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活动一: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教师:对,是100周年。
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
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二)讲述: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
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备多媒体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生: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1.兴中会的成立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获取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和主要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的爆发介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
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爆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学生: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学生: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学生: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图片展示孙中山。
教师:(1866-1925)原名文,字逸仙,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教师:1866年孙中山诞生于广东省香山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
这是孙中山的故乡——广东香山翠亨村。
图片展示。
教师:预习兴中会成立的知识点。
教师: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学生:1894年11月。
教师:兴中会在哪里成立的?学生:檀香山。
教师:兴中会的口号是什么?学生:振兴中华。
教师:兴中会的性质是什么?学生: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思考:兴中会的成立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互助学习。
教师出示相关的资料开拓让学生的知识面。
设置问题锻炼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获取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1895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而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语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讨论:人们对起义评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孙中山的皇帝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
成立兴中会,人民清楚的认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的重要性,彻底摆脱清王朝封建统治。
教师:预习同盟会的成立知识点。
教师: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学生:1905年8月。
教师: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哪里?学生:日本东京。
教师:同盟会的性质?学生: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教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学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教师:创办的机关刊物是什么?学生:《民报》。
教师: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大意义。
- 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包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 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能够对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2.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角色扮演,如模拟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会议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情境。
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中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 月10 日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讲解:“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2. 背景介绍(10 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图片,如农民生活困苦、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等。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接下来是wtt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
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改革土地制度。
师:分析革命纲领:通过前两句,可以得出结论,革命派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谁?
生:清政府
师:推翻清政府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生:民主共和政府,并且要进行土地改革。
师:同盟会创建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民报》
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
生:“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为“三民主义”。
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而来的,下面我们就将他们的内容作一下比较,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先看民族主义方面,三民主义比同盟会革命纲领多了一句什么内容?
生:解除民族压迫
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2.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
“三民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
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介
2、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孙中山早期创立的革命组织
名称成立时间地点领导者目标或纲领刊物性质或地位兴中会 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 1905年日本
东京孙中山(总理)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
评价: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
二、辛亥革命
1、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yi)武、孙武等人准备发动武昌起义,但计划泄露,形势危急。
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首先鸣枪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1日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
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