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汉学中心)考博招生介绍—考试内容—考试指南

育明考博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68-6978 QQ:493371626 QQ:2890064351 2015北京外国语大学考博QQ 交流群105619820 英语群335488903 专业课群157460416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汉学中心)方向考博分析一、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汉学中心)研究领域—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学习年限:我校博士研究生均须全日制脱产学习。
有工作单位的考生,读博期间可与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但在培养期内必须全日制脱产学习。
我校不招收业余制博士生班。
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 4 年(允许 3 年毕业),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 3 年。
学习年限之外属于延期阶段,定向博士生不超过 6 年,非定向博士生不超过5 年。
学费与奖助学金:2014 年全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 我校的研究生学费标准及奖助学金体系正在制定中,确定后将在研究生院、学生处网站上公布。
学科研究 研究领域 指导教师 招生考试科目育明考博2014届学员成绩喜报 英语各类课程学员数873人 专业课各类课程学员239人 专业课教学测评中学员零差评 英语一对一全程32名学员全部过线 第七期考博英语集训营四个班97名学员90人过线专业名称 方向 人数外国语 专业科目一 专业科目二张西平 1-20502Z1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 究国 际中 国文化研究(019汉学中心)海外汉学柳若梅 1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语、日语任选一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理论海外汉学研究二、导师介绍:张西平:中共党员,教授。
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北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百科名片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自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5年共招收培养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生65名。
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2008年6月,北外已授予博士学位226人,硕士学位2914人。
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1497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拔尖人才,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家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担任了部级领导职务(如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原财政部副部长,现任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金立群等),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外交事业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编辑本段学院概况北京外国语大学是首批进入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其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延安抗大三分校,距今已有67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开设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
经过几十年的创业与奋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一流外语人才及以外语为优势的复合型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的国际知名外国语大学。
编辑本段专业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已形成了以文学和语言学为主导、辅以经贸、新闻、外交、法律的学科格局。
其中文学和语言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传统优势的两大特色学科,目前学校开设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葡萄牙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泰国语、印尼语、马来语、僧伽罗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印地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挪威语、冰岛语、丹麦语、希腊语、菲律宾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和马耳他语等共计49种外国语课程,其中15种语言是国家唯一学科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开设的专业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本学科设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学习年限为3年。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在高校、科研院所、报社出版社等单位教学、科研、编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还应具有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和从事比较文学、海外中国学和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中心鼓励研究生学习期间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如发表学术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参与中心的科研工作,除了按学校规定进行奖励之外,还将学生取得的成果纳入奖学金评定的范围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优先考虑范围。
一、三个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1、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
本方向以事实联系为基础,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探讨中外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
本方向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2、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全面研究域外汉学发展的历史、人物和著作,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历史与特点,使学生从历史学角度掌握世界主要国家汉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特点。
同时,本方向关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法、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掌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规律与方法,在中外互动之中研究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发展。
本方向让学生对域外汉学的整个发展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从事国别汉学的个案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鉴,对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总体有所把握,为在跨文化背景下展开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打下基础。
3、跨文化翻译史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西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都体现为翻译史研究,不论是中国早期的佛经翻译文学,还是古希腊、罗马对异域文学的翻译,都展现出了跨文化翻译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
l 3 4・
第 2期
鲁健骥 : 对外汉语 教学史研究 中值得关 注的几个 问题
汇 聚成 了一 条颇 具声 势 的长 流 。在 回顾这 近 三十 年 的研 究 历 程 的时 候 , 我 们 感觉 我们 已经 打下 了
比较 坚 实 的基础 , 我们 对 学科 史研 究 的前 景 , 充 满 信心 。 最 近几 年 , 本 人一 直尽 力 跟踪 对外 汉语 教 学史 研究 的状 况 , 感 到现在 已经有 条件 对这一 领域 的
第三 、 关 于对 外汉语 教 学史 的分 期 。
第 四、 关 于对 外汉语 教 学界 有代 表性 的人 物 和学 术 成果 的人 史 问题 。 最后 , 我愿 意 就我们 还 有 哪些工 作 可 以做 给大家 提供 一些 线 索 。 第 一个 问题 , 牵 涉 到对 “ 对外 汉语 教 学 ” 的界 定 , 这 当然 跟对 外 汉语 教 学史 的研 究直 接 相关 , 但 广 义地 说 , 又不 完全 是学 科 史研究 的问题 。 我 们说 的“ 对外 汉语 教 学 ” , 一般 的解 释是 “ 对 外 国人 的汉 语教 学 ” , 但从 学科 史 的研 究来 说 , 不
较晚 , 至今不 足 三 十 年 。原 因 是 ,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被 作 为 一 个 学科 得 到 确 立 的 时 间不 长 。如 果 从
1 9 7 8年 的语 言规 划会 开始算 起 , 也 不过 四十 几年 。 对 外汉语 教 学史 的研究 , 经历 了一个 从零 散到 系统 、 规 模 从小 到 大 、 从个 别 人 的关 注 到有 组 织 有 规划 的研究 的过 程 。三十几 年来 , 对外 汉语 教学 史研 究 取得 了长 足 的进 展 , 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复试-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55 55 200
350
英语同传
55 55 216 (单科 108)
俄英汉同传
法英汉同传
高翻学院
德英汉同传
55 55 223
350
西英汉同传
韩英汉同传
MTI 英语口译
55 55 199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29
汉语言文字学
253
55 55
350
中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
单科 8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五、交费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于 4 月 6 日上午资格审查时现场缴纳复试费 100 元。 六、调剂相关事宜 (一)接收调剂: 需要校内调剂的专业见下表(除此之外各院系、专业、方向均不得接收调剂考生),考生 自愿申报,由研招办考生进行资格审查,商相关院系后确定复试资格。符合我校复试及调剂 政策的考生,每人只有一次复试机会;校内申请调剂考生从本通知后附件下载调剂申请表, 北外考研复试本人填写并签字后于 3 月 28 日前交至研招办。外校申请调剂考生须在规定时 间内在“中国研招网调剂平台”上向我校提交调剂申请。 类别可接受调剂的专业/方向可申请考生院校、专业/方向缺额申请调剂资格 校内调剂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第一志愿报考北外外语类、中文类 专业考生 5 达到本人第一志愿专业国家分数线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外高翻学院:英汉同传方向(专业单科 ≥100 分); 北外英语学院:翻译学专业(专业单科≥100 分)1 汉语言文字学(中文学院)北外中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4 达到本人第一志愿 专业国家分数线、并达到北外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范围者(即复试范围中已包含可调剂考 生,有调剂意愿者需填写申请表) 英语口译(高翻学院翻译硕士)北外高翻学院:英汉同传方向校内外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 生 3 达到本人第一志愿专业所在学科国家分数线 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商学院)校外管理学、经济学考生,原则上统考外语成绩≥6010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校外政治学专业考生 4 国际政治、中外政治制度 (国际关系学院)2 ★注:校外申请调剂考生,本科毕业学校原则上须为“985”、“211”高校,并符合相关 专业要求。 (二)向校外调剂: 1、我校考生如不符合北外的校内调剂政策,需要向外校调剂,请自行上中国研招网调 剂平台,查阅外校调剂信息、发送调剂申请,该申请中会包含考生所有基本信息及初试成绩, 且已经过教育部审核,北外考研复试为真实有效信息,我办不为考生推荐调剂学校、不向考 生出具书面成绩单。 2、我办原则上不向外校寄发考生初试试卷。如有特殊需要,我办在收到考生本人签字 的书面调剂申请和接收单位的调剂接收公函后,由我校将考生初试试卷(自命题科目)统一转 寄至接收单位;每所高校只寄发一次(如××大学录取我校 20 名调剂考生,我校待××大学发 来的调剂公函齐全后,一次性整体寄发)。书面申请和外校调剂录取接收公函必须为原件, 电子邮件、传真件、复印件均不予受理。
北外官网:北外考研招生简章 研参考书考研难度分析 考研出题趋势 考研重点笔记 北外学费学制 考研经验贴

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0503新闻传播学050301新闻学(10)国际新闻10①101政治②外国语(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243法语、244德语、246西班牙语,选一)③614国际新闻实务(注(1))④811英语能力测试(写作)(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注(1)主要用英语答题,重在考核专业英语:含中英新闻写作、编译、评论。
含自费5名050302传播学(11)国际传播10①101政治②外国语(201英、202俄、203日、243法、244德、246西班牙语,选一)③615国际传播实务(注(2))④817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注(3))注(2)主要用英语答题,重在考核专业英语:含中英新闻写作、编译、传播问题分析。
注(3)用中文答题:含新闻传播理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社会科学综合知识。
含自费3名0503新闻传播学050302传播学(82)中国传统戏剧对外传播025艺术研究院3①101政治②外国语(201英、202俄、203日、243法、244德、246西班牙语,选一)③616中外戏剧文化④817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202俄语语言文学(12)现代俄语002俄语学院15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21俄语基础④821俄语综合知识含自费3名(13)俄罗斯文学(14)俄罗斯社会与文化(15)区域学(上海合作组织大学)0551翻译硕士055103翻译硕士(俄语笔译)(16)俄语笔译11①101政治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8俄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自费11名055104翻译硕士(俄语口译)(17)俄语口译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203法语语言文学(18)法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003法语系13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31法语基础④831法语综合知识(包括:语言学基础知识、18-20世纪法国文学、法国第五共和政治及法国与欧盟时政、汉法互译)(19)法国文学(20)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21)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0551翻译硕士055107翻译硕士(法语笔译)(22)法语笔译11①101政治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60法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自费11名055108翻译硕士(法语口译)(23)法语口译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204德语语言文学(24)德语语言学004德语系4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41德语基础④841德语专业综合(考查阅读、分析和书面表达能力)(25)德语教学法3(26)德语文学004德语系、018外国文学所8本方向2-4人为外国文学所研究生,重点研究德语文论与文化学。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
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
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
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
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
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
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科学知识。
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
十余年来,中心以沟通中外文化为己任,整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整体学术力量,在继承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的历史使命,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间的传播和影响,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观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梳理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人物和各种译本,研究各国汉学(中国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并通过对各国重要的汉学家、汉学名著的翻译和研究,勾勒出世界主要国家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史,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揭示世界各国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的机制,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轨迹和路径。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从创建到发展至今,始终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一直是学校大力建设的科研单位和重点学科。
1996年以来,在陈乃芳校长的支持下,汉学中心得以建立。
陈校长主动约谈张西平教授,了解汉学中心的情况,并决定每年向中心拨付定额活动费用,使得中心最初的工作得以展开。
2005年郝平教授调任北外校长,他的到来使汉学中心发生了质的飞跃。
郝平校长第一次到中心调研,看到中心出版的一批高质量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和西方汉学史书籍,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郝平校长的关怀和指导下,汉学中心有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第一,学校拨付专款支持汉学中心的学术发展和出版事业;第二,中心工作得以一般的学术研究层面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层面。
陈雨露校长、韩震校长先后上任后,均到汉学中心视察,参观中心的办公、科研区域,与中心人员座谈,听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学界所积累的学术影响,两位校长均根据汉学中心的学术特点,对中心的工作提出了宏观指导和具体指示。
陈雨露校长指示:“在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下,汉学中心应该抓住机遇,发挥研究专长,积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切实的贡献,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力。
”
韩震校长指示:“在当前的国际学术环境之下,汉学中心在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同时,还应注意帮助中国建立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让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现代中国,让世界对中国有同情的理解。
通过与世界的对话,建立起新的话语体系。
中心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成为推动我校科学研究的发动机和牵引者。
”
2008年汉学中心成为学校的独立研究所以后,中心的各项工作开始直接归属负责科研工作的金莉副校长领导,金校长和科研处处长张朝意教授对中心的成长格外呵护,几乎参与了中心每一个重大计划的筹划,在关键时刻推动学校层面对中心的支持。
回顾汉学中心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心得以走到今天,一直得益于校方的支持。
从陈乃芳校长、郝平校长、陈雨露校长,到韩震校长、杨学义书记,北外领导一直对汉学中心特别关照。
汉学中心紧紧抓住北外“外、精、特”这个根本,将北外的外语优势这个根本特点放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予以理解和解释,从而将自身学术的发展与大学的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由此获得的学校支持才是长远和根本的。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