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专题复习
哲学认识论复习提纲 人教版

答:①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变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此片断,因而这种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程度就低了;
②而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性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了可靠的东西。
3、科学的思维方法
(10)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答:
(注意:①概念、判断、推移是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形式,不是思维方法,但要获得概念、判断和进行推理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思维方法。)
(11)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
答:①运用这一科学思维方法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②因为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所以,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答:
(注意:①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②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的认识;③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们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或指导作用;④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它会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盲目。而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尤其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⑤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比错误的认识更能指导实践。)
(20)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注意:①由于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所以实践是客观的;②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造房子时“先有设计图,然后再施工”就说明这一点;③这两个特征是统一的,说到底,实践是有意识指导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沟通了客观和主观的活动;④实践的社会性就是指实践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⑤实践的历史性就是指实践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认识论)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与应用(认识论)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要随着过程的推移与历史条件的变化要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还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社会热点应用举例1、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
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第六课认识论复习课(2020)

例题赏析: 材料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制教 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 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颁 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大刚提出。开展青少年法 治教育,要以宪法为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 育的各个阶段。 材料二 某中学在帮助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的同时,积 极开展模拟家庭.法治情景剧展演.法治社会调查等活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陶冶法治情感。养成规划意 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从认识角度,说明在法治教育中为什么要引导青少年学以 致用。
参考答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 只有学以到致用,才能提升青少年 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陶冶法 治情感。(1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分) 只有学以到致用,才能用所学的法 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尊法守 法的习惯。(1分)
典型题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 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 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时强调“人定胜天”,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 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 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 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列入 新发展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 再到“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宪法。
(2020•江苏合格性考试)中国科学院国 家天文台2019年11月28日宣布,其研究团 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一个迄今为 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认识论一轮复习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有目的 活动 ②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改造世界的活动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在改造社会过程中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 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 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基本形式(了解): 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 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 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①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 建设和实施等; 建设和实施等; 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 【提示】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 而不是具体形式 基本形式, 具体形式。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 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哲学唯物论、认识论2轮复习

【备考指津】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哲学基本派别及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 观能动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通过引文的形式考查对哲学基 本问题和派别的理解。(2)本专题内容可依托的热点材料有: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 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3)尤其对近五年未考查过的原理要特 别重视。
(2)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 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 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 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 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 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哲 学 主干整合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 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实际上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故 D 符合题意。
命题点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
2.考试来临时,会有少部分考生在 QQ 空间分享下图,还有
一部分考生和家长会选择另一种心理解压方式——到寺庙
烧香许愿,他们认为这样会保证考试顺利通过。他们的观
点属于
高考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4 认识论(解析版)

模块四《生活与哲学》专题14 认识论一、理论归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与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关键词识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三、易错易混知识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实践论B.先验论C.反映论D.从过去的经验出发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目的和手段的关系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C.限定和超越的关系D.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4. 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看,载人飞船属于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手段5.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10.“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考纲解读(一)考点提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复习建议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关注热点: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
二、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来源 ④动力 ⑤唯一 ⑥目的三、考点聚焦考点一、实践【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94364 实践观】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三个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
3.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①____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②____、社会历史性 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③____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____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____ 实践是认识的⑥____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5.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在人与世界关系方面,我们要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高考题训练认识论07-09年高考真题1.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2.09海南卷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3.09海南卷22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4.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09山东卷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6.08全国Ⅰ卷29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08全国Ⅱ卷31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08海南卷19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A.①② B.⑧④ C.①⑧ D.②④9.08北京卷31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②理性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08广东卷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11.08广东卷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12.08江苏卷29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芬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3.08江苏卷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1408宁夏卷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5.08四川卷28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和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6.08重庆卷30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17.07全国卷Ⅰ29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8.07年重庆卷31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图7 晚了一步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A.是实践的目的B.总是超前于实践C.总是落后于实践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2010年高考真题1.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 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3.2010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4.2010四川卷33.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2010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2010北京卷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7.2010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高二哲学认识论主观题专项练习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2分2.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该成果认为;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回答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黄河的治理过程..17分3.自上世纪90年代;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GDP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但对GDP的崇拜;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等现象..“十二五”规划降低了GDP 增速指标;提高了居民收入指标;这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6分4.材料: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⑴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10分5.2014梅州一模中国共产党建党93年、执政65年来;多次修改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章中的表述;及时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党章内..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发展的..12分参考答案07-09年1-5CDBDC 6-10CACBC11-15DCDDB 16-18ACD10年1-5ACBAB 6-7CB1.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2.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可以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于黄河的复杂性;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3.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的认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对GDP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分4.、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4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分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3分5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遵循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不同特点;对群众路线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