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位置与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

中 国 大 地 构 造 - 地 貌
• 中国地势特征
第二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中部、 第二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中部、西 北部及邻近的中亚地区,对应与西北构 北部及邻近的中亚地区, 地貌组合区和中部构造- 造-地貌组合区和中部构造-地貌组合区。 地貌组合区和中部构造 地貌组合区。 主要为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盆地及切割强 烈的构造山系组成。东缘以大兴安岭- 烈的构造山系组成。东缘以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 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平均海拔 1500~2000m,面积达 ~ ,面积达400×104km2。 ×
中 国 大 地 构 造 - 地 貌
• 中国地势特征
第四级地势面: 第四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东部邻海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 地貌组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组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南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岛弧和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平均海 拔−150~−200m,面积达 ~ ,面积达330×104km2。 ×
中国地槽褶皱区与造山带(构造山系 中国地槽褶皱区与造山带 构造山系) 构造山系
1. 北部地槽褶皱区(中亚-蒙古地槽区) 北部地槽褶皱区 中亚-蒙古地槽区 中亚 地槽褶皱区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和塔里木- 地槽褶皱区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和塔里木-中朝 地台之间。是中亚 蒙古地槽区的一部分 蒙古地槽区的一部分。 地台之间。是中亚-蒙古地槽区的一部分。 形成于元古代-古生代。包含 个二级褶皱系 形成于元古代-古生代。包含6个二级褶皱系 (造山带 和2个二级中间地块。地槽区主要发育在 造山带)和 个二级中间地块 个二级中间地块。 造山带 第二地势面内。 第二地势面内。
各地区域地质构造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
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
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
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质构造形迹如下。
一褶皱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
白鹿原向斜为一平缓不对称向斜,轴部位于荆峪沟左侧,轴向主要为北西西,但在徐家河以东转为近东西,轴部地层产状较平缓,向北西倾伏,南西翼陡窄,出露地层最老为下上新统灞河组,岩层走向为北75°东,倾向南东,倾角12~21度,转折端宽缓,岩层倾角小于5°;寺沟背斜为一平顶背斜,轴向北63°西,向北西倾伏,两翼不对称,北东翼岩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37°。
因受汤峪口——岱峪断层的破坏,形态也不整齐;支家沟背斜亦为一平顶背斜,轴部位于荒滩——马王庄一线,轴向北60°东,向南西倾伏。
背斜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12°;南东翼岩层走向北70°东。
倾向南东,倾角8°,向南西延伸至阿氏庄附近即己消失。
二断裂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
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
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
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
该断层东北端经厚镇延伸至渭南,西南端过老虎沟口后,被第四系(Q)覆盖,境内可见长度达60公里,在平面上呈折线分布,结构复杂,覆盖后难见全貌,故前人对断层性质和展布方向认识颇不一致,但最新一次活动为正断层性质是被公认的;汤峪口——岱峪口断层。
山西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山西省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准地台的中部,在约30亿年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岩浆、变质和成矿等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但仍以1个Ⅱ级构造单元——山西断隆为主体,只在其周边与相邻构造区接壤处部分属于另外4个Ⅱ级构造单元,即内蒙地轴、燕山台褶带、鄂尔多斯台坳和豫西断隆,而在山西断隆的近南北向的中轴上,叠加了晚近时期的“S”型桑汾地堑系,因此山西省共跨越了6个Ⅱ级构造单元。
为便于山西的成矿分析,赵善付等(1989)以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任纪舜等(1983)的大地构造编图的原则和方案为基准,根据新的区域地质资料、区域重磁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参考深部构造硏究的成果,将山西省进一步划分为17个Ⅲ级构造单元和21个Ⅳ级构造单元。
1 内蒙地轴(Ⅱ)1内蒙地轴的主体在内蒙古境内,是华北准地台北缘的长期隆起构造带,在山西境内仅有天镇断拱(Ⅲ)1个Ⅲ级1单元。
其南界在大同以东以大同—阳原硅镁层断裂为界与桑汾地堑系相邻;在大同以西以集宁群及其上覆白垩系地层分布和东西向断裂为界而与山西断隆相接;北界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该构造单元位于山西省的北缘,呈东西向分布,主要出露的是中太古界的变质岩层,并有海西、印支期微弱的构造—岩浆活动。
2 山西断隆(Ⅱ)2山西断隆是山西省的构造主体,略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纵贯山西南北,其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隔,只有东界在河北省境内。
断隆上叠加了“S”型桑汾地堑系。
该构造单元具有漫长的多旋回地质发展史,北部和周边有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尤其是北东部和西部,广泛出露的变质地层和变质岩浆杂岩是研究华北准地台早期阶段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演化不可缺少的经典地区。
晚前寒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除部分中、上元古界及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白垩系缺失外,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广泛,构造简单;但中生代的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普通发育。
山西断隆断拱和凹陷交替展布的主要构造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9个Ⅲ级构造单元:偏关台坪(Ⅲ)、吕梁山断拱(Ⅲ)、云岗—宁武台23四(Ⅲ)、五台山断拱(Ⅲ)、汾西台凹(Ⅲ)、霍山断456拱(Ⅲ)、沁水台凹(Ⅲ)和太行山断拱(Ⅲ),以及若789干Ⅳ级构造单元。
中国区域地质-《大地构造学》

中晚元古代:表现为较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出现 燕辽及豫西裂陷槽。 古生代:地台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大面积 的隆起与拗陷。稳定发展阶段。 中生代:地台内部构造分异逐渐明显化。(吕梁山 以东),印支、燕山运动使老断裂重新活动,新断 裂大量产生,形成许多内陆构造盆地。褶皱变动普 遍。大规模火山活动。 新生代:构造特征与中生代基本一致,具体表现有 所不同,主要是发育断裂构造,形成新的构造盆地。
(2)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特征
台背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隆起为主的构造单元。 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小,且发育不全。 华北地台有辽东、鲁西、山西台背斜。它们构造形 态均呈复背斜。但内部构造各具特色。 山西台背斜盖层构造简单。鲁西台背斜构造较复杂, 主要由燕山运动形成。辽东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由两 次构造运动形成。海西运动使古生界地层褶皱,燕 山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
阿尔卑斯旋回:分为三个亚旋迥;即印支亚旋迥、 燕山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 印支亚旋迥:印支旋迥最主要的褶皱运动发生在晚 三迭世早期。分三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幕;即早、中、 晚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是一次划时代的构造运动, 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印支运动发育最好的地区,形成 三江、松潘—甘孜、秦岭等规模宏大的印支地槽褶 皱系和华南后加里东地台上广泛的地台盖层褶皱带 (桂湘赣粤褶皱带)。印支旋回是我国南方和青藏地 区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形成许多著名的煤田。如 云南的永仁煤田、一平浪煤田,江西的安源煤田和 西藏的土门格拉煤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喜马拉雅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分为早、晚两期, 划分出三次重要的构造运动。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从晚白垩世晚期一中新世中;晚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自中新世以来到今。 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有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一次 运动为始新世末的构造运动,这是使特提斯海封闭, 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印度与亚洲大陆发生强烈碰撞 的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二次运动是渐新世末至 中新世的构造运动,在喜马拉雅地区表现为强烈的 褶皱、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晚喜马拉雅旋迥的主要褶皱幕发生在上新世至早 更新世,即台湾运动。经过这次运动台湾地槽褶皱。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则强烈抬升。 在中国东部及边缘海盆,这次运动后则表现为更大 幅度和更大范围的沉降,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东部的 现今的陆海分布形势。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现将它奉献给读者。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本文目录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2、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下面是正文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主要原则⑴、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⑵、主要依据:构造活动程度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
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在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⑶、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是以距今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即泛大陆-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
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泛大陆-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
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⑴、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的位置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国作为一个占地面积广阔的国家,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地质构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地质模式,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基于岩石性质、地质特征以及地壳运动活动等多方面的考虑,为研究中国大地演变和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来进行。
整体划分主要是根据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带来进行的,而局部划分则是根据这些构造带中的局部地质条件来进行的。
从整体层面来看,中国大地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的构造带。
第一是青藏高原构造带,它是中国大陆的核心地质单元,由于古生代以来的地壳抬升和印度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第二是华北克拉通构造带,它是中国大陆最稳定的地质单元,具有古老的晋蒙和孟襄两个构造组成的华北地块。
第三是南方构造带,它包括华南和华东两个地区,具有复杂的川滇、湘鄂和岭南构造,是地壳变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第四是西南板块构造带,它包括云南、西藏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具有独特的喜马拉雅构造和板块碰撞的特征。
第五是东北构造带,它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活动带,包括松嫩平原、长白山和太平洋板块的沿海地区。
在这些主要构造带中,又存在着许多局部构造单元。
比如在青藏高原构造带中,有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和羌塘盆地等地形地貌特征。
在华北克拉通构造带中,有大别山、太行山和台儿庄陡斜等地形地貌特征。
在南方构造带中,有川滇盆地、湘江河谷和福建沿海平原等地形地貌特征。
在西南板块构造带中,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昆仑山等地形地貌特征。
在东北构造带中,有松花江、长白山和辽河平原等地形地貌特征。
这些局部构造单元在整体构造格局中起到了桥梁和过渡的作用,对于地质过程和资源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大地的地质演化,还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质条件和资源类型各不相同,有些地区富集了金属矿产,有些地区则富集了煤炭和油气资源。
大地构造分区

未
表
示
褶
皱
系
内
小
地
块
南海地台
海西褶皱带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一、 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1、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 2、 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3、 划分古板块的标志 4、 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 二、 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 1、 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 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3、 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
注意:板块间界线位于造山带内部(对接带)一 个板块包括稳定大陆及活动的大陆边缘。
哈萨克斯 坦板块 冈底斯-拉 萨板块
印度板 块
西伯利 亚板块
中朝-塔里 木板块
华南-羌 塘板块
菲律宾 板块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一、 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1、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 2、 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3、 划分古板块的标志 4、 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 二、 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 1、 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 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3、 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
预测:250Ma后
一个新的泛大陆形成
超大陆
欧亚、美洲、非洲将连 为一体,形成超大陆
绝大多数大陆块体连 为一体,集中分布在 地球的某一区域内
大洋
南极洲大陆+澳大利亚
泛大陆
欧亚、美洲、非洲将连 为一体,形成超大陆
大洋 消亡
南极洲大陆+澳大利亚
1000~700Ma Rodinia超大陆
255~240Ma Pangea泛大陆
1、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