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第四讲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课程简介内容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课程简介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itle: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1. Introduction。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汉学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

语言文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汉学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杨梅(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31)摘要:本文梳理了“海外汉学研究”课程教学资源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为该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构想。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海外汉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引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
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专业课程,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因种种原因缺乏合适的专业教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海外汉学研究”课程即是其中之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海外汉学研究”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授自古代起至二十一世纪初海外汉学研究的概况,着重介代性的汉学中国研究尤其是汉语、中国;的主要研究成,学生的,其了解国外汉学领域取得的成与现,学生的专业,强国际实#要学生学习,国外汉学研究概,国外汉学研究重要学者的代性,能海外汉学的中国研究,强自心,学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于适合的专业教教师和学生研,该课程的教学教学较、教学较、学生与性不强#于况,现的教学,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成课程的#因,该课程一个的教学不是高教学的要,是实现教学,一课学习,学习的要#2.“海外汉学研究”教学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海外汉学研究”教学资源现状自来,汉学百余年的历史。
海外汉学述宏富,内容,包括与中国相的政治、经济、社历史、哲学宗教、语言字、学艺术、天地理、工艺科技等各内容。
汉学研究历史并不长,第一部海外汉学史研究专著《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的出版昙花一现,海外汉学研究真正陆开展起来,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李学勤、任继愈、张西平、阎纯德、刘梦溪、任援、严盪、耿昇先生的推下,数本汉学杂志得创刊,海外汉学得译介,汉学研究成不断涌现叫总体而言,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海外汉学的注主要集中,下两个方面:一是译介各国汉学家的学术著作,如刘东先生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自1988年始出版发行海外中国研究学术名,迄今译介了200余种,其他系列丛书如中华书局“海外汉学丛书系列”、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上海古出版社“海外汉学书”、出版社“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山西人民出版社“近代海外汉学名刊”、西学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书系”,夕卜,海外汉学名不出版社的专业书系书译介出版,海古出版社"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社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等。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
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
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
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
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
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
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科学知识。
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
海外汉学研究第四讲

第四讲
美国的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之根源——侨居地汉学
美国的汉学研究在起始阶段与英国极为相似:
其主要力量均为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等侨 居地汉学家; 这些被称为“业余汉学家”的美国人虽然有 局限,但他们的工作在美国汉学史上具有拓 荒之功,是美国汉学的根源; 代表人物:卫三畏、明恩溥、马士、傅兰雅、 丁韪良、卢公明等。
卫三畏(S. W. Williams)
Arthur Henderson Smith(明恩博,1845-1932)
《中国人的素质》目录
第一章 面子要紧 第二章 省吃俭用 第三章 辛勤劳作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天性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柔顺固执 第十章 心智混乱 第十一章 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 轻蔑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活力 第十七章 遇事忍耐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行当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 共担责任与尊重律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言而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需要
马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
费正清
二战后,西方汉学迅
速发展,尤其是美国 在费正清的带动下, 形成了所谓的 Chinese Studies,中 国学研究更注重利用 政治学、经济学等学 科的理论来研究当代 中国,与欧洲的传统 汉学有所不同。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海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外汉学研究课程编码学分:1.5总学时:30开设学期: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一、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本课程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古代起至20世纪国外汉学研究的概况,着重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汉学研究尤其是汉语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国外在汉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现状,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外汉学研究的概貌,熟悉国外汉语研究的重要学者的代表性著作,并能从中得到借鉴。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2学时)1、何谓“汉学”2、国外汉学研究的历史3、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二)国外汉学研究的酝酿时期(6学时)(古代——18世纪末)1、概述2、神话、传说阶段3、真实记载阶段4、全面了解阶段5、职业研究阶段(三)国外汉学研究的确立时期(10学时)(19世纪——20世纪初)1、概述2、法国的汉学研究3、英国的汉学研究4、德国的汉学研究5、俄国的汉学研究6、美国的汉学研究7、日本的汉学研究8、朝鲜的汉学研究9、东南亚国家的汉学研究(四)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时期(12学时)(20世纪20年代以来)1、概述2、赵元任(美国)及其《中国话的文法》3、李约瑟(英国)及其《中国科技史》4、高本汉(瑞典)及其《中国音韵学》5、龙果夫(苏联)及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6、太田辰夫(日本)及其《中国语历史文法》7、李讷、汤普森(美国)及其《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本课程一学期内授完,期末安排一次考查,成绩以考查为准。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如下: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对外汉语国外汉学研究 (4)

友好 姊妹 学校协 议 的 第一 人 , 是 中国大 学设 韩 国学系 的第 一人 , 是 在 中国组 建第 一个 中韩
经济 文 化交流 协 会的创 始 人 , 第一 、 第一 … …次 序是 无 关紧 要 的 , 重 要 的是像 金老 师那 样 , 有 着一 股对 “第 二故 乡 ” 的热 情 、 亲情 和友 情 。 在 许多 场合 , “师 者 ”金俊烨 称 冯玉 忠教授 为 “我多 年 的好朋 友 ” 。 金老 先生 几乎 每次访 问 中 国 , 都要 访 问辽 宁大 学 , 会 见这 位 同他 一样 有着 超 众 品格 、 超 人学 识 、超前 见识 的 “学 生 ” 。 “学 生 ”多次访 韩 。 总也忘 不 了找机 会 向 “老 师 ”汇 报辽 宁大 学韩 国学 系和 研究 中心 的发 展情 况 , 汇 报 自己的工作 和 思想状 况 ,汇 报 对韩 国的 新看法 等 。 这 种特 殊 的 “师 生 ” 关 系 , 是 中韩两 国人 民睦邻 友好 的 一个 缩影 , 是推 动两 国经 济文 化交 流与发 展 的 “纽 带 ”。
命 与建设 的 基本 问题 》 等专 著 , 发 表 《市场 经济 五大 功 能 》 等论 文
余篇 ,
多万 字 。
冯玉 忠教 授也 是 在 “一穷 二 白 ” 的情况 下 , 创 立 了韩 国学 系和韩 国研 究 中心 , 开展 对韩 国 的全 方位 研 究和 培养 高级 人 才 。 同样 的学 者 , 同样 的社 会 名流 , 为他 们建 立师 生友 谊提 供 了有 力 的交 流条 件 。
冯玉 忠教 授关 于韩 国学 系和 研 究中心 的筹 建汇 报后 , 金老 先 生不顾 年迈 体劳 , 和韩 国企业 家 金灿 斗 、南 在佑 先 生一道 , 带 着 冯玉 忠教授 亲 赴 国际 交 流财 团 , 把 辽 宁大学 的校 长 引荐 给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
美国汉学之根源——侨居地汉学
美国的汉学研究在起始阶段与英国极为相似: 其主要力量均为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等侨 居地汉学家;
这些被称为“业余汉学家”的美国人虽然有 局限,但他们的工作在美国汉学史上具有拓 荒之功,是美国汉学的根源;
代表人物:卫三畏、明恩溥、马士、傅兰雅、 丁韪良、卢公明等。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活力 第十七章 遇事忍耐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行当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 共担责任与尊重律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言而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需要
中国,与欧洲的传统 汉学有所不同。
可编辑ppt
14Βιβλιοθήκη 可编辑ppt2卫三畏(S. W. Williams)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可编辑ppt
7
Arthur Henderson Smith(明恩博,1845-1932)
可编辑ppt
8
可编辑ppt
9
《中国人的素质》目录
第一章 面子要紧 第二章 省吃俭用 第三章 辛勤劳作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天性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柔顺固执 第十章 心智混乱 第十一章 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 轻蔑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可编辑ppt
10
马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
可编辑ppt
11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13
费正清
二战后,西方汉学迅 速发展,尤其是美国
在费正清的带动下,
形成了所谓的 Chinese Studies,中 国学研究更注重利用
政治学、经济学等学
科的理论来研究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