非常坚固。
为了适应高原的严寒气候,屋顶大多是倾斜的,并有宽大的檐口,以保护房屋免受暴风雨和大雪的侵袭。
藏族民居内部布局以实用性为主,通常包括一个供人居住的主房间和一个用于储藏的堆房间。
而家庭的藏族成员会沿着内墙排列,以便保持温暖和亲密感。
五、新时期的藏族建筑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藏族建筑也在西藏出现。
这些建筑结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现代化的便利性。
藏族民居特点

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藏式建筑方案

藏式建筑方案藏式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主要流行于西藏地区。
它融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意义。
藏式建筑方案是为了满足藏族人民的居住和生活需求而设计的,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空间规划、材料选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藏式建筑方案。
藏式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形式。
屋顶采用倾斜的形式,利于雨水的流向。
同时,还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工艺和材料来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
例如,在屋顶的檐口处,会设置一条由木材和石材制成的“水滴檐”来收集雨水,并通过延长的屋檐,将雨水引至房屋周围的排水沟内。
这样设计不仅可以保护房屋免受雨水侵蚀,还可以有效防止排水不畅造成的积水问题。
藏式建筑的空间规划非常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一般来说,主要分为住宅区和公共区两个部分。
住宅区主要用于居住和生活,一般包括卧室、客厅、厨房等功能区域。
而公共区则用于举办集会、祭祀、舞蹈等活动,一般包括藏式庭院、神殿、会堂等。
在空间布局上,住宅区和公共区往往呈直角相对的形式,以提高光线通透性和通风效果。
在设计上,还会同时考虑到遮阳和保温的需求,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材料选用上,藏式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石材、土壤等天然材料。
木材主要用于建筑的基础结构和内饰装饰,具有较强的承重力和抗震性。
石材则主要用于建筑的外墙和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耐久性。
土壤则用于修建房屋的地基和墙体,以保证房屋的稳定性和防水性。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符合藏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还能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总而言之,藏式建筑方案是为了满足藏族人民的居住和生活需求而设计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它融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意义。
在建筑结构、空间规划、材料选用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设计和特点。
通过合理的构造和布局,藏式建筑不仅可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多藏区大录藏寨的布局与形态
发表时间:2018-05-22T13:06:46.0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作者:李泉柏
[导读] 对大录藏寨独特的空间布局及形态特点进简要的分析与梳理,总结藏寨的布局原则。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我国藏族区域除西藏以外,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个地区均有藏族分布其中,这些地方是我国藏族文化圈的重要部分,但是对这些地区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没有被重视。
安多藏区是以藏为主要构成,汉、藏和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其区别于普通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习俗,产生了不同于西藏的安多藏区文化。
本文选取位于安多地区的被世人称之为“最古老的藏寨”——阿坝州大录藏寨作为调查地点。
该藏寨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热么河谷地区,是岷山山脉与草原的过渡地带。
人口相对密集,藏寨聚落保存完整,个案特点极强,是研究安多地区乡土聚落的一个重要地点。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整理与归纳,实地勘察,与同类型课题进行比较等方法,结合城市规划、景观学等学科理论。
对大录藏寨独特的空间布局及形态特点进简要的分析与梳理,总结藏寨的布局原则。
关键词:藏区聚落;大录藏寨;村寨布局
1 藏寨的布局
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安多藏区各个藏寨没有完全一样的,其布局形态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状态。
从藏寨的平面出发,来研究其布局形态,经过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将藏寨的布局大致分为四种:
1.1 核心型村寨
此类型的寨子强调的是向心性,向着藏寨内部的一个或几个核心体靠拢展开营建。
而其核心便是寨子中的寺庙或者公建。
这种类型的藏寨,布置紧密、空间布局紧凑、建筑之间距离狭小,村寨内有明确的街巷空间,整个寨子呈现出中心性和内聚性。
细分之下,这种类型的平面布局有两小类:寺庙型藏寨、公建型藏寨。
1.2 带型藏寨
带型平面形态又分为两种:交通带型平面、地形带型平面。
交通带型平面形态,是指藏寨主要沿着河流或道路的两侧进行营建。
沿着水陆运输线延伸,河流和道路的走向称为村镇展开的依据和边界;地形带型平面形态,指山腰处有纵向或横向长条状的缓坡可供使用,藏寨在建造过程中就依照此地形,自然的形成了带状平面。
1.3 组团型藏寨
这种平面形态,见于多山地区。
表现为,规模小、相对分散,形成多个组团式的布局,每个组团都是农田结合住宅群构成。
优点是民宅与耕田更近,便于农业生产,缺点整个村寨不够系统,表现在道路规划、公建布置上。
层次性不明显。
本文研究对象大录藏寨的新村,便是组团型藏寨的典型代表。
新村规划中,由于地处多山地区,没有广阔的平坦用地,所以新村在河岸边选取了三块较为规整的用地,形成了新村的三个组团。
这种组团型,道路难以分等级统筹,村寨的核心也难以形成。
但是对区域内的平坦地块使用较为充分。
1.4 网络型村寨
这种藏寨主要在平缓且面积较大的台地上,藏寨由主要交通向外衍射,从而生成的多线性村落。
大录藏寨布局形态(图1)
大录藏寨是一个组团型+带型的复合型布局,主要从行政区划与村落格局来讲。
行政区划:大录藏寨,共分四个卡(卡,类似于汉族村落中的行政小组):北部的甲廓卡、南部的昌霞柯,这两个是村寨中相对繁华,居住人数较多、活动频繁的两个卡;中部的建都卡,处于村寨南北向的过度地带,相对清静一些;东北片区的阿西廊,这里曾经是大录藏寨的繁华区,但是由于随着时间,村寨的生长逐渐向下迁,只留下少量的仍在居住的村民,以及破旧不堪的民宅遗迹,难寻路迹,杂草丛生。
这四个卡成片状拼合在一起,类似于四个组团靠拢在一起,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绝对的核心空间,缺少向心力的作用。
所以其组团类的性质仅从行政区划总结而来。
带型:整个寨子是在山腰缓坡处,沿着“西北——东南”的方向展开的,通过调研发现,整个寨子类似于处在三个连续的台地上。
这种台地是村民人为的整平路面或通过填挖土方、架木柱找平基础等方式形成的,与自然台地类藏寨选址是有区别的。
所以,大录藏寨属于地形带型平面类型。
同时就具备了这类型的优缺点:房屋之间遮挡少,利于争取充足日照;村寨轴线上,村民间的沟通交流不方便。
(图2)
3.藏寨与寺庙的关系
大录寺并非位于村寨最中心地带、村口等重要节点处,也并非其海拔高于村寨之上。
但是从宏观来看,它所处位置是包括藏寨、周围山体、农田等区域内的核心地带,与周围地势所形成的这种寺为君,民、山、田、水为臣的关系远深刻于流于表面的寺寨地理海拔关系。
从大录寺的选址、格局、朝向来看,它是在建立一种更高层次的,寺庙与区域的关系,所以寺庙与村寨的关系包含其中。
大录寺独立于一山头,这座山恰巧位于以河流为中心的对称轴上,其右为藏寨,左为农田和山体,大录河从它脚下流过。
格局上,大录寺的海拔基本与大录藏寨持平,但是是村寨的绝对精神依托。
寺庙本身的建筑群也处于这一轴线关系上,包括寺庙的各个功能房,僧舍等,庙宇处于山顶最高处,僧舍围绕寺庙在山的下一台地布置。
寺庙整个建筑群的朝向基本是沿着轴线的东南方向,这条朝向的视线在空间上也与轴线相重合。
寺庙好似王座上的君主,是绝对的精神领袖。
(图3)
4.藏寨与地势的关系
大录藏寨处于山腰缓坡处,最高点高程为2633m,最低点高程为2531m,整个寨子超过了100m的高差,寨子东西向水平投影距离为235m,所以寨子所处地形的坡度为40%。
寨内所有的民宅需要顺应地势的升起进行组合排布。
村民们在营建村寨前期,将地块划分为了三个台地,形成了基本的三条带状构成的村落格局。
房屋鳞次栉比,与山体、植物等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
这种带型的布局具体表现在,房屋基本都平行于三条台地产生的三条主要村内道路布置,空间结构呈线性。
(图4) 5.藏寨与耕地的关系
大录藏寨从古至今都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但是近些年来村寨内放牧人数逐渐在减少。
以素食为主的大录藏寨,农业耕种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紧密。
其农作物主要为了满足每年自家人的需要,很少有余量。
原因是,能找一块平坦地建寨就很不容易,再想获得充足的肥沃农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大录藏寨为例的村寨农耕土地都是非常有限。
大录藏寨的农田主要分两类:河谷型和山地型。
河谷型是这种类型地域内比较理想的耕种用地,比较平坦、肥沃,且连成片的面积较大。
山地型农田,主要是因为河谷农田的产量无法供应全村人粮食需求,而不得已在山地上寻找相对平整的土地作为耕种用地。
但是这种类型的农田很少有大块连城片状,基本都是零星散步布置,离河流水源也较远。
大录藏寨将山下靠近水源的大片用地让给农田,寨子退而建之。
又由于农田产量不足,选择山上靠近寨子周围的平坦地也作种植使用。
大录藏寨的农田主要种植青稞、土豆、玉米、胡豆等粮食用于自己食用,以及羌活、玛咖等药材补贴经济收入。
6. 小结:
仅仅研究大录藏寨的聚落布局还不能够全面的分析安多藏区甚至整个藏族的聚落布局,还有千千万万个“大录藏寨”。
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大录藏寨是典型的安多藏区聚落,其布局原则与整个藏族聚落一样,主要遵循了因地制宜、宗教核心、结合生产生活这三点。
这是藏族人民智慧的体现、信仰的体现以及生活的所需。
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神灵的敬畏,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后人所应继承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东巴甲桑.大录旅游民俗村
[2]九寨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九寨沟县志[M].方志出版社,2011出版
[3]刘夏蓓.安多藏区族际关系与区域文化研究[J].中央民族出版社,2013
[4]叶启桑.四川藏族民居[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