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期末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复习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考试重点一、填空(15*2′=30′)二、单项选择题(5*2′=10′)三、简答(4*10′=40′)【注意举例说明】四、教案设计(1*20′=20′)【课本重点:】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论(填空、选择)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P5答:【定义】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的学科,专门研究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以及相应的教学规律。
【特点】①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②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的习得,它是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③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环境的不同,会给学习者对汉语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很多困难。
二、“应用语言学”的【定义】P10:应用于具体实际领域的语言学称为应用语言学,它主要研究语言如何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利用,着重解决实际问题。
三、神经语言学的【主要观点】P11:神经语言学就是丛神经的功能和机制角度研究语言活动,对语言的产生、语言交际和言语理解进行神经心理分析。
1)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域定位也许是相对的,也许因人因病而异(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性思维);2)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在13岁以前(语言领会力、语言感知力、口腔灵活);3)汉字习得需要两个半球协调加工传递(借助图片、具有形象性的汉字、《说文解字》中的篆书形象性也很强);4)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大脑区域有不同的要求。
四、乔姆斯基【代表作】P14:《句法结构》1957.【主要观点】乔氏认为:语言的特点不是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语言的“生成性”。
他在书中提出的“语言机制”和“语言能力”等重要概念是乔氏理论的重要内核。
在语言习得上,他认为小孩学习语言并不是刺激、反应、模仿和强化的过程,而是运用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去掌握有限的规则,然后自动生成语法,形成语言能力。
五、对比分析假说的理论基础P16:{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主要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
大学德语a1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德语a1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在本次大学德语A1期末考试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题目,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德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考试题目及其答案,供同学们参考和复习。
1. 请将下列德语单词翻译成中文。
- Hallo- Morgen- Danke- Bitte- Guten Tag答案:你好、早上好、谢谢、请、日安2. 请用德语回答以下问题。
- Wie heißen Sie?- Woher kommen Sie?- Was machen Sie gern in Ihrer Freizeit?- Wie alt sind Sie?- Was ist Ihre Lieblingsspeise?答案:我的名字是...、我来自...、在业余时间我喜欢...、我...岁、我最喜欢的食物是...3. 请根据所给情景,用德语完成对话。
情景:你在一家餐厅,想要点一份披萨和一杯咖啡。
- Kellner: Guten Tag, was möchten Sie bestellen?- Kunden: Ich möchte eine Pizza und eine Tasse Kaffee.答案:服务员:日安,您想点什么?顾客:我想要一份披萨和一杯咖啡。
4. 请将下列句子从德语翻译成中文。
- Ich studiere an der Universität.- Ich lerne Deutsch seit einem Jahr.- Ich komme aus Deutschland.- Ich mag es, in der Natur zu spazieren.- Ich habe zwei Brüder und eine Schwester.答案:我在大学学习。
我学习德语已经一年了。
我来自德国。
我喜欢在大自然中散步。
我有两个兄弟和一个姐妹。
5. 请用德语描述你的一天。
- Morgens stehe ich um sieben Uhr auf.- Ich esse zum Frühstück Toast mit Marmelade.- Ich gehe dann zur Universität.- Nachmittags habe ich Deutschstunde.- Abends esse ich mit meiner Familie zusammen.- Spät abends lese ich ein Buch und gehe dann schlafen.答案:早上七点我起床。
汉语国际教育期末试题答案

汉语国际教育期末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汉字“明”的造字法属于:A. 象形字B. 指事字C. 会意字D. 形声字答案:D2. 下列词语中,属于双音节词的是:A. 人B. 明C. 明天D. 书答案:C3. 在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昨天”属于:A. 名词B. 动词C. 形容词D. 副词答案:D4. 汉语中的“把”字句通常用来表示:A. 被动语态B. 进行体C. 完成体D. 工具性动作答案:D5. 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汉语句子?A. 他去了商店。
B. 他走去了商店。
C. 他商店去了。
D. 他去了的商店。
答案:A二、填空题1. 汉语中的“四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阴平、阳平、上声、去声2. 在汉语中,________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进行。
答案:进行体3. 汉语中的“量词”用来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答案:名词数量4.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通常由________个字组成。
答案:四5. 在汉语教学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答案:交际法语法翻译法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汉语中的“六书”造字法。
答:六书是汉字的六种基本构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象形字是直接模仿自然物体的形状来创造的字;指事字通过图形表示抽象概念;会意字是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字合并起来,表达一个新概念;形声字由一个表意的部分和一个表音的部分组成;转注是两个意义和字形相近的字可以互相解释,交换使用;假借是指借用某些字来表示另外一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2. 汉语中的“了”字有几种用法,并请举例说明。
答:“了”字在汉语中有三种基本用法:一是作为完成体标记,表示动作的完成,如“我吃了晚饭”;二是作为语气词,表示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如“天晴了”;三是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或确认,如“他是我的朋友了”。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方法。
本文将对外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二、外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外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就有人开始研究如何进行翻译。
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人关注翻译的问题。
然而,正式的翻译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开始兴起。
20世纪初,翻译理论开始从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共性和规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信、达、雅”三原则,即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信)、使译文易于理解(达)、并且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雅)。
这三个原则成为了翻译的基本准则,也为后来的翻译理论提供了基础。
20世纪中叶,翻译理论开始向更为深入的层面发展。
西方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欧内斯特·奈达、尤金·诺达等。
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翻译过程、策略和效果的理论,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诺达的“翻译顺序规则”等。
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翻译研究,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也成为了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机器翻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将人工智能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这涉及到语言处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
三、外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解释和想法。
翻译者要尽力保持原作品的风格和语气,使译文与原文一脉相承。
2. 通顺原则:译文要易于理解,不能产生歧义和误解。
翻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3. 美感原则:翻译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韵味。
翻译者要注重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译文更加优雅和流畅。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法复习要点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法总论1.涵义: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育基本原则的方法。
2.理论支柱:(一)语言学原理: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支柱。
(二)心理学原理(三)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对教育的心理学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为教育提供心理基础。
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也称为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主要通过翻译手段,最终主要培养了第二语言的读写能力。
1.代表人物:奥伦多夫2.理论基础:机械主义语言学3.教学原则和特点:(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2)语言材料的内容以能否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
(3)运用学习者母语进行课堂教学。
(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
(二)直接法:1.定义:是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2.理论基础:语言学观点: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和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结,否认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3.基本原则:(1)直接联系: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排斥母语和翻译;(2)以口语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3)模仿为主,重复练习(4)句本位原则: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而不是从单音、单词开始。
(5)用归纳法教语法:先感知,再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主动形成习惯。
(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三)听说法:1.含义: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
反复进行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法。
2.代表人物:拉多、弗里斯。
3.理论基础(1)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2)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4.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
(4)排斥或限制母语。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叶家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叶家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
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
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
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
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
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国外汉学研究试题Word版

国外汉学研究
一、美国的汉学成就
二、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模式
三、日本的汉学研究评价
四、法国的汉学研究简述
五、俄苏汉学研究简述
六、整理某一个国家的汉学家
七、介绍某个国家的汉学研究机构
八、介绍某个国家的汉语教学情况
一、填空(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的代表性著作《文明论概略》,对入学进行了最激烈最刻薄的攻击(福泽谕吉)
2.________的《小说神简》对中国古典小说表现出从仰慕到参照批判的转变(坪内逍遥)
3.________是近代中国译自日本的第一种史书,是_______所著(东洋史要、桑原骘藏)
4.________是利玛窦用中文写的第一部书
5. 把《孙子兵法》引用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______.
6. 1814年12月11日法国______正式任命_____为“汉、鞑靼、满语言文学教授”,标志作为“西方专业汉学”的诞生
7. ______的《美理哥国志略》被______全部辑入《海国图志》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 《中国总论》
2. 哈佛燕京学社
3. 文明冲突论
4. 儒莲
5. 汉学与中国学
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简述海外汉学的发展进程
2. 整理某一个国家的汉学家,挑选几位汉学家略述其成就(不能与分析题相同)
四、分析题(共1题,共30分)
1. 陈氏《王观堂先生挽词》(1927年)云:“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瀛渤内神州:伯沙博士同扬榷,海日尚书互倡酬。
东国儒英谁地主。
藤田狩野内藤虎”。
(1)指出诗文中的外国汉学家5分
(2)简述这些汉学家的研究成果25分。
翻译课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翻译课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词汇翻译(共20分,每题2分)1. 请将下列中文词汇翻译成英文:- 翻译:translation- 词典:dictionary- 语境:context-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意译:free translation2. 请将下列英文词汇翻译成中文:- Interpreter:口译员- Connotation:内涵- Equivalence:等效- Idiom:成语- Collocation:搭配二、句子翻译(共30分,每题6分)1.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He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but also a great thinker.2.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ur liv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3.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无论他们的决定是什么。
- We should respect everyone's choices, no matter what their decisions are.4. 她的微笑如同阳光一般温暖人心。
- Her smile is as warm as the sunshine.5. 这个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
-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is project lies in the good communication among team members.三、段落翻译(共30分,每题10分)1. 翻译以下段落: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远程工作,甚至享受在线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
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
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
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
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
《太平广记谚解》有两种本子:一为“觅南本”,共五卷,135篇;一为“乐善斋本”,共八卷,268篇。
7《三国演义》的最早译本满汉合璧十卷本《三译总解》和《重刊三译总解》分别刊于康熙四十年和乾隆三十九年,是朝鲜人据1650年版满文本摘译而成的满文教科书,书中以满、朝文对照的方式收有《凤仪亭吕布戏貂蝉》、《关云长千里独行》等十个故事。
8燕行录的主要作品1.金昌业《老稼斋燕行录》2.洪大容《湛轩燕行录》3.李德懋《入燕记》4.朴趾源《热河日记》5.朴齐家《燕行录》6.徐有闻《戊午燕行录》9对中国诗论的关注王士祯神韵说、“性灵”、“格调”说、梁启超“诗界革命”乐善斋本《红楼梦》:世界第一部完译本,现藏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日本1中国文献典籍在公元3世纪时已传入日本列岛。
日本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卷中《应神天皇》“文化的渡来”条《日本书纪》仁德天皇“百姓贫之,则朕贫也;百姓富之,则朕富也”。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飞鸟、奈良时代,公元604年,推古朝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3鉴真和尚:奈良朝与弟子东渡日本,其弟子在日本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
传入典籍:《摩诃止观》、《法华立义》、《法华文句》、《小止观》、《介妙门》等天台宗章疏。
日本唐招提寺。
4嵯峨天皇即位,敕令编写《凌云集》和《文化秀丽集》两部汉诗集,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5五山时代,仿中国“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为“五山”五山时代由僧侣阶层主宰文化6入宋学问僧:明庵荣西:日本禅宗祖师,归国时带回茶种及天台山之《新章疏》60卷,喝茶之风遂传入日本。
俊芿,由僧侣自觉地带回外典汉籍,特别是宋儒著作,表现了禅宗与宋儒逐渐合一的趋向。
圆尔辨圆:1235年入宋,1241年归国带回中国典籍数千卷7“汉籍和训”: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注上日本假名,从而使不懂汉文或汉文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读懂原著。
8兰溪道隆:赴日僧9 15世纪,宋学学派形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歧阳方秀为代表的京师朱子派,以桂庵玄树为代表的萨南学派,以南村梅轩为代表的海南学派和以清原业忠、一条兼良为代表的博士公卿派。
17世纪初,江户幕府将宋学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
10五山汉文学指日本禅宗僧侣的汉文学欣赏与创作,其中以汉诗创作为主。
五山汉文学作者大体可分为“本土派”和“游学派”两类。
本土派:在日本本土通读中国典籍文献,研习汉诗汉文,深谙汉诗文写作三昧者。
如虎关师炼、义堂周信游学派:赴中国求学求法,云游中国山川大刹,结识高僧名士,都有成绩斐然可采者。
如中岩月圆、绝海中津。
11藤原惺窝:朱子学派的创始人,佛教徒,京都相国寺的禅僧。
林罗山:其以忠为本,忠为孝先的伦理观,成了日本中世纪武家精神的理论支柱,推动了武士道的发展。
荻生徂徕,主张“汉文直读法”,并组建“译社”(古代日本人研究中国语文与中日对译的第一个学术团体)12“古今三谈”:《古今奇谈英草纸》、《古今奇谈繁野话》、《古今奇谈莠句册》。
“13上田秋成,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月物语》。
在中国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以及日本谈鬼说怪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菊花之约》:《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喻世明言》)•《荒宅》:《爱卿传》(《剪灯新话》)•《蛇性之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14曲亭马琴与明清小说评论欧洲1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1.赛里斯、赛里加系统2.秦、秦尼系统2斯脱拉波是第一个真实记载中国事情的西方人。
3马可·波罗时期,从而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高潮,促使这一高潮到来的有两件事情:成吉思汗的西征、罗马教廷发动的十字军东征。
4传教士1.柏朗嘉宾,以《蒙古史》或《柏朗嘉宾蒙古行记》流传至今,是欧洲人最早记述蒙古人情况的一部著作。
2.鲁布鲁克3.约翰·孟高维诺5旅行家1.拉施特,用波斯文写成史学巨著《史记汇编》,详细记载了蒙古的兴盛及伊尔汗国的业绩,并有专章介绍中国。
2.伊宾·白图泰,口述《游记》,书中论及中国瓷器、礼俗、钱币等,尤其对中国高超的技巧表示了惊叹。
3.马可·波罗张星烺译玉尔及考狄刊本《马哥孛罗游记》、冯承钧译沙海昂注刊本《马可波罗游行纪》其中冯承钧译本为通行的译本。
4.奥德里克,书中对杭州的描写十分细致具体,妇女缠小脚、富贵人家喜留长指甲等。
5.尼哥罗康悌,口述记录《东方诸国历游记》有专节记录中国情况。
6用当时欧洲流行的法兰西文字将其口述记录下来,名为《世界奇异书》,为《马可·波罗游记》的最初本。
7《明心宝鉴》:是现存最早一本被译为欧洲语言的中国文献。
8西方传教士中的汉学先驱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是一部欧洲人撰写的、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的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
曾德昭,完成《中国通史》,葡汉及汉葡字典《字考》卫匡国,《鞑靼战纪》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新地图志》“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柏应理,《西文四书直解》(《中国哲学家孔子》):一部欧洲人大规模介绍中国儒家学说的重要汉学著作9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马若瑟,其《赵氏孤儿》法译本(附于杜赫尔德《中华帝国全志》得以问世)成为伏尔泰戏剧《中国孤儿》的蓝本。
宋君荣“18世纪最伟大的汉学家”、“耶稣会中最博学者”钱德明,对中国古史进行许多文化学意义上的考证,并以裁判者的口气否定了中国文化起于埃及说而独树一帜。
冯秉正《中国通史》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史料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被誉为在欧洲刊出的“中国通史”的“楷模”。
10重视中国纯文学金尼阁用拉丁文翻译《诗经》中的一些诗歌;马若瑟翻译了《天作》、《皇矣》、《抑》等八首;白晋《诗经研究稿本》;马若瑟《经传议论》;韩国英为《诗经》译作撰写的长篇介绍等。
马若瑟:元曲《赵氏孤儿》(节译本)伏尔泰:通过《赵氏孤儿》的内容来了解中国并“为我所用”,阐明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译本撰写戏剧《中国孤儿》阿尔更斯侯爵《中国人信札》(1739)以“三一律”的艺术规则衡量中国古典戏曲。
11欧洲汉学“三大名著”.《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丛刊》12意大利传教士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中提到中国语言,法国汉学家韩伯师认为他是西方“第一个介绍中国语言和文献的人”13拉施特《史集》,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而不是“标音”文字,还指出中国有许多方言,可写出来却是一样,不要翻译等。
14 1.用罗马字注汉字(1)郭居静、利玛窦“词汇表”(也译成“词典”):“西方研究中国音韵学的第一部著作”(2)利玛窦、罗明坚《葡汉辞典》:“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后世一切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
2.编写词书《华语韵编》,欧洲人编写的第一部中外合璧字典3.编写语法书万济国《官话技术》,西班牙文,是一部用拉丁语法结构为模式来分析汉语语法的书。
马若瑟《中国语言志略》该书打破了法国和拉丁语语法的框架,力求用汉语本身的特征来分析汉语语法,在当时尚属首创15 1814年,法兰西学院首次开设汉语课,并聘当时只有27岁的雷慕莎任教授。
18世纪,俄国出现学院式和僧侣式相混合的汉学研究。
1818年科学院成立亚洲博物馆,是俄国第一个集关于东方问题的实物、图书和学术研究工作于一体的专业机构。
1854年10月,俄国政府颁发了关于成立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指令,有瓦西里耶夫任系主任。
该系的成立标志着俄国学院派和僧侣派汉学研究并存局面的结束,真正走上了专业化道路,进入了以学院为主的汉学研究新阶段。
16 1848年,传教士卫三畏发表《中国总论》(二卷本),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进行“综合的研究”,该著作标志着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美国东方学会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有组织的中国学研究的开始。
17雷慕莎:“首先使汉学成为专门学科”的学者。
翻译小说《玉娇梨》翻译并注释《法显传》儒莲: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对中国俗文学情有独钟:翻译元杂剧《灰阑记》、《西厢记》、《赵氏孤儿》译介“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白蛇精记》、《平山冷燕》德韦理亚,著有《中国与安南——越南关系史》曾获1888年儒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