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专科疾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心绞痛的诊疗指南。

在诊断心绞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心内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doc

心内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doc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心脏瓣膜病第一节二尖瓣狭窄第二节二尖瓣关闭不全第三节主动脉瓣狭窄第四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第五节联合瓣膜病第二章高血压病第三章心力衰竭第四章心绞痛第五章急性心肌梗死第六章心律失常第一节窦性心律失常第二节房性心律失常第三节房室交界处性心律失常第四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用药)第七章心源性休克第八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常规心电图第二章动态心电图第三章动态血压监测第四章心电监测第五章心电图药物试验第六章临时静脉起搏第七章心脏电复律及电除颤第八章心包穿刺术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心脏瓣膜病心脏的瓣膜、瓣环及其瓣下结构由于炎症、变性、先天发育异常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形态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畸形或功能异常的心脏瓣膜足以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日久最终引起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二尖瓣狭窄【诊断】临床表现:二尖瓣狭窄按照其病理生理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1)、呼吸困难: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2)、咯血:多见于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由肺动脉高压引起。

(3)、咳嗽:多为干咳,易发生在夜间或劳动后,因静脉回流增加,肺淤血加重引起咳嗽反射。

(4)、其它症状:如心悸多因快速房颤所致,乏力则因心搏量减少.胸痛状如心绞痛,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肺动脉高压者,可能与肺动脉感觉纤维受激惹有关。

当有心功能不全时则出现浮肿、腹胀等症状。

2.体征:。

(1)、限局于心尖部的舒张中晚期杂音,隆隆样递增型,持续至第一心音。

(2)、心尖部第一心音增强亢进,呈拍击样,增强的第一心音具有诊断意义。

(3)、可听到二尖瓣开放性拍击音。

(4)、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并分裂是肺动脉高压所致。

(5)、Gramham—SteI杂音。

3.辅助检查(1)、心电图:中重度狭窄时左心房扩大而出现增宽呈双峰的P波,所谓二尖瓣型P波;肺动脉高压形成后有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图形;心房颤动也常见于本病。

《专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专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1、高钠、低钾膳食: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盐摄入量>12g/天。

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h尿钠/钾,我国人群在6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

2、超重和肥胖:BMI≥24kg/m,发生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的3~4倍;腰围≥90(男性)或≥85cm(女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3、过量饮酒4、长期精神过度紧张5、年龄增长、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mmHg)分类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 和(或)<80正常高值血压120~139 和(或)80~89高血压≥140 和(或)≥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和(或)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和(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诊断性评估】1、询问患者生活方式2、准确测量血压及稳定状态下血压值3、寻找心血管其它危险因素;4、评估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疾病。

5、筛查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测量】测量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坐位时的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以柯氏音第1音和第5音(消失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心内科是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科,技术操作规范是保证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心内科诊疗指南中的一些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1. 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ECG)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常用检查方法,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判断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准备工作:患者应处于安静的状态,避免身体活动干扰心电图结果。

操作人员应充分说明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保证设备的操作正常。

-电极放置:应将电极贴于患者的四肢和胸部,确保电极与皮肤充分接触,并避免电极之间的干扰。

放置电极应按照心电图仪器的要求进行。

-记录时间:应在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至少记录10秒钟的心电图波形,并在记录结果上注明检查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

2. 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检查,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准备工作:患者应保持平躺位,衣物应松弛以便进行探头放置和操作。

操作前应清楚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并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探头放置:超声心动图检查通常通过胸壁进行,操作人员应适当施加探头与胸壁的接触力,保证超声波传导良好,并尽量避免伤害患者皮肤。

-观察记录:操作人员应观察并记录超声图像,关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心脏壁运动异常、瓣膜功能异常等,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

3.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造影检查,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程度和位置等。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术前准备: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包括血流动力学状态、过敏史和肾功能等。

同时,术前应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血管内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心血管内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重点介绍各种心脏病和临床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在特殊检查和治疗篇,简要地介绍了心电图、食管心房调搏、心导管检查、心脏病介入治疗、经皮肾动脉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基因诊断和分型应用等临床常用的检查、治疗技术和新方法。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各章节均参考了国内外当前最新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并增加了线条图、疾病诊治流程图和表格,内容翔实、新颖,简便实用,编排规范,可作为心血管内科医师的工具书。

目录第一篇心血管病各论第一章先天性心血管病第一节总论第二节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各论一、房间隔缺损二、室间隔缺损三、动脉导管未闭四、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五、法洛四联症六、三尖瓣下移畸形七、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八、肺静脉畸形引流九、主动脉缩窄十、乏氏窦瘤破裂十一、艾森门格综合征第二章急性风湿热第三章瓣膜性心脏病一、二尖瓣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二、二尖瓣关闭不全三、主动脉瓣狭窄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五、三尖瓣狭窄六、三尖瓣关闭不全七、肺动脉瓣狭窄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九、多瓣膜病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动脉粥样硬化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心绞痛四、心肌梗死五、急性冠脉综合征六、缺血性心肌病七、冠心病猝死八、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九、X综合征第五章高血压第一节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第二节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二、肾动脉狭窄三、嗜铬细胞瘤四、库欣综合征五、睡眠呼吸暂停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七、肾性高血压八、醛固酮相关高血压九、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第三节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及治疗第六章心律失常一、窦性心律失常二、房性心律失常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四、室性心律失常五、心脏传导异常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七、预激综合征八、长QT间期综合征九、Brugada综合征十、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及处理第七章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八章心肌疾病第一节原发性心肌病一、扩张型心肌病二、肥厚型心肌病三、限制型心肌病第二节特异性心肌病一、风湿性心肌炎二、围生期心肌病三、糖尿病性心肌病四、病毒性心肌炎第九章心包疾病一、急性心包炎二、心脏压塞三、缩窄性心包炎第十章肺血管疾病一、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二、肺栓塞三、深静脉血栓形成第十一章心血管神经症第二篇临床综合征第十二章心力衰竭一、慢性心力衰竭二、急性心力衰竭第十三章晕厥第十四章休克第十五章高脂血症第十六章心房颤动的诊疗进展一、心房颤动的诊断进展二、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第三篇特殊检查和治疗第十七章心电图一、常规心电图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三、动态心电图四、心率变异性五、心室晚电位六、直立倾斜试验第十八章食管心房调搏第十九章超声心动图一、超声心动图基本图像二、心脏功能的超声评价三、主要心脏疾病的超声表现第二十章心导管检查一、心导管检查的基本设备二、右心导管检查三、左心导管术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五、心内膜心肌活检术第二十一章冠状动脉血管内检查进展一、血管内超声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查第二十二章心内电生理检查第二十三章磁共振与心血管疾病诊断一、磁共振(MRI)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优点与缺点二、MRI在心血管疾病检测中的应用第二十四章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二、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三、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四、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六、房间隔穿刺技术七、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八、经皮肾动脉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九、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及起搏治疗第二十五章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第一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第二节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第三节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二、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策略和设备三、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方法四、心房颤动的外科消融第四节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第五节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第六节心室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第二十六章人工心脏起搏器与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第一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二、永久起搏器第二节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第二十七章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一、心脏再同步治疗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第二十八章血流动力学监测第二十九章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第三十章体外膜肺氧合第三十一章电击复律与除颤第三十二章基因诊断与分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附录一病史采集一、完整病史二、心血管专科病史要点三、住院病史记录要点四、病例示范五、专科症状及体征附录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循环系统疾病附录三心脏内科常规检查正常参考值一、血液学二、血液生化三、内分泌检查四、血流动力学检查正常参考值五、心电生理检查六、超声心动图主要测量值的正常范围。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心血管内科是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与处理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相关的问题。

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是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时参考的权威指南和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和对应的指南和规范:1.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症状。

国际上公认的诊疗指南是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联合发布的最新指南。

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包括稳定型和非稳定型心绞痛,提供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肌因血液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

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发布的指南是世界上公认的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指南详细描述了心肌梗死的不同诊断标准和治疗选择,包括急性干预和长期管理。

3.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体液潴留和器官充血的一种疾病。

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为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包括使用药物治疗、器械支持和手术治疗等。

4.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的节律异常。

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发布的心律失常管理指南包含了几乎所有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等。

5.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是由于血管狭窄和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

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布的冠心病诊疗指南提供了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在操作技术方面,心血管内科医生还需要掌握一些介入治疗的操作技巧,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经皮穿刺心脏瓣膜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等。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心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心脏瓣膜病第一节二尖瓣狭窄第二节二尖瓣关闭不全第三节主动脉瓣狭窄第四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第五节联合瓣膜病第二章高血压病第三章心力衰竭第四章心绞痛第五章急性心肌梗死2精品文第六章心律失常第一节窦性心律失常第二节房性心律失常第三节房室交界处性心律失常第四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用药)第七章心源性休克第八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常规心电图第二章动态心电图第三章动态血压监测第四章心电监测第五章心电图药物试验第六章临时静脉起搏第七章心脏电复律及电除颤第八章心包穿刺术下载后可复制编辑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心脏瓣膜病心脏的瓣膜、瓣环及其瓣下结构由于炎症、变性、先天发育异常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形态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畸形或功能异常的心脏瓣膜足以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日久最终引起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二尖瓣狭窄【诊断】临床表现:二尖瓣狭窄按照其病理生理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1)、呼吸困难: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2)、咯血:多见于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由肺动脉高压引起。

(3)、咳嗽:多为干咳,易发生在夜间或劳动后,因静脉回流增加,肺淤血加重引起咳嗽反射。

(4)、其它症状:如心悸多因快速房颤所致,乏力则因心搏量减少.胸痛状如心绞痛,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肺动脉高压者,可能与肺动脉感觉纤维受激4精品文惹有关。

当有心功能不全时则出现浮肿、腹胀等症状。

2.体征:。

(1)、限局于心尖部的舒张中晚期杂音,隆隆样递增型,持续至第一心音。

(2)、心尖部第一心音增强亢进,呈拍击样,增强的第一心音具有诊断意义。

(3)、可听到二尖瓣开放性拍击音。

(4)、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并分裂是肺动脉高压所致。

(5)、Gramham—SteI杂音。

3.辅助检查(1)、心电图:中重度狭窄时左心房扩大而出现增宽呈双峰的P波,所谓二尖瓣型P波;肺动脉高压形成后有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图形;心房颤动也常见于本病。

心内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doc

心内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doc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心脏瓣膜病第一节二尖瓣狭窄第二节二尖瓣关闭不全第三节主动脉瓣狭窄第四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第五节联合瓣膜病第二章高血压病第三章心力衰竭第四章心绞痛第五章急性心肌梗死第六章心律失常第一节窦性心律失常第二节房性心律失常第三节房室交界处性心律失常第四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用药)第七章心源性休克第八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常规心电图第二章动态心电图第三章动态血压监测第四章心电监测第五章心电图药物试验第六章临时静脉起搏第七章心脏电复律及电除颤第八章心包穿刺术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心脏瓣膜病心脏的瓣膜、瓣环及其瓣下结构由于炎症、变性、先天发育异常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形态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畸形或功能异常的心脏瓣膜足以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日久最终引起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二尖瓣狭窄【诊断】临床表现:二尖瓣狭窄按照其病理生理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1)、呼吸困难: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2)、咯血:多见于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由肺动脉高压引起。

(3)、咳嗽:多为干咳,易发生在夜间或劳动后,因静脉回流增加,肺淤血加重引起咳嗽反射。

(4)、其它症状:如心悸多因快速房颤所致,乏力则因心搏量减少.胸痛状如心绞痛,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肺动脉高压者,可能与肺动脉感觉纤维受激惹有关。

当有心功能不全时则出现浮肿、腹胀等症状。

2.体征:。

(1)、限局于心尖部的舒张中晚期杂音,隆隆样递增型,持续至第一心音。

(2)、心尖部第一心音增强亢进,呈拍击样,增强的第一心音具有诊断意义。

(3)、可听到二尖瓣开放性拍击音。

(4)、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并分裂是肺动脉高压所致。

(5)、Gramham—SteI杂音。

3.辅助检查(1)、心电图:中重度狭窄时左心房扩大而出现增宽呈双峰的P波,所谓二尖瓣型P波;肺动脉高压形成后有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图形;心房颤动也常见于本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症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第二节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第三节心力衰竭第四节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第五节晕厥第六节心源性休克第七节心脏瓣膜病第八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九节心肌疾病第十节心包疾病第十一节常见心血管疾病溶栓和抗栓治疗第十二节肺血栓栓塞第十三节冠心病心脏康复第一节冠心病一, 稳定性心绞痛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1.多数的情况下,劳力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的水平上发生,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

有以下特点:⑴部位:在胸骨后中下段或心前区,手掌大小,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或颈部。

⑵性质:为压迫性、紧迫性或烧妁性的常伴有濒死的恐惧感。

⑶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均可诱发。

⑷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即逐渐加重,3-5分钟内可消失。

⑸缓解方式: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

2.体征:平时一般无体征,发作是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有暂时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1.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⑴静息时心电图:多数是正常的,部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ST-T波改变。

⑵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ST段下移≥0.1mv,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T波倒置或原有倒置T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⑶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ST段水平型下移≥0.1mv并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⑷动态心电图:出现患者活动和症状相对应的缺血性的ST-T改变的心电图有助于帮助诊断。

2.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ECT):静息时心肌缺血区在运动后可显示灌注缺损。

3.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4.其他:[1].多排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2].心脏超声显像,发现心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发作时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等即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应与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治疗】1.发作时的治疗:发作时休息立即可缓解症状。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数分钟可缓解症状。

可考虑应用镇静药物。

2,缓解期的治疗:1)药物治疗为基础:①阿司匹林:75-150 mg/d; ②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以心率不低于50次/分为宜;③调节血脂药物;④ ACEI类药物;⑤钙拮抗剂;⑥硝酸酯类药物。

2)介入治疗:必要时可选择介入治疗;①经治疗后仍有症状,狭窄的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处于危险的存活心肌的患者②心肌缺血客观证据明确,狭窄病变显著,病变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存活心肌者③介入治疗后复发管腔再狭窄伴心绞痛者④冠脉搭桥术后复发心绞痛者3)外科治疗;病情复杂时可以选择CABG手术:①严重左主干或等同病变②冠状动脉3支病变伴左心室射血分数<50%③介入治疗失败仍有心绞痛或血流动力学异常二,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代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不同的一组疾病,即粥样斑块破裂、冠脉痉挛引起非闭塞性或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严重心脏缺血事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主要表现】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冠脉血管内以斑块破裂、形成非闭塞性白色血栓病理改变为主。

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 2 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⑵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胸痛发生次数增加,持续时间长,诱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减低,加重一级至少达CCSC分级Ⅲ级,硝酸甘油缓解效果差,病程在2月内。

⑶静息心绞痛:病程在 1月内,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生时间相对较长,硝酸甘油效果差。

⑷梗死后心绞痛:指 AMI 发病 24h 后至1 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⑸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3.急性心肌梗死:⑴反映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到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一个连续病理过程,冠脉血管内斑块破裂、形成非闭塞性白色血栓则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或闭塞性红色血栓病理改变则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⑵先兆:半数以上的病人有乏力、胸不不适前驱症状,以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多见,部分病人症状不明显。

⑶疼痛:多有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不缓解,硝酸甘油疗效差,伴有烦躁、大汗和恐惧感。

⑷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白细胞增加等【辅助检查】1.心电图: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绝大多数出现发作时暂时性 ST 段下移≥0.1mv,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 T 波倒置或原有倒置 T 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⑵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作后ST段下移或T波倒置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以上,并伴有 ST-T逐渐恢复的动态改变,无Q波的形成。

⑶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发作后 ST 段抬高弓背向上,或胸前导联 R 波递增不良或消失,出现病理性Q波,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逐渐ST段回落并 T 波倒置呈“冠状 T波”。

部分病人发作后出现新发生的左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图形。

2.心肌标记物:⑴肌红蛋白:发病后 1-4 小时即可升高达高峰,但特异性较低。

⑵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CK 在 AMI 发生后 4-8 小时内超过正常范围,CK-MB可在发病4 小时内升高,在 2-3天内恢复正常,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⑵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 T(cTnT)和肌钙蛋白 I(cTnI):发病 3 小时后即可升高, cTnI 可持续升高 7-10 天,而 cTnT 则可持续升高达10-14 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心脏超声:显示梗死区域室壁变薄、节段性运动消失或矛盾运动、心脏大小及功能测定,尚可观察到心脏破裂、腱索或乳头肌断裂和室间隔穿孔等。

4.核素心肌显像(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PET):可估计梗死面积、侧支循环血流量、受损心肌范围、心肌代谢和心肌活力等状况。

5.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病变多为偏心性斑块,边缘不规整或有破溃,能否发现血栓形成取决于进行冠脉造影的时间;冠脉狭窄程度约半数为严重病变或多支病变,约 10%的患者为正常结果。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⑴有缺血性胸痛的发作⑵心电图表现为 ST段抬高或下移及 T波倒置动态变化⑶同时伴有心肌标记物升高和降低2.鉴别诊断:⑴急性心包炎⑵急性肺栓塞⑶急腹症⑷急性主动脉夹层【治疗】1.监护和一般治疗⑴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均应收入监护室,立即作 12-18 导联心电图和心肌标记物、嚼服阿司匹林 162-300mg,建立静脉通道,并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和心功能变化。

⑵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 1 周⑶吸氧:最初几日间断或持续吸氧⑷护理:不宜饱餐,保持大便通畅,逐渐床上四肢活动过度到床边活动,病情稳定后适当室内、室外活动。

⑸解除疼痛:①硝酸甘油 0.3-0.6mg,疼痛不缓解且血压稳定者静脉硝酸甘油 10~20μg/min 持续滴注或微泵注射。

②吗啡 3~5mg缓慢 iv,5~10分钟可重复应用,总量不超过 10~15mg。

也可选择皮下注射 3~5mg/次。

2.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⑴危险分层: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危险分层:①低危组:无合并症、血流动力学稳定、不伴有反复缺血发作者。

②中危组:伴持续胸痛或反复发作心绞痛者。

③高危组: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持续性低血压等。

⑵抗血栓治疗:①阿司匹林:一旦确诊立即首次阿司匹林 300mg顿服,后每天100mg 维持治疗;介入治疗前 2-3 天必须开始使用 300mg/d,持续用至介入支架置入后改为 100mg/d长期服用。

②氯吡格雷:对于阿司匹林过敏者可给予氯吡格雷首剂300mg,后改为75mg/d维持治疗。

拟行支架置入者,均应术前至少 6 小时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 300mg,如术前使用则应首剂 600mg,后改为75mg/d维持治疗至少 12个月,但要经常检查血常规,一旦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③血小板 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对持续性缺血或有其他高危特征的病人准备行介入治疗或介入治疗术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者,应考虑使用替罗非班(tirofiban)0.4ug/kg/min,iv.drip30min,随后0.1ug/kg/min,iv.drip,2-5天;同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q12h,3-5天。

④抗凝血酶治疗:a. 对中高危未用肝素治疗的患者可静脉普通肝素 5000U,再以 1000U/h 静滴24-48h 后, 3-5天。

调整肝素剂量,使 APTT 控制在正常水平的1.5-2 倍。

b. 低分子肝素有更多的优势,急性期也可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3-5 天。

c. 介入术中一般开始给予固定剂量的肝素 6000-8000IU,手术每延长 1 小时应补加肝素 2000IU,保持 ACT≥300s。

介入术后继续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q12h,3-5 天。

⑶介入治疗:①低危险度的患者可病情稳定 48 小时后可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②中、高危患者、心绞痛反复发作、药物效果不佳、或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应考虑紧急介入性治疗或 CABG 手术,合并心源性休克应先插入IABP,血压稳定即行介入治疗。

3.ST段抬高心肌梗死⑴溶栓治疗:①溶栓适应症:a. 持续胸痛≥半小时,含硝酸甘油不缓解b. 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 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0.2mVc. 发病≤6 小时d. 若发病后 6-12 小时,心电图 ST 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e. 年龄<75 岁②溶栓禁忌症:a.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溃疡病、咯血?)近期内脏手术和不能压迫的血管穿刺史、有创性心肺复苏和外伤史。

b.溶栓前经治疗的血压仍≥180/110 mmHgc.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者d.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 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e.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f.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g.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③溶栓步骤:a. 即刻口服水溶性的阿司匹林 0.3g,3-5 日后改为 100mg长期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