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评价简要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吕金成整理编者按丁汝昌(1836—1895),北洋海军首任提督,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

原名先达,字禹廷、雨亭,号次章,庐江北乡石嘴头村(今石头镇丁家坎)人。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北洋海军提督。

今年12月17日,是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庐江县召开了纪念座谈会。

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刊发,以表缅怀之情。

省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副主任聂皖辉:在10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安徽省庐江县出了一位抗击倭寇的英雄,他,就是载入青史、常为后人称道的丁汝昌。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这是一场由日本帝国主义者蓄意挑起的侵华战争。

在这场残酷的血腥战争中,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顽强奋战,誓死不屈,用他的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

今年是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庐江县政协隆重举行纪念座谈会,纪念这位中国近代首位“海军司令”,悼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这对于缅怀历史,不忘国耻,激励今人,昭示后人,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丁汝昌是晚清时代军界的著名人物,他的命运是和清朝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晚清朝廷腐败,国力衰弱,人心背离,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要想战胜日本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朝政府的极端腐败及其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以及帝国主义的阴谋活动,导致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丁汝昌个人命运的悲惨结局。

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腐朽的清朝政府却把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战前问责,战中弹压,战后问罪。

丁汝昌殉国后,其棺柩外面,加上三道铜箍,捆锁起来,外涂黑漆,以示戴罪在身。

这完全是是非的颠倒!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好在历史是客观公正的!宣统二年,丁汝昌终获平反昭雪,魂归故里,名存史册。

丁汝昌是一位爱国将领,是一位抗日英雄。

甲午战起,丁汝昌和北洋海军爱国将士,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怒火中烧,坚决主张抗击敌人。

丁汝昌“避战保船”辩

丁汝昌“避战保船”辩

丁汝昌“避战保船”辩孙锋许华同志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李鸿章“避战保船”新探》一文(以下简称“许文”)认为:所谓李鸿章“避战保船”之说,主要见于姚锡光所著之《东方兵事纪略》、蔡尔康编译之《中东战纪本末》等私家著述,而从官方文电档案中可以看出,清廷、李鸿章根本没有命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或株守军港,力主避战保船和株守军港的,是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

一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否可以称之为“避战”这需要对丁汝昌在战争各阶段中的表现,分别加以考察。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丁汝昌对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就有所准备。

他见日本不断向朝增兵派舰,战争已不可避免,因而多次致电李鸿章,请求主动出击,先发制敌。

1894年6月24日,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在仁川电告日兵登岸,乘夜入汉城时,提出“事至今日,巳无可闪避,不如制敌机先,予敌人以迎头一击,挫其锐锋,”①丁汝昌同意林泰曾的意见,立即转电李鸿章请示。

李鸿章电复:“日虽添军,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

”②6月30日,丁汝昌驰电力争并请“将三船(从仁川)调回,与在威各舰齐作整备,俟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直往,并力拚战,决一雌雄。

”③7月4日,丁汝昌整备周妥,即请“带镇、致、靖、经、来、济、乙、丙八船,探巡汉江、外冰洋、大同江一带,”但李鸿章认为此行“不过摆架子”,去而无益,并诘问丁:“人皆谓我海军弱,汝自问不弱否?”④7月22日,济远、广乙二舰往牙山护送陆军登陆,丁汝昌再次请战:“昌拟率定、镇、致、靖、经、来、超、甲、丙九船,雷艇二艘,并承平同行。

……倘倭船来势凶猛,即行痛击而已。

”但仍为李鸿章所阻。

⑤这一阶段,丁汝昌的意图是乘敌不备主动出击,争得战略主动权。

假如照此执行,丰岛海战的结果就会完全两样,甚至整个战争局势,也会为之改观。

可惜,此方案未被采纳。

李鸿章不许北洋海军出战,一则是因为他寄希望于英、俄调停,唯恐“衅自我开,难于收束。

水师提督丁汝昌:死后被光绪下旨抄家,15年不许下葬,后人今如何

水师提督丁汝昌:死后被光绪下旨抄家,15年不许下葬,后人今如何

水师提督丁汝昌:死后被光绪下旨抄家,15年不许下葬,后人今如何1895年2月12日,在被日军重重包围,已成孤岛的刘公岛上,誓死不降日寇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眼见本部弹尽粮绝、援军无望,遂面露毅然决然之色,饮下了浸泡着鸦片的毒酒。

曾经亚洲第一的水上舰队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被实力远弱于自己的日本舰队击败,主力尽丧,几乎全军覆没。

辉煌何在,屈辱怎奈,已经被各方压力折磨得憔悴不已的丁汝昌在悲愤和凄凉中壮烈殉国。

丁汝昌以身殉国后,《纽约时报》这样写道:“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

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以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

”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位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说说他这一生,说说他殉国后的哀荣,说说他后代的故事。

关于丁汝昌的身世,《清史稿》只有寥寥数句:“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

”据《丁氏宗谱》记载,丁汝昌的先祖世居安徽凤阳,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元朝末年为躲避刘福通兵祸,丁家世隆、世兴兄弟二人迁居巢湖之滨,分别定居在合肥南乡岗头寺(今庐江县同大镇戴拐村)和庐江北乡石嘴头(今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

丁世兴一支第15代丁灿勋生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即丁汝昌,他出生于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1836年11月18日),原名先达,后改名汝昌。

现今多数人们知道的丁汝昌的童年经历基本是来源于清末诗人陈诗所编撰的《丁汝昌传》:“丁汝昌,字禹廷,北乡石嘴头村人。

少卓荦负奇气。

父灿勋,业农,遣从族父学制豆腐,劳尔无直。

恒念家贫,窃钱奉母,主怪钱少,改纳竹筒。

厥性敏慧,潜以竹竿黏饴而取之如故,咸丰荒旱,父母亦逝。

”丁家世代务农,且家境十分贫寒,故而丁汝昌只读了3年私塾便因家贫被迫辍学,用瘦弱的身躯与父亲一起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丁汝昌以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赚取微薄的工资,来补贴家用。

丁汝昌

丁汝昌
咸丰年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 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 等,以补贴家用。在丁汝昌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 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征入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部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三十日至二月十一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株 守港内消极待援,终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人物评价
《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汝贵、志超丧 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
这个阵型也就是丁汝昌在报告中所说的“夹缝鱼贯阵”迎敌,同时他还向全舰队发出三条作战训......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二十日,北洋舰队在旅顺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使得本 已元气大伤的北洋舰队雪上加霜。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 革职,暂留本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投降清军
罢职归田 扬威域外
黄海海战
统领海军
兵败殉国
丁汝昌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丁汝昌原籍安徽凤阳县。 明朝初年,祖先从凤阳迁居庐江,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 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丁汝昌
晚清北洋海军提督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成就 04 相关争议

历史趣谈:水师提督丁汝昌 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

历史趣谈:水师提督丁汝昌 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水师提督丁汝昌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导语:寄托大清王朝复兴希望的北洋水师,自1874年开始筹建,历时15年耗资白银一亿两,拥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余人,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全球第八。

寄托大清王朝复兴希望的北洋水师,自1874年开始筹建,历时15年耗资白银一亿两,拥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余人,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全球第八。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现代化水师的提督不是皇亲国戚,不是留洋精英,而是出身草莽来自天平天国的将领丁汝昌。

究竟是何种机缘,使年轻草根丁汝昌能够一举成为大清军事领袖?丁汝昌,安徽庐江县人。

少年时父母双亡,1854年无依无靠的他参加了程学启的太平军。

1861年随程学启转投淮军李鸿章旗下,因为做战勇猛,数年内屡立战功,后被授予总兵,获巴协勇图鲁称号,1879年因骁勇忠诚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海防,成为其心腹。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被李鸿章荐任提督,统帅整个海军,这一年,他刚43岁。

同时期与丁汝昌年纪相仿的对手,是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海军学校正规科班出身,毕业后加入日本海军,久经历练精通海战。

而陆军出身,主要战功是镇压农民军,毫无海军经历的丁汝昌,能否胜任海军提督?是否因为李鸿章任人唯亲呢?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创立,十分重视,此处用人一定一是可靠,二是能力,如此才能既控制又驾驭这支舰队。

在短时间内创建一支可立即投入作战的新军,统领必须有深厚的资历和丰富的经验,与其他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恰恰是最佳人选。

丁汝昌(1836~1895. 2.12),大清海军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进入海军之后便开始认真研习现代化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生活常识分享。

原创:世人只识丁汝昌,不知丁日昌,还是一位洋务运动的巨擘

原创:世人只识丁汝昌,不知丁日昌,还是一位洋务运动的巨擘

原创:世人只识丁汝昌,不知丁日昌,还是一位洋务运动的巨擘丁日昌画像(网络片)据记载,1875年9月17日(旧历八月二十一日),沈葆桢因接李鸿章密咨,郭嵩焘已奉命使英,改奏请派北洋帮办大臣丁日昌接督船政(福州船政大臣)。

福州船政作为“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发轫之地,丁日昌自此走上了波澜起伏的洋务运动历史舞台。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又作禹生、雨生,广东丰顺人。

晚清政治家、军事家、藏书家。

然而一提及洋务运动历史人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重量级人物,实际上,在内忧外患、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期时期,在变革图强、风云际会的洋务运动中,丁日昌作为洋务运动一员干将、外交能手、治吏能臣,被李鸿章等洋务运动领袖们的巨大光环遮蔽了,长久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拨开历史云雾,本文撷取丁日昌在推动洋务运动进程中若干历史片段,以此还原其在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海军中所作出的历史功绩。

1863年9月,李鸿章向清政府奏调丁日昌时,评价丁日昌“学识深醇,留心西人秘巧”,希望他能“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来办制造事宜”。

同年秋,丁日昌从广东到上海赴任,随身携带了西洋地图并翻译铸炮各书。

到上海任职后,他协助李鸿章筹划和办理洋务,其洋务思想日趋成熟。

经过不断实践和思考,丁日昌于1867年就整个洋务运动开展向曾国藩上万言书,并通过李鸿章转呈总理衙门,这就是著名的《自强变法条陈》,全面阐述了对中国实施“自强变法”的认识和主张,总理衙门认为《自强条陈》“识议宏远”,“洞见症结”,复函命李鸿章“通盘核计”,这是丁日昌洋务思想成熟的标志,对推动当时洋务运动广泛拓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且有力影响了清政府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袖们的思想,丁日昌也由此成为洋务运动的发轫者之一和重要骨干。

丁日昌到上海赴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主持创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旅美幼童(网络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也称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或沪局,创立于1863—1864两年间。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丁汝昌评论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丁汝昌评论
在 演 说 中小 笠 原 提 道 :我 觉 得 他 是 一 位 具 有 古 代 豪杰 “
况这种 “ 背叛” 并不 是为了 自己而是为 了挽救部下生命 的义
举 。这样丁汝 昌在 日本军人 眼中就是一位既“ 懂孝” 又有“ 懂
情义” 的有 道 德 的人 物 。
此外 , 自杀 在 日本 文化 中也 占据 着重 要 的地 位 。“ 按 照 ……信条 , 用适 当的方法 自杀 , 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 好评 …… 日本人则尊重 自杀 , 认为它可 以是一种光荣 的 、 有

举动颇合武士的风范 , 因此给予丁汝昌高度 的评价。
二 、鞠躬尽瘁” “ ——西方人眼中的丁汝昌 在甲午战争期间, 英美等西方列强纷纷派出 自己的海军 舰 队及将领观战 。 这批西方海军将领不仅具有极高的海军专 业素质而且对整个战争的进程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 。
上 述 的 这 批 西方 人 在 战 后 对 丁 汝 昌作 出 了大 量 的 评 论 ,
7 3
基金项 目: 上海大学研究创薪基金资助项 目“ 北洋海军将领群体 自杀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H C0 26 ) S U x9 04 。
作者简 介 : 姜蜂( 92 )男, 18一 , 山东烟 台人, 上海 大学历史系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社会 吏研究。
的御史们经常 以此认为丁汝昌是一个“ 能的庸才 ” 但是英 海军提督 丁汝昌疏 》最具代表性 :海军则敌未来而豫避 , 无 。 “ 敌
降 。……这实在是具有古代豪杰风度的人物……。”I l l
小 笠原 认 为 , 汝 昌 正 是 在 竭 尽 全 力 之 后 , 救 部 下 而 丁 为
理论依据也来源于 日本 的文化 。他认 为 , 丁汝昌在威海卫 的

如何评价丁汝昌 丁汝昌纪念馆在哪里

如何评价丁汝昌 丁汝昌纪念馆在哪里

如何评价丁汝昌丁汝昌纪念馆在哪里丁汝昌太平军晚清时期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在成为北洋水师一员之前是一名太平军将士,那么丁汝昌太平军之间有何渊源呢?丁汝昌简介中曾提到,他因镇压农民起义而发家,因此称得上是起义军的敌人。

后来投靠太平军,太平军失败后又投靠朝廷。

那么丁汝昌太平军之间发生过什么呢?史料记载丁汝昌生于1836年,家境贫寒,辍学后帮人干活贴补家用。

他十四岁的时候,庐江一带发生了荒旱,他的父母因生病饥饿而逝世。

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太平军占领了庐江,于是无依无靠的他参加了太平军。

后来太平军在安庆驻扎,丁汝昌就成了程学启的部下。

1861年湘军攻打安庆,在情况危急之时,包括丁汝昌在内的300多士兵翻过城墙向湘军投降,至此丁汝昌太平洋的关系正式宣告结束,他成为太平军的叛军。

后来丁汝昌作为前导,率领军队攻下了太平军的三座营垒,阻断了安庆的交通,致使太平军处境更为艰难。

8月1日湘军将领命丁汝昌和程学启率兵攻打安庆,在战争中太平军包括守将在内的1.6万人全部牺牲。

此次战争后丁汝昌等人得到了湘军的信任,丁汝昌被编入淮军正式参加讨伐太平军的行动,在清政府裁军时他因误会差点被杀,逃回家里。

直到1875年李鸿章在为建立海军招揽人才时,他前来投靠并在北洋水师组建时被任命为提督。

丁汝昌李鸿章丁汝昌李鸿章是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水师两位主要人物。

丁汝昌李鸿章,一个海军统领,一个清朝军机大臣,都是晚清著名人物。

李鸿章带头发动的洋务运动最大的产物便是北洋水师,而丁汝昌则是北洋海军最高统领,他被李鸿章提拔,也十分遵从李鸿章的命令,甚至是说唯命是从,两人私交甚密。

丁汝昌原来隶属淮军,后因李鸿章与曾国藩整合军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丁汝昌才被调往李鸿章门下,后受到李鸿章赏识被提拔为海军将领。

丁汝昌李鸿章二人亦师亦友,丁汝昌被李鸿章一手提拔,但他并不善于指挥海战。

李鸿章注重人的品行,唯人是用,所以出身陆军的丁汝昌被调遣至海军当提督,有些史学家称这一举措已经注定北洋水师的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丁汝昌持肯定评价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
主要观点: (四)说丁汝昌是主要的投降派,是失败的祸首 这是当时光绪皇帝和一些朝臣为推卸战败责任对丁汝昌的指责, 什么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等, 还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后死”,称他自杀不是“以死报国”,而是 自知罪责重大,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戚其章认为丁汝昌 是在降敌后自杀一说是所据材料有误。因为根据《丁氏族谱》等确 凿记载,与敌议降是在丁汝昌死后,与他全然无关。由此可知,否 定论者所持的理由或不能令人信服,或难以成立。试想在舰队陷入 绝境之际,日军将劝降书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诱他投降,丁汝 昌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时, 是一个怎样的心境?在威海保卫战中,丁汝昌以北洋舰队残余兵力 多次击退优势日军的猛烈进攻。“定远”遭袭时,他正在舰上与诸 将议事;“靖远”中弹时,丁汝昌正在舰上督战,并意欲随舰俱沉。 像他这样一个抱定“船没人尽”决心的人,为何要先投降,再自杀? 仅用“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来解释原因,是完全站不住 脚的。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 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 否定。
三、对丁汝昌持肯定评价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
主要研究者有: 戚其章、范尧、孙克复、丁一平等。
三、对丁汝昌持肯定评价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
主要观点: (一)说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机 丁一平认为指责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 机实际上是朝廷大员推卸责任、寻找战败替罪羊之举。甲 午战争中,丁汝昌几乎参加了北洋舰队除了丰岛海战外所 有的战斗和重大行动。在黄海海战中,他负伤后还不肯进 舱,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而在抗敌过程中,丁汝昌时 常遭受无端指责及处分。他有许多机会可以推诿卸责脱离 战场,但他从未这样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顶着来自朝廷的问罪、处分和官员们如潮的声讨、谩骂, 抱定必死决心,忍辱负重坚守指挥岗位,直至自杀殉国, 这样的人会“怯战”吗?实事求是讲,丁汝昌在指挥上深 受李鸿章“保船制敌”消极防御方针的束缚,但他仅是这 一方针的执行者。将“怯战”,消极保船和贻误战机的帽 子扣在他头上,显然有失公正。
一、丁汝昌简介及主要评价
2、主要评价 一种看法是对丁汝昌持肯定态度,认为丁汝 昌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他自北洋舰队筹 建至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先后十余年与北洋舰队相 始终,在各次战役中的表现是很英勇的。他在丰岛 海战前主张在朝鲜海面建立海军的临时锚地;在黄 海海战前要求出击日军,在旅顺之役时主动请求率 领舰队全力援救旅顺,在威海之役时要求出击在荣 成登陆的日军。因此在抗击日军侵略的问题上,他 是坚决主张抵抗的,“丁汝昌不愧是一位有民族气 节,值得人们尊敬的爱国将领。”
丁汝昌评价简要研究评述
论文简要介绍
一、字数统计:7173 二、参考文献 三、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壮强,钟林.实事求是地评价丁汝昌[J]. 玉林师专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夏中南.丁汝昌事迹辨正[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4). [3]张凤翔.略论甲午中日海战中之丁汝昌[J].内蒙古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4]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四十年[J].历史教学, 1991(2). [5]梁世灿.论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J].吉林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4). [6]羊非,李富轩. 甲午海战中水师提督丁汝昌功过的 再考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1).
持肯定评价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
主要观点: (三)说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的布阵中犯了“致命 的错误” 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的布阵是严重的失 误这一问题,已经争论了半个多世纪。戚其章认 为,首先,要看海战的实践,其次要重视当事人 自己的总结。战后,旗舰定远的枪炮二副沈寿堃 指出“大东沟之役,初见阵时,敌以鱼贯来,我 以雁行御之,是也。嗣敌左右包抄,我未尝开队 分击,致遭其所困。”既肯定其迎战阵式又指出 其未能适时分队的缺陷。说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 的布阵犯了“致命的错误”,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对丁汝昌持否定评价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
主要研究者有: 梁世灿、张壮强、钟林、杨志本、 许华、羊非、李富轩、张凤翔、夏 中南等。
二、对丁汝昌持否定评价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
主要观点: (一)丁汝冒反对派出舰队到朝鲜海面建立海军临 时锚地,力主撤舰回国,要对丰岛海战的失败负 主要责任 (二)丁汝昌在旅顺危急时“擅自撤离” (三)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的布阵中犯了“致命的 错误” (四)威海之役中丁汝昌率舰株守威海,成为“海 战史上典型的蠢举” (五)不能凭借丁汝昌自杀一事就断定其为“爱国 将领”
总结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一百二 十周年,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与当年 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 能忘却那些慷慨献身的将士,不能忘却我们 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痛定思痛,我们更 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而对 这一战争中的重要人物更应该进行科学的评 述,以利于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丁汝昌评价的问题将会 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明了。
[7]孙克复.论丁汝昌[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1). [8]孙克复.丁汝昌与甲午中日战争[J].史学月刊, 1980(3). [9]范尧.浅析丁汝昌提督北洋海军之功过[J]. 宜宾学 院学报,2008(9). [10]丁一平.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评价[OL]. /world/201403/17/c_126277161.htm [11]孙占元.十年来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展 望[J].社会科学研究,1991(3). [12]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J].近 代史研究,1984(4).
三、对丁汝昌持肯定评价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
主要观点: (二)说丁汝昌“擅自撤离旅顺”以及株守威 海港 戚其章认为论者所说丁汝昌“擅自撤离旅 顺”,实属误会。事实上,丁汝昌鉴于舰队在 旅顺口内处境不利,又得到李鸿章的指示,才 率舰从旅顺撤至威海的。指责丁汝昌株守威海 港,成为“海战史上典型的蠢举”也是欠妥的。 丁汝昌反对冒险出击, 也反对株守港内。北洋 舰队最后覆没的最直接原因并不是作战方针有 误,而是威海陆路防守不力。
论文主要内容
一、丁汝昌简介及主要评价 二、对丁汝昌持否定评价的主要研究 者及其观点 三、对丁汝昌持肯定评价的主要研究 者及其观点 四、总结
一、丁汝昌简介及主要评价
1、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达,字禹廷、雨亭,号次章, 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人。少时家境贫寒,为了谋生,给人家 帮工挣钱糊口。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发生严重早灾,丁汝昌的 父母在这次灾荒中双双饿病而死。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军 巢湖,攻克了庐江城。当时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后因 部将叛变,他被收编为清军,不久又被编入李鸿章的淮军。他身材 魁梧,勤学好问且喜爱武艺,因此很受士兵的喜爱和上司的重视。 同治三年(1864年),28岁的丁汝昌被提升为副将,统领先锋马队 三营,随刘铭传参加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活动。后被授予总兵、 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筹建 海军,第二年派丁汝昌赴英国购置军舰。1879年,清政府为了加 强海防,决定“先于北洋设水师一军,侯力渐充,由一化兰”,并 委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李鸿章奏请将记名提督丁汝昌留北 洋海防差遣。从此,丁汝昌正式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1888年12 月,北洋舰队成军,清政府任丁汝昌为提督。1895年海战失败, 绝望畏罪自杀,时年六十岁。
一、丁汝昌简介及主要评价
2、主要评价 另一种看法则是对丁汝昌持否定态度,认为 丁汝昌不是爱国将领。他们认为前者所引用的史料 是虚假的,不符合历史事实,丁汝昌的所作所为恰 恰与此相反,抗击日本侵略的时候,他的态度非常 消极,从旅顺战役来看,当日本军队进攻大连湾的 关键时候,丁汝昌发生动摇,率领北洋舰队擅自撤 离旅顺,这属于临阵脱逃,没有尽到一个军人保卫 国家的责任,不能作为后世的楷模来颂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