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研究界定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如果接受处理后的反应模式不同于基线模式,表示 原先的反应模式的连续性受到中断,便可推断这种 变化可能是由于自变量的作用所产生的。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模式
系列前测
系列后测
实验处理
(一)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simple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 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又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验安排,因而其 实验结果不能校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 境中去。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 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 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设计模式
(3)平衡设计
平衡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 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 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相实验时 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设计模式
4.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 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 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 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 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 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 简单关系。
设计模式
两类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2)准则组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例
➢ 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 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 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4)回归间断点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 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 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 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 有效果的。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续)
研究结果1: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后,有关的服务标准数据现实,在顾客满意度、员工的自我评估、主管的评估方 面,C分行和B分行的得分都比A分行高,因此假设1的推论是成立的,即用一线员工在同侪中作为变革推动者,更能 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
研究结果2:在包括上述三方面的评分结果中,C分行的得分明显比B分行和A分行高得多,表明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 员工被培训后,能称为更有效的变革推动者,由此证实了假设2是一个有效的推论。
控制点和晋升反应的准实验研究(续)
实验结果:(1)在小心评估员工态度和行为后,所有晋升者在晋升三个月内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作出改善。(2) 内控性格晋升者持续到18个月及之后,外控性格晋升者则在18个月后便退回到了原来的水平。(3)没有晋升的员 工在整个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变。
研究要点:
➢ 该研究的准实验设计充分利用了现场环境,即柜员身处自己的分行和工作环境,研究者可以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 来检测假设,因此研究结果更具解释力和接近真实情况。
研究假设1:基于几个广泛接受的社会心理学事实——来自朋辈的影响更能够显著和有效地改变个人行为,因此, 假设当机构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时,培训某些一线员工作为改善服务质量的推动者会有助于提高效能,不管这些 推动者是否具有所定义的组织公民行为。
研究假设2: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可能是同侪中可靠的影响源头,选择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作为变革推动者, 会使得培训结果更有效。
NR O1 X O2 O3 NR O1 O2 X O3
前测和后测、加入控制组互相切换角色的设计:后一组别在第一阶段主要扮演监控的角色,但在第 二阶段变成了实验组,利用两个组别在不同时期里角色的转变,模拟实验进行的时序,得出的结果 能够互相解释。

实验心理学 第3.3章 准实验设计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3.3章 准实验设计考研笔记-精品
前测和后测,而是要对一个实验组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的前测和后测。
(2)例子
对参加培训辅导班的30同学进行间隔刖测(5次),随后参加培训牖导班,后进行间隔后测(5次1比较前后测的数据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适用情境
(3)变式
间时系列设计
间时系列设计要求先对一组被试进行反复测量(时间系列),然后引入一个实验处理(间断),最后再
后用实施实验处理后在时间系列的观察中所得分数的不连续性来表小实验处理的结果,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具基
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一实验处理一一系列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
考察。时间系列设计有两种变式:一种是间时系列设计,另一种是等时样本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基本上是一种单组刖测-后测设计。与其他刖测-后测设计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控制组,并且不是仅有一次
(二)准实验设计的使用条件
①有许多变量无法进行随机分配。
②当研究者对正在进行的研究内容进行评估或十预的效果进行评估时。
③特定条件。因为研究者无法通过随机分配的方法研究诸如民族、失业、流动等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问题。
④当研究者在经费、时间、控制因素上有很大困难,不可能实现随机分配被试时。
⑤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实验的伦理问题,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准实验设计。
第3.4章准实验设计[三级]
(一)准实验设计的含义
什么叫准实验设计?请解释概念并选择一个心理学研究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华南18][中大17][18华南347名]
准实验设计设计的概念是由坎贝尔和斯坦利提出的,目的是帮助心理学研究者解决在无法严格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是指不
能随机分配被试,但可以操纵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即达不到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

准实验研究方法 - 下载,经济金融网,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准实验研究方法 - 下载,经济金融网,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前测
结果2
实验组 对照组
前测
后测
图3 带前后测的无实验处理对照组设计的第二种结果
结果3
实验组 对照组 前测
后测
图4 带前后测的无实验处理对照组设计的第三种结果
结果4
对照组 实验组
前测
后测
图5 带前后测的无实验处理对照组设计的第四种结果
结果5
实验组 对照组
前测
后测
图6 带前后测的无实验处理对照组设计的第五种结果
含多个前测的无实验处理对照组设计
O1 O2 X O3
O1

O2
O3
优点 可以较为容易地处理选择-成熟因素 要是O2在每一个组内都是非典型的观察值,并 且假如没有O1,那么由于统计回归的存在就会 使得我们推断出错误的实验处理效应。 可以使用实验组的O1-O2相关系数来估计实验 组的O2-O3相关系数,该估计值将会准确得多。
一项实验设计可被视为是对比较(对照)、
随机化和控制三者的权衡。 (Spector, 1981:21)
2 准实验法中的效度分析
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与统计结
论效度
因子效度(factorial validity)、工作分析效度
(job-analytic validity)、合成效度(synthetic validity)、理性效度(rational validity)等。 (Cooper & Schindler, 1998:180, 注15)
2.2 内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历史记录(history) 成熟(maturation) 测试效应(testing)
测试工具(instrumentation)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完整版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完整版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维度
比较角度
控制水平、现实性
环 境
外部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的效度上,实验研究优于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进行实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得多。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程序安排如表7-6所示:表7-6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程序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

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⑵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R3和R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例6-1] 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

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准实验设计与非实验设计I

准实验设计与非实验设计I

• 但是,我们只是选择了在这个被试变量上 有差异的被试,很难保证他们在其他相关 变量上是相等的。
• 也就是说,准实验中实验者的自由度是比 较小的,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较弱的。 这使得被试变量的效用会和我们无法排除 的额外变量的效用相混淆。
一、什么情况下使用
• 1.自变量为被试变量,不能随机分配到不同 的处理水平中,如:性别、年龄、年级、 血型等
的一种改进,它增加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 验,但还是只有一个实验组。 设计的基本模式:
O1 X O2
优点:
在本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自身兼作控 制组。故可认为选择变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同一被试变量,在前测→处理→后测过程中 表现的明显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这 种变化是由处理引起的。
由此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有用的准实验设计。
2.自变量不是被试变量,但难以随机分配被 试。也就是只能选择被试,不能控制/改变 被试。
二、准实验设计的类型
(一)单组设计 1.单组前测后测设计(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含单组后测设计,onegroup posttest design) (1)单组后测设计 在单组后测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对实 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 到一个后测成绩。
优点:
①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 ②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 ③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缺点:
①没有控制组。 ②不易控制测验与处理X的交互作用。 ③多次实施前测验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 理的敏感性。
• 含一个实验组,该组接受多次处理,测量 多次,处理与测量交替进行,间隔时间相 等。
基本模式:
X0O1 X1O2 X0 O3 X1O4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时无法运用随机化原则和方法来分配被 试。例如想知道一种新的思维训练方法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 数学成绩,由于实验前班级的学生是固定的,不可能采用随 机化的方法形成实验组和控制组,这时准实验设计便是一种 可行的办法。
什么是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相对于标准实验设计而言的,它借用实验设计 的某些方法来计划搜集资料、获得结果,但其实验条件的控制不 甚严格,更多保持了研究对象活动的情境性和现实性,其明显特 征是不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往往使用现成群体作为处理组。
2. 观察与观察单元(phase)
单元(phase)是构建单被试设计的基本成分。单元指在同一种条件下
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如前页图13-1中包含两个单元:处理前,连续5次
观察构成第一个单元;处理后,连续5次观察构成第二个单元。 尚未施加处理时的观察叫基线观察(baseline observation),一系
方法学习50个生字,同时检测第四周学习的效果,依此类推,第五到第 八周都采用新的识字教学法。则八周识字教学的效果记录如下:
时间序列设计是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一系列周期性 测量,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X),然后观测 引进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 是否产生效果。
它的设计模式如下:
设计,即包括一个基线单元A和一个处理单元B的设计。
3.水平、趋势和稳定性
水平稳定:指一系列观测得到的大致相同的数值。 趋势稳定:指不同观测之间的差异在同一方向上持续一致,数值上大 致相同。趋势表现为一系列数据点聚集在斜线周围。 稳定性:指一系列观察呈现出持续一致的水平或趋势的程度。数据变 化稳定,变异较小。变异要相对较小,行为模式要相对清楚、明确。
列基线观察称为一个基线单元(baseline phase);施加处理过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ond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comparison
Experimental
Pretest
Posttest
交叉效果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可能
–操纵有效果 操 –成熟的威胁较低 成熟的 成熟 –回归的威胁较低 回归的 回归
【Crossover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re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osttesting
问题与思考 1. 这是什么类型的“研究设计”? 这是什么类型的 研究设计”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其理由如下: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其理由如下: 比较组准实验设计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有实验组 比较组准实验设计 与对照组,但是二组不等组 中的实验组 与对照组,但是二组不等组。本題中的实验组 是被认为较具发展潜力、在论文发表数量、取 被认为较具发展潜力、在论文发表数量、 得最终学历学校以及推荐信等方面都较对比组 优秀。 优秀。
处理组与对照组都增加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选取/成熟偏误 成熟偏误 选
【Increasing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Groups】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 at pretesting and both increase from pre- to post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s at a faster rate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比较
实验设计 (Experimental Design) 可以实施随机指派 有对等实验组/ 有对等实验组/控制住 直接作因果推论 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无法实施随即指派 无对等实验组/ 无对等实验组/控制组 需要参考设计与结果才能 需要参考设计与结果才能 做因果推论 做因果推论 可募集多位参与者但无法实 可募集多位参与者但无法实 施随机指派
可募集多位参与者并能实 可募集多位参与者并能实 施随机指派
例子描述: 例子描述:
“教育与心理研究协会”希望改善有前途的年轻学者的学术 教育与心理研究协会” 教育与心理研究协会 研究生涯,通过经费补助使其能专心花时间去研究。 研究生涯,通过经费补助使其能专心花时间去研究。他们 在一百位提出申請的學者且其現任職務是助理教授, 在一百位提出申請的學者且其現任職務是助理教授,資歷 未滿五年的年轻学者中, 未滿五年的年轻学者中,筛选出二十五名較具发展潜力的 學者,选择标准是依据论文发表数量、取得最终学历的学 學者,选择标准是依据论文发表数量、 校、及推荐信。经过五年的時間,他們比較這二十五名获 及推荐信。经过五年的時間, 得補助的学者与其他未获得补助的学者。 得補助的学者与其他未获得补助的学者。結果发现获得经 费补助的学者除发表文章較多外, 费补助的学者除发表文章較多外,在职务上多晋升为副教 授,且其收入也高於未接受補助的学者。因此该组织宣称 且其收入也高於未接受補助的学者。 经费补助有助于年轻学者的学术研究。 经费补助有助于年轻学者的学术研究。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研究中的自变量通常用被试变量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等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居住区等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 *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自闭症者等
G1: Y1 G2: Y4 X1 X2 Y2 X2 Y3
Y5 X1 Y6
• 优点 通过平衡设计,提高实验效度。 • 局限 实验处理间交叉作用。
例子: 例子:朗读法与默读法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 选定二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G1和 选定二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 和
G2),实验开始时,先测量两班的语文 ),实验开始时, ),实验开始时 成绩,(Y1、Y4),然后一班进行朗读训练 ,( ),另一班进行默读训练 另一班进行默读训练( (X1),另一班进行默读训练(X2)。 经过一学期,进行一次后测(Y2、Y5), 经过一学期,进行一次后测( 分别与前测进行对比( 分别与前测进行对比(Y2-Y1、Y5-Y4) ; 然后交换实验处理,经过一学期后, 然后交换实验处理,经过一学期后,再进 行一次后测( 行一次后测(Y3、Y6)。
2. 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经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 征的被试, 征的被试,而不能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 分组 3. 一般地,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做出因果关系 一般地, 的结论。 的结论。
三、常见的准实验研究设计的类别
•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轮组实验设计
(一)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特点: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但非随机取样, 他们往往是先前就存在的组,即原样组。 • 基本模式:
第四章 准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研究界定
— 准实验研究相对于真实验研究而言,是指即不 准实验研究相对于真实验研究而言, 能直接操纵自变量又不能对额外变量作较严格控 制的研究。 制的研究。 —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 用原始群体, 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 的研究方法。 的研究方法。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举例
• 选取某小学一年级两个班各41人,实验班按照实验教材 选取某小学一年级两个班各41 41人
和教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对比班按照全国统 和教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 一的教材和教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 一的教材和教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
• 因变量:数学成绩; 因变量:数学成绩; • 条件控制:同一教师教学,作业练习时间统一,统一测 条件控制:同一教师教学,作业练习时间统一,
Crossover Effect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Pretest
Posttest
•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优点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优点 有控制组,有前后测,可以控制成熟、 有控制组,有前后测,可以控制成熟、历 史、练习效应、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 练习效应、工具、 响。
• 局限 不是随机分组, 不是随机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会降 低实验效度; 低实验效度; 前后测交互作用。 前后测交互作用。
试入学前数学能力和智力情况。 试入学前数学能力和智力情况。
• 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因变量增值比较,即对两组 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因变量增值比较,
增值分数平均差进行t检验以考核其差异的显著性。 增值分数平均差进行t检验以考核其差异的显著性。
(二)轮组设计
• 轮组设计:即固定组循环设计,有不同组 轮组设计: 和不同的实验处理,每组按照不同顺序循 环接受实验处理,比较各种实验处理的平 均成绩。每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 • 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
前测 实验组 对照组 Y1 Y’1
处理 X
后测 Y2 Y’2
差异 Y2 - Y1 Y’2-Y’1 比较
•结果解读 结果解读 –处理效果增加(Ⅰ)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组与对照组都增加 处理组与对照组都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Ⅱ)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 –交叉效果 交叉效果 比较理想的结果
Pretest Posttest comparison
Increasing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Groups
Experimental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Ⅱ)
•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回归偏误 回归偏误
【Second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 pretesting, but on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roves from preto-posttesting
2. 对于这种试验处理由那些潜在 威胁会影响内在效度? 威胁会影响内在效度?
此实验可能的威胁有四项: 实验可能的威胁有四项 可能的威胁有四
a. 选择偏误:因為一開始即不等組,所以後測時表現的 选择偏误:因為一開始即不等組, 差距可能是因本來就有的差距,必須比較其表現成長 差距可能是因本來就有的差距, 的幅度是否不同,才能決定實驗處理是否有效。 的幅度是否不同,才能決定實驗處理是否有效。 b. 缩减偏误:文中並無提及受試者是否流失或後測比較 缩减偏误: 的取樣人數,所以無法確知是否有此偏誤。 的取樣人數,所以無法確知是否有此偏誤。 c. 期望效应:可能是受試者本身預期(自認較優秀)或 期望效应:可能是受試者本身預期(自認較優秀) 他人因其獲此補助,而認為受試者較優秀, 他人因其獲此補助,而認為受試者較優秀,因此造成 受試者後來的表現較好(如晉升機會較多等)。 受試者後來的表現較好(如晉升機會較多等)。
Hale Waihona Puke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Ⅰ)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选取/成熟偏误 –选取/历史偏误 –回归偏误 回归偏误
Pretest
First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Posttest
【First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 at pretesting and on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score change from pre-to-posttes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