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悲剧却成就了艺术的辉煌写在徐渭和梵高之间 作者:周圆

合集下载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徐渭(Xu Wei)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创作,并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就梵高与徐渭的一些共同之处和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第一,梵高与徐渭在艺术创作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表达。

梵高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物的深情,其作品《星夜》和《夜晚的咆哮》等都充满了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而徐渭通过绘画和诗歌表现出对人世间的挣扎和痛苦的关注,他的作品《云松山水》和《鴈湖听秋》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反思。

第二,梵高和徐渭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梵高的画风独特,他采用浓烈的色彩和明显的笔触,创造出了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画面效果。

徐渭的绘画作品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常常运用奇特的构图和创新的技法,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点。

梵高和徐渭在主题选择上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梵高的作品通常关注着自然和人物的生存和存在,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感受,表达出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徐渭则以文人意象为主题,以山水和花鸟作为表现的载体,通过对景物的表达和自然景观的感悟,反映出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梵高和徐渭在创作动机和创作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

梵高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而闻名,他的创作受到自然和内心情感的驱使,也受到社会现实和身心障碍等因素的影响。

而徐渭则更多地是以文人雅趣为导向,他的创作受到儒家思想和文人传统的熏陶,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在绘画技巧上,梵高更加注重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他常常使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和明确的笔触,以表现出内心情感的激情和冲动。

徐渭则更加注重对构图和形象的处理,他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的表现,通过绘画和诗歌的结合,展示出独特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境界。

梵高和徐渭在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梵高以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其作品所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后世的艺术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梵高与徐渭的艺术比较

梵高与徐渭的艺术比较

梵高与徐渭的艺术比较作者:柳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7期摘要:徐渭与梵高是东西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艺术作品也是广受后人的敬仰与追求。

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信仰、人生经历以及艺术理念,但是通过对比与分析,可以得出两位狂人内在的情感与对艺术的狂热是具有相通性的。

第一章、人生历程在浙江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徐渭的命运是最令人感到伤感和伤情的。

徐渭这样的悲惨的命运在浙江的历史上是找不到第二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要找到具有像他这样的命运的人也是很难。

徐渭留下了许多书画诗文作品,他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徐渭一生坎坷,但是他没有屈服,他的灵魂一直在抗争,他孤傲、不屈不挠、不流庸俗、志在天下,他一辈子都在寻求自我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他为我们留下了书画、诗文、戏曲和戏曲理论等领域的大量宝贵文化遗产。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他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與摧残。

生前他饱尝寂寞,终其一生仅仅卖出一幅油画、两张素描,死后却为绘画市场屡创天文数字的高价。

梵高的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与《麦田飞鸦》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知名、最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第二章、梵高与徐渭的艺术成就对比在东西方的主流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徐渭与梵高,徐渭一生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而梵高最擅长的是油画艺术。

因此,就艺术的种类来讲,徐渭的兴趣点更广泛些,梵高涉足的门类较少,他曾经对版画有所研究,还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书信集。

通过对梵高与徐渭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两位在艺术上的许多共同点。

第一:梵高与徐渭在艺术表现上都非常注重情感的宣泄,梵高既没有对客观事物一味的摹写,也没有强调理想形式,而是用自身的主观感受来表现画面。

徐渭也是如此,他提出:“人生坠地,便是情使……摩情弥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中的“摩情”论,因此他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不去注重形似,而是在乎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澎湃激情。

徐渭一生落魄,被称为东方梵高,齐白石都愿意为他研磨

徐渭一生落魄,被称为东方梵高,齐白石都愿意为他研磨

徐渭一生落魄,被称为东方梵高,齐白石都愿意为他研磨徐渭,一个“云水天长”一般的名字,却与“落魄”、“癫狂”作伴,拿痛苦浇灌自己的开挂的一生……“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字歌,简单数字,独特一生,落魄狷狂,斑斑血泪。

他自己写诗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生活于明朝中期的浙江绍兴人徐渭,字文长,别号青藤道士、天池生等等。

他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是一个艺术天才,一个怪杰;又是一个疯子,是中国的梵高!徐渭的一生,可谓曲折坎坷,贫困潦倒,加上精神病症的折磨,后只得靠卖画写字为生,仍不足以解饥寒。

因为,他创新的水墨花卉大写意画作,他书写的重骨不重形的力透纸背的书法,在当时却少人问津!就在他于监狱中创作的《墨葡萄》图中,我们可以听到他当时的哀叹:“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在他病逝了6年以后,他的诗文遗作《阙编》,被著名文学家、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偶然看到,竟大呼小叫起来,并高估为“明朝第一”!进而动情地写出《徐文长传》。

在远离他300年后的大清朝,以诗、书、画称绝的郑板桥大师为表达对他五体投地的钦佩,亲刻有一方“青藤门下牛马走”的印章,用来盖在自己的画作上。

到了现代,我们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曾以诗言志,也意甘为其“门下走狗”,而追随于九泉之下。

虽然出生“低卑”,徐渭却是聪明早慧,乖巧懂事。

他6岁入私学,读书过目不忘;8岁学作八股文,一天能写出几篇小文章,被老师称赞是神童。

10岁那年,因父亲死前分留给他的4名奴仆跑掉了,二哥便带着他去山阴县衙告状。

县令刘昺见徐渭在公堂之上大模大样,对答如流,又得知他就是绍兴城出名的神童,心中十分好奇,顺便问道:“小孩童今年几岁了?现在学什么?”当徐渭回答说学做举业文字已经两年了,刘县令便想当场考一考他,要徐渭以《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题,立即在堂下做文出来,自己则拿起纸状,一边阅览审理。

029.徐渭《墨葡萄图》:“中国的梵高”一生潦倒半世疯癫

029.徐渭《墨葡萄图》:“中国的梵高”一生潦倒半世疯癫

029.徐渭《墨葡萄图》:“中国的梵高”一生潦倒半世疯癫本期主要画作【作品】《墨葡萄图》【作者】徐渭【年代】明代【材质】纸本水墨大家好,我是徐骥。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画家,他的身世实在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如果你问我这么多艺术家里,谁最可怜,那非他莫属。

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明代大画家——徐渭。

很多朋友可能不认识徐渭,我这么跟你说吧,徐渭被比作“中国的梵高”,不过徐渭的命运可能比梵高还要更坎坷些。

接下来我就给你讲讲他的人生。

徐渭是浙江人,文武兼备。

他画画习字、更喜欢作诗写文,他的《南词叙录》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戏曲理论书。

在“武”的方面,徐渭曾担任过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军师幕僚,痛打猖獗一时的倭寇势力。

徐渭受世人敬仰的还是他的画作。

他涉猎很广,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他以笔法简练奔放、率性自由而闻名,他的“泼墨大写意”绘画吸粉无数,更对后世诸如扬州八怪、石涛、八大山人等一大批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渭是中国写意画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要说后世对他的画有多喜欢?我给你举例说明。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经专门刻了一方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青藤是徐渭的号),以表崇拜之心。

齐白石看到徐渭的作品之后说:“青藤、八大山人、石涛三人的画是我真心佩服的,恨不得自己早生三百年,为各位铺纸磨墨,如果他们嫌弃我,我就赖在门口不走,这不也算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嘛。

”是的,连郑板桥和齐白石都如此坦言,你就能知道大家对徐渭是有多么的敬仰。

可悲剧的是,就是这样一位被大师们争相推崇的人物,他的人生竟是百般凄惨。

徐渭本人有一句诗,叫做:“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他为何而苦?听我接着往下讲。

徐渭是乡里的神童,可父母离开的很早,所以他性格非常孤僻,加上排斥八股文,每次考试都不按套路出牌,年近四十了仍然没能中举。

幸好浙江总督胡宗宪赏识徐渭,把他招致麾下,可好景不长,胡宗宪被人陷害,徐渭悲痛之余更担心自己会不会也难逃厄运,他终日惶恐,精神慢慢有些失常。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2019·02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年),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表现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1521-1593年),明代中后期书画家、文学家。

两人生活的年代、国族不同,即便都有“画家”这个共同的身份,在各自绘画的主题、题材、材料和表现技法方面也是有诸多相异之处的。

但许多艺术史论家总喜欢将两者放在一处讨论,其真正可比较的基点在于人物的性情与作品风格的高度统一性。

赫伯特·里德曾经把人类的艺术创作概括为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表现主义三类。

现实主义的目标是再现客观世界,理想主义强调艺术起源,而表现主义则是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为描绘对象。

以这种颇带西方视角的艺术理论来看,梵高和徐渭很显然都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

人物性情与作风风格的密切关系正是表现主义的显著特点。

一、梵高:生命的转化与升华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新教家庭,他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道德情感,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牧师。

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农民或普通平民的题材能够证明这一点。

有人认为他的第一幅伟大作品就是他在1885年创作的《吃土豆的人》。

在这幅作品里面,梵高描绘了狭窄、低矮的空间和一盏昏暗灯光下,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围坐吃土豆的场景。

梵高“通过用色及其对手指的描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传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然而,无论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还是悲天悯人的同情心都不能阻止他一生多舛的命运,而这种命运似乎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据说,他出生时正赶上家庭中另一个孩子的死亡,而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是不吉利的。

因为这种“巧合”,母亲很少给予梵高真正的母爱和照顾。

他自己也说到:“发芽的种子绝不会裸露在凝霜的寒风中,而那正是我的人生一开始就面临的状况”。

[1]这种经历造成梵高经常处在一种内疚和自责的情绪中。

在梵高成年之后,他学业无成,生活拮据,穷困潦倒,靠他弟弟的救济活下去。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梵高与徐渭是两位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创作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梵高与徐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创作特点以及对艺术的贡献。

本文将重点对梵高与徐渭的一些共同之处进行研究探讨。

梵高与徐渭在画风上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梵高的画作以浓烈的色彩和饱满的笔触著称,他擅长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同时也擅长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来表现情绪和内心世界。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他追求着真实和纯粹的艺术表现。

徐渭的作品则以洒脱随意的笔墨和淡泊清丽的意境而闻名,他擅长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同时也善于以简约的形式表现复杂的意境。

徐渭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他追求着意境的深远和意蕴的丰富。

梵高和徐渭在画风上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都在绘画中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梵高与徐渭在创作动机上都具有相似之处。

梵高是一位充满激情和热情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中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梵高曾经说过:“我不能想象没有对自然景物的热爱的生活。

我总是渴望着去感知自然界的美丽。

”可以看出,梵高的创作动机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激情,他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向往。

徐渭则是一位充满理想和情怀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中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深思。

徐渭曾经说过:“山水花鸟皆是我的素材,但我的本意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敬畏。

”可以看出,徐渭的创作动机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深思,他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理想和对世界的向往。

梵高和徐渭在创作动机上都具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在绘画中寻找着内心的激情和对世界的理解。

梵高与徐渭在艺术成就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梵高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梵高的绘画风格和创作理念对20世纪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后印象派的代表和现代绘画的先驱。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梵高与徐渭,一个是西方的卓越画家,一个是中国的文人墨客,两位艺术家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他们在艺术上却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一面角度对梵高与徐渭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和人生境遇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从艺术风格来看,梵高和徐渭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梵高擅长运用明快的色彩和浓烈的线条,用厚重的油彩勾勒出具有强烈情感的作品,他的画面充满了力量和热情,表现出一种内心深处的苦痛和孤独。

而徐渭则善于运用淡雅的墨色和写意的笔法,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超脱尘俗的情怀。

虽然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但梵高与徐渭都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风格特点,他们的作品无疑都是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从创作理念来看,梵高和徐渭都秉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人类命运和情感的关怀。

梵高深受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深刻的感悟,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命的赞美,他的画面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宇宙观。

而徐渭则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染,他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命的赞美,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虽然在创作理念上有所不同,但梵高与徐渭都具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他们的作品无疑都是文艺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人生境遇来看,梵高和徐渭都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历程,他们都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梵高在一生中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但他依然坚持着艺术创作,并最终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上不朽的名人。

而徐渭也在一生中饱受挫折和困难,但他依然坚持着文学创作,并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

梵高和徐渭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境遇无疑都是对人生的一种启示和对命运的一种坚守,他们的精神世界无疑都是艺术史上的一片璀璨之光。

高考模拟作文“在困境中绽放”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在困境中绽放”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在困境中绽放”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立意】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成功生存的典型,二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但是,二者有共同点:直面恶劣环境,运用全部智慧,活出自我个性。

1.智慧+个性=生存2.直面困境,运用智慧3.巧用智慧,绽放个性4.有智者,事竟成【优秀范文】1、生如夏花在沙漠中的大黄,由于缺乏水分,需要通过叶片上的纹理将每一滴水导流至根部。

然而,那仅有的水源支撑下的生命,却在皑皑黄沙的世界中伸展出肥硕的枝叶,开出娇艳的花朵。

我向来不喜欢仙人掌,它球状的躯体与针形的叶片,宣告着它小心谨慎却畏畏缩缩的生存。

相反,我更喜欢大黄的姿态。

身处困境又如何,只要活着,就应该活得舒展,活得灿烂!“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的一副对联,写出了生存的清苦,却也凸显了生活的豁达与绚烂。

费尽心机谋划的战略部署,不被当局者采纳;挥毫泼墨的山水字画,无人问津。

处处碰壁,终不得志得青年时代过去,徐渭,只得迎来一个家徒四壁,清苦不堪的晚年。

然而,我却很难从他笑对人生的面孔中,读出一个“苦”字。

题诗作赋不求卖得好价,但求心中所感一吐为快;“茅屋为秋风所破”又能如何,把酒临风,快然自足而已矣。

徐渭,他从不是一个面黄肌瘦的穷苦者,他虽清瘦,却是位道骨仙风的老人。

生之艰难困苦积于心中,落笔,却化为墨迹晕染间的悲壮与豁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悲剧却成就了艺术的辉煌写在徐渭和梵高之间作者:周圆人生的悲剧却成就了艺术的辉煌——写在徐渭和梵高之间奉化中学周圆内容摘要:通过对徐渭和梵高人生悲剧的了解,使我们更珍视他们辉煌的艺术。

这些种种遭遇和成就,对我们后人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徐渭梵高人生的悲剧艺术的辉煌对后世的启示引言:在实习备课时,翻关于徐渭的《墨葡萄》文献,发现他的经历跟梵高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他们带给我们的,就是给予我们以快乐,勇敢生存下去的启示。

一、人生的悲剧梵高说:“芍药属于简宁(jeanin),蜀葵归于郭斯特(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

”他不知道,早在三个世纪以前,有一位郁郁不得志的中国人就曾经骄傲地宣布称:“青藤是我。

” 这青藤,就是徐渭。

徐渭,字文清,文长,号天池,青藤,浙江山阴人(今绍兴)。

徐渭成就辉煌,却一生坎坷。

A、(1)徐渭刚降生的时候,命运就捉弄过他多次:徐渭的生母是其父之妾,庶出的徐渭幼时遭人白眼的境况可想而知;在他出世不到百日时,父亲便去世,幼年的徐渭全靠嫡母苗氏扶养。

14岁时,苗氏去世,不得已徐渭栖身于异母长兄徐淮处。

20岁他在山阴考中秀才,而后娶潘氏为妻。

(2)从25岁起徐渭连遭不幸:长兄徐淮服丹药导致中毒身亡;与豪绅士相争导致家道中落,妻潘氏患肺病不治而去世。

一时间支撑他正常生活的条件纷纷失去,他置身于衣食没有着落的清贫中。

直到37岁,徐渭到胡宗宪总督府为幕僚,参于抗倭斗争的策划工作,生活才有所稳定。

41岁前的徐渭于功名尚未忘情,但乡试八考八落,功名确实与他无缘。

在徐渭45岁时候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因通倭罪被杀,其案牵连胡宗宪,徐渭以为自己也不能幸免其祸,便对生的希望彻底破灭,达到“死灰吹不起”的绝望程度。

九次自杀,九次不死。

此时的徐渭处于癫狂病态中,他疑继妻张氏不贞,失手致其与死,为此他在牢中度过了六年多的囚徒生活。

到晚年徐渭已穷到卖书画不足度日的境地。

B、徐渭的人生旅途是坎坷的,而且被命运捉弄甚众,徐渭留在世间的诗文奇逸,戏曲卓绝,书法狂劲,绘画出众。

他在科举路上的屡蹶,疯狂时的自趼,以及作品在当时的无人欣赏,种种生活的艰辛与不幸,倒使我想起另一个人,便是荷兰那个世界艺术史上最负盛名的疯子——梵高梵高,1853年,3月,出生在荷兰格罗渥特——松丹特的一牧师家庭,16岁美术公司当职员经常下派,他用闲暇去博物馆参观,开始业余学画,同时与房东女谈恋爱——失败。

精神倍受打击,工作也被辞退,两个月后有进一家美术公司,不能取悦顾客,再度被解雇。

1876年,23岁,到伦敦远郊学校任法语教师,出于恻隐之心,少收穷苦学生学费,被辞退。

后来到教会的一个寄宿学校教书,与教士相处和谐,他慷慨解囊把一切都给了穷人,自己住木板栅,睡地板,穿破衣烂衣。

此种吃苦狂热,反而引起教会的猜忌,撤了他的职。

过了几年飘泊的日子,1880年,梵高27岁,顿悟:应作为一名画家。

他决心奋进,一个画商兄弟和表兄给他帮助,但在这一期间与表姐恋爱失败,表兄与他断交,他身心受到挫磨,梵高自知学画起步较晚。

1885年后,白天在美术学院人体班画模特儿,晚上,画石膏。

夜晚11点半以后,在一俱乐部画画,利用一切时间画画。

去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塞尚,修拉。

1888年,梵高来到阿尔,受印象派画家的外光诱惑。

由于学了他们的用色方法,他的调色板变的亮畅了,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一种效果。

因而重复一种主题,不断画下去,他最爱黄色和蓝色。

他本想与高更合作,创立新画风,由于两人气质不同,讨论问题时总要发生口角,就象“两架放电的电瓶”。

有一次,吵到激烈时,梵高就向高更扔玻璃杯、剃刀。

第二天,梵高把自己的耳朵割下。

如此一个月后,他疯病发作(据后人考证,他并非是精神病,乃是一种遗传的癫痫病,同时被忧郁症所困扰。

),被送进医院。

后来又转入圣雷米疯人院。

他在疯人院时,经常作画,有一大堆作品。

他看到婚后得了六个子女的弟弟提奥的家庭收入在日益紧缩,而自己的病又越来越严重。

1890年7月27日,梵高食枪自杀。

梵高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前最后十年中的后五年完成的。

至于梵高在生前所卖出的作品,只有一幅油画和两幅素描,而支持他死的那一年才出现,也仅是一篇而已。

徐渭和梵高,他们的人生是坎坷的,多难的;他们在世的时候才华横溢,作品在当时却无人欣赏;他们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他们是痛苦的。

尼采认为,痛苦是增进人生价值的兴奋剂。

因为有了它,便会有美的幻想来作安慰调节。

痛苦愈大,美与力量的发挥也就更大。

人世上遭受最深的苦恼,吃过最多痛苦的人,才算是伟大的人。

那么超越自我身心的最大的界限,一生与苦恼奋斗不懈的徐渭和梵高,真可算是度过最大最忠实的人生。

二、艺术的辉煌A.(1)徐渭的绘画以花鸟画为主,兼有少量的山水画创作。

他的水墨大写意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观徐渭画作原迹,神气越四百年而未减,以目接读,气势如浪,挟人而行。

在他的画前,你很难以沉寂之心进入他的精神世界。

其画以无我无他之笔,使元气淋漓之墨,写齐变三形,抒古今之意,发愤世嫉俗之情。

笔墨在徐渭手中,如晴空忽至的风云,挟雷电之势纵横广宇;如决堤之澜,翻江之水,痛快淋漓,观徐渭画,你能感觉到生命的炙热,生命的活力,以及入世不屈于俗的狂傲风骨,它有鲜活不滞的灵性。

疾风暴雨般的激情和诗意的散溢,于此你可以醒悟,画虽小技,不暢神情为真小;寸心虽微,不接广宇为真微,道在动中!徐渭的画以“似与不似”为其形象的根据。

他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是以生命的体验和认同为根据的,故形象之为用,备形取神,他对实象概况提炼是形远离酷似而生理和神乎的暗合,又使画中之形还其全似。

(2)徐渭绘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

山水画丰厚润泽,满纸烟岚,册内所选的《山居图》可见一斑。

人物画用笔用墨,甚至用纸都有过人处。

如其画竹,破笔,瘦笔,断笔为之。

不拘一格,所谓“化工无笔墨,个字写青天”。

册内《花卉图卷》中的雪竹,勾画急速,淡墨浑染,雪之重压与竹之倔奇跃然纸上,令后世画竹高手清人郑板桥亦赞叹不已。

再看徐渭画葡萄,藤用中峰,任意而为,转折流畅,顿挫有力。

其走势状如龙蛇。

叶以泼墨画出,浓淡相衬,变好万千而又自然天成。

如其《墨葡萄》一幅,“不求形似求生韵”,“信手招来自有神”。

叶丛之野逸,藤蔓之飘零,果实之淡泊,既有脱俗的潇洒,又有弃世的落寞,水墨的表现力至此可谓绝矣。

而徐渭在画史上还以用生纸见长,生纸之于水墨,最能发挥其浑染丰富,浸渍淋漓效果,正符合徐渭肆意发挥的心态。

如其画蕉画荷,多以泼墨为主,取其大块墨色的放任,但徐渭又往往以胶调墨,避免过分的渗散,得其形而纵其意。

徐渭之所长也。

B.(1)梵高是谨慎而求面面俱到的完美主义艺术家,神经质的个性使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日臻完善,梵高的油画决不是表现了这个画家的不理智状态,他所记录下的一切是自身的写照,也是他心灵的真诚倾诉,梵高的艺术确实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家所珍视。

他在绘画中所吐露的悲怆,激愤和悲观情绪,正是一个如饥如渴地在用绘画表达自己内在精神状态的形象记录,是伟大的心灵艺术。

梵高的艺术在本世纪确实有它特殊的作用,他那近乎神秘的狂热与歇斯底里式的创作热情,给现代美术以很大的启迪。

(2)向日葵是梵高最喜欢画的植物。

在梵高看来,这种花非同寻常,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他内心翻腾的火热感情的写照。

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则象火苗,整幅画就象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梵高自己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一生中,他画了十二幅《向日葵》,对完美艺术的追求近乎疯狂。

而其中的一幅他认为卖500法郎应不为过,那是1888年。

在整整一个世纪后的1987年3月,《向日葵》在伦敦拍卖所得是他估计的398500倍,2.19亿法郎。

几年后,他的《蝴蝶花》是3亿法郎。

但是梵高已全然不知。

与其说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倒不如说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大恶作剧。

跟青藤一样,梵高也受尽了与他同时代的传统画师的嘲弄。

据说说当时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一次二十人画展上,有一位名叫歌德鲁士的宗教题材画家甚至不愿把自己的作品与梵高的《向日葵》并列展出,而最终退出画展以示抗议。

《向日葵》则是他“感恩的象征”。

梵高曾经自信,但他那脆弱的心灵却承受不住信念被嘲弄的折磨,还有高更对他的压抑。

困顿之中,他居然割掉了一只耳朵。

他的遭遇与徐渭是如此的相似。

绘画史上,梵高因深受日本版画的影响,大胆的应用了色块的渲染力而使他的作品光彩照人。

在他把原始的沸腾着的情感之火渲染在画布上时,总能以理性的认识和高超的技巧加以控制。

从而使他奔放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具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感。

而徐渭的绘画精神则跟后来西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相似,“不求形似但求生韵”,运笔奇肆狂放,势若飓雨疾风,纵横睥睨,以水墨写意抒发胸中的悲愤,每画必题,每题必诗。

画面又追求水墨淋漓的效果,不拘泥于物象。

如果谈及明代文学艺术,迈过徐渭,便不成完论。

梵高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个性的画家,是西方现代画坛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之一。

这倒不单单是徐渭的泼墨大写意技法对后世影响甚大,梵高那狂放的色彩,激情洋溢的笔触使后人被深深打动,里面更有他们一生坎坷的际遇对后世的启示。

三、对后世的启示梵高,徐渭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一个艺术家,当他以毕生之力搏斗时,所展现的就会跟他的意志相反,世事都是属于悲剧性的,因此产生了艺术的根本问题。

由于跟社会形成对立状态,而使自己陷入绝境时,那一方面就代表了悲剧的发生,同时那也是我们天才与精力发挥的极致。

就因为这样的道理,悲剧可以说是一种精力与天才的化身。

他们带给我们的,就是给予我们以快乐,勇敢生存下去的启示。

以上写于他们的很多相同之处,由于徐渭是生活在明朝(1521-1593)的中国,而梵高是生活在清咸丰(1853-1890)的欧洲荷兰。

由于东方文化的底蕴不同,他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我们从第一部分人生的悲剧中,就可以看出徐渭的遭遇比梵高的经历更曲折一些,我在想假若他们没有这些遭遇,徐渭会怎样?梵高会怎样?也许,徐渭的成就会更大,梵高也许不会去学画。

这也是我们后人的一种猜测,假若的话就没有现在的美术现状。

还是让我们回头来看看他们在绘画精神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精神比较1.西方绘画的主要精神:模仿的方式和数学逻辑构成了西方绘画科学的再现客观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