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的缺陷及检验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是船舶上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快速、安全地释放救生艇,以便乘客和船员能够安全撤离船舶。
目前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本文将对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提高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现状分析。
目前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操作复杂性。
一些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进行多道步骤,而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冷静地完成这些操作。
这就增加了救生艇释放的时间和难度,影响了撤离的效率和速度。
2. 技术老化。
一些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采用的技术已经较为陈旧,无法满足现代船舶的需求。
这些陈旧的装置可能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影响紧急撤离的安全性。
3. 维护困难。
一些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维护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这些设备通常又处在不易维护的位置,导致维护工作的难度增加。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接下来,将提出几点改进建议:1. 简化操作流程。
在设计和使用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时,应该尽量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操作步骤,提供清晰明了的操作指导,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准确地释放救生艇。
2. 更新技术设备。
应该尽快更新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以提高其安全性、可靠性和耐用性。
3. 提高维护便利性。
在设计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时,应该考虑其维护的便利性,提供易于维护和更换的部件,以减少其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4. 强化培训教育。
对船员和乘客进行救生艇释放装置的操作培训,让他们熟悉救生艇释放装置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船载救生艇是海上中断的最后保障,它为紧急情况下人员的转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释放装置是救生艇能够实现成功下放的核心部分,它的性能和稳定性关系到海上人员的安全。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建意见和建议。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可以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类型。
手动释放通常采用人工操作开关进行控制,自动释放则需要传感器进行信号的感知和反馈。
相对于手动释放,自动释放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还适用于较大型号的救生艇。
目前采用较多自动释放装置,尽管其价格较高,但安全效益较高。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释放救生艇以便人员疏散,以及对恶劣气候或紧急情况的响应速度快。
然而,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这也导致了它不能如期工作,对人员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
首先,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稳定性需要加强。
随着船舶使用年数的增长和海上环境的不断变化,释放装置可能会出现松动或磨损等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救生艇释放不出来或释放后未立即打开。
其次,释放装置液压油压力不稳定,缺乏合适的检查和维护也是一个问题。
这种情况下,释放装置存在泄漏风险,影响救生艇下放效果。
最后,在设计和生产救生艇释放装置时,缺少合适的安全性考虑和质量标准,这将会进一步导致废品率的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改建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生产船载救生艇时,增加质量、安全性的检查和要求,确保生产出的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质量合格、安全性高。
其次,对救生艇释放装置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预防故障的发生。
第三,研发新型的释放装置,采用先进的液压技术控制,能够适应环境的變化,提高其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技术改进。
最后,对救生艇释放装置进行必要的改造,采用物理学或机器人技术控制,从而提高其自动性能,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随着船舶的不断发展,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性能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是船舶上的重要安全设备,用于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撤离和救援工作。
对于船舶的安全性和生存率来说,救生艇释放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十分关键。
本文将对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目前,主流的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术:1.手动释放装置:由船员通过手动操作来释放救生艇。
这种装置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船员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或错误的风险,影响救生艇的迅速投放。
2.气压释放装置:通过气压的作用来释放救生艇。
这种装置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但需要在安全阀和气源方面进行维护,增加了维护成本。
3.液压释放装置:通过液压系统来释放救生艇。
这种装置可以实现远程操作,释放速度快,操作简便,但需要定期检查液压系统的运行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根据对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自动化程度提升:将释放装置设计为自动化操作,减少人为操作的风险,提高救生艇的投放速度和准确度。
可以采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和控制。
2.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状态和性能。
当装置发生故障或异常时,及时发出警报信号,保证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易维护性提高:对于气压和液压系统,应设计合理的维护通道和检测装置,方便船员进行维护和故障排除。
可以采用自动清洗和自动注油功能,减少维护工作的难度和繁琐性。
4.环保性能改善:在设计和制造救生艇释放装置时,应注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液压或气压系统的选材和制造工艺,可以选择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大气和水域的污染。
5.紧急情况培训:除了改进救生艇释放装置本身,还需要船员进行紧急情况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能力和操作技能。
只有熟悉装置的操作和特点,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快速地释放救生艇。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现状可以通过提升自动化程度、智能化监测系统、易维护性、环保性能和紧急情况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于救生艇艇钩滞留缺陷的探讨

201 4在
第 9期 9 月
中 国
水
运
V o1 . 1 4 S ep te mຫໍສະໝຸດ er No 9 2O1 4
Ch i na Wat er Tr a ns por t
关 于 救 生 艇 艇 钩 滞 留缺 陷 的探 讨
孥劲 勇
(中 国船 级 社 台 州 I 办 事处 , 浙 江 台州 3 1 8 0 0 0)
摘
要: 船 舶 救 生设 备在 港 口 国检 查 时是 重 点 检 查 项 目 , 而救 生 艇承 载 释 放装 置 的 缺 陷 更 是 P S C检查中的滞留缺陷。
文 章 根 据 救 生 艇 承 载 释 放 装 置 原 理 ,结合 近期 救 生 艇 滞 留 案 例 缺 陷 情 况 , 对 救 生艇 承 载释 放 装 置 的 要 求 进 行 了 梳 理 , 为 救 生艇 的使 用 和 检 查 提 供 借 鉴 。 关 键 词 :救 生 艇 ;承 载 释 放 装 置 ;释 放 软 轴 ;艇钩
效 )得 到 了 充分 完 善 , 国 际航 行 海 船法 定 检 验 技 术 规 则 也 随 之 修 正 ,救 生 艇 同 时 也 是 P S C 检 查 的 重 点 内容 ,尤 其 对 救 生 艇 承 载 释 放 装 置 的 检 查 越 来 越 严格 。 同 时 针 对 s oL As
有 效 地 卡 在 锁 闭块 的实 体 上 即没 有 踩 宅 。
断 更 新 中 。海 上 人 命 安 全 是 船 舶 航 行 安 全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因此 ,S OL AS 公 约 对 救 生 设备 的 配 备 ,特 别 对 救 生艇 配备 标
准 经 过 多 次 修 正 逐 步 提 高 ,至 8 3 修正案 ( 1 9 8 6 年7 月1 日生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是指安装在船舶上的救生艇下放装置,是救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将救生艇成功地放到水面上,确保船员及乘客在海上遇险时的安全。
然而,在现实生产中,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状分析1. 额定载重能力不足。
许多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额定载重能力不足,尤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装置释放救生艇的能力远远不够,导致救生艇难以准确、迅速地下放至水面上。
2. 操作方式复杂。
许多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操作方式复杂、难以掌握,增加了使用者的操作难度,也增加了装置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3. 安全性能有限。
在使用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时,因为人为原因,器材原因等多种可能性造成的意外风险,已成为影响安全性能的主要因素。
以上情况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可能影响船员的人身安全,更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失踪等情况,因此改进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非常必要。
二、改进建议1. 提高额定载重能力。
为了增加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额定载重能力,可以在开发和制造的过程中,加大所使用的材料和组件的强度,减少装置的重量,提高其承重能力。
2. 简化操作方式。
通过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开发更加简便明了的操作方式,操作人员能够快速熟悉、掌握其使用方法,提高使用的效率。
3. 加强安全性能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装置容错性,设置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如保护装置完整性和机械性能,保证装置正常工作。
同时,开展并加强使用人员的安全操作培训,加强人员对于器材、操作、协调配合等方面的了解。
综上所述,改进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提高其质量与性能,是确保船员人身安全、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因素。
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的缺陷及检验

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的缺陷及检验摘要:当前,救生艇事故频频发生,此外,救生艇释放装置的PSC检查缺陷率有增无减。
参照PSC检查项目和检查中常见的缺陷,从安全意识,机组操作技能,机组人员培训等方面分析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缺陷;检验前言:船舶安全救生主要工具就是救生艇,肩负着沉船的最后希望和使命。
然而,近些年,涉及船舶救生艇的事故,尤其是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事故出现频率很高。
参照近年来GARD协会的统计分析,约80%的救生艇事故是由于救生艇搭载救生艇的故障和人员误操作造成的。
为了大幅度减少救生艇安全事故的频发,提升船员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对装卸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探究,详细分析了承载释放装置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 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结构与运行原理救生艇艏、静水压力装置以及释放操作手柄等都属于救生艇释放装置。
利用实际操作操舵位置周边的释放手柄来实现救生艇的释放。
为了预防救生艇进入水中之前,不会因为救生人员误操作,导致意外事故发生,使人丧失生命,救生艇配备了包括静水压力下的锁定装置的安全防脱钩系统。
1.1救生艇的艏和艉钩不但具有相同的结构,而且设置的方向是相反的。
1.2回收和释放吊艇钩当救生艇被释放时,需要拉动释放手柄,分离艇钩固定器与凸轮轴,艇钩由于受到艇体的自身重力影响,向后旋转,救生艇离开释放;当要收回救生艇时,其过程刚好与放艇操作相反。
在收回救生艇之前,最值得注意的是确定和检查复位杆是否完全达到复位状态。
因为,目前很多救生艇事故多与复位杆为复位有关联1.3救生艇空载和承载释放操作当救生艇被释放入海时,海水在静水压力下推动锁定装置中的浮体,浮体利用连杆打开游艇控制杆的内锁定杆。
根据上文操作,进行拉动前后艇钩的脱钩上的释放手柄,并且进入船舶水后的释放操作被视为空载释放。
但是当船只处于危险、或弃船状态时,有必要释放救生艇逃生。
可以想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海况非常恶劣、糟糕的。
重力式救生艇释放装置的检验要点

重力式救生艇的脱钩装置救生艇作为船舶的主要救生设备,其性能和状况一直以来都受到海事组织,船旗国,港口国以及船级社的关注。
各类安全检查中,救生艇的缺陷在安检缺陷统计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特别是重力式救生艇,其释放装置机构较为复杂,其作为此系统的关键性设备,自1974S0LAS公约生效以来,对其的要求也经过多次的演变,先后多次提高了对救生艇释放脱钩装置的技术要求以及试验和维护保养的要求。
为了相关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公约和海安会相关通函的的要求,提高对救生艇脱钩装置的维护及检验质量,本文将从各个时期该装置的运作机理和典型缺陷两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以期船员和相关检验人员能对此有更深的认识,明确维护重点从而提高维护质量,保障船员安全。
救生艇脱钩装置的演变。
(一)SOLAS公约83□□□□□□释放□口1974年SOLAS公约的规定:应设有将救生艇与吊艇索迅速但不必同时脱开的装置(Ch.IIIReg.36.12)”。
故仅在吊艇索和艇钩之间设置链环,确保两者能在救生艇浮于水面时能脱开即可。
此时的救生艇为开敞式救生艇,故其脱钩装置较为简单,维护要求也相对较低;图一典型型式图片(二)SOLAS公约1983修正案之后的脱钩装置(适用于1986年6月1日后建造的船舶)SOLAS1983修正案开启了“全封闭式救生艇”时代,这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是艇内外空间的隔离,这就造成了海难时有可能发生如下情况:海上有油类燃烧因此艇内乘员无法钻出救生艇摘除艇钩上的卸扣;海况恶劣容易导致救生艇触水后难以摘除艇钩上的卸扣;在大船还有剩余航速时降艇容易导致救生艇触水后难以摘除艇钩上的卸扣;由于发生降艇机械故障而导致救生艇悬吊于半空,人员无法撤离.为了在以上情况下仍能够保证其脱钩能力,83修正案规定每艘使用单根或多根吊艇索降落的救生艇应设置符合下列要求的脱开机械装置:1,该装置的布置应能同时脱开所有吊艇钩;2,该装置应具有下列两种脱开能力:(1)正常脱开能力,当救生艇浮在水面或吊艇钩无负荷时会把救生艇脱开;(2)受载脱开能力,吊艇钩有负荷时它会把救生艇脱开。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一艘船只在遭遇意外情况时,救生艇是船员和乘客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目前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存在一些问题,如释放不及时、不稳定以及操作复杂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救生艇的有效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提高救生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现状分析1.释放不及时目前许多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存在释放不及时的问题。
在紧急情况下,船员和乘客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救生艇释放到水面,一些释放装置的响应时间较长,甚至有时会出现卡住的情况,这对于应急救生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2.释放不稳定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是释放不稳定。
一些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在释放后救生艇可能会因为惯性问题造成不稳定,甚至有时候会倾覆。
这对安全撤离乘客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严重影响救生艇的有效性。
3.操作复杂目前一些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操作也相对复杂,需要专门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正确操作。
在紧急情况下,船员和乘客很可能无法正确操作释放装置,这将导致救生艇不能及时释放,危及生命安全。
二、改进建议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以提高船载救生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优化释放装置结构我们建议优化船载救生艇的释放装置结构,采用更加稳定和灵敏的释放机构,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稳定地释放救生艇。
可以考虑采用液压或气动释放系统,以提高释放的速度和稳定性。
2.定期维护保养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属于安全设备,在平时需要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
船舶管理部门和船员需要加强对释放装置的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问题,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
3.简化操作流程4.加强监督管理结语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船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我们建议船舶管理部门和船员共同努力,对船载救生艇释放装置进行全面的改进和管理,以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使用救生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的缺陷及检验
发表时间:2018-10-16T15:14:48.6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作者:谭玉颖[导读] 救生艇释放装置的PSC检查缺陷率有增无减。
参照PSC检查项目和检查中常见的缺陷,从安全意识,机组操作技能,机组人员培训等方面分析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谭玉颖南通欣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通 226000摘要:当前,救生艇事故频频发生,此外,救生艇释放装置的PSC检查缺陷率有增无减。
参照PSC检查项目和检查中常见的缺陷,从安全意识,机组操作技能,机组人员培训等方面分析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缺陷;检验前言:
船舶安全救生主要工具就是救生艇,肩负着沉船的最后希望和使命。
然而,近些年,涉及船舶救生艇的事故,尤其是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事故出现频率很高。
参照近年来GARD协会的统计分析,约80%的救生艇事故是由于救生艇搭载救生艇的故障和人员误操作造成的。
为了大幅度减少救生艇安全事故的频发,提升船员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对装卸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探究,详细分析了承载释放装置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 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救生艇艏、静水压力装置以及释放操作手柄等都属于救生艇释放装置。
利用实际操作操舵位置周边的释放手柄来实现救生艇的释放。
为了预防救生艇进入水中之前,不会因为救生人员误操作,导致意外事故发生,使人丧失生命,救生艇配备了包括静水压力下的锁定装置的安全防脱钩系统。
1.1救生艇的艏和艉钩不但具有相同的结构,而且设置的方向是相反的。
1.2回收和释放吊艇钩
当救生艇被释放时,需要拉动释放手柄,分离艇钩固定器与凸轮轴,艇钩由于受到艇体的自身重力影响,向后旋转,救生艇离开释放;当要收回救生艇时,其过程刚好与放艇操作相反。
在收回救生艇之前,最值得注意的是确定和检查复位杆是否完全达到复位状态。
因为,目前很多救生艇事故多与复位杆为复位有关联 1.3救生艇空载和承载释放操作
当救生艇被释放入海时,海水在静水压力下推动锁定装置中的浮体,浮体利用连杆打开游艇控制杆的内锁定杆。
根据上文操作,进行拉动前后艇钩的脱钩上的释放手柄,并且进入船舶水后的释放操作被视为空载释放。
但是当船只处于危险、或弃船状态时,有必要释放救生艇逃生。
可以想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海况非常恶劣、糟糕的。
在空载下释放救生艇是不可能的,强制执行只为陷入到非常危险的境遇。
此时,有必要承载释放救生艇的方式来帮助逃生。
将救生艇缓慢释放靠近海面时,船员可以利用手动操纵内锁杆,徒手操控救生艇的静水压力内锁装置来释放救生艇。
2.承载释放装置检查中常见缺陷 2.1吊艇钩出现问题。
由于日常缺少相应的维护,吊艇钩常常会出现腐蚀断裂想象,在回收船艇时掉入海水中。
未打开脱钩装置,但同时吊艇钩开口的挡口已经被碰到,无法立刻复位。
当救生艇摆脱吊艇架向外摆动时,出现晃动是不可避免的,进而使吊艇环脱离艇钩,最终导致救生艇的首或尾意外脱钩。
2.2释放手柄和连锁装置都没有复位。
这种缺陷是非常有害的。
在演习过程中很容易误操作,释放手柄,导致人员伤亡。
2.3当救生艇进行脱开试验或降落时,船员往往不能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和操作程序。
3.缺陷成因分析 3.1根据《国际救生装备(LSA)规则》以及《1974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船员必须熟练掌握船舶救生装置和设备,但对于不同的船舶,它所配备的装置都大相径庭。
当前,人员流动性很大,与此同时,每艘船上的装置和设备都可能存在不同。
根据相关要求,如果存在1/4以上船员更换,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安排一次演习。
现在轮船停靠的时间缩减很多,给船员留下的交接时间很短暂,许多船员还没有完全熟悉新环境新设备就已经参加演习,根本没有时间去训练和熟悉设备。
事实显示,很多事故就是在船员还没掌握熟练的情况下发生的。
3.2安全防范意识差
安全防范意识差就造成事故的罪魁祸首。
一些船员培训机构对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考试合格率,往往忽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强制的将素质教育转化为应试教育。
船员上船后,由于船长和船员主观上对安全防范意识不够重视,此外还受到船舶运行周期的影响,将救生设备的维修和救生演习视为应付PSC检查的任务。
日常生活和消防设备仅在每周和每月检查表格和纸面上,流于形式,在演习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对救生艇设备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
在日常检查中,船公司只做表面工作,只查看记录是否达到相关要求,没有切实检查船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演习是够真正达到真实目的。
4.相应完善措施 4.1提高船员安全意识
在船员培训中,应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参照培训的具体内容和目的,有针对性选择海事案件,使警钟长,提升船员安全意识,构建船舶安全文化。
让管理人员和船员们充分意识到安全在心里,生命在手中。
4.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完全掌握救生艇释放操作技能 1) 船舶公司要注重与救生艇制造商之间沟通和联系,派遣船员入工厂学习,主要倾向于学习救生艇释放回收装置、船钩结构等专业知识,然后回去之后对船队中高级船员传授所学知识。
新船员上船后,不但要尽快掌握救生艇释放系统的类型,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操作程序、方法和注意事项,此外,对于没有掌握的设备,及时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完全掌握和灵活使用救生设备上的安全培训材料以及救生艇指令。
2)现阶段,市场上的救生艇运载释放装置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那么每种类型的救生艇操作方法和程序不尽相同,一时间,船员们只凭借以往的经验去操作时不可行的,很容易出现错误操作。
建议国际海事组织尽快制定出一系列关于救生艇运载释放装置的国际标准。
3)船舶不但要配备救生艇使用说明书和安全在释放系统的安全培训手册,而且还要配备使用说明书。
其次,只允许经过培训的人员操作救生艇承载释放系统,同时在释放控制手柄旁边贴有明显的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通告,警示和提醒船员注意释放事项。
4.3通过强化应急演练,提升船员实际操作本领
为了能够在遇到真正事故时,所有船员能够做出迅速反应,应急演练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成功释放救生艇提供了保证和提高警惕的作用。
新船员上船后,船长需要组织和培训救生艇的安全知识,并在上船24小时内安全实战演习,尽可能的按照实际的紧急情况进行,提升船员重视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只有完全掌握救生艇释放控制的安全性操作,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安全释放救生艇逃生。
4.4注重日常维护
船舶公司应参照《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SOLAS公约》等国际法律法规,对救生艇释放和收回装置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船舶及海事设施等相关国际国内法律法规;日常检查和维护中发现的安全问题。
应及时纠正安全隐患问题,救生艇配件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救生艇制造商的指示进行管理,必须购买和使用那些检测合格的原厂件。
4.5船长以及相应管理人员必须清楚了解到,救生艇艇钩在脱钩后是否准确复位,可以向检察官解释说明实际情况,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以为平时没有训练到位,并查看是否有对应艇脱钩复位装置的图例。
避免出现缺陷,留下安全隐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救生艇释放装置的维护和保养不能存在只应对检查的目的,要真正做到为自己和所有船员的生命负责。
只有自觉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救生艇的操作技能,以及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才能使救生艇真正发挥救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志军,戴世坤.对救生艇事故多发引起的思考[J].航海技术,2010(1):74-75.
[2]潘浩.救生艇事故的原因和预防[J].航海技术,2000(2):20-21.
[3]MSC.1/Circ.1025 26 May 2006
[4]MSC.1/Circ.1026 26 Ma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