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

脑干内有第3-12对脑神经核,以及上行和下行的神经纤维传导束。脑干病变的最大特征是交叉性瘫痪,即病灶同侧损伤平面脑神经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中枢性瘫痪。这是由于病变累及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或其纤维,以及未交叉的锥体束所致。脑干被盖部病变以脑神经瘫痪明显,脑干基底部病变则以肢体瘫痪明显。瘫痪的肢体可伴有感觉障碍。脑干比较狭小,组织致密,病变有时损害两侧,或起自一侧而蔓延至对侧,故临床上病人有时表现为双侧神经和双侧肢体均有症状。引起交叉性瘫痪的病变有脑干肿瘤、脑干性脑炎、脑桥出血和脑干梗死。

一、脑干肿瘤

缓慢发生交叉性瘫痪且逐渐加重的病例,提示脑干肿瘤的可能。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5~30岁发病者占73%,主要为神经胶质瘤,其次有血管瘤、囊肿、畸胎瘤、转移性肿瘤。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两部分,前者主要体现为头痛、性格改变、情绪变化等,后者随肿瘤部位而异,早期症状及具体脑神经损害出现的先后次序有助于确定肿瘤的部位。肿瘤常起于脑桥一侧,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一侧眼球内斜,或面肌瘫痪,或面部麻木,乃由于第6或第7或第5脑神经核受损所致。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是够音困难、喝水反呛或吞咽困难,检查可见软腭提升不佳、咽反射迟钝,提示病变起自延髓,损害第9、10脑神经运动核,此种情况曾被误诊为食管憩室或食管癌,其后病人的对侧肢体或双侧肢体逐渐无力,出现锥体束征。瘫痪多为轻度,伴有或不伴有感觉减退。不少病人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这是由于脑干内与小脑联系的神经纤维也被累及。起自中脑的的肿瘤少见,病人出现眼球向上或向下注视困难,乃因病变损害中脑的上丘或下

丘所致。

脑干肿瘤并非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大多起病徐渐。典型症状为多脑神经麻痹,运动、感觉长束和小脑联系纤维障碍,以及晚期的颅内高压症。脑干肿瘤的诊断较难,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幼年患者;(2)早期或首发症状提示脑干损害;(3)病程发展中始终有脑干损害征;(4)进行性病程,有时可暂时缓解;(5)颅内压早期病例不多(约占1/10);(6)脑脊液大多正常;如侵犯脑膜,白细胞可增多;(7)气脑造影的典型改变为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呈弧形向后上衣位,脑桥池变窄;(8)CT由于组织分辨率低,加之颅后窝伪

影的影响,常与脑干梗死、脑炎、脱髓鞘疾病相混,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9)MRI对于脑干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较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脑干增粗、信号异常、占位效应、基底动脉包绕征、脑积水、脑水肿等。

脑干肿瘤与脑干性脑炎的鉴别往往困难。脑干性脑炎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而脑干肿瘤绝大多数缓慢起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如病变开始时仅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症状,其后逐渐添加新的病症者,以肿瘤可能性较大;发病前有发热、感冒等表现,症状与体征在早期即较弥散者,以炎症可能性较大。脑干肿瘤可有不同程度的视乳头水肿与是神经萎缩,而脑干型脑炎则无,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脑干肿瘤的死亡率极高,脑干型脑炎早期静脉给予大量糖皮质激素疗效

良好,而脑干肿瘤的治疗反应差。

二、脑干型脑炎

病少见,病人多为儿童或青少年。脑干型脑炎的特点是发病急,发病前可有发热、感冒等症状,病变比较广泛,早期常表现为双侧脑神经麻痹,大多以一侧较重。本病由于病灶可发生在中脑、脑桥或延髓的不同平面,因而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交叉性麻痹。常见病征是面肌麻痹、眼球内斜、吞咽及讲话困难、复视、嗜睡,严重时影响呼吸,常有较轻的锥体束征,少数病人有抽搐。脑脊液可有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略增。MRI显示长T1、长T2信号影,多为对称分布,可以一侧较重,炎症区域可有液化坏死,增强扫描较少强化,头颅MRA无异常。本病主要与脑干肿瘤鉴别(见上文)。也需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后者有脑膜刺激征,嗜睡较少见,常有脑部结核病灶。本病的病因可能为病毒感染。

三、脑桥出血

脑干出血占全部脑出血的10%左右,主要是旁正中动脉和短旋动脉破裂所致。按出血部位可分为中脑出血、脑桥出血和延髓出血。其中以脑桥出血最常见,占脑干出血的80%以上,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中部的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临床表现与出血量有关,当出血量达3ml以上时,病人很快选入昏迷(脑桥内网状结构受损)、高热(脑桥内两侧交感神经纤维受累)、四肢瘫痪、针尖样瞳孔(脑干与视丘下部调节体温的纤维破坏)、呼吸节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并可伴多脏器功能衰竭;多数病人短期内死亡,临床不易确诊。如出血量在1.5ml以下,病人可不昏迷。部分病人出现抽搐,少数病例在起病时有勾音障碍,吞咽困难。此时细致检查或可发现一侧面肌麻痹和对侧肢体迟缓性瘫痪的交叉性特点,病人的

头部和两眼斜向偏瘫侧。并非所有病人皆表现为交叉性瘫痪的典型征象,因出血和水肿可很快扩展至脑桥另一侧,或开始起病即为双侧。瞳孔多数缩小如针尖大小,眼球可上、下浮动或固定于中间位置。脑脊液多为血性。临床上遇有突然昏迷、呕吐、四肢迟缓性瘫痪的中、老年病人,应疑及脑桥出血。若病人双侧瞳孔极度缩小以及中枢性高热,则进一步支持本病的诊断。

后期病人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强直。由于出血及水肿波及延髓生命中枢,呼吸明显障碍,循环衰竭,病情危笃。经抢救度过昏迷期者,可表现为四肢瘫、双侧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动作、不能自解大小便,仅可做眼球上、下运动,貌似闭锁综合症。

中脑出血和延髓出血均较少见。中脑少量出血时表现为昏睡、单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眼位异常、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大量出血者表现为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四肢瘫痪,可在短期内死亡。延髓出血常由脑桥出血扩展而来,表现为突然昏迷,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停止,心律紊乱,亦可迅速死亡。

四、脑干梗死

脑干梗死最常见于脑桥。病因大都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当血流减慢发生血栓形成、缺血时引起梗死;此外,也可由于动脉痉挛、栓塞、炎症等所致。梗死的主要病理变化时脑软化。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大部分病人起病前数天或数小时有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等。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偏瘫或四肢瘫,吞咽及够音困难,高热,意识障碍(昏迷、木僵、缄默征等)。由于受累血管不同而引起不同部位的梗死,表现为各种交叉性瘫痪征。其中约半数出现病灶侧面神经周围性瘫、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乃由于一侧脑桥下部梗死所致。双侧性脑桥梗死见于1/3的病

例。病人也可有颅内压增高征。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1)发病年龄;(2)脑干损害的特点——交叉性瘫痪;(3)意识障碍多见,尤以缄默症有诊断意义;(4)病人如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史,则有助于诊断。(5)MRI可见脑干部位长T1、长T2 信号影。由于脑干周围有脑脊液包绕,脑脊液产生的部分容积效应可造成漏诊,近年有学者提出以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增

加,较常规T2W显示病灶更敏感。

脑干梗死与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是后者并无交叉性瘫痪,症状常于1~2天内

明显缓解。脑干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后者发病时血压多偏高,多无典型的交叉

瘫,头颅CT、MRI有利于区分。

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 脑干内有第3-12对脑神经核,以及上行和下行的神经纤维传导束。脑干病变的最大特征是交叉性瘫痪,即病灶同侧损伤平面脑神经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中枢性瘫痪。这是由于病变累及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或其纤维,以及未交叉的锥体束所致。脑干被盖部病变以脑神经瘫痪明显,脑干基底部病变则以肢体瘫痪明显。瘫痪的肢体可伴有感觉障碍。脑干比较狭小,组织致密,病变有时损害两侧,或起自一侧而蔓延至对侧,故临床上病人有时表现为双侧神经和双侧肢体均有症状。引起交叉性瘫痪的病变有脑干肿瘤、脑干性脑炎、脑桥出血和脑干梗死。 一、脑干肿瘤 缓慢发生交叉性瘫痪且逐渐加重的病例,提示脑干肿瘤的可能。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5~30岁发病者占73%,主要为神经胶质瘤,其次有血管瘤、囊肿、畸胎瘤、转移性肿瘤。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两部分,前者主要体现为头痛、性格改变、情绪变化等,后者随肿瘤部位而异,早期症状及具体脑神经损害出现的先后次序有助于确定肿瘤的部位。肿瘤常起于脑桥一侧,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一侧眼球内斜,或面肌瘫痪,或面部麻木,乃由于第6或第7或第5脑神经核受损所致。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是够音困难、喝水反呛或吞咽困难,检查可见软腭提升不佳、咽反射迟钝,提示病变起自延髓,损害第9、10脑神经运动核,此种情况曾被误诊为食管憩室或食管癌,其后病人的对侧肢体或双侧肢体逐渐无力,出现锥体束征。瘫痪多为轻度,伴有或不伴有感觉减退。不少病人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这是由于脑干内与小脑联系的神经纤维也被累及。起自中脑的的肿瘤少见,病人出现眼球向上或向下注视困难,乃因病变损害中脑的上丘或下 丘所致。 脑干肿瘤并非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大多起病徐渐。典型症状为多脑神经麻痹,运动、感觉长束和小脑联系纤维障碍,以及晚期的颅内高压症。脑干肿瘤的诊断较难,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幼年患者;(2)早期或首发症状提示脑干损害;(3)病程发展中始终有脑干损害征;(4)进行性病程,有时可暂时缓解;(5)颅内压早期病例不多(约占1/10);(6)脑脊液大多正常;如侵犯脑膜,白细胞可增多;(7)气脑造影的典型改变为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呈弧形向后上衣位,脑桥池变窄;(8)CT由于组织分辨率低,加之颅后窝伪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综合征分类解读

缺血性卒中综合征 脑动脉闭塞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存在共同的临床表现,虽然在不同患者间存在某些差异,临床上将常见的脑动脉闭塞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缺血性卒中综合征。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特征性卒中综合征有助于确定病变血管或梗死部位,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颇有意义,是神经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前循环缺血综合征 (一)颈内动脉缺血综合征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颈动脉窦部及ICA虹吸部,严重程度差异颇大。I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机制,常见ICA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MCA远端分水岭或边缘带梗死,或因ICA 不稳定斑块脱落的栓子引起的动脉到动脉栓塞。 1.ICA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是,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MCA缺血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像障碍。ICA闭塞时低灌注区高度依赖于Willis环,若一侧前交通动脉很小或缺如,该侧ACA供血区可发生分水岭梗死;若双侧ACA起于同一主干,可发生双侧ACA远端供血区梗死。如果PCA由颈内动脉而非基底动脉供血,即胚胎型PCA,则PCA供血区也出现梗死。 2.ICA在眼动脉分支前闭塞时,如果Willis动脉环完整或眼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吻合良好,可以完全代偿供血,不出现临床症状,否则可导致大脑前2/3脑梗死,包括基底节区,病情危重,患者可于数日内死亡。由于视神经及视网膜供血来自ICA,25%ICA梗死患者发病前可出现短暂性偏盲,由于中心视网膜有良好的双重供血,很少发生缺血症状。病灶侧眼动脉缺血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曚,偶可变为永久性视力丧失。 3.部分患者颈动脉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触诊偶可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杂音为高调且延长至舒张期,提示血管高度狭窄(内径<1.5mm),如对侧眼球听到杂音,系对侧颈动脉供血加强代偿所致。有的患者ICA缺血导致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出现病灶侧Horner征。一侧颈动脉闭塞时,应避免按压另一侧颈动脉,以免发生晕厥和癫痫发作。确诊颈内动脉血栓或狭窄仍需DSA颈动脉造影。 (二)大脑中动脉缺血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进入外侧裂分成数个分支,为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及岛叶供血,包括躯体运动、感觉及语言中枢。MCA皮质支供血大脑半球外侧面包含: ①额叶外侧及下部皮质与白质,包括4,6运动区,皮质侧视中枢及Broca运动语言中枢(优势半球);②顶叶皮质及白质,包括初级及次级感觉皮质、角回、缘上回;③颞叶和岛叶上部,包括Wernick感觉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MCA途径前穿质时发出深穿支豆纹动脉,垂直向上穿入脑实质,供应壳核、尾状核头部及大部分体部(与Heubner返动脉共同供血),外侧苍白球、内囊后肢及放射冠。MCA的供血面积超过ACA与PCA的总和。 1.多数颈动脉闭塞是血栓性的,而多数MCA闭塞是栓塞性的,MCA狭窄处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相对少见。栓子可能固定于MCA主干,更常移行至皮质支上干(供应中央前区及

常见脑干综合征

脑干综合征 一、中脑的常见综合症 1、weber综合症(韦伯综合症) :病变位于中脑大脑脚底腹侧部,损害锥体束和动眼神经。发生交叉性瘫。表现: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和舌瘫)。 常见病因:颞叶肿瘤、硬膜下血肿伴发的天幕疝压迫大脑脚(特别是颞叶肿瘤或血肿引起的钩回疝)、颅底动脉瘤。 2、Benedit综合症(本尼迪特综合症):病灶位于中脑大脑脚后方的红核、黑质,因动眼神经根纤维穿经黑质内侧部,所以黑质病变常累及同侧动眼神经。表现: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锥体外系症状,如偏身舞蹈、偏身徐动症和偏身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类似帕金森氏综合症。 常见病因:局部的炎症、外伤等。 3、Claude综合症(克劳德综合症):病灶位于中脑被盖部,接近中脑导水管部位,损伤红核(红核网状脊髓束)、因动眼神经根纤维穿经红核,所以红核病变常累及同侧动眼神经。表现: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身共济失调。 常见病因:局部炎症、肿瘤、外伤。 4、Parinaud综合症(帕里诺综合症):病灶位于中脑顶盖部(四

叠体)即四叠体综合症。 表现:上丘受损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双眼上视瘫痪。(2)双眼向上向下均瘫痪。(3)双眼下视瘫痪。 常见病因:松果体肿瘤、四叠体和小脑蚓部肿瘤、局部炎症及血管病变。 二、桥脑的常见综合症 1、Fovil综合症(福威尔综合症):病灶位于桥脑基底内侧部,接近中线处。损伤外展神经及其核上神经通路——内侧纵束;并损伤锥体束。表现: 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外展(两眼向病灶侧的同向凝视麻痹),头部向病灶对侧轻度旋转(内侧纵束)。 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感觉障碍(内侧丘系)。 常见病因:多见于血管病、其次为炎症、肿瘤、脱髓鞘。 2、Millard-Gubler综合症(米亚尼-居布勒综合症):病灶位于桥脑基底外侧部。损伤外展神经及面神经或其核;并损伤锥体束。表现:同侧:眼球外展不能(外展神经),周围性面瘫(面神经)。 对侧:肢体偏瘫。 常见病因:炎症、肿瘤、脱髓鞘常见。 3、Raymond-Cestan综合症(雷蒙德—塞斯塔):病灶位于桥脑被盖部的背侧部,邻近第四脑室底部。表现: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双眼球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外展神经及内侧纵束)。

脑干梗塞综合征

脑干梗塞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 以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交叉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发的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不同程度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颅脑CT或MRI出现双侧枕叶、颞叶内侧、丘脑、小脑及中脑等2个以上部位的病灶提示TOBS。 【专家点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有以下特点:症状具有波动性,伴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的意识障碍,同时还可能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的表现。影像学特点是梗死灶可位于单侧或双侧丘脑,同时还可以出现中脑、颞叶内侧、枕叶及小脑病灶。 中脑梗死——Claude综合征: 又称红核下部综合征,临床少见,是由于供应红核前部的旁中央动脉终末支梗死导致的中脑内侧被盖部(大脑脚)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引起的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外斜固定以及红核损伤引起的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轮替动作不良。病变范围较大时,还可引起同侧滑车神经麻痹,对侧动眼神经麻痹或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也可发展为内侧纵束综合征或Parinaud综合征。 【专家点评】:Claude综合征属于中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其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病灶侧动眼神经瘫、病灶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颅脑MRI显示大脑脚中央导水管附近的病变。临床上遇到有这样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此病,可行颅脑MRI 以确诊。 中脑梗死——Wernekink连合综合征: 中脑存在众多连接小脑的神经纤维,小脑发出的纤维经齿状核中继后,经小脑上脚在中脑导水管前方中脑下部旁正中交叉至对侧中脑红核,形成Wernekink 交叉。该部位由基底动脉旁正中支供血,当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时,即可引起Wernekink连合的损害,称为Wernekink连合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包括肢体共济失调、躯干共济失调以及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偶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和腭肌痉挛。 【专家点评】:此综合征发病率较大,病灶位于中脑大脑脚的中线位置,部位较小,临床上容易忽略,导致漏诊。因此临床上当患者出现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时要行颅脑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脑桥中上部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梗死: 在脑干梗死中,临床最为常见的是脑桥梗死,其中约60%的脑桥梗死分布于旁正中区。脑桥中上部旁正中供血区梗死是脑桥梗死的罪常见类型,多为基底动脉硬化、狭窄及穿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硬化性闭塞所致。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对侧肢体麻木、瘫痪无力,言语不清,中枢性面舌瘫多见。因脑桥动脉不参与视觉传导通路的血液供应,故不会出现视野缺损、同向偏盲的症状。临床上脑桥性偏瘫和半球性偏瘫从症状上鉴别比较困难。因内囊后肢内侧1/3的梗死可以不表现为偏盲,偏瘫伴有构音障碍也见于内囊后肢的病变。存在偏瘫侧的同向偏盲是二者的鉴别点之一。另外50%的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病初有头晕或眩晕可作为一个鉴别点,但也有少数半球梗死的患者也有明显的头晕甚至是眩晕症状,所以不是完全可靠证据。因此临床颅脑MRI特别是DWI检查具有决定性作用。脑桥旁正中梗死

脑干病变的综合征

脑干病变的综合征 中脑病变的综合征: 1大脑脚底综合征(Weber综合征):中脑腹侧部的病变损害了同侧位于脚底中部3/5的锥体束及动眼神经,因而发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偏瘫,动眼神经麻痹完全者居多,表现为同侧上睑完全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丧失,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眼球向上、内收及向下运动麻痹。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下肢瘫痪。 2中脑红核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病变损害了一侧红核,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完全性偏瘫,伴有不全瘫侧上下肢震颤或舞蹈、手足徐动样运动,内侧丘系损伤造成对侧触觉、振动觉、位置觉减退,黑质损害造成对侧强直,以肌张力增高多见。因动眼神经的髓内根丝只有一部分由红核穿过,大部分由红核后侧向内侧迂回而行,故动眼神经,麻痹多为不完全性。 3红核下部综合征(Claude综合征):中脑背侧部大脑导水管附近的病变,损害了同侧动眼神经及小脑结合臂,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无肢体瘫痪。 4红核上部综合征:红核上部的病变,引起对侧肢体的意向性震颤,病变侧瞳孔缩小。 5Nothnagel综合征:病变位于中脑背侧部,并涉及四叠体部,出现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一侧或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6四叠体综合征:四叠体病变以上丘为主时,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丧失、眼球运动障碍,以垂直运动障碍为主,主要为上视麻痹。 7Parinaud综合征:属于四叠体综合征的一部分,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上视麻痹、上下视皆麻痹、下视麻痹。以上视麻痹最常见,伴有会聚障碍及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丧失。实际上当病变侵犯两侧顶盖前区、中脑背盖侧和后连合时才出现上视麻痹,如侵犯双侧中脑背盖部腹侧时才出现下视麻痹。 8大脑导水管综合征:病变位于大脑管周围时,出现垂直注视麻痹,回缩性眼震或垂直性眼震、会聚障碍、瞳孔散大、眼外肌麻痹等,回缩性眼震是当眼球向不同方向注视时,出现向后收缩性跳动。 9内侧纵束综合征:亦称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由于两眼共同偏视的诸中枢至动眼、滑车及外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syndrome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丘脑侧束损害)。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Ⅰsyndrome桥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瘤.(3)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4)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缺失、疼痛、同侧角膜反射减弱和消失;可有颅高压症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对侧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及Ⅵ、Ⅸ、Ⅹ受累症状。 syndrome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系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因此意识保持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由于其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的功能保留,故能以眼球上下示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但因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与皮质束均被阻断,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因此虽然意识清楚,但因身体不能动,不能言语,常被误认为昏迷。脑电图正常或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正的意识障碍相区别。 équard syndrome布朗-塞卡尔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指由于外部的压迫和脊髓内部的病变等原因引起的病损,导致病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颈椎。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眩晕症的病因与治疗

眩晕病因: 一假性眩晕 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发烧贫血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视觉障碍屈光不正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 二真性眩晕 (一)前庭周围性病变 中耳炎如化脓迷路和中毒性迷路炎;药物中毒如链霉素新霉素苯妥英钠和卡那霉素中毒;迷路外伤和手术后遗症等;耳硬化耳石症等的体位性眩晕等;梅尼埃综合征等 (二)中枢部分 1脑干病变1肿瘤如小脑桥脑角占位性病变第四脑室肿瘤脑干内肿瘤等2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造成的颅性眩晕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颈椎病等造成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等3脑干的炎症多发性硬化颅后窝病变前庭神经元炎症4脑干外伤及颅后窝先天性畸形等2皮质性病变颞叶肿瘤或局限性炎症脑血管病癫痫以及血管性头痛炎症变性性疾病颅脑外伤癫痫等. [1]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眩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指导意见: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生活护理:

眩晕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学科,几十种疾病.患者应积极预防,控制原发病;一旦出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病情分析: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分类及常见疾病 指导意见: 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头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1. 贫血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2. 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和理. 3. 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4. 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5.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除头晕之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不适. 6. 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觉头

脑干病变的临床要点

脑干病变的临床要点 一、延髓病变 1、颅后窝压力增高延髓位居颅后窝内,在小脑幕与枕骨大孔之间,前邻枕骨基底部和枢 椎齿突上部,后邻近小脑。患颅后窝肿瘤的病人,颅后窝的压力增高,延髓和小脑扁桃体会突向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引起病人头痛,颈强直,并由于受到牵拉刺激致使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麻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腰椎穿刺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抽取脑脊液会突然加重枕骨大孔疝,导致延髓网状结构的生命中枢功能丧失和延髓的脑神经核缺血。 2、Arnold-Chiari现象Arnold-Chiari畸形是一种先天异常,这种畸形是小脑扁桃体和延 髓经枕骨大孔突入椎管内。这将阻碍第四脑室内的脑脊液流向蛛网膜下腔,引起脑积水,这种情况常伴有颅和椎管异常或不同形式的脊柱裂。症状和体征与小脑和脊髓受压以及末四对脑神经受累有关。 3、延髓的血供障碍延髓的后外侧部由小脑下后动脉供应,这条动脉通常发自椎动脉的 V5段。此动脉栓塞将会引起一下表现:同侧咽、喉肌(有发自疑核的纤维支配)瘫痪而致吞咽障碍和构音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由三叉神经脊束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消失;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伤侧Horner综合症(下行的交感神经纤维受损); 同侧小脑症状(同侧小脑受损);对侧半身痛、温觉消失(损伤脊髓丘系)。 4、延髓的功能意义了解延髓内的脑神经核(副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孤束核、前庭神经核)、非脑神经核(薄束核、木契束核、下橄榄核、)及其生理功能(调节心率和呼吸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延髓的上行和下行纤维束是脊髓与更高级中枢的通道。这些传导束可患脱髓鞘疾病、肿瘤和发生供血障碍。 二、脑桥病变的临床特点 1、一般特征脑桥和延髓与小脑共同位于颅后窝内,小脑幕的下方。前邻近基底动脉、鞍 背和枕骨基底部。除参与构成第四脑室底以外,还含有几对重要的脑神经核(三叉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和蜗神经核)以及重要的上行和下行传导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束、内侧纵束、内侧丘系和外侧丘系)。所以此处的脑肿瘤、出血或梗死将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例如,皮质脑桥小脑束受影响,将出现明显的小脑性运动失调,而且出现运动时震颤,并随运动继续而进行性加重(侵入性肿瘤)。 2、脑桥的肿瘤星形细胞瘤在幼儿是一种常见的脑干肿瘤。症状和体征为同侧脑神经麻痹 和对侧偏瘫:同侧面肌软瘫(面神经核),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咀嚼肌瘫痪(三叉神经运动核),听力减退(蜗神经核),对称上下肢瘫痪,对侧面部轻触觉丧失而痛觉保留(三叉神经脑桥核受累,而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未受累),对侧肢体和躯干感觉缺失(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受累)。累及到皮质脑桥小脑束,可引起同侧小脑症状和体征,出现眼球辐辏反射障碍,由于累及到内侧纵束,此束联系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展神经核。 3、脑桥出血脑桥由基底动脉的脑桥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供血。如果上述任何一支动脉出 血而且是单侧的,将会出现伤侧面瘫(累及到面神经核,所以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对侧肢体的硬瘫(行于脑桥的皮质脊髓束受累)。常出现辐辏反射障碍(累及展神经核和内侧纵束)。如果出血广泛并累计到双侧,则出现针眼状瞳孔(累及交感纤维);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病人出现体温不稳定,因为脑桥严重受损阻断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 4、脑桥梗死这通常是由于基底动脉或其分支血栓形成或栓塞所致,如果累及到脑桥的旁

神经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 病定位诊断 杏林人家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 1、病史+体征 2、解剖诊断←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演变3、病因诊断←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4、影象学诊断 5、病理学诊断 6、分子生物学诊断 大体结构: 肌肉疾病 周围神经疾病 脊髓病变 脑干病变 小脑病变 大脑病变 脑脊髓膜病变 一、机制 从大脑的运动神经元 到肌肉这一通路 任何环节病变 均可导致肌无力或瘫痪。 二、部位与病变的关系 (一)电解质紊乱 1、低钾: 带肌无力(呼吸肌及延髓肌 多不受影响)、 腱反射存在,补钾有效。 发作性(数小时~数天)。 2、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小时,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钾敏感性);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 3、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诱因:寒冷、自发 特征:寒冷诱发 反常性强直(活动后加重) 常染色体显形遗传, 常伴高血钾或正常血钾。

(二)肌肉病变 1、遗传性: 部位:肢带肌为主,面肌常,偶见眼咽肌及肢体远端 特征:肌无力、肌萎缩或肥大, 反射相应降低, 常无疼痛(脂质代谢异 常可有疼痛或肌痉挛), 起病:多在早年发病, 起病隐匿,进展性 2、炎症性肌病: 肢带肌为主, 可有严重的颈肌、咽喉肌无力而出现抬头、吞咽困难等, 不影响眼外肌。 1/3患者可伴有肌痛和压痛。 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 首先为骨盆带肌无力。 呈慢性或亚急性进展。 3、内分泌性肌病: 常为甲状腺或肾上腺疾病所致。 多为无痛性肢带肌无力和萎缩, 血清酶多正常。 甲减性肌病多有粘液性水肿和发射时延迟。 (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1、重症肌无力: 部位——眼外肌、面肌、咀嚼肌、延髓肌、肢带肌和呼吸肌。 特征:病理性疲劳, 少见肌萎缩及反射改变。 2、突触前膜病变: 多为骨盆带肌无力, 常有疼痛等。 肌无力活动后减轻。 多见于50以上的男性, 常为肺癌的副肿瘤综合征。 (四)周围神经疾病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对称性远端肌肉无力、 肌萎缩、反射减低或消失、 伴感觉障碍 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呈向心性发展。 2、多数性单神经病: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变等。 3、单一神经损害:

脑干脑炎临床表现

脑干脑炎临床表现,针对脑干脑炎临床表现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 1.症状 (1)发病前1个月常有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是腹泻、口唇疱疹。 (2)多数急性起病,2周内达高峰,少数呈亚急性经过,2~4周达高峰。 (3)临床分期: ①先兆期:全身不适、低热、头痛,少数伴呕吐。 ②进展期:出现脑干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脑干病变向上、下扩展。 ③高峰期:脑干损害征达最严重程度。 ④恢复期:脑干损害征多在2~3周内逐渐改变,在恢复后期可出现锥体外系等症状,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才消失。 2.体症周围性脑神经损害:脑干一侧或两侧脑神经核受损所致,最易受损的脑神经依次为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舌下神经、听神经和副神经;出现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注视麻痹;霍纳征。 是指发生于脑干的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多不明确,可能为病毒感染或炎性脱髓鞘。临床特点包括:常有前驱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长束征、意识障碍。小儿报道较少,而以心血管表现为临床特点的小儿脑干脑炎更为少见。 简介脑干脑炎是发生于脑干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临床上不多见,它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几率为30%-50%,多留有后遗症。本病的特点为:多发于青壮年;常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并进行性加重;发病前约有半数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临床表现有一侧或两侧脑干受累的症状或体征;脑脊液改变较少。常有前驱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长束征、意识障碍。小儿报道较少,而以心血管表现为临床特点的小儿脑干脑炎更为少见。 临床表现脑干脑炎病症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轻度脑炎的症状跟任何病毒感染相 脑干脑炎 同:头痛、发热、体力衰弱、没有食欲。较严重的脑干脑炎症状,是脑的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造成心烦气躁、不安及嗜睡,最严重的症状是臂部或腿部肌肉无力,双重视觉(复视)言及听觉困难,有些病例的嗜睡现象,会转变为昏迷不醒。轻度脑

神经系统疾病综合症

Adie氏综合征 又称,强直性瞳孔综合征;瞳孔紧张症。 【病因和机理】病因尚不清楚。其病变部位可能在:①睫状神经节以及睫状神经,或其附近的病变;②上颈髓部病变;③动眼神经核病变。但此综合征为何伴有膝腱反射消失,至今机理不明。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30岁以下的女性。以瞳孔紧张及膝腱反射消失为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但强光持续照射半分钟以上可出现缓慢地瞳孔缩小;双眼会聚五分钟亦可显示瞳孔缓慢地收缩。此现象也称Adie氏瞳孔或强直性瞳孔。Adie氏将本综合征如下分类: (一)完全型定型的瞳孔强直与膝腱反射消失。 (二)不完全型有四种情况: 1.只有瞳孔强直; 2.非定型的瞳孔强直(虹膜麻痹); 3.膝腱反射消失伴有非定型的瞳孔强直; 4.只有膝腱反射消失。 【鉴别诊断】 Adie氏瞳孔尚见于下列疾病: (一)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paralysis)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有三个特征,即上睑弛缓性下垂,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丧失。头往往转向动眼神经麻痹的对侧。旷日持久的动眼神经麻痹可引起变性,出现假性Von Grafe氏征。 (二)小脑幕裂孔疝(transtentorial hernia)短期内出现Adie氏瞳孔提示小脑幕疝的发生。此系小脑幕下疝引起动眼神经牵拉和压迫所致。脑疝早期病变侧瞳孔先缩小,以后逐渐增大。当双侧钩回疝或脑干下移时,牵扯双侧动眼神

经则引起双侧瞳孔同时可相继发生散大。瞳孔散大在先,以后才出现眼外肌麻痹,眼球运动障碍及上睑下垂。此外,脑疝时还往往伴有意识障碍、偏瘫、去脑强直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三)其他眼球损伤、青光眼、先天性梅毒、癔病、木僵型精神分裂症,阿托品中毒等都可以出现Adie氏瞳孔,以病史和有无膝腱反射鉴别不难。 Arnold-Chiari氏综合征 又称,Arnold-Chiari二氏畸形;基底压迹综合征。 【病因和机理】本病指小脑下部或同时有脑干下部和第四脑室之畸形,向下作舌形凸出,并越过枕骨大孔嵌入椎管内。本病病因不明,有三种见解:①流体力学说:胎儿期患脑积水,由于颅内和椎管内的压力差异继发的畸形改变;②牵拉说:脊髓固定于脊膜脊髓膨出之部位,随着发育而向下牵拉;③畸形学:后脑发育过多、桥曲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头痛和视盘水肿等颅压增高征、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后组颅神经(Ⅹ~Ⅻ)和上颈髓脊神经麻痹—高颈髓延髓综合征。 本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在于:①脑积水的病因之一;②高颈髓压迫的病因之一;③小脑疾病的病因之一。 【鉴别诊断】 (一)本综合征需与共他颅椎连接处先天性畸形鉴别。 1.颅底凹陷(basilar invagination):是以枕大孔为中心的颅底骨内陷畸形。 主要改变为枕骨变扁,枕大孔歪曲及前后径减少,常伴寰枕融合。 2.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枕巩节未正常发育致寰枕部分或完全融合,枕骨偏移并伴有旋转使两侧寰枕融合高度不等。枢椎齿状突上升可造成延髓或颈髓的压迫。 3.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多见原因是齿状突发育不良或缺如。寰枢椎脱位常致延髓及上颈髓压迫。

脑干病变症状及综合征

征病灶 一侧病损的症状 同侧对侧 中脑动眼神经 交叉性偏 瘫 (Weber ) 横 枕 1 动眼神经根 2皮质延髓束 3皮质脊髓束 1动眼神经 麻痹 2中枢性 面瘫、舌 下神经瘫 3中枢性 偏瘫 克洛德综 合征 (Claude ) 红 核 区 1动眼神经髓内纤 维 2红核 1动眼神经 麻痹 2小脑性 共济失 调、运动 性震颤 本尼迪特 综合征 (Benedi kt) 红 核 下 部 1动眼神经髓内纤 维 2黑质 1动眼神经 麻痹 2震颤、 半侧舞 蹈、手足 徐动 四叠体综 合征 四叠体区的上丘 两眼早期垂直性眼震, 晚期垂直注视麻痹,两 眼会聚麻痹 桥脑外展、面 神经交叉 型偏瘫 桥 脑 腹 外 侧 1外展神经髓内纤 维或(和)核 2面神经根或 (和)核 3 皮质延髓束 4皮质脊髓束 1外展神经 麻痹 2周围性面 神经麻痹 3中枢性 舌下神经 瘫 4中枢性 偏瘫 (轻) 外展神经 交叉性偏 瘫 桥 脑 内 侧 1 外展神经髓内纤 维或(和)核 2 外展旁核 3 皮质延髓束 4皮质脊髓束 5皮质脊髓束 1外展神经 麻痹 2两眼向患 侧注视麻痹 3前型核间 性眼肌麻痹 两眼注视 健侧 4中枢性 舌下神经 瘫 5中枢性 偏瘫 (轻)Raymond- Cestan 综合征 桥 脑 被 盖 部 的 背 侧 部 1 外展神经 2 外展旁核 3 内侧纵束 4桥脑臂(桥脑- 小脑束) 5内侧丘系 1外展神经 麻痹 2两眼向患 侧注视麻痹 3前型核间 性眼肌麻痹 4小脑性共 济失调 两眼注视 健侧 5偏瘫深 感觉障碍

侧综合征(小脑上动脉综合征)桥 脑 上 外 侧 部 束 2从丘脑下部至脊 髓的交感神经纤维 3脊髓丘脑束 4结合臂 2何纳征 4小脑性共 济失调、肌 张力减退、 运动性震颤 温觉消失 3偏侧痛 温觉消失 桥脑外侧 综合征 桥 脑 外 侧1三叉神经运动核 2从丘脑下部至脊 髓的交感神经纤维 3 Guillain-Mollaret 三角(中央背盖 束、橄榄小脑束、 小脑红核束组成三 边) 4脊髓丘脑束 5皮质延髓束 6皮质脊髓束 7桥脑臂 1三叉神经 瘫痪 2何纳征 3软腭及咽 部肌阵挛 7小脑性共 济失调、肌 张力减退、 运动性震颤 4偏侧痛 温觉消失 5中枢性 舌下神经 瘫 6中枢性 偏瘫(轻) 面肌痉挛交叉性瘫(Rrissa ud)桥 脑 背 部 的 下 部 1面神经受刺激 2皮质延髓束 3皮质脊髓束 1面肌痉挛 2中枢性 舌下神经 瘫 3中枢性 偏瘫(轻) 交叉性感觉障碍桥 脑 背 部 内 侧 1三叉神经髓内根 2脊髓丘脑束 3内侧丘系(病灶 扩大即可受累) 1面部痛温 觉消失2偏侧痛 温觉消失 3偏侧深 感觉消失 延髓舌下神经 交叉性偏 瘫(延髓 前部或橄 榄核间综 合征) (Jackso n) 延 髓 前 橄 榄 体 内 侧 1舌下神经髓内根 2内侧丘系 3皮质脊髓束 1周围性舌 下神经瘫、 舌肌萎缩及 纤颤 2偏侧深 感觉消失 3中枢性 偏瘫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病学第六版 1.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P7) 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P7) 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P13,37)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P15) 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 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P15) 6.Dejerine syndrome:延髓内侧综合征。主要表现:1. 椎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2. 内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3. 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根损伤导致同侧舌肌无力,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P15)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5802943.html,lard-Gubler syndrome: 米亚尔-居布勒综合征,脑桥腹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接近于延髓,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同侧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损害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梗塞。(P15) 8.Foville syndrome:福维尔综合征,脑桥腹内侧综合征。病变波及脑桥内侧,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 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受损导致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梗塞。(P15) 9. Raymond Cestan syndrome:蕾蒙-塞斯唐综合征,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病变 累及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小脑中脚及下脚、脊髓丘脑侧束和内侧丘系,见于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阻塞,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损害); ②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损害);③病侧面肌麻痹(面神经核损害); ④双眼患侧注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

脑干脑炎

(1) [脑干脑炎]脑干脑炎 脑干脑炎 脑干脑炎(brainstemencephalitis,BE)系指发生在脑干的炎症。广义上属病毒性脑炎,因临床表现特殊而单独列出。1951年Bickerstaff和Cloake报告3例头痛患者,除急性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外,尚有嗜睡、半身感觉丧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1957年Bickerstaff再次报道5例,并提出诊断名称,故称Bickerstaff脑炎或Bickerstaff-Cloake 脑炎。 一、脑干解剖及功能 脑干为一蒂状结构(stalk-likestructure),是脊髓在颅内的延续。传统上将脑干分为3部分,即中脑、桥脑和延髓;共有10对颅神经(Ⅲ~Ⅻ)位于此处,按所在部位也可分为3组,即延髓有Ⅸ-Ⅻ颅神经、桥脑有Ⅴ~Ⅷ颅神经、中脑有Ⅲ及Ⅳ颅神经。中脑含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核团,与调控眼球运动(外展除外)、瞳孔的收缩及调节、大脑的清醒程度有关;桥脑含有运动、感觉、面部副交感神经支配及眼外展的神经核团;延髓则分布着有关吞咽、舌运动、说话及某些内脏神经的运动核团,延髓尚控制呼吸、心跳、随意肌运动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 二、病因 确切病因尚不明了,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诱发的免疫反应性脱髓鞘有关。有报告发现脑干脑炎患者lgG及神经节苷脂(GQ1b)抗体滴度增高,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干梗死、单纯疱疹性病毒脑炎在lgG抗体滴度增高的同时并无GQ1b抗体增高,故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损伤引起。李海荣等(2004)报告32例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全部患者激素治疗有效,7例免疫球蛋白A/G增高均提示本病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且28例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均为阴性,提示本病可能并非病毒直接感染所致。目前多认为是脑干部位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已报道的病原体有单纯疱疹病毒(HSV)(多为HSV-1、少数为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EB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圣路易丝脑炎病毒、肠病毒71(EV71)、西尼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伤寒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肺炎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曲霉菌(白血病患儿)、空肠弯曲菌、手足口病等。 三、病理变化 BE主要累及脑干,也可波及小脑及半球。大体改变主要为脑干体积增大、质地变软,切面显示组织结构模糊,部分有软化灶,半球轻度水肿。镜下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增多、水肿及脱髓鞘,神经细胞不同程度变性。 四、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 征 4 Gordon征 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 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 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