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课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合集下载

最新word版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教案精品

最新word版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教案精品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导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再通过课本的“资料分析〞和“观察与思考〞层层递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意义以及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学会区分是否是生态系统。

课前准备课件、景点图片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景点图片,看看生物与环境是怎样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的。

通过熟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一、什么是生态系统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观察几幅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念辨析:(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个湖泊。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让学生观察P21的“资料分析〞,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称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1〕分析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具体有哪些?〔2〕绿色植物与动物在生理功能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复: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应植物自身,还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因此,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答复:不能!人和动物只能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局部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知识明确:动植物的寿命是有限的,必然会死亡,留下尸体,植物还会有枯枝落叶掉在地上。

基于初中生物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基于初中生物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基于初中生物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者:穆曼容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9期摘要:阐述如何根据初中生物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点、方法、实验等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列举了具体的活动案例。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在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并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自身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某些活动课题会受到非常大的阻挠,并最终会挫败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兴趣,不能达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鉴于对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高效并可行的方式。

下面就如何利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几点建议:一、化零为整,发展综合能力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分散着许多零散的探究实验或一些可作为实验原理的知识点,把这些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较为全面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活动课题。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还能真正地锻炼自己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空气质量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全国各大城市每天都会通过新闻媒体定时发布空气质量报告。

我市空气质量究竟如何,不同环境的空气质量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就可作为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课题。

而检测空气质量的哪些指标以及如何制定检测方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物课程中寻找答案。

以比较不同环境空气质量这一课题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检测空气质量的三项指标:尘埃粒子量、细菌量、有害气体含量。

首先检测方法,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中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就为检测空气中尘埃粒子量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方法。

而根据八年级上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中的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可制作细菌培养基置于空气中暴露5-10分钟,再密封培养2-5天,最终以菌落数的多少来判断其细菌的数量。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

《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初中生物教研计划5篇

初中生物教研计划5篇

初中生物教研计划5篇初中生物教研计划篇1本学期在学校党委、各处室的领导下,以“率先发展,奋力当强”为主题,争取为学校跨越发展再创佳绩。

我组本学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个工作: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

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我组提出老师教学常规的“五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五认真”。

教和学是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而管则是调控、指导教和学的中介。

教师教学的五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五认真,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

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各备课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教研活动、研究课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等。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改试验、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

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三、密切关注课程改革,准确把握《课标》理念新的课程改革从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基础出发,确定了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

在课程类别上坚持了学科课程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在课程范畴上坚持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了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的结合;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统一要求和承认差异的结合;在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中注意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结合。

这种体系会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加快与世界教育接轨的步伐。

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从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生物入侵》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生物入侵》活动案例.

七彩教育网免费供给Word版教课资源关注生物入侵活动事例一、检查背景“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处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必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很多防备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此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重点,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必定数目之下。

所以,那些外来种在其原产地往常其实不造成较大的危害。

可是一旦它们侵入新的地域,失掉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快速增添并延伸成灾。

“”生物入侵最近几年来在我国成为热点词汇,一些部门也纷繁采纳举措加以防备。

但是,生物入侵现象并未所以消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科学家日前检查发现,我国生物入侵防守体制仍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破绽”,这些破绽一日不填,生物入侵现象将很难根绝。

我国当前已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精选之地”——全国已发现的入侵生物就达数百种之多,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发现入侵生物,19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也大多发现了入侵生物。

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

二、主题确实定一名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自己家中养的巴西龟带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供同学们观察,同学们都比较快乐。

有一名同学在察看完后,没有将巴西龟放到养殖缸内,次日就找不到它了。

我提出了“假如巴西龟跑到野外生计,对自然界和人类来说是存心仍是有害”的辩论,同学们的看法让我惊讶。

他们一致以为野外放养巴西龟,有益于保护野生动物,有益于保持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是百利而无一害。

在学生的心目中完整没有生物入侵的看法,更不知道生物入侵的危害有多大,所以,我才确定把生物入侵作为一个检查课题引入讲堂。

三、活动目标确实立活动总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入侵的基础知识。

2、理解生物入侵在我国的现状、危害和预防举措。

3、学会经过阅读、查阅资料、网上搜寻、野外检查,掌握必备的方法和手段。

4、经过检查实践,指引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生命、经济、生态等。

新课程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目录Word版

新课程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目录Word版

新课程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目录七年级上探究实验(9)1、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探究人自身在食物网中的位置4、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5、测定种子的发芽率6、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7、空气流动对蒸腾作用的影响8、叶片正、背面气孔是否一样多9、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原料吗?七年级上演示实验(4)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2、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3、萌发的种子吸收氧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七年级上学生实验(8)1、练习使用显微镜2、观察植物细胞3、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4、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5、观察草履虫6、观察种子的结构7、观察叶片的结构8、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七年级下探究实验(9)1、晚育的意义2、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3、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4、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5、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6、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7、测定反应速度8、酸雨对生物的影响9、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七年级下演示实验(2)1、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2、模拟膈肌的运动七年级下学生实验(4)1、测量胸围差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4、膝跳反射八年级上演示实验(1)1、发酵现象八年级上学生实验(1)1、饲养和观察蚯蚓八年级上探究实验(6)1、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鸟适于飞行的特点3、菜青虫的取食行为4、动物的绕道取食5、蚂蚁的通讯6、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八年级下探究实验(4)1、扦插材料的处理2、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4、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七年级生物实验目录(仅供参考)分组实验目录1、认识和练习使用显微镜2、采集和制作植物昆虫标本(兴趣小组)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4、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5、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6、观察人血涂片并分析血常规化验单7、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8、探究骨的成分演示实验目录1、练习测量2、观察小麦花果实3、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4、探究家禽骨的特点5、观察小肠绒毛6、眼球成像原理7、探究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8、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9、探究吸入呼出气体成分的不同抚宁县教育局2006.12.25八年级生物实验目录(仅供参考)分组实验目录1、观察种子结构2、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永久切片)3、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4、制作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5、彼手制作叶的横切临时装片6、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永久切片7、观察花的基本结构8、探究鼠妇的的生活环境演示实验目录1、探究种子成分2、植物茎的结构和运输功能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4、观察蚯蚓5、探究蚂蚁的行为6、测定小动物的耗氧量7、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8、证明萌发的种子呼吸放热抚宁县教育局2006.12.25新课程初中生物实验目录七年级上探究实验(9)1、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探究人自身在食物网中的位置4、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5、测定种子的发芽率6、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7、空气流动对蒸腾作用的影响8、叶片正、背面气孔是否一样多9、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原料吗?七年级下探究实验(9)1、晚育的意义2、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3、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4、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5、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6、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7、测定反应速度8、酸雨对生物的影响9、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七年级上演示实验(4)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2、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3、萌发的种子吸收氧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七年级下演示实验(2)1、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2、模拟膈肌的运动七年级上学生实验(8)1、练习使用显微镜2、观察植物细胞3、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4、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5、观察草履虫6、观察种子的结构7、观察叶片的结构8、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七年级下学生实验(4)1、测量胸围差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4、膝跳反射八年级上探究实验(6)1、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鸟适于飞行的特点3、菜青虫的取食行为4、动物的绕道取食5、蚂蚁的通讯6、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八年级下探究实验(4)1、扦插材料的处理2、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4、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八年级上演示实验(1)1、发酵现象八年级上学生实验(1)1、饲养和观察蚯蚓高中生物实验目录必修11.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P7)2.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P18)3.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4.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P40)5.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P47)6.模型构建: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P54)7.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P61)8.课外制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P69)9.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的分解(P78)10.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P83)11.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P91)12.探究: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P97)13.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P104)14.实验: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P110)15.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P115)16.演示实验:渗透作用演示实验(P60)必修21.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P6)2.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P21)3.模型构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P23)4.模型构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50)5.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P57)6.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P88)7.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P91)8.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P116)必修31.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P7)2.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P9)3.模型构建: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P26)4.探究:建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P51)5.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P61)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P68)7.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P75)8.调查: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P97)9.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P102)10.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P112)11. 资料收集与分析: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P120)注:必修教材总计实验13个、探究11个、模型建构4个、制作2个、调查3个、资料收集与分析1个选修11.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P2)2.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P6)3.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P9)4.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P14)5.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P21)6.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P27)7.专题3—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P32)8.专题3—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P37)9.专题4—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P42)10.专题4—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P46)11.专题4—课题3:酵母细胞的固定化(P49)12.专题5—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P54)13.专题5—课题2:PCR技术(P58)14.专题5—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P64)15.专题6—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P72)16.专题6—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P77)选修31.模拟制作: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P6)2.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P34)3.实践活动:调查沼气工程的实施情况(P115)注:选修教材合计生物技术实践16个、模拟制作1个、实验1个、实践活动1个。

融合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

融合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

LiberalArtsGuidance2023年第26期(总第494期)文理导航No.26,2023Serial No.494合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摘要】为了促进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实现学以致用,开展融合式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足初中生物学课堂,开展融合式教学会拓展课程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认知,从广度和宽度上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本文主要探究了融合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从多角度获得知识,丰富信息,打破单一学科只是壁垒的传统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融合理念;教学实践《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要贴近生活、融合多学科,生物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现代生物学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特点,它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的支持,通过跨学科探究,学生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探索生命的奥秘。

在多维角度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会逐步提高,建构出知识框架,正确地把握知识本质,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在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中提升核心素养。

通过多学科融合教学,会提升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在不断进阶中发展。

一、生物与生活融合,博学之生物学科主要介绍的就是生物界的万物,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

新课程改革也指出要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概念,结合地方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教学中教师借助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会拉进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给学生带来愉快学习体验,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时,为了使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并掌握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准备大豆种子,种子种在花盆中,摆放在教室中进行观察。

每个小组种植的种子均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由不同的同学照顾,生长的就不一样。

通过学生主动体验种子生长的过程,学生就会了解到植物种子的萌芽规律。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显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要求生物课和应使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一)知识方面1、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能力方面1、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2、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4、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三)思想情感方面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能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的世界。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一)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1、选取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知识,以生理知识为中心,着重阐明生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2、选取重要的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辨认周围环境中赏见的一些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种子的萌发
二、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指导教师:于敏
三、活动内容:1、首先以学生收集种子发芽有关资料入手,带学生进入神奇的种子世界,由老师以课本资料为例抛砖引玉,提出关于种子发芽你想探究什么?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班上共同讨论确定活动子课题。

2、在课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策划活动,并分享探究计划。

3、在课后去完成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工作。

4、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以照片,录像,小论文,表演、种子发芽展海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五、活动策略: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

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节课得出实验结论根本不可能,第一节课完成主题生成实践活动设计,课下进行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

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条件。

四、活动时长:两周时间,2课时+课后活动
五、活动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做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推断出种子萌发的必备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探究实验法完成对种子发芽的探究活动。

3、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学习,感悟人生的一点道理。

3、学生在对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六、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做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器具(绿豆、花生、黄豆、培养皿、塑料口杯、带盖容器、锡箔纸、吸水纸、标签、土壤、清水、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种子发芽相关资料、准备各种状态的植物的种子等实验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