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意大利汉学研究

二、意大利汉学的相关特征
第一,意大利汉学是西方汉学的发轫者。 第二,意大利汉学在由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过 渡一百多年间,中国通俗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成 为意大利汉学研究的主体。 第三,当代意大利汉学研究方向由“古典”向 “现代”转变。
卫匡国
1、生平简历 卫匡国,字济泰, 原名马尔蒂诺·马尔 蒂尼,1614年生于意 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 (Trente),欧洲著名 的东方学者 。
将《水浒传》翻译成拉丁文,这也是西方第一个 《水浒传》译本。 (2)赛维理尼(Antelmo Severini,1828--1909), 是佛罗伦萨皇家高等研究院第一个“远东语言”讲 座,他在日本文学的翻译研究上成就更高。 (3)普意尼(arlo Puini,1839--1924),更多地关 注中国的公案小说,翻译出版有包括《龙图公案》 在内的七个公案小说(1872)。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利玛窦
《天主实义》(用汉文写出的第一本介绍天主教义的书 ) 《交友论》 (第一部汉文论著) 他还将儒家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少量的注释介 绍给西方,这也是《四书》的第一部西文译本。
(2)卫匡国
《汉文文法》(西方第一部汉语教材 ) 《中国先秦史》(欧洲汉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历史著作)
2、中国学院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前 身 ,成立于1732年 ,标志 着意大利的汉学研究由传教 士的个别行为转向学校的正 规教育。 培养目标在起始阶段主 要是为罗马教廷培养正统的 中国传教士,但后来逐渐向 专业汉学偏离。 1868年将中国学院更名 为皇家亚洲学院。
海外汉学研究之德国

1275): A 'Bad Last Minister'? in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1962).
Herbert Franke, Rolf Trauzettel
Das Chinesische Kaiserreich
《华裔学志》的历史与意义
郭士立(K. F. A. Gützlaff,1803-1851)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
花之安 (Ernst Faber 1839-1899)
艾德(Ernest John Eitel 1838-1908)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汉学
1909年,汉堡大学(当时称为汉堡殖民学院)设立
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 (5 Volumes) (Gilhelm 1873—1930 )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汉学系,福兰阁为讲座教授;
1912年,柏林大学建立汉学系,格罗特( J. J. M.
de Groot, 1854-1921)为汉学教授;
1922年,莱比锡大学建立汉学系,聘请孔好古
(August Conrady,1864-1925)为汉学教授;
学教授
1925年,法兰克福大学建立汉学系,卫礼贤担任汉
海外汉学研究
第五讲
德国的汉学研究
一、“前汉学”时期德国人的中 国观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 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 (今属德国)人,天主教神 父,耶稣会修士、学者、传 教士,中国明清两朝官员。
英国汉学研究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 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 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 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博尔 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 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 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 直非常热烈。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 面。
三大汉学家理雅各、德庇士与翟理思被合称为 19 世纪英国汉学的三大星座。 (一)、理雅各的古代经籍翻译 首先译《书经》 《竹书纪年》。 理雅各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 籍欧译三大师。 1862年起,理氏依靠王韬协助 始译《诗经》 理雅 各有卷帙浩繁的《中国经典》问世。 《易经》 《春秋左氏传》《易经》《礼记 》相继 译毕。
(三)、翟理思的文学史研究
翟理思(1845—1935年),是一位外交官出身的汉学 家。 著有《中国概要》 《古今姓氏族谱》《中国绘画史 导论》、《儒家学说及其反对 派》、《中国的文明 》等。 所撰《汉英字典》 被认为是其一生的最大成就。 选译《聊斋志异》160余篇(1880年出版), 编译《 中国文学瑰宝》(2卷,1883年出版), 选介中国历 代诗文作品,尤其是他的《中国文学史》占有重要 的历史地位。它首次以文学史的形式向英国读者展 现了中国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 程中的全貌。年,根据当时外交大臣艾登(战后成为英国首相)的建 议,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任命斯卡布勒伯爵为委员会主 席,调查研究大学和其它教研机构中东方、斯拉夫、东欧和 非洲语言文化开设情况,并提出利用和改进的意见。委员会 经过八个多月的调查于1946年4月提出报告,这个被称为“ 斯卡布勒报告”明确指出:英国的东方研究状况落后,人才 缺乏,现有的研究规模和教学水平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与其 它西方国家也存在相当的差距。报告建议:1、应在大学建 立东方学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的系和专业来从事东方语言、 文化研究,而不应停留在只在几所大学设立少数教授职位; 2、应该平衡教学中语言知识和专业研究、古典研究和现代 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使东方学成为对东方历史、文化、经 济、宗教、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 3、加强大学的东方研究部们,增添新的教授职位和研究职 位,提高其教学人员的水平,增加图书设备,为科研提供条 件;4、给攻读东方学的研究生提供资助,使他们能从事深 一层的研究;给教师提供资助,使他们能有条件到东方各国 去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国外汉学概论

国外汉学概论汉学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国外汉学概论是对国外汉学的介绍和总结,旨在了解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国外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并且展开了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
在国外汉学的研究中,语言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学者们通过对汉语的研究,探索语言的起源、演变和结构。
他们研究汉字的形态、音韵、语法和语义,并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和对比。
通过语言学的研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除语言学外,文学也是国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莫言等作家的作品。
他们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主题和意义,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艺术、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是国外汉学的研究重点。
学者们通过对中国艺术作品、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揭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国外汉学概论不仅是对国外汉学研究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通过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国外汉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途径。
国外汉学概论是对国外汉学研究的综述和介绍,涵盖了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门学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外汉学的发展丰富了对中国的研究和理解,也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2013 海外汉学史-1

中国近代学术从传统的注经转变为现代社会 科学的方法,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启于海外汉 学。陈寅恪任教清华之初,遵循地道的欧洲 汉学及东方学方法,讲授欧洲东方学研究之 目录学。
汉学研究对象
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 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 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 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 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 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 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 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如此庞大,学问如此之多,用一个词来概括 难。‘汉学’让人觉得比较古旧,但‘中国学’ 的困境更多,因为‘中国学’里包括胡锦涛研究、 中国能源与经济研究、导弹研究……包罗万象, 铺天盖地。Sinology是欧洲的词汇,指对中国历史 语言及传统文化的研究;汉学是中国的词,汉代 的经学。但中国当下语境的“汉学”既不是 sinology这个词的翻译,也不是古老的中国经学。 20年前,李学勤先生已经写了文章:‘汉学是指 国外对历史中国之研究,换而言之,从人文社会 科学出发对中国的研究;中国学就是国外对当代 中国现实的研究。汉学非乾嘉之学,非一族一代 之学问,它已经不是sinology意义上的汉学。’”
国外汉学家的一些研究为什么会在一 些方面高于国内同行的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汉学家高于国内学者。高本汉用现 代语音学的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音韵,从而使这一研 究走出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老路。李约瑟运用 现代科技思想整理中国历史,从而开创了中国科学 技术史这一新的学科。费正清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 究方法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从而开创了西方汉学的 新路,使美国汉学从此有别于欧洲汉学。 目前,国内文科研究中许多人采取社会学、人类学 的方法,这同样受启于汉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研 究面临范式转换的今天,汉学家对中国学术界在方 法论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
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
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
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
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
在半个世纪之前,
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
他指出,“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意思说,事物只有运动才有生命。
文化是流动的,流动可以开化文明,发展文明。
中国文化可以流出去,带着自己的古老、沧桑和辉煌;还可以流回来,带着异样的风景。
从中国流出的文化,汲取了异国文化的智慧,形成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外国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这就是汉学。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另一种文化精神的智慧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
所以,可以说汉学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汉学,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精魂。
汉学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近,也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距很远,总之,它是一门相当独立的学问,是一个亟待投入人力进行研究与开拓的学科。
”(《序〈汉学研究〉》)诸如此类的论述,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既然汉学是中外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便广涉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多种专门的知识领域。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学者一般是双管齐下,巨细兼顾,一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梳理国外汉学的
发展史,把握其间的总体规律,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关注单一学科的汉学研究,具体分辨其透视角度,剖析其研究方法,捕捉其真知灼见。
显然,无论是宏观考察,还是微观考察,力图做到史论并重,纵横交织,以全面而深入地反映国外汉学的面貌,是学术界为之追求的目标。
就文学研究而言,这两年的研究出现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译介或撰写国别汉学史,而涉及中国文学。
前者如胡书经译戴密微(P.Demieville)所撰长文《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载《汉学研究》第一集),文中提及马若瑟(JosephH.M.dePremare)节译《赵氏孤儿》、儒莲(S.Julien)选译言情小说,巴赞(A.P.L.Bazin)翻译并研究元杂剧,葛兰言(M.Granet)研究《诗经》等等。
后者如熊文华所撰《荷兰的汉学研究》(载《汉学研究》第二集),则提及高罗佩(R.H.vanGulik)译介并且创作公案小说,伊维德(WiltL.Idema)研究元明戏曲、撰写文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