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2010文学评论写作

合集下载

文学评论论文范文精选

文学评论论文范文精选

一、批判意识: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重要启示在本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后工业社会并在学术思想界萌发和孕育了解构主义的西方,到了八、九十年代又表现出对解构理论的厌倦和拒斥,解构理论的强胜之势开始减退。

希利斯•米勒曾具体描述解构文论的这种衰退的状态:自从1979年以来,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一切文学领域的“景观”的修辞阅读方法,不仅没有以系统的严密性开展起来,而且“已经从对‘阅读’的兴趣迁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hermeneu-ticinterpretation)中(即注重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自我等被认为是外在于语言的事物的关系)。

在文化批评当中注入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以人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去发现和针砭后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对社会的完善发展以及人性向善的渴望,更是西方当代人文学者的共同精神导向。

而这种文化批判意识也同样对九十年代中国文化批评的兴起产生了精神的引导作用。

在西方,文化批判是与现代市民社会的诞生相关联的,是随着西方文化在现代以来的深刻变革而出现的。

文化批判作为一种生存知识体现着人类对历史的感觉模式的改变。

在现代以前,历史给予人们以确定的信念和经验的规范,新生的事物总是拥有着永久的合理性的,而旧事物又总是必然地被颠覆。

然而,这二者之间的悖论在现代的辩证逻辑当中被揭穿,人们发现任何事物的合理性都不是永久性的,所谓传统和现代的划分也都是不确定和相对而言的。

在这种传统和现代的“走马灯”似的更迭交替中,人们赖以了解世界的信念和经验规范动摇了,于是开始面对现代的问题,去寻找隐含其中的永久恒定的人类本性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创生机制,通过理解文化去理解变化的自身和变化的世界,文化批判便应运而生了。

同时,市民社会的诞生也为文化批判的兴起提供了历史语境,它使人类文化第一次获得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的可能,使人的生活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获得了愈来愈大的自由度,与此相伴生的文化机构和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更为文化批判的兴起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010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范文及点评

2010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范文及点评

2010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范文及点评阅读下边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行动。

甲:什么是浅阅读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爱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

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的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相比于2009年的作文材料,今年的材料更为集中:在阅读日之际,四人围绕“浅阅读”展开了讨论。

其中既有甲的由不知到担忧;也有乙对其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肯定;也有丁对过去阅读生活的怀念。

材料体现了时代特点,比如丙对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见解。

题目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降低了审题立意难度,使大家有话可说。

选准角度,意味着对四人谈话的总体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写作中不能只侧重于其中某个方面。

“浅阅读”固然有许多优点,但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而言,阅读生活中更应关注那些有关国计民生、文化传统、长治久安方面的内容。

审题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课本相关内容:《庄子》里的朝暾夕月;《孟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拉美百年苦难的沉思;卡夫卡对现代困境的把握……同时,也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第与辩证关系。

审题时可抓住一些细节,比如甲怕失去,明确为什么担心,又怕失去什么。

由此也可以想到真正的阅读应该提升个人修养,应该关系到民族命运。

再比如“浅”,浅在何方,一味浅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这样自然会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产生对“深”的诉求。

就文体而言,可叙可议。

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更新版)

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更新版)

6、2006年的雨雪冰灾,是索取与付出的
转折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是 理解与奉献的转折点„„这些鲜活的点, 从一个个活生生的笑容里面,从一滴滴 悲壮的眼泪后面,从一条条欲望与安全 的分割线里面,从一张张神情各异的面 孔里面„„告诉了我们真实的人,真实 的人性,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类世界。
审题与立意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因为现在社会太功 利了,小朋友们压力过大,童年早已离开。 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需要找回童年。 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
记叙议论都可以,文体要明确。

找回童年 1、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在寻求一种简单,一个 越来越浮躁的心灵在寻求一种宁静,一个越来越淡漠的 人群在寻求一种感动,一个越来越奢华的社会在寻求一 种质朴„„不经意间,找回童年似乎成了每一个人的梦 想。 2、找回童年就是要找回自由找回快乐。我的童年 的天地是广阔的,望不到边的鄱阳湖就在我家屋后,岸 边是我们常去玩耍的儿童乐园。最有趣的是夏天,在水 边上嬉戏打闹,数着过往的帆船等着卖西瓜的船靠岸, 大人会用钱或用谷子换,一箩筐一箩筐的西瓜搬回家的 快乐是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得到的;秋冬时节水位下降, 干涸部分成了绿洲,便又可以随父母去洲上打柴草或捡 牛粪了,几个小玩伴在那青绿的洲地上边玩边打滚,嬉 笑着躲避大人的责骂,那时的我们自由自在,没有装修 得华丽的城市套房的束缚,没有各种培训班的学习,没 有大人从小就灌输给我们的竞争的压力,我们无拘无束, 在广阔的天地间找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5、伽利略的人生宽度让人惊讶。他不仅在天文学、哲学、 数学、物理学诸领域均有建树,而且深爱音乐,还曾创作滑 稽戏,并在剧中扮演角色。伽利略于1642年离开人世,但他 的人生长度仍在延续:即使当年将他判为罪人的教会,也不 得不于1979、1980年两次认错,纠正那个不公正的审判。这 是一个拥有巨大容量的人生,容纳着银河与太阳,容纳着木 星和月亮,容纳着许多运动学定律,容纳着世界上第一架天 文望远镜。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范文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范文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当代文学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表达形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学艺术的产物。

当代文学作品选自丰富多彩的作品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进行评论,以体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范文。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在动荡变革中的无助和无奈。

小说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底层农村家庭的苦难命运,让人看到一个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所受的痛苦和折磨,使人们重新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该作品真实而具有震撼力,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群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中心,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史和几代人的爱情悲剧。

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的独特魅力。

该作品精美细腻,言辞优美,富有哲理和启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在细雨中呼喊》是作家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以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描绘了中国当代都市生活的百态人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王小峰在都市生活中的迷茫与成长,以及他与身边人的情感纠葛和人生选择。

小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挣扎,让人感受到都市生活的繁琐和压力,引起了读者对当代生活的共鸣和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既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又受到现代文学的启发,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的评论,不仅可以了解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还可以体味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品味中国当代文学,感受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范文当代文学是一个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对人类生存现实和人文精神的表达和传承。

川大中国文学考研真题分析

川大中国文学考研真题分析

川大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分析(2000——2011)一、题型变化情况2000年真题题型:1. 写出下列作品著者的时代和姓名(比较熟悉的篇目)2. 填空(基本上仅是文学常识的考查)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 名词解释(涉及部分古代文论的概念,但都是比较著名的)4. 论述题2001年真题题型: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释词(即名词解释)2.填空(要搞清楚所阅读篇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简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4.论述2002年真题题型:1.名词解释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填空(阅读作品时注意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3.简答4.论述2003年真题题型:(从本年起,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合并,考大文学。

)1.填空2.名词解释3.为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为白文句读)4.问答题(有简答有论述,自己审题)2004年真题题型:1.单选题(基础知识,难度不大)2.多选题3.名词解释4.简答5.论述2005年真题题型:1.标明下面词句的作者(诗词背诵)2.填空(全部是现当代文学的题目)3.名词解释4.简述5.论述题2006年真题题型:1.在括号里填写诗句作者(诗词背诵)2.填空(全部是现当代文学的题目)3.名词解释4.简答题5.论述题2007年真题题型:1.填空(全部是填写诗句的作者、朝代或作品名称)2.简答3.论述2008年真题题型:1.填空(全部是现当代文学的题目)2.名词解释3.写出下列文句或者诗句的作者4.简述题5.论述题2009年真题题型:1.填空(全部是现当代文学的题目)2.名词解释(全部是现当代文学的题目)3.简答题(全部是现当代文学的题目)4.写出下列诗句的出处或作者5.解释概念6.简答7.论述2010年真题题型:1.填空题2.填出下列文句或诗句的作者3.名词解释4.简述题5.评述2011年真题题型:1.填空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二、历年问答题:(简答和论述)1997年:四、简答1.简述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四川大学2009文学评论与写作

四川大学2009文学评论与写作

二、词语解释题(每题5分,共10分)1,“灵感”说2,文学意象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2,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传统中的地位第二部分文学评论写作(共100分)仔细阅读短篇小说《冯前》,根据小说内容撰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0字冯前在朋友中,我同冯前,可以说相处的时间最长了。

一九四五年,我回到冀中,在一家报社认识了他。

他说,其实我们在1939年就见过了。

他那时在晋察冀的一个分区工作,我曾到那里采访,得到了一本油印的田间的诗集,就是他刻写的。

不过那时他还只十七岁,没有和我交谈罢了。

冯前为人短小精干,爽朗、热情,文字也通畅活泼。

我正奉命编辑一本杂志,他是报社编辑,就常常请他写一些时事短评之类的文章。

这家报纸进城以后,阴错阳差,我也成了它的正式工作人员。

而且不愿动弹,经历了七任总编的领导。

冯前进城以后,以他的聪明能干,提拔得很快,人称少壮派。

他是这家报纸的第三任总编。

我原以为,我们是老相识,过去又常请他看作品,很合得来,比起前几任总编,应该更没有形迹。

其实,总编一职,虽非官名,但系官职之培基,并且是候补官职的清华要地。

总编升擢就是宣传部长,再升,则为文教书记。

谁坐在这个位置上,也不能不沾染一些官气。

我体会到这一点以后,当众就不再叫他冯前,而是老冯,最后则照例改为冯前同志了。

但从此,我扪之间的交谈,也就稀少了,虽然我们住的是邻居。

我写了什么新作品,除去在报纸发表,要经他审阅,也就很少请他提意见了。

不久,就来了文化大革命。

7月间,大家在第一工人文化宫心惊肉跳地听完传达,一出会场,我看见人们的神情、举止、言谈,都变了。

第二天,集中到干部俱乐部学习。

传达室告诉我:冯前同志先坐吉普车走了,把他的卧车留给我坐。

当时,我还很感激,事到如今,还照顾我。

若干年后,忽然怀疑:当时,他可能是有想法的。

他这样做,使群众看到,在机关,第一个养尊处优的不是总编,而是我。

到了俱乐部,一下车,一位在大会工作的女同志知道我很少出来开会;就神秘地说:“你也来了?一进来,可就出不去了。

四川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四川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川大 2015 年中国文学】一,填空共十题,每题一分1. ()说:若说新,郭沫若的诗才算新呢!2. 《迟桂花》的作者是()3. 《啼笑因缘》的作者是()茹志鹃自()之后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

()发表了《要重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周啸天因诗集()而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二,现代文学名词解释(5' 8=40)《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茶馆》《青春之歌》《陈奂生上城》《台北人》新月社新感觉派乡土文学三,简述张贤亮的创作风貌和成就10 分四,古代文学名词解释45 分,共九个三礼春秋三传《荀子》骚体赋徘赋竹林七贤玄言诗宫体诗文言小说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评析《论语》中孔子形象2.简述散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3.评析刘禹锡的咏史诗六,论述下列文段15 分出自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2012 年川大文学理论复试试题(回忆版)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时代、国籍。

(10 分)1.《典论论文》2.《与李生论诗书》3.《沧浪诗话》4.《美的历程》5.《美学散步》6.《论俗语》7.《镜与灯》8.《抒情歌谣集序》9.《德意志意识形态》10.《致敏·考茨基》二、名词解释( 30 分)1.文学形象2.典型环境3.灵感说4.以禅喻诗5.心理距离三、将下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略说其大意。

(20 分)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四、论述题。

( 30 分)1、对“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的评析2、对接受美学的评析古代文学一填空(20 分每空一分)1.春秋三传是指哪三传? ____、_____、_____。

2.《登徒子好色赋》的作者是 ___;《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 ___。

四川大学文学的评论写作历试题答案解析

四川大学文学的评论写作历试题答案解析

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历年试题答案解析历年试题解析(1)10年试题分析一、填空1、杜夫海纳2、《周易•系辞上》P58(阎)3、兴观群怨4、《文心雕龙•神思》P73(阎)5、原创性文本P347(阎)6、文学欣赏P231(阎)7、艾伦•退特P254(阎)8、精神生产活动9、语言P87(阎)10、布封P165(阎)二、解释题1、体裁(唐本P157)文学作品的分类,我国最早的分类,是以语言的有韵无韵为标准,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称为“二分法”。

西方把文学作品分为叙事、抒情和戏剧文学三大类,称为“三分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将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类,称为“四分法”。

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各类文学现象,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2、文学接受(阎本P187)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

它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对的(即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阅读活动。

3、日常生活审美化(阎本P218)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

1988年4月,他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

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4、生态文学(阎本P359)美国学者密克尔1974年在《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最早提出,他采用了“文学生态学”(Literacy ecology)一词。

1978年美国学者鲁克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术语。

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里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理框架。

随着生态文学的逐步发展,在文学的未来景观中,它的存在可能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有肯能是一种生存观和世界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审美经验现象学》作者(<<审美经验现象学>>的作者__杜夫海纳__)
2“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最早出自
3“窥意象而运斤”出自
4经典是文本特殊性与什么的结合
5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
6文学阐释是以什么为前提
7“张力”是谁提出的
8.“风格即人”是谁提出的(__布封__)
9.孔子对文学功能的理论是
10.文学创作的基本含义是
二、词语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体裁
2.文学接受
3.日常生活审美化4生态文学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读者中心论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四、论述题(20分
论述马克思的一段话,大意是说艺术生产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or(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发展不平衡理论的一段话)
第二部分写作80分
蛮师傅
□ 韩少功
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到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喝茶,抽烟,翻翻桌上的报纸,看上去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又迟迟不入正题。

最后莫求犹犹豫豫地说:“到山上走走,如何?”
走就走吧。

他们显然不是拉我去观光。

爬到蕉冲和梅峒之间的大岭上,走完一截新泥翻滚的路坯子,正题才出现在前面。

原来公路开挖到这里以后,碰到了前面一个陡崖。

往左边挖吧,坡度不大,但可能遇到岩层;往右边挖吧,没有岩层,但必须远远地绕路减坡。

他们不知下一步如何才能省工,要我来作个决断。

我吃了一惊。

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一个瞎子也想摸上天?或者说,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一部挖土机挖到哪里算哪里,再来一次土法上马大跃进么?怪不得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

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斤斗翻下山去,把竹林哗啦啦压倒一大片。

莫求当时脸色惨白,一声喊“娘”,差点晕了过去,好半天醒过神来,要大家赶快下山,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拿针线连一下。

没料到那一次居然老天保佑,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里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一个。

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

他们把推土机卸成几块,嘿哟嘿哟分头搬上山,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继续开工。

几双眼睛盯着我,只等我一言定乾坤。

“老韩你读书多,”莫求递来一根烟,“你说说,这条路到底应该往左还是往右?”
“我如何懂得这一套?”
“你连外国都去过,什么路没有看见过?你就不要谦虚了。


“这不是谦虚,是我真的不懂。


“你当过主席的人”——莫求知道我当过什么协会的主席,“书都写了好多本,还不比我们的水平高?还不比乡政府贺麻子的水平高?”
我没法让他明白,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

这事还是只能去找路桥设计院。

但我后来明白,我这样说也是犯傻。

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蛮砌匠、蛮司机,但也都是不傻不愣,对工程设计一事岂能不懂?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

莫求对我说,他们从各方筹集来的资金总共才六万多,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
我们沉默了很久。

最后,我也只能跟着他们蛮干。

我提议大家在林子里再钻一遍,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

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总算重新会合了。

我脸上被草叶割出好几道血痕,衣衫也汗了个透湿。

这还不算什么。

最倒霉的是老贵,被马蜂蜇了一下,哇哇大叫,眼泪双流,在林子里狗一样钻来窜去,说要捉住那只马蜂来“原汁化原毒”。

但这一切代价仍未换来共识,合议时还是有的要往左,有的要往右,一堆蛮师傅,谁也不服谁。

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暗。

这种神仙会不宜再开下去,起码老贵的蜇伤也痛得他受不住。

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

莫求盯着我:“你说说看,挖哪边?”
我心一横:“左边!”
反对方没有吱声。

“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

他们都这样说。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我又补上一句,权当是在荒山野岭上再当一回主席。

我的会员们纷纷说: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是半团狗屎:开挖遇到的岩层,比估计的要硬得多,费了我们好多人工和炸药。

一次山体崩塌,还差点闹出人命。

好在一俊遮百丑,公路总算通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

至于另一些方案会不会是狗屎,会不会是更大的狗屎,因为未能实施,就没法验证。

但有一条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久拖不决,如果空谈坐等,等有了大钱以后再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

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用叙事学,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话语等方面展开, 陌生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