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
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
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
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
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
在半个世纪之前,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
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先生的古诗研究

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先生的古诗研究傅汉思是美国汉学界一位重要的学者,他是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专家,尤其研究古代诗歌文学方面的专家。
他曾在古诗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超越了常规学术研究,使他成为当今世界汉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
一、傅汉思先生对古诗研究的贡献傅汉思先生对古诗研究的贡献是丰富多彩的,首先,他深入研究了汉代古诗文学,系统总结了汉代古诗发展历史,论述了古代诗歌文学的各种类型,由此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古诗研究学术框架。
其次,他对中国古诗的各个型态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对诗歌的最初理论模式也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为当今古诗研究奠定了严谨的学术基础。
第三,傅汉思先生还把古代诗歌的特殊文学形式,如诗词的格律、韵脚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的研究,都纳入他的学术研究中,他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当代古诗研究的进步。
二、傅汉思先生研究古诗的方法傅汉思先生在研究古诗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文学史体系法”、“文学比较法”、“比较文学分析法”、“文学历史性研究”等。
其中,他把古诗研究置于历史体系之中,从古诗的历史发展角度和历史变迁的角度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引进比较文学分析法,即从文学形态、语言现象、文本内容到文学理论等多个维度,把多个文本放在一起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性质和文学价值。
三、傅汉思先生研究古诗的成果傅汉思先生的古诗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他的学术著作《汉诗史稿》被广泛接受,被誉为汉诗史研究的里程碑。
同时,他还发表了许多论文,内容涉及汉诗的历史发展、文学比较、格律体系等各方面,为当今汉诗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傅汉思先生在古诗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来研究古诗,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当代古诗研究的重要代表。
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汉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世界汉学发展和汉诗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影响力极大的海外汉学著作

影响力极大的海外汉学著作【海外汉学著作对中国影响力】导语:海外汉学著作既是研究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源,也是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三部影响力极大的海外汉学著作,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一、《水浒传》:古典名著中的浩荡力量《水浒传》是元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
虽然它的创作时间距今已有几百年,但仍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力。
不仅对中国的文学、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浒传》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展现了善恶并存的复杂特征,这种塑造方式对于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中描绘的浩荡的英雄主义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水浒传》塑造了许多突出的人物形象,如李逵、宋江等,这些形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代表。
这些角色的形象、故事和言行也通过海外汉学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水浒传》作为一部影响力极大的海外汉学著作,不仅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红楼梦》:经典故事中的人性与命运《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这部著作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封建礼教以及玉人文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影响。
通过描述贵族家庭内的生活和人物关系,这部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过去的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
《红楼梦》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命运的无常。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展现了人们的欲望、矛盾和纠结。
这种描绘方式使得《红楼梦》超越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和命运的文学杰作。
《红楼梦》作为一部影响力极大的海外汉学著作,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三、《活着》:现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苦难和希望。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以卜寿珊为中心

二、英文专著
一、中文专著
三、学术论文
作者介绍
这是《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以卜寿珊为中心》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以卜寿珊为中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以卜寿珊为中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 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二、研究缘由
三、国内外研 究综述
01
一、基本问 题
02
二、北宋: 理论奠基
03
三、金和南 宋:南北文 人
04
四、元代: 主导性艺术 风格
06
六、结论部 分
05
五、明代: 艺术史开端
一、“六线索”
二、“一基础”
二、“古意”与 “古典”:关于审
美
一、诗与画:关于 绘画地位
三、“士人意气”: 关于鉴赏
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以 卜寿珊为中心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专著
画
中国
意气
总结
英文
中国
研究
成果 画
三士人
中文
内容摘要
自二十世纪初,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研究开始兴起。二战后,西方由猎奇、收集进入以艺术理论为主研究的阶 段,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作为汉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出版了众多的相关成果。卜寿珊作 为该社的重要成员,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释,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成为该社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本课题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对卜寿珊文人画理论阐述中的基本观点、研究角度和方法进行总结,并探 讨其得失,冀希拓宽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
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 1877 年前) 、中期( 1877 ~1928年) 、后期( 1929 年后) 。
就近20 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 世纪前半期以及20 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一、历史分期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1963 年,全美国仅有33 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 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 人之多。
19 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建立) 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 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 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
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以语言学为例引言“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1。
意大利汉学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Mac Polo,1254-1324 )和他的《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游记》)。
但同时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又历经曲折和困境,从十八世纪过后知道而是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恢复。
本文拟从意大利汉学的中语言研究为例,系统梳理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历程。
前汉学阶段(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从十字军东征运动到大航海开启前之间的四百年,是意大利前汉学阶段,国内张西平先生把这一时期的汉学称为称为“游记汉学”2。
原因欧洲从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运动到1272年最后一个十字军东征,大量的欧洲骑士和平民涉过地中海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人通过遥远的“传说”,对中国建立一个梦幻的遥想,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朦胧的印象。
随后的十三世纪从1206年至1405年蒙古帝国统治亚洲一百年,建立以一个横跨中国、波斯和中亚的帝国。
正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蒙古人充满了恐惧,这迫使他们要派人去了解蒙古可汗的军事动向和政治意图。
以后陆续有好几拨欧洲罗马教廷的使者穿过中亚到达蒙古帝国的首都。
同时蒙古帝国的建立也方便了意大利早期商人和探险家们的热情,他们常常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横穿亚欧大陆。
早期的宗教使者和探险家兼商人称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神父约翰。
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经长途跋涉到达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刺和林(Kara korum_),并参加了贵由(Guiyuk)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宗教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昂。
回国后撰写了《蒙古史》。
意大利人,方济会传教士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rcorvino,1247-1328)意大利人鄂多立克(Odoe=icus de Dortu Naonis)是方济会游僧,以浪迹天涯为己任、云游四方。
国外汉学研究 英文

国外汉学研究英文Overseas Sinology ResearchSinology, also known as Chinese Studies, refers to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that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language,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other aspects related to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Sinology research among scholars in various countrie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umerou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programs abroad.One prominent overseas Sinology research institution is the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Harvard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55, the Fairbank Center is dedicated to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advancing knowledge on China. Its faculty and researchers conduct studies on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Chinese politics, economy, history, literature, and art. Through its various programs, conferences, and publications, the Fairbank Center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field of Sinology and fosters a global academic community focused on Chinese studies.Another renowned institution is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United Kingdom. Established in 1982,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specializ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sia,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China. Scholars at the institute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Their research not only sheds light on China'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inwhich they emerged.In Germany,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at Heidelberg University is a leading center for Sinology research. The institute offers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programs, allowing students to delve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 studies, including languag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society. The faculty at the institute conducts research on topics such as Chinese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politics, contributing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ast and present.When it comes to Sinology research in East Asia, Japan stands out as a prominent hub.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commonly known as Nichibunken, is a renowned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ety. While its primary focus is on Japan, Nichibunken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with Chin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Its scholars engage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Japan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roughout history.In addition to these institutional centers, numerous scholars worldwide are engaged in independent Sinology research projects. They delve into diverse areas of Chinese studies, including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and more. These scholars contribute to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In conclusion, overseas Sinology research has gained significantmomentum in recent years, with institutions and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actively contributing to this field. Through thei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publications, and academic programs, they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history, culture, language, and society. This ongoing research helps bridge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promotes academic exchange and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2、科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音韵学基本上只能区分音类,不能构拟古音。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地构拟了《广韵》音。
他的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2003)和学说在全世界影响很大,现代国内外许多有成就的音韵学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先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修订工作。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用俄国民俗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方法论还是观点方面,都令中国学者耳目一新。
3、有语言优势。
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谁如果只知道一种语言,他对语言就一无所知。
”重要的汉学家大都精通三种以上语言(母语、汉语、其他语种)。
《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刊登了梅维恒、梅祖麟《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大象出版社,2007),如果不懂梵文,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论文。
从事汉藏语系研究也需要精通多种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年轻一代的学者有点土。
外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拿汉语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
汉学家研究汉语语法范畴的很多。
4、研究兴趣、角度不同于中国学术。
尽二十年来,城市历史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中十分热门。
德国叶乃度《中国古代的猪》(《国际汉学》第十四辑,大象出版社,2006。
)中国人可能会写龙、凤等,但不大可能写猪。
就汉语语法来说,外国学者热衷于研究语法范畴。
5、国外汉语研究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拓展课。
汉藏语系、汉译佛经最初都是汉学开拓的领域。
陈国:《水浒传》的“庄”——中国土地所有制历史的起因。
参考文献:汪利平《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介绍》,《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大象出版社,2007。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张广达2004-09-12 22:23:42 阅读1627 次刊《学林春秋》三编,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9-76页,摘自欧亚学研究网站为了弘通我国的史学,我觉得中国学者应该学习智顗、玄奘,留心西儒学案,措意于西方史学的成果。
具体说来:1.西方学者拥有研究古代、中古死亡语言文字的优势,他们整理新疆出土的胡语文献的成绩值得我们注意。
2.今天东亚语言、文化学系遍及欧、美、日本的高等学府,主要的图书馆藏有相当完备的汉文文献,教习、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所在多有,其学位论文、期刊论文、通史、专著,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宗教、金石、形象艺术往往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值得参考。
3.西方从希腊以来就有注意logos的好传统,今天,各种话语(discources)更是不胜枚举,诸如枢轴时代、崩坏与突破、转变与延续、传统中的变迁、核心与边缘等等层出不穷。
我们无须追赶这些时髦,但通过阅读韦伯(M. Weber)、施坚雅(G. W. Skinner)等人的著作也会感受到,了解这些工具性观念,或有助于我们阐释历史。
我个人的感受是,只有在我们对西方学者所用的术语有所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够对对话做出自己的参预。
例如,社会学家埃特兹奥尼(A.Etzioni)分析社会结构时指出,社会结构有强制、利诱、正名三功能,这一理论广泛渗入到美国研究唐史的H.J.Wechsler,R.M.Somers,R.W.L.Guisso 和研究中国史的M.K.Whyte等人的著作之中。
对研究唐史的中国学者来说,很容易对埃特兹奥尼的社会结构功能论作出补充,翻阅一下《唐律疏议》,可以用具体例证补充社会结构除了以上三种功能之外,还有强化等级层次的功能。
三、汉学(中国学)研究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暨南大学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从1985年起在硕士学位中设立了“国际中国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是严绍璗。
1994年开始,在博士学位中设立了“国际中国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是严绍璗。
国学网有海外汉学(Sinology Abroad)栏目(点首页右下角“专题栏目”)。
四、汉学刊物《国际汉学》《法国汉学》《世界汉学》《汉学研究》《清华汉学研究》《中国学研究》台湾《汉学研究通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办的一份学术季刊)《汉语学习》(延边大学主办的双月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专题)《语言文字应用》最早的国际汉学杂志T’oung pao(《通报》)《通报》的创刊者有两位,一位是法国巴黎东方现代语言专科学校和政治学自由学院的亨利·考狄(Henri Cordier, 1849-1925)教授,一位是荷兰莱敦大学的首任中文教授薛力赫(又名施古德)(Gustave Schlegel, 1840—1930)。
考狄和薛力赫在1889年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东方学者代表大会期间,决定创设一份致力于东亚研究的学术刊物。
同时与会的荷兰莱敦的布里尔(E. J. Brill)出版社的两位经理和二位教授讨论了创刊的计划,双方一拍即合,很快,《通报》创刊号便由布里尔出版社于1890年正式出版了。
美国《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EditorWilliam S-Y. Wang王士元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五、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机构国家汉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总部)在前不久举行的孔子学院大会上,孔子学院总部宣布,自从2004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挂牌开张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全球已经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282所孔子学院,平均每年56所,差不多每6天世界上就会多一所孔子学院。
截止2010年10月底,在全球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官派“传教士”2010-02-22 07:38:55来源: 时代周报(广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
瑞典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遍布全球88个国家。
作者:王丽榕王英辉“当时我对孔子学院一无所知,心想既然Emory大学有中文系,为什么还要办孔子学院?”2010年2月初,电话里传来了李长生来自美国的遥远的声音。
此时,身为亚特兰大Emory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他,正在回忆加入孔子学院并被派到美国任教的过程。
2008年8月,已过不惑之年的李长生听从系领导安排,赴美工作。
此前,他是南京大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那时李长生所不了解的孔子学院,是一所在全球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由国家汉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承办,总部在北京。
孔子学院与国家汉办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今年1月,孔子学院深陷争议漩涡,导火索是网络孔子学院高达300万元的招标项目,被网友称为“史上最贵的网站”。
争议的焦点是,孔子学院能否有效推广中国文化等。
“孔子沙龙”争论的硝烟没有弥漫到李长生那里。
在亚特兰大,他正风风火火地开展工作。
他发现Emory中文系跟孔子学院并不是一回事。
前者让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中文,跟国内的英语系差不多。
而孔子学院的中文班,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就像兴趣班和继续教育班,甚至还要帮助当地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孔子课堂。
培训本土中文教师,也是他们的工作。
文化活动则是必须的。
最让李长生激动的是去年中秋节的茶话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美国学生表演嫦娥奔月,嫦娥、后羿、吴刚都不是黄皮肤和黑眼睛。
“用美国人的思维演绎中国神话,是文化交流与碰撞。
”李长生说。
当然,他还组织文化角、中国文化讲座和武术表演。
“我们现在推广中国文化还处于传教士阶段,层次浅,30年后或者会是学院派。
你去看看德州大学达拉斯分院的孔子学院,他们是模范啊!”他感慨。
在达拉斯分院,孔子学院已经举办了11次“独一无二”的“孔子沙龙”活动,该学院中方院长刘瑄传不无自豪地表示,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日下午,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师生们会齐聚一堂,阅读儒家经典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孔子沙龙”每次20人左右,但最近一次竟有50人参加,不少还是社区居民。
“这是一个更深层的文化活动了,可说是价值观的直接输出。
”刘瑄传说。
全球大扩张2004年孔子学院诞生,始于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这不单是一个文化机构的初衷,而是一个崛起大国的渴望。
很多孔子学院的挂牌,都有国家级领导人的身影。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孔子学院的投入也飞涨:2005年为5000万元,2009年据介绍已高达28亿元。
相应的,截至2009年底,国家汉办已在世界上8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
而2005年汉办的计划只是:到2010年在全球建100所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