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

合集下载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

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

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

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

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著《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著《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 (1997)、吴芳思(Frances 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著《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著《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

在半个世纪之前,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

国外汉学概论

国外汉学概论

国外汉学概论汉学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国外汉学概论是对国外汉学的介绍和总结,旨在了解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国外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并且展开了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

在国外汉学的研究中,语言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学者们通过对汉语的研究,探索语言的起源、演变和结构。

他们研究汉字的形态、音韵、语法和语义,并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和对比。

通过语言学的研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除语言学外,文学也是国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莫言等作家的作品。

他们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主题和意义,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艺术、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是国外汉学的研究重点。

学者们通过对中国艺术作品、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揭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国外汉学概论不仅是对国外汉学研究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通过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国外汉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途径。

国外汉学概论是对国外汉学研究的综述和介绍,涵盖了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门学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外汉学的发展丰富了对中国的研究和理解,也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汉学研究,汉学学术,即中国学研究。

又称国故学,或国学研究。

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

国外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由法国人创立,法国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汉学研究的发祥地,在汉学研究上有着良好的传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汉学大师。

从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在在整个国外汉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法国汉学研究的重镇——戴密微他是汉学界的良师益友,学问渊博,高度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他在一生的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他是我们中国学的老前辈。

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包罗万象,其学识确实难以伦比。

他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作品问世。

他能用多种语言阅读,如汉文、日文、梵文、俄文和其它欧洲语言。

他既善于工作,又善于解决问题,他的每一个论点都具有代表性。

其论着既准确又具体,总结概括性很强,其考定意见有理有据。

他的作品首先从语言学开始,后来又陆续发展到各个领域:佛教文献学和中国佛教史、宗教文献学和历史学、文学史等。

但戴密微的作品又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其着作的主题往往是囊括宗教、文学和语言诸方面。

戴密微最偏爱的领域是文学。

然而,他最早所钻研的领域却是令人感到枯燥的佛教文献,这是由于列维怂恿和推动的结果,戴密微曾在法兰西学院听过列维的课。

由于他热爱熟悉梵文和巴利文文献以及这些文献的汉译文,所以他就成了中国佛教专家。

戴密微的学识在这方面最为渊博和扎实,他的最大精力也都投置于此,他也正是在这一方面胜过了其它那些名声很大的汉学家们,后者往往很少懂得或根本不懂得中国的佛教文集,也不懂得这些文献在远东所产生的影响。

他1924年于河内发表的第一部重要论着就是《米兰王问经的汉译文》,这是他对《米兰王问经》各种汉译文的综合研究,这部印度文献的内容是讲那先比丘和尚与大夏希腊国王之间的辩论。

从此之后,戴密微便对汉文佛教文献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并开始对印度各宗教的历史发生了强烈兴趣,同时也开始关心个各的经院教理、三味修行、小乘传统以及佛教戒律的论述。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在国外的汉学研究领域,汉字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给国外学者带来了学术上的挑战和兴趣。

汉字的复杂结构和丰富内涵使得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奥秘和价值。

许多国外学者投身于汉字的研究,试图揭示其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他们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启示上。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汉字的独特性和多义性,使得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更加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教育和翻译工作的影响上。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开始学习汉字。

汉字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汉字的翻译工作也成为国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汉字的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多个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汉学知识和翻译技巧。

因此,汉字在国外的教育和翻译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更是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促进。

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得国外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

同时,汉字的学习和翻译也为国外学生和翻译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中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总之,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推动,更是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汉字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使得国外学者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推动了汉学研究的发展。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大纲授课教师:润授课系别:中文系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授课年级:大三授课课时:34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一何谓“汉学”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二何谓“汉学研究”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三何谓“汉学家”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一研究畴(容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三研究方法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机构(二研究人员及结构(三研究困境(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一学术研究价值(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外语教育,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人民,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语言文化大学,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1949年(大象,2006年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国外汉学研究三

国外汉学研究三

蒙古人有守秘的传统,不仅他们的早期历史秘不 示人,就连他们的坟墓也不起坟、不立碑,一切 都假设隐假设现在神秘的幕纱之后。但是伊利汗 国的第七个汗合赞汗却改变了这一切,他为了使 成吉思汗的家庭史传诸以远,主动下诏让宰相拉 施特编纂一部蒙古史。不过,这部史书尚未写成, 合赞汗去世了。其弟完者都汗继位,命拉施特继 续编纂。1307年,本书的第一编?蒙古史?终于编 纂完成。完者都汗为了纪念其兄,将该书定名为? 合赞汗御修史?,接着他命令拉施特再把世界各 民族的历史和世界各地的地理情况都编写成书。
2、鲁布鲁克
?鲁布鲁克东行记?比?柏朗嘉宾蒙古行记?晚出10年, 但其所提供的契丹信息要丰富得多。书中说:“还有 大契丹,我认为其民族就是古代的丝人。他们生产最 好的丝绸〔该民族把它称为丝〕,而他们是从他们的 一座城市得到丝人之名。〞“有人告诉我说,该地区 有一个城市,城墙是银子筑成,城楼是金子。〞“该 国土内有许多省,大局部还没有臣服于蒙古人,他们 和印度之间隔着海洋。〞“这些契丹人身材矮小,他 们说话中发强鼻音,而且和所有东方人一样,长着小 眼睛。〞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兴旺 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 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 等等。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 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 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 的请求。大汗容许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 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 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 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但国外汉学研究将继续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