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合集下载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1815—1887
向西方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与科技,将西方近代高等数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Arthur David Waley
阿瑟.戴维.韦利
英国
1889—1966
中国历史文化翻译与研究
David Hawkes
霍克思
米亚斯尼科夫
俄罗斯
1931—
俄罗斯汉学史、俄中关系史
Владислав Федо ович Сорокин
索罗金
俄罗斯
1927—
中国文学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еньшиков
缅希科夫(孟列夫)
俄罗斯
1926—2005
中国古典文学、敦煌写本
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в
比丘林(雅金夫、亚金甫)
俄国
1777—1853
汉语、中国边疆民族史地、中国传统文化
Паве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менский
卡缅斯基
俄国
1765—1845
满学、汉语
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вич Попов(Мао Линь)
波波夫(柏百福、茂陵)
俄国
1842—1913
汉语、中国政治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ф
卫三畏
美国
1812—1884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
Sarah Allan
艾兰
美国
1945—
中国神话,思想史及考古文化
TuWeiming
杜维明
美国
1940—
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家研究
波多野太郎
日本
1912—
中国哲学、语言、文学、戏曲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卫三畏引言所谓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的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

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

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他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实践上,可以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这就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方略。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

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

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是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

美国汉学之缘起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广州、澳门中外贸易在海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的认识逐渐增多,再通商的过程中,欧美基督教传教士随本国商人相继来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碰撞。

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使两种文化在相互撞击过程中产生两种对世界不同看法: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扩张主义;二十不顾时势境迁的时间范围的自我中心论。

这两种世界文化观最终都没能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取得成功。

但由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出现了难得的认同。

认同之一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引发了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研究;认同之二是,在中国,这种研究表现为近代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自由,图强自主的“西学东渐”。

西方汉学第一人——爱德华·沙畹

西方汉学第一人——爱德华·沙畹

作者: 戴仁(译)[1];阮洁卿(译)[2]
作者机构: [1]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教授;[2]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200241出版物刊名: 史学理论研究
页码: 136-14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西方汉学;第一人;爱德华;研究成果;讣告;早逝
摘要:1918年,考狄(HenriCordier)在为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撰写的讣告中这样评价他——“西方汉学第一人”。

才华横溢的沙畹于当年1月早逝,终年52岁,身后留下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

在人们为悼念沙畹所作的文章中,考狄的那篇讣告无疑分量最重。

这其中固然有作者文笔出众的缘故,两人相互熟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国外著名汉学家简介

国外著名汉学家简介


评价
行文自由,精炼可读,忠实严谨,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比较 客观的依据。
卫礼贤 Richard Franz Kuhn(1873~ 1930)
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 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 作尉礼贤,德国汉学家,德国汉学 研究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中西文 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 臣。
《书经》、《诗经中的宗教》、.《孝经》、《易经》、《礼记》、《道德 经》、《庄子》、《因果报应论》 2. 90年代:《中国经典》系列 3. 1895年:《离骚》 4. ……
理雅各
评价

横向比较:忠实、严谨,甚至近乎刻板。
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In the seventh month, the Fire Star passed the meridian; In the 9th month, clothes are given out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With pleased sounds the deer call to one another, eating the celery of the fields
行中国碑考》、《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与小说》、《致缪勒函有关中国 人称帝与上帝》、《中国编年史》、《帝国儒学讲稿四篇》、《扶桑为何 及在何处?是在美国吗?》、《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 比》、《孔子生平及其学说》、《孟子生平及其学说》、《诗经》(英文 押韵诗体译本)

其他:1. 英国语言学家缪勒收进《东方圣书》丛刊中的理雅各译著:

顾赛芬 Seraphin Couvreur (1835-1919)
法国汉学家、传教士,酷爱中国古典文学, 写得一手
好文章,编写过辞书并翻译了大量中国典籍,是这时期汉

国外汉学家刘若愚

国外汉学家刘若愚



早期的表现理论:原始主义 个人主义的兴起 表现理论的晦暗时期 表现理论的复苏 后期的表现理论 中西表现理论的比较


第四章 技巧理论 文学的技巧概念:早期的实例 技巧观的延续 技巧概念与拟古主义的结合 技巧论的戏剧观 后期的技巧理论 一些西方的类似理论
第五章 审美理论 文学审美概念的起源 某些批评理论中的审美主义
James
华裔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家,专治中国文学与
比较诗学。原籍北京,入英籍后不久转入美 籍。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 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 在英国伦敦大学,香港新亚书院,美国夏威 夷大学、匹兹堡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
1967年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
1969年 至1975年任该校亚洲语言学系主任,1977 年任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主要研究中 国古典诗歌、诗论和文论,以及中西比较文 学、比较诗学。

谢谢
刘若愚
Liu,1926—1986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诗论和文论,以及 中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著有《中国诗学》 (1962)、 《中国之侠》(1967)、《李商隐的 诗》(1969)、 《北宋六人词家》(1974)、 《中国文学理论》(1975)、《中国文学艺术 精华》(1979)、《语际批评家》(1982)、 《语言· 悖论· 诗学》(1988)等八部英文专著和 五十多篇学术论文。
译本
1975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是他最具影
响的作品,也奠定了他比较诗学的地位。台 湾先后有两个译本,一为赖春燕译本,一为 杜国清译本。大陆亦有两个译本,一位赵执 声译本,名《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州古籍 出版社1986年版;田守真、饶暑光译本,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杜乃刘若愚高足, 其译本经过老师首肯,且有中文版序言,另 附录一文章的译文,应该较为权威。

外国汉学家取名有深意

外国汉学家取名有深意

外国汉学家取名有深意
外国一些汉学家的中文名字,包含了他们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深挚感情。

费正清是早期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泰斗,他1932年就到了中国,在清华大学讲授经济史。

他取中文名时,朋友梁思成告诉他,叫“费正清”好,意思是费氏正直清廉。

耶鲁大学史学家史景迁,取名景迁是因为他很“景”仰太史公司马“迁”。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中文名,显然是取自“礼贤下士”。

哥伦比亚大学的毕汉思,中文名包含倾慕思念汉文化的意思。

被誉为当代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施舟人,因诸子百家中老子是周人,庄子名叫庄周,故取其谐音“舟人”。

这个名字也包含有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渡人”的意思。

瑞典杰出的汉学家高本汉,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文史,他对自己的中文名很自豪,曾经对中国现代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说:“我本是汉人!”
把老舍、巴金、莫言、王朔等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介绍给西方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中文名是他在台湾的一位中文老师为他取的。

这位老师颇有先见之明,预知葛浩文将翻译“浩如烟海的文章”。

海外优秀汉学家与文化交流

海外优秀汉学家与文化交流

海外优秀汉学家与文化交流一、汉学家的定义及重要意义汉学家是指专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学者。

汉学是一门涉及各个领域的学科,汉学家的工作可以覆盖汉字的演变、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和著作、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汉学家可以作为桥梁,将中国历史和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汉学家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工作,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海外优秀汉学家在海外,有许多优秀的汉学家。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汉学家。

1、李约瑟李约瑟(Joseph Needham)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汉学家。

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定居中国,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

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参考书。

2、克里斯托夫·莱谢曼克里斯托夫·莱谢曼(Christoph Harbsmeier)是丹麦汉学家,他曾在中国研究说唱艺术和神话传统。

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汉娜·雷曼汉娜·雷曼(Hanna Schygulla)是德国演员和歌手,她也是一名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汉学家。

她曾经参演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电影和舞台剧,例如《中国古典戏剧》和《红楼梦》等。

4、文德斯·哈特曼文德斯·哈特曼(Wolfgang Kubin)是奥地利汉学家,他在研究唐代文学和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著作《唐诗三百首》和《唐代诗人集》都是研究唐代诗词的重要参考书。

5、朱立华朱立华(David Der-wei Wang)是美国纽约大学汉学家,他曾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任教。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电影和艺术等,他的著作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以上仅是一些海外优秀汉学家的例子,他们在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汉学研究,汉学学术,即中国学研究。

又称国故学,或国学研究。

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

国外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由法国人创立,法国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汉学研究的发祥地,在汉学研究上有着良好的传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汉学大师。

从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在在整个国外汉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法国汉学研究的重镇——戴密微他是汉学界的良师益友,学问渊博,高度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他在一生的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他是我们中国学的老前辈。

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包罗万象,其学识确实难以伦比。

他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作品问世。

他能用多种语言阅读,如汉文、日文、梵文、俄文和其它欧洲语言。

他既善于工作,又善于解决问题,他的每一个论点都具有代表性。

其论着既准确又具体,总结概括性很强,其考定意见有理有据。

他的作品首先从语言学开始,后来又陆续发展到各个领域:佛教文献学和中国佛教史、宗教文献学和历史学、文学史等。

但戴密微的作品又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其着作的主题往往是囊括宗教、文学和语言诸方面。

戴密微最偏爱的领域是文学。

然而,他最早所钻研的领域却是令人感到枯燥的佛教文献,这是由于列维怂恿和推动的结果,戴密微曾在法兰西学院听过列维的课。

由于他热爱熟悉梵文和巴利文文献以及这些文献的汉译文,所以他就成了中国佛教专家。

戴密微的学识在这方面最为渊博和扎实,他的最大精力也都投置于此,他也正是在这一方面胜过了其它那些名声很大的汉学家们,后者往往很少懂得或根本不懂得中国的佛教文集,也不懂得这些文献在远东所产生的影响。

他1924年于河内发表的第一部重要论着就是《米兰王问经的汉译文》,这是他对《米兰王问经》各种汉译文的综合研究,这部印度文献的内容是讲那先比丘和尚与大夏希腊国王之间的辩论。

从此之后,戴密微便对汉文佛教文献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并开始对印度各宗教的历史发生了强烈兴趣,同时也开始关心个各的经院教理、三味修行、小乘传统以及佛教戒律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名着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源库)
姓名
中文译名
国籍
生卒年月
研究领域
FerdinandVerbiest
南怀仁(字敦伯、勋卿)
比利时
1623—1688
西学东渐(天文历法、铸炮等)
PhilippeCouplet
柏应理
比利时
1623—1693
中国经典思想译介
MichelBoym
卜弥格
波兰
1612—1659
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HerbertFranke
福赫伯
德国
1914—
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
JohannAdamSchallvonBell
汤若望(字道未)
德国
1592—1666
西学东渐——天文历算
OttoFranke
福兰阁
德国
1863—1946
索罗金
俄罗斯
1927—
中国文学
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Меньшиков
缅希科夫(孟列夫)
俄罗斯
1926—2005
中国古典文学、敦煌写本
ЛеонардСергеевичПереломов
贝列罗莫夫(嵇辽拉)
俄罗斯
1928—
中国古代政治史、儒学
МихаилЛеонтьевичТитаренко
季塔连科
NicolasTrigault
金尼阁
法国
1577—1629
涉及中国政治、历史、教育、宗教、汉语语音等方面
PaulDemieville
戴密微
法国
1894—1979
在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从研究敦煌经卷始,继之及于禅宗、禅意诗、文人诗。尤其是评介中国古典诗歌深入细致,推动了法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罗高寿
苏联
1900—1981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
ВасилийМихайловичАлексеев
阿理克
苏联
1881—1951
中国文学(文学翻译和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化(书法、年画、古币、民俗等)、汉语(研究与教学)
FrancoisXavier
方济各.沙勿略
西班牙
1506—1552
作为“教皇特使”前往东方传教,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在东方的宣教活动能使“适应”策略系统化并突出其可实施性。历史功绩在于为“适应”策略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
傅吾康
德国
1912—
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
АлексейЛеонтьевичЛеонтиев
列昂季耶夫
俄国
1716—1786
汉语
ВасилийПавловичВасильев
瓦西里耶夫(王西里、魏西里夫)
俄国
1818—1900
佛教、中国历史、地理、语言、文学
ИлларионКалиновичРазсохин(Россохин,Рассохин)
赤冢忠
日本
1913—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
渡边欣雄
日本
1947—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风水学
福井康顺
日本
1898—1991
中国哲学思想史
荒川清秀
日本
1949—
汉语言学
吉川幸次郎
日本
1904—1980
中国文学、历史
井上靖
日本
1907—1991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鹿地亘
日本
1903—1982
刘遵义
美国
1944—
经济学
PatrickHanan
韩南
美国
1927—
中国古代文学
PaulA.Cohen
柯文
美国
1934—
中国近代史
PhilipAldenKuhn
孔飞力
美国
1933—
晚清中国近代史、海外华人移民史
RobertG.Henricks
韩禄伯
美国
1943—
中国宗教与思想文化
SamuelWellsWilliams
PaulPelliot
伯希和
法国
1878—1945
精通汉、满、蒙、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
ReneEtiemble
艾田蒲
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RolfAlfredStein
石泰安
法国
1911—1999
不仅包括西藏学,而且还包括汉学与东方学各个方面。在西藏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宗教、语言、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社会、艺术、建筑、神话和风俗等
罗索欣
俄国
1707—1761
汉语
КонстантинАндрионовичСкачков
斯卡奇科夫(孙琪庭、孔气、孔琪)
俄国
1821—1883
收藏,天文、气象,农业、手工业
НикитаЯковлевичБичурин(Пичуринский)
比丘林(雅金夫、亚金甫)
俄国
1777—1853
汉语、中国边疆民族史地、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
Joseph-Francois–Marie-AnnedeMoyriacdeMailla
冯秉正
法国
1669—1748
精通满、汉语言,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文学,《中国通史》就是其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
MarcelGranet
葛兰言
法国
1884—1940
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宗教的研究
MendozaJuanG1545—1618
中国文化史
HaroldZvi-Schifferin
史扶邻
以色列
1922—
专业兴趣始终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主要通过研究孙中山来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发展之路和治国的经验。
GiuseppeCastiglione
郎世宁
意大利
1688—1766
意大利
1943—
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史的研究,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明清文学史领域,但并不仅仅从经济基础研究中国,而是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进入上层建筑的核心“文化”意识,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AlexanderWylie
伟烈亚力
英国
1815—1887
西洋绘画
MartinoMartini
卫匡国
意大利
1614—1661
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
MatteoRicci
利玛窦
意大利
1552—1610
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涉及数学、地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等
MicheleRuggleri
罗明坚
意大利
1543—1607
传教士(汉学)
PaoloSantangelo
史华罗
青木正儿
日本
1887—1964
中国文学、中国戏曲、中国风俗
狩野直喜
日本
1868—1947
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戏曲
松枝茂夫
日本
1905—1995
中国文学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翻译
藤堂明保
日本
1915—
中国语学研究、汉语教育
田中谦二
日本
1911—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戏曲
武内义雄
日本
1886—1966
俄罗斯
1934—
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НиколайТрофимовичФедоренко
费德林
俄罗斯
1912—2000
中国文学
РудольфВсеволодовичВяткин
维亚特金
俄罗斯
1910—1998
中国历史
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Тихвинский
齐赫文斯基(齐赫文)
俄罗斯
1918—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出版《中国通史》
RichardWilhelm
卫礼贤
德国
1873—1930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WilhelmGrube
顾路柏(又译顾威廉)
德国
1855—1908
中国文化与文学
WolfgangBauer
鲍吾刚
德国
1930—1997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WolfgangFranke
中国近现代政治、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翻译
内藤湖南
日本
1866—1934
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JeanPierreAbelRemusat
雷慕沙
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哲学理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JoachimBouvet
白晋
法国
1656—1730
最突出的成就是对《易经》的系统研究
JosephdePremare
马若瑟
法国
1666—1736
KlasBernhardJohannesKarlgren
高本汉
瑞典
1889—1978
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
TorbjornLod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