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 一个火的崇拜者
梵高与高更

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
高更
Paul Gauguin,1848
-—1903
火的崇拜者——梵高
高更
高傲与野蛮
我认为高更主张,艺术家应该追求 象征、梦想神话,将生活的事物一直扩 大成梦想神话,而梵高主张,艺术家必 须善于演绎最贴近生活的实物的梦想神 话。现实远远高于任何故事、任何寓言 、任何神性、任何超现实。 ——安托南·阿尔托
后期创作
• 1889 年,他前往勒普底,在勒普底时,他的画呈现最简洁的形式, 色彩强烈,背景简化成节奏起伏的形态。此种现象可见于《黄色基督 》(The Yellow Christ)。高更对于热带乐土的怀想,致使他于公元 1891 年在巴黎拍卖其画作以筹款,并于 6 月抵达大溪地,他在那里 停留到 1893 年。该地的美与神秘,令他深深着迷。他非但舍不得离 开,更去探寻那片原始、未开发的纯真。他把“野蛮人”理想化,认 为是受本能引导、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创作的泉源。此时,高更已 不再使用补色。他变得喜欢并用红色与橘红色、蓝色与绿色、紫色与 暗褐色,将靛蓝当作黑色使用 。尽管此时画作在色调上比起他早期的 作品来得阴沉些,但是在构图上却变得更为直接而大胆。这些作品同 时具有壁画的风格与份量。1901 前往马贵斯群岛。尽管一时极端的 消极,高更却在此段期间完成了他一些最活泼鲜明、最富想象力的作 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什么 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什么 我们到哪里去
• 这是高更以最大的热情完成的一幅“宏伟的作品”。此时 的画家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心情沮丧,极端愤世嫉 俗,他曾决定自杀,喝下毒药却被人救活。就是在这样的 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热情完成了此画。此画反映了高更 完整的人生观,表现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虽然这 些形象、色彩和构图看上去很像神话传说,再加之那富有 异国情调的渺远、神秘的意境,更加给人一种神秘感,其 实画家在此所表现的只是那些土著人一种偶然的臆想。此 画可以说是高更对塔希提岛多年生活经验的综述,也是献 给自己的墓志铭
梵高作品介绍

1881年 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表姐, 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表姐,梵 高对表姐产生了爱意。 他在某天午后休息时向表姐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高对表姐产生了爱意。 他在某天午后休息时向表姐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但被表姐拒绝。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 但被表姐拒绝。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 上。
圣雷米时期 1889年 (1889年 1890年 16日 1889年,(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梵高自愿进圣雷米 之精神病院。 之精神病院。
奥弗时期 1890年,(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在布鲁赛尔的“二 十人展览会”上, 梵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 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6月创作《加歇医生》,1890年 5月21日,梵高去巴黎南部接受保罗·加歇(Paul Gachet)医生的 医治。7月27日傍晚,在散步时用手枪自杀。死前说了一句话: 「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法语)」意思是「悲伤会永 远留存(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29日凌晨1时 (一说1时30分),去世,终年37岁。30日葬于瓦茲河畔的公墓。 1891年1月25日,一生在支持梵高的弟弟提奥由于过度悲痛和精 神失常而逝世,死后葬于其兄墓旁。
在巴黎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 在巴黎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每次克里斯蒂 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 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这些 动让梵高萌生了结婚的念头。不久以后,两个人就同居了。 举 动让梵高萌生了结婚的念头。不久以后,两个人就同居了。两人决定 当梵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时就婚。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 l50法郎时就婚 150法郎的月 当梵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时就婚。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法郎的月 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他与克里斯蒂娜断绝了关系, 薪,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他与克里斯蒂娜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第 三段爱情。 三段爱情。
名人故事素材:梵高

名人故事素材:梵高梵高的一生,布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病交加。
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忱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可是他的画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
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
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他像夸父一样地追赶着太阳,最终在阳光中燃烧、倒下。
每当我观察他所画的《向日葵》,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说过的话:“它过去、如今和将来都永久是一团火焰。
”素材运用角度:艺术、抱负、苦痛、执着、独特、独特追求2梵高说,“谁在爱,谁就在活着;谁活着,谁就要工作;谁工作,谁就有面包。
”但是梵高经常没有自己的面包,只能靠弟弟的接济牵强维持生计。
他孤独地作画,孤独地生活,没有钱请模特,他的模特只有自己。
100多年后,当他的自画像——《没有胡须的梵高》创出7150万美元的拍卖天价时,拍卖行里欢声雷动。
然而这一切与孤独的梵高已经毫无关系。
在巴黎郊外的俭朴的墓地里,陪伴他的只有当年由加歇医生栽种的长春藤,还有来自全世界的崇拜者们敬献的鲜花。
素材运用角度:贫困、宏大、孤独3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
”但是生前,就连这么一点点卑微的幻想,最终也还是化为泡影。
然而今日,梵高的诞生地荷兰和梵高的安眠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争相为他建筑精致的美术馆。
在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在荷兰的梵高美术馆……他的作品永久被摆放在最显著的位置。
在他的作品前,永久是人头攒动,人们向他的作品投出虔诚的眼神,啧啧赞美,表现出对他超常的崇敬和膜拜。
素材运用角度:价值、时间会筛选出真正宏大的东西梵高语录:①画家可怕空白的'画布,但空白的画布也可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忱的画家。
②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由于我的最大愿望是制造美的作品。
③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困难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
梵高说过的经典语录

梵高说过的经典语录梵高说过的经典语录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梵高伤感·心灵·励志·人生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梵高生命·哲理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梵高爱心·生命·爱情·外国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梵高梦想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
——梵高励志如果有位画家看到的色彩和别人不同,其他画家会说他是疯子。
——梵高我梦见了画,然后画下了梦。
——梵高通过一颗星来表达希望,通过一个落日的彩霞来表达心灵的渴望。
——梵高痛苦便是人生。
——梵高不要熄灭你的灵感及想象,不要成为你楷模的奴隶。
——梵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梵高爱情·哲理·喜欢提奥,对我来说,在这种脆弱的凋萎之中,在生命已经逝去的某种事物之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诱惑力。
我不止一次地不能抵抗爱情,常常是对那些被牧师在教运上加以指摘的,认为是有罪与歧视的女人充满着爱。
——梵高人们必须注意不要退缩在暧昧、黑暗、故意的错误上,人们更须避免象刷白的墙壁那样的白色,我指的是伪善。
一个遵循理性与保持诚实的人,几乎完全不可有迷路,虽然他不会有完满的成功,但是也不会犯错误与遭到失败。
——梵高我们不能指望从生活中得到我们明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
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梵高生活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
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梵高努力·哲理·励志·情感在灵魂一角可能有着一座燃烧着炽热火焰的火炉,然而无人前来取暖;过客只是瞥见烟囱的一抹。
画家梵高的简介

画家梵高的简介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作为一名饮誉天下的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绝世画作与独特的画风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绘画艺术,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画家梵高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梵高的简介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
梵高的艺术成就油画技法使用点彩画法。
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梵高简介

梵高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目录1人物简介梵高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
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
直到约莫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
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
他们终身的友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2生平经历2.1早年生活梵高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
梵高--

梵高——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本站简称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
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
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梵高,在世人眼中是与众不同的,不仅是他的画作,也包括他的个人经历:当过牧师、固执暴躁的性格、贫困潦倒的艺术人生、精神病人、活着的时候只卖出一幅画、怪异独特的绘画方式、追求年长女人的爱恋、割耳自残、37岁开枪自杀、死后多年才被人们誉为天才的怪咖。
这些都是梵高的标签。
不过如果我们想要真实的了解梵高的心理特征,了解他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必须如实的从他的亲身经历去认识这个奇怪的人。
表面上,梵高是一个荷兰传统牧师家庭的长子,其实在1852年,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母亲安娜产下了一名男婴,叫文森特.梵高。
然而,不久就夭折了。
恰好在第二年的同月同日,梵高诞生了,于是安娜给他起了和哥哥同样的名字,以纪念家里第一个出生的“老大”。
童年的梵高,经常在母亲的带领下去哥哥的墓地纪念那个叫“梵高”的男孩。
母亲对哥哥去世的悲痛与思念对梵高的成长有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梵高的父亲在他的眼中是一个固执、冷漠、不可理喻的人,而母亲则是一个勤奋能干、多才多艺、在绘画缝纫写作上都有所造诣的女人。
梵高称自己的童年时代颇为不幸,比如父亲对他严格的教育、带有侮辱性的讽刺、阴郁贫瘠的生活环境,比如被打散的母爱。
他就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小树苗得不到母爱精心照顾和父爱的滋养。
并且在牧师家庭高道德感要求的教育下,导致梵高的超我极其的强烈,对他以后的对宗教的献身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早期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有着很强的主导作用,它会直接引导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的导向。
梵高的生活经历并不是幸运的。
首先他是在他的哥哥去世之后第一年的同一天出生的,这时候她的母亲还沉浸在悲伤和痛苦当中,梵高的出生并没有弥补母亲的失去长子的悲痛,相反,她的母亲看到了梵高后,就会不自觉的回忆起来自己已经逝去的儿子并且经常性的沉浸在丧子之痛中。
艺术特征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 有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 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 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 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间接地感 受。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 感性的,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 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 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 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 表现。”
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
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在谈到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严格区别 时指出,动物也可以生产,如海狸筑窝、蜜蜂造巢 等,但是,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 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 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 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770-1827)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26岁时听觉衰退 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世界
阿炳 (1893-1950)
原名华彦钧
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 相继失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 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 品奖。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 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 感官的是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所以能感动、影响人,是由 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深刻的思想内 容。
徐悲鸿笔下的 马不仅拥有优美的 体态,还具有勇猛 的活力和坚韧的耐 力。它们的鼻孔张 度很大,表明其具 有很大的肺活量, 善于长时间奔跑。 它们的腿修长,蹄 宽大,暗示其奔跑 时的矫健与迅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梵高- 一个火的崇拜者
他象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轰然倒下——每当我看见梵高的作品,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赫拉克特关于这个世界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切。
”梵高正是艺术世界的火崇拜者,他的身世经历,他的精神状态,他的绘画创作都闪耀着生命燃烧的熠熠光华,他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自焚者,一个古老而单纯的信仰,已为现代人所接受。
也许,梵高个人生活史是一部英雄史诗的最好题材,事实上欧文·斯通的纪实小说《渴望生活》正是在对其悲剧命运的描述中有力地证明了理想、道义和人格力量对于人生的价值。
人们从梵高艰难惨烈的遭遇和对艺术执着以至狂热的追求中,树立了殉道者的榜样,这榜样一直在激励着那些处在社会底层,至今默默无闻的天才。
但这些远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画家,我们更需要直接研究他的艺术创造。
梵高30岁开始从事绘画。
他有广博的文学知识,但并未成为一个文学性的画家。
习画之初曾向荷兰绘画传统讨教,也曾对印象派有过一时冲动的兴趣,但他天性中那股地火一般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
梵高在本质上属于浪漫主义,1888年他在书信中坦率承认自已深受德拉克瓦思想的陶冶:“因为我不是企图把我眼前的自然一丝不变地准确地描绘下来,而是通过更为强烈的色彩去表现自己。
”
浪漫主义是现代艺术的序曲,它的基本精神是对个性和情感的解放。
德拉克洛瓦在历史性绘画中发展了一种充满动感、活力、光暗强烈、色彩炽热的个人风格在他的画面上还偶尔地出现过不加调合的色彩并置。
浪漫主义作为社会冲突和精神冲突的直接表达,突出地代表了现代精神的指向。
但这种表达还局限在未曾改变的表现体系之中,而这个成形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体系出于群体规范和社会理想,对个人在自然面前的自决权是排斥的,德拉克洛瓦克服不了这一内在的矛盾。
印象派尽管在光色研究中改变了传统绘画的面貌,但这还只是艺术体系的表层变化,因其真实观仍以人对自然的臣服为前提。
这样,浪漫主义对个性的崇尚(也即是对社会规范的反叛)和对情感的尊重(也即是结理性主义的冲击),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必然要在19世纪末叶的欧洲世界寻找自己的继承人。
从这个意义上看,梵高是幸运的,他在被环境抛弃的时候能够和历史相遇。
梵高的时代是现代艺术诞生的时代,在塞尚以结构观念极为冷静地研究自然永恒性的时候,梵高更正以其对宗教和原始生活的热情与想象力在寻找超越绘画自身的精神性,而梵高则凭藉着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
正是他们各执一端的差异性和不相容性,开辟了现代艺术多向发展的可能。
在他们中间,梵高是人道主义者,以全身心的激动和虔诚,护卫着个体生命的崇高和内在需要的价值。
他是平民化的浪漫主义,这和他喜欢自然主义(左拉)不无关系。
从他对普通事物——椅子、烟斗、旧皮鞋、简陋的小酒馆等等——的亲切关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物在上帝面前的平等。
梵高是现代艺术“主观——表现”倾向的开创人,而这一倾向正是以对个体价值的全面认可为前提的。
人们很容易把梵高视为西方艺术自我表现的始作俑者,其作品突出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主观表现都会给人以这种印象。
但应该指出,自我表现并不等同于内
心世界的孤独发掘和个人情感的任意渲泄。
梵高作品的主体意识并不排斥他对自然的研究:他经常以线条变化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在法国圣玛利斯村所作的风景画,墙用直线,烟用曲线,路面用点,叶簇用旋涡状的粗线……等等。
但这种研究绝非臣服自然,梵高对特征的捕捉是主观化的和个性体的,因而题材和对象在他的绘画中只是一个起点。
同样,梵高作品的情感表现也不排斥理性思考对创作的作用,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不要认为我愿意故意拼命工作,使自己进入一个发狂的状态。
相反,请记住,我被一个复杂的演算所吸引,演算导致了一幅幅快速挥就的画作的迅速产生,不过,这都是事先经过精心计算的。
”梵高的创作是一种疏导、一种集结,由此产生的形式创造,显示出情感生成的激烈过程,而不仅仅是对情绪现状的静观和描写。
梵高永远处在矛盾的中心:尊重自然时与自然对抗;生活于激情但求助冷静的分析;表现自我的过程中追求着高于自身的东西;以至在精神崩溃的临界线上,保持最强悍的自制力——这种充满内在冲突的精神状态,曾是人类不容揭示的秘密,长期压抑于心理底层,是梵高第一次在绘画创作中把它们充分地暴露出来,梵高的艺术成就是真诚地展示人类心灵的艺术成就。
精神矛盾和心理运动,每一个形象都充满戏剧冲突,人在画布和颜料面前颤抖,冥冥中寻找着心灵物化的方式,为的是向着现实背后那个超越自身的神秘世界,那个终极的世界飞升。
梵高艺术语言——线条、笔触、色彩、空间的一切创造成果都源于此,并因此具有更深刻、更富有启示性的意义。
梵高似乎对线条所能蕴含的情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随处可见。
他把印象派的色点扩展成色线,由此超越印象派而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在发挥线条笔触的表现性方面,他和荷兰画派不无渊源,但伦勃朗慎密而阔达的笔触与创作主体精神状态的联系是隐晦的,也是相当有限的,而梵高则把伦勃朗绘画中只有元素的东西,作为方法析取出来,使之明确、纯粹,带着原始的表情,推向极端。
他服从于心灵(更多是潜意识)的召唤,经常用波形、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紧张和强烈的节奏感:大地在颤抖,天空如旋涡似火焰,树木绞扭,似乎要把自身连根拔起。
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笔触,既非顺从于事物固有的肌理(伦勃朗),也不倾向对象本身的动态(柯罗),而是从大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心灵象征。
梵高越画越厚重的笔触使他的精神日益专注理以物即道的直接性,也许,对于颜料本身(色泽、质地、浓淡厚簿)的敏感是使一个画家离距自然、超越自我的直正原因。
在这里,梵高揭示了在绘画形式和人类情感之间、在物质材料和终极真理之间可能存在着的直接联系性。
梵高对精神冲突和心理运动的本质把握突出地表现在他对色彩的运用上。
在当时只有他完全使用纯的光谱色作画,他善于运用互补的色彩对比;或者相互交融,或者相互对立,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沟通悸动、紧张、动荡不安的心灵。
这不只是一个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问题,而是色彩观念从物到人的一种深刻的改变。
梵高以运动的色彩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即眼睛能够把前一个感觉中的色彩印象移入后一个感觉,因此要表现心灵运动,就应该把前后两者同时绘入画面,在此过程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晚上从室外进入开灯的房间,桔黄色的灯光显得更黄,而从房间走出到户外,蓝色的夜空显得更蓝,所以蓝色和黄色的并置和对立有可能揭示一种动态的心理反应。
不管是古典主义对色彩的静态观念(固有色),还是印象派对色彩的动态观念(条件色),都只是把色彩作为观察结果来加以表现,因而无意中阻隔了心物的直接通
联,而梵高则把动态的色彩观念引向观察过程本身的呈现,这样,他就在绘画领域真正引入了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使颜料(物)和深藏于心的真理——情感的原发性(道)有可能达到直接的重合。
是梵高用咄咄逼人的色彩,用直接的原生的纯色代替了艺术家对色调的依赖,在永远暴露和永远掩盖、永远静止和永远运动的色彩和精神之间发现了一条神秘的通道。
为照亮这条通道,他用阳光点燃了自己。
服从于心灵表现的需要,梵高敢于改变对象世界的一切,也敢于改变固有的观察方式。
他较早的作品经常以快速集中的线条,以强调的近景到无限的地平线,夸大空间的改变,从而赋予透视一种强制性和悲剧感,仿佛精神被忧虑不安所驱使,来接触面前的世界。
而他晚期的作品如《麦田上的鸦群》,这种强有力的中心突然崩裂,分叉的小径使朝向地平线的集中运动成为不可能,纵深变成扩散,而从天边飞向近景的鸦群仿佛是由远及近、汇聚过来的不祥之兆。
人对自然的注视变成了世界对人的压迫,凭籍笔触、色彩所传达的强悍的精神力量,人必须承受一个即将崩溃的世界。
——梵高勇敢的承受过,现在轮到了我们。
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切。
赫克利特向我们追问到:“一个人怎能躲过那永远不变的东西?”梵高是用他承受的一切的伟力,树立了对于世界、对于艺术的宗教般的信仰,这信仰单纯、净洁、古老而永恒。
记得梵高曾在他疯疯癫癫的时候,用纯黄色和紫罗兰色在墙上写画,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神志健全,我就是圣灵。
”
在一个充满危机了充满生机的世界上,我们——每一个现存者,敢不敢也这样回答:“我就是圣灵”?
化学系化学31班徐杰鹏(20030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