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专项系列:认识启示类难题皆有套路可解!

合集下载

认识题、理解题、启示题解题方法训练

认识题、理解题、启示题解题方法训练

例 1、 材料一:九年级(1)班的小青经常关心父母,是 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小强乐观开朗、幽默大 方,是同学的“开心果”;小明经常参加捐款、 义工等活动,是困难人员的“爱心小天使”…… 他们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体验着成长的 快乐与价值。 材料二: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 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 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倒在了任务完成的那一刻。他用智慧托举战鹰完 美升空,用生命圆了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梦,感动 国人,精神不朽。
(2)受启发,怎么做?
A、增强法律意识 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C、结合自身实际谈做法
例1:材料一:2013年初,灰霾笼罩着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截至1月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 的部分监测站点,监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 城市的空气质量,已达到了严重污染。而当天的央视节目 《新闻1+1》“谁的雾”称,据估计2012年北京、上海、 广州、西安因为雾霾中的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 死亡的人数,达8500多人。 材料二:2013年1月14日,《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发布,指出中国总值的 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 于国内生产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报告 列举一个关键的事实是,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 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 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问答题的类型
评析型 辨析型 认识型、理解题 启示型 漫画型 图表型 反映型 体现型 意义型
认识题、理解题 解题方法训练
解题思路:理解、认识类的题目可按照“示—理—启”的解题思路 作答,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

浅议“启示”“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浅议“启示”“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浅议“启示”“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技巧作者:王翠红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6年第05期在多种类型的历史主观题中,学生失分最多的一种类型是“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因为要答好这类试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

这类试题大多出现于一道主观题的最后一问,属于压轴题,大多是根据前面一则或多则史料得出一些本质性或规律性的经验或教训。

要想答好次类试题,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

历史“启示、认识”类试题解题技巧一、如何找好“启示”的中心启示的中心一般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

只有找准中心,才不会将题答偏。

因此找好中心是解题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找好中心呢?找“启示”的中心一般有三种找法,一是看题头(一般指第一则材料前面的文字部分,一般用斜体标明,见下面例题)。

二看题尾(即本题的最后一问,见下面例题)。

如果既无题头,又无题尾,那就得用第三种找法,即综合整个材料来提炼中心了。

不难看出,下面例题中启示的中心是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问题。

不围绕这个中心答题,肯定会跑题的。

二、如何找好“启示”的角度所谓角度,就是构成这个“中心(人或事)”的各个要素。

好多学生不会找角度或角度找的偏,而导致失分。

找“启示”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前面的几个设问中找,因为“启示”前面的几个设问总要围绕本题的中心去展开,摸清了这个规律,启示的角度就好找了。

例如,下面题目:第一个设问是第一个启示的角度:是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上说的。

第二个设问可以找到两个角度:是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和影响上说的。

通过三个角度不难得出答案:(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深受西方因素的影响;(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曲折复杂;(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得到一点或几点启示,一般的这类性质的题目往往是开放性试题,学生能围绕这个中心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附例题: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思品 “启示”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思品 “启示”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思品“启示”类试题的解答技巧材料:王选是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被誉为“当代毕升”。

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开创性地研制出了第四代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使中国报业出报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他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青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家。

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机数学专业。

在创业阶段的18年中,他没有节假日,每周工作65小时,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1)王选的创新成果带来的影响说明了什么?(2)王选的事迹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分析:该题的第二问设计属于“启示”类。

启示类试题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及感悟能力,此类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步,提炼中心。

启示类试题往往以时政热点及重要人物的事迹为载体。

材料的内容在教材中找不到,因此必须认真审题,找出关键词,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道理、观点。

此题就以“当代毕生”的事迹为载体,材料的中心是王选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第二步,寻根问宗。

阅读材料提炼出中心后,要把其同教材的知识连接起来,在教材中寻找答题的依据。

本题的中心体现了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及青少年的历史使命等知识点。

第三步,全面组织答案。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启示类试题的特点。

在组织答案时,要学会用发散思维答题,即多层次、多角度组织答案。

首先从思想上谈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示?(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回答,也可从我认为国家、社会、全体公民、青少年的角度来答)。

启示、认识类问题

启示、认识类问题

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命题特征: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认识启示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1)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必要时须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如5.4文综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唐代和古罗马监察制度的认识。

(15分)是什么?实质?作用、局限性?(2)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理性分析(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如:三模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培根、颜元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造成两者教育思想地拉不同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认识: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思想要兼收并蓄,不断创新。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

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

……(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材料二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

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

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

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

专题09+认识、启示、警示类解题技巧与方法-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题型解题技巧与方

专题09+认识、启示、警示类解题技巧与方法-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题型解题技巧与方

做法
警示类
阅读材料主旨,联系教材知识,找到材料 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是做某件事 的危害等应吸取教训,答出正确做法。解 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 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即危害+怎 么做
警示类
2023年2月2日,胡某宇失踪事件调查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在胡某宇事件发 生后,少数人为蹭热度、引流牟利,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拼接炮制虚假 视频,造成恶劣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发布会通报,公安机关已对故意编造、
传(2)播上谣述言材的料人中员故依意法编进造行,了传打播击谣处言理的原。人因员被依法处理,对我们有哪些警示?
①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遵守道德和法律,合理利用网络,不断提高媒 介素养,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②自由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我们要自觉遵守和维护规则。 ③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 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④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等。
2.[赓续精神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一 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中国人的思想 情感,大都可以用汉字来表述。中华经典诗文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道德 资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 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鲁迅“寄意寒星荃不 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诗文表达 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 (1)结合材料,跨越时间的长河感悟中华文化,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②中华文化具有 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 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增强 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等。

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不好的 +危害 +反着做
例题分析
• 3.右侧漫画体现我国粮食资源的现状是 • A.人均占有量少 • B.粮食种类齐全 • C.损失浪费严重 • D.总产量比较低
这幅图片给我们的启示(警示)是什么?
• 这幅图片说明了我国对粮食资源的浪费严重。
•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对粮食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 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正因为 有他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他们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 做法:我们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例如,课余时间,义务去打扫社区花 坛,义务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 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 启示
解释:通过一个或多个案例、数据或者材料等的展现,考察学 生能否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并应用 于实际,采用具体做法解决问题。
信息 + 道理 +做法
解释:材料中这件事情,说明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今后要怎么
做。
事情 + 道理 + 做法
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例题分析
2015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布338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如下图: 认真阅读图文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体பைடு நூலகம்教材哪些相关内容。
我国多个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主要污染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 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参 加植树活动、不乱丢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坪、节约用纸、一水多用、不使用一次 性物品、步行代替乘车等。

202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题型8 “启示、认识”类

202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题型8 “启示、认识”类

题型8“启示、认识”类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主要分两类:1.“认识”类:往往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呈现,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

2.“启示”类: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提出。

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1.认识类: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

答案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方面回答。

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密切联系现实,对当前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3.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

(2)对问题的认识、启示,只需亮明观点,不必展开分析。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一类问题的看法,就要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从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主旨思想一致的结论。

实战演练1.(2019·山东临沂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

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

政治方面认识题:主要包括政治制 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 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一 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 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 方面思考
思想方面认识题:主要包括文化制 度(政策)、传统与现实、继承与 发展、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外来等 方面的内容。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 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 等方面思考;如何认识,从文化活 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 影响等方面思考;从与经济、政治 的关系方面思考
从设问提示角度来看,一般采取专 项分析:
外交方面认识题:主要包括国际组织、 多边关系、双边关系和世界格局等方面 的内容。一般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 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 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考虑。
经济方面认识题:主要包括经济制 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等方 面的内容。一般可从符合国情和经 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 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 策等方面考虑。
2012江门调研39(1)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 哪些人?(2分)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 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行政首脑软 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建立的背景? (4分)指出“新型的共和国”有何具体表现?(6 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 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4分) (4)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有何启示?(4分) (4)启示:要吸取古今之精髓、兼收中西之优长, 要结合国情、不断创新。(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 可均等给分)
第3次月考39(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 币体系的认识。(4分) (4 )认识: 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 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 稳定发展。(4分,,任答2点给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题专项系列:认识启示类难题皆有套路可解!
hello,各位淀粉宝宝们好~2020还剩下最后几个小时,我们的大题专项也来到了第四波,今天我们讲的是认识启示类大题,赶紧跟着小编的脚步,学起来吧~
命题特征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

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

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如何考高分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启示”
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认识”
有如下几情况:
(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历史如何考高分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经验教训、启示。

答题技巧
(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

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
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历史如何考高分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

注意事项
(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
⚠️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历史如何考高分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边刷边学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 4 分)
(2 )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 分)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

( 2 分)
(3 )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
答案解析:
(1 )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

(2 )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

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

(3 )认识:西方人当时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讲解:
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历史如何考高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

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