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导学案

用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导学案
用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导学案

2.我会探索用短除法求先同时除以公因数() 再同时除以公因数() 315934660和36的最大公因数。

260362182436 |

23018391218

一直除到几个数公

优质参考文档

求最大公因数预习卡预习卡:温故知新:将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

30244218323660

新课先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

例:求60和36的最大公因数

60=2 X2 X3 X5;

36=2 X2 X3 X360 和36 的最大公因数=2 X2 X3=12

通过自学,我知道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分别将要求的两个数分解(),再求出两个数的全部公有的(),算出他们连乘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相同的取一个,不同的都不取)

尝试练习1 :找出下列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动手圈一圈。

24 = 2 X2 X2 X336 = 2 X2 X3 X322 = 2 X1128 = 2 X2 X7

16 = 2 X X2 X248 = 2 X2 X2 X2 X366 = 2 X3 X1142 = 2 X3 X7

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42和28 ; 16和40的最大公因数。

42= ()X()X() 16= ()X()X()

28= ()X()X() 40= ()X()X()()

42和28的最大公因数=()X() = () 16和40的最大公因数=()X()=()

除到两个商只有公因数()为止.53

(60、36 ) = ()X()X() =() (18、24、36 )()X()=()

通过自学,我知道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更简便,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连续去除, 有的质因数只有

()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只乘除数不乘商)

尝试练习2 :用分短除法求42和28的最大公因数。

4228 153045

(42、28) = ()X() =() ( 15、30、45) = ()X()=()

预习检测: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 和2712 和24 9 和368 和3224 和3612、18 和24

求最大公因数练习卡

练习卡:1.反馈练习1。我能很快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优质参考文档

24 = 2 X2 X2 X336 = 2 X2 X3 X322 = 2 X1128 = 2 X2 X7

16 = 2 X X2 X248 = 2 X2 X2 X2 X366 = 2 X3 X1142 = 2 X3 X7

(24,16 )= (36,48 )= (22,66 ) = (28,42 )=

2180 84

28470290 42

20

7423534521 L 6

6515 7310

(84 , 70 )= ()X() (180, 84) =()X()X() (6, 20)= =()

2 112018030028410896 510570140260901502425448

304575

7~2T""IF283- 3212724

?5101525

~3-425798 (105 , 70 ,140 )= ()X() (120 , 180 ,300 )= ()X() X()X()( 84, 108 ,96)=()

X()X()

二、我能直接写出下列各数的最大公因数。

(1)已知A = 2 X2 X3 X5 ,

B = 2X3 X7,那么A、B的最大公因数是 ____________ ;

⑵已知甲数=2 X3 X5 X5 ,

乙数=3 X5 X5 X11,那么甲数、乙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 ;

(3)4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_ ; (4)9和3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__ ;

(5)9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 (6)11和44的最大公因数是 _______________;

(7)8和11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 (8)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__ ;

2.巩固练习:1.前两题用分解质因数法,后4题用短除法求下列各数的最大公因数:

12 和3015 和1220 和30

42 和5430 和4524、36 和48

2.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70cm,宽50cm,如果要剪成若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 案 一、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 出示10÷2 )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3 ……

五年级下册《分解质因数》教案

课题二:分解质因数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 28=4×7 60=6×10 60=2×30 60=4×15 …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 6 …被除数 3 …商

小学数学竞赛:分解质因数(一).教师版解题技巧 培优 易错 难

1. 能够利用短除法分解 2. 整数唯一分解定理:让学生自己初步领悟“任何一个数字都可以表示为...???☆☆☆△△△的结构,而且表达形式唯一” 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 (1).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就说这个质数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2).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自然数,叫做互质数. (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例如:30235=??.其中2、3、5叫做30的质因数.又如21222323=??=?,2、3都叫做12的质因数,其中后一个式子叫做分解质因数的标准式,在求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和约数的和的时候都要用到这个标准式.分解质因数往往是解数论题目的突破口,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字的特征. (4).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短除法 例如:212 263 ,(┖是短除法的符号) 所以12223=??; 二、唯一分解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 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312 123k a a a a k n p p p p =????L 其中为质数, 12k a a a <<

分解质因数 教案

分解质因数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 28=4×7 60=6×10 60=2×30 60=4×15 …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 6 …被除数 3 …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 28 2 60 2 14 2 30

二年级数学下册6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导学案人教版.doc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是余数的除法的意义,除法整式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表内除法有了初步认识,并会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既是表内除法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扎扎实实地学好。 教材注重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直观操作理解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大量运用对比帮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针对难点增加试商教学,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课时分配: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课时 (3)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1)1课时 (4)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2)1课时 (5)练习课1课时 (6)解决问题(1) 1课时 (7)解决问题(2) 1课时 (8)练习课1课时 (9)综合与实践小小设计师1课时 (10)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第1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信息,并且能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 答案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答案 知识梳理 教学重、难点 作业完成情况 典题探究 例1.现有草莓40个,可以平均分给多少个小朋友?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析:根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方法,求出40的因数有哪些,根据题意可以平均分给多少个小朋友,那就不是1个.由此解答. 解答:解:40的因数有:1,2,4,5,8,10,20,40. 根据题意不可能分给1个小朋友,因此可以平均分给2个,4个,5个,8个,10个,20个,或40个. 答:可以分给2个,4个,5个,8个,10个,20个,或40个小朋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根据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2.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1 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因数以上的数是合数.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专题:数的整除. 分析:在自然数中,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1;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别的因数的数为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为合数;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1; 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因数以上的数是合数. 故答案为:1;质数;合数. 点评:此题考查了质数与合数的含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属于识记内容. 例3.有144块糖平均分成若干份,要求每份不得少于10颗,也不能多于50颗,那么一共有6种分法.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专题:约数倍数应用题. 分析:找到144的约数中大于10且小于50的即可求解. 解答:解:因为144=2×2×2×2×3×3,所以144在10到50之间的约数有:12、16、18、24、 36、48,所以有6种; 答:一共有6种分法. 故答案为:6.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把144进行分解质因数,然后找出符合条件的数解答即可. 例4.a、b、c是三个互不相等的自然数,而且a÷b=c,a至少有4个约数.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专题:压轴题. 分析:首先a.b.c肯定是a的因数,而且互不相等,所以算三个;然后考查1,1肯定是a 的因数,问题是会不会与上面的三个重复 首先a≠1,这个很明显;然后,如果b=1,则a=c,这是不行的,所以b也不等于1,同样地,c也不等于1;也就是说1.a.b.c是互不相等的,至少有这四个数是a的因数. 解答:解:由分析知:a的约数有1、a、b、c;共4个; 故答案为:4. 点评:根据找一个的因数的方法进行解答即可. 例5.5是15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判断对错)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专题:数的整除. 分析:因数和倍数是相对的,是相互依存的,只能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因数,不能单独存在. 解答:解: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我们可以说5是15的因数,15是5的倍数,不能说5是15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进行分析.

分解质因数(一)(含详细解析)

1. 能够利用短除法分解 2. 整数唯一分解定理:让学生自己初步领悟“任何一个数字都可以表示为...???☆☆☆△△△的结构,而且表 达形式唯一” 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 (1).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就说这个质数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2).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自然数,叫做互质数. (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例如:30235=??.其中2、3、5叫做30的质因数.又如21222323=??=?,2、3都叫做12的质因数,其中后一个式子叫做分解质因数的标准式,在求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和约数的和的时候都要用到这个标准式.分解质因数往往是解数论题目的突破口,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字的特征. (4).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短除法 例如:212263 ,(┖是短除法的符号) 所以12223=??; 二、唯一分解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 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312123k a a a a k n p p p p =????其中为质数, 12k a a a <<<为自然数,并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该式称为n 的质因子分解式. 例如: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是210,求这三个数. 分析:∵210=2×3×5×7,∴可知这三个数是5、6和7. 三、部分特殊数的分解 111337=?;100171113=??;1111141271=?;1000173137=?;199535719=???;1998233337=????;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5-3-4.分解质因数(一)

200733223=??;2008222251=???;10101371337=???. 模块一、分解质因数 【例 1】 分解质因数20034= 。 【考点】分解质因数 【难度】1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走美杯,决赛,5年级,决赛,第2题,10分 【解析】 原式323753=??? 【答案】323753??? 【例 2】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是210,求这三个数是多少? 【考点】分解质因数 【难度】1星 【题型】填空 【解析】 210分解质因数:2102357=???,可知这三个数是5、6和7。 【答案】5、6和7 【例 3】 两个连续奇数的乘积是111555,这两个奇数之和是多少? 【考点】分解质因数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111555分解质因数:1115553353767=????=(3337??)?(567?)333335=?,所以和为668.本讲不 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分解质因数,而且要注意一些技巧,例如本题中的111337=?。 【答案】668 【巩固】 已知两个自然数的积是35,差是2,则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_______. 【考点】分解质因数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希望杯,四年级,二试,第8题 【解析】 35=1×35=5×7,5、7差2,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7=12 【答案】12元 【例 4】 今年是2010年,从今年起年份数正好为三个连续正整数乘积的第一个年份是 。 【考点】分解质因数 【难度】3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而思杯,6年级,1试,第3题 【解析】 1112131716??=,1213142184??=,所以是2184 【答案】2184 【例 5】 如果两个合数互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26,那么,它们的和是 . 【考点】分解质因数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迎春杯,五年级,初赛,第3题 【解析】 2126237=??,因为两个数互质且都是合数,所以这两个数只能为9和14,它们的和为23. 例题精讲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导学案(第2课时)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导学案(第 2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解析: 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设疑自探。 (一)操作交流 .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组)……1(根)(2)引导学生说出13、4、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 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 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 时间5课时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内容 教科书第1~2页 课型 新课 主备人 李长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 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2、 使学生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 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 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具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过程 创新发展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出示10÷2 1)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问: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3) 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 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 交流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3 …… …… …… 数学科

分解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8页例7、例8,完成练习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初步认识质因数;知道质数的质因数是它本身,合数可以分解质因数。 2.学会将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初步掌握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乐趣。教学重点: 认识质因数,学会将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质因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迁移认知质因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一起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比比谁的式子长”。 师:怎样才叫式子长?数的个数越多,式子就越长。 先来听游戏规则: ①男女生两组各选一个数,将所选的数分解成几个自然数相乘的形式,但不可用1。 ②比赛结束时,所写的乘法式子最长的小组获胜。 ③共比3局,每局获胜者下一局优先选数。 2.认识质因数。 师:明白规则了吗?瞧,屏幕上有两个数,是男生先选还是女生先选?为了公平,还是猜拳吧! 呈现19和21 师:谁来汇报结果。(汇报格式:21等于几乘几)为什么女(男)生不动笔呢?(因为19是质数) 师:有没有道理? 师:再来第二局,赢的先选。 呈现15和23 3.感悟质数的质因数是它本身。 师:采访一下,这一回选大数的怎么输了呢?原来如此,因为21和15是合数,所以可以分解!来看21和15的分解结果,熟悉吗?你有一双慧眼,以前我们经常用这种写乘法来找因数,不过这些因数都很特别。例如,3和7既是21的因数又是质数,我们就把3和7称为21的质因数。在15=3×5中,谁是谁的质因数,谁来说一说。(板书:质因数) 师:这儿也有个式子27=3×9,你能说出谁是谁的质因数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好,谁来说说看。咦,9什么不是27质因数? 师:19和23都是质数,它们只能写成1乘它本身,是吗?虽然这种分解方法不符合我们的规定,但是19等于19乘1,它的因数有几和几,有质数吗?

用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导学案

2.我会探索用短除法求先同时除以公因数() 再同时除以公因数() 315934660和36的最大公因数。 260362182436 | 23018391218 一直除到几个数公 优质参考文档 求最大公因数预习卡预习卡:温故知新:将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 30244218323660 新课先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 例:求60和36的最大公因数 60=2 X2 X3 X5; 36=2 X2 X3 X360 和36 的最大公因数=2 X2 X3=12 通过自学,我知道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分别将要求的两个数分解(),再求出两个数的全部公有的(),算出他们连乘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相同的取一个,不同的都不取) 尝试练习1 :找出下列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动手圈一圈。 24 = 2 X2 X2 X336 = 2 X2 X3 X322 = 2 X1128 = 2 X2 X7 16 = 2 X X2 X248 = 2 X2 X2 X2 X366 = 2 X3 X1142 = 2 X3 X7 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42和28 ; 16和40的最大公因数。 42= ()X()X() 16= ()X()X() 28= ()X()X() 40= ()X()X()() 42和28的最大公因数=()X() = () 16和40的最大公因数=()X()=() 除到两个商只有公因数()为止.53 (60、36 ) = ()X()X() =() (18、24、36 )()X()=() 通过自学,我知道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更简便,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连续去除, 有的质因数只有 ()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只乘除数不乘商) 尝试练习2 :用分短除法求42和28的最大公因数。 4228 153045 (42、28) = ()X() =() ( 15、30、45) = ()X()=() 预习检测: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 和2712 和24 9 和368 和3224 和3612、18 和24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单元试卷(打印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单元试卷 一、先圈一圈,再填空:(10分) 1、 11棵,每2棵一份,分成了()份,还剩()棵。 11÷2=□(份)……□(棵) 2、 13块,平均分成4份,每份()块,还剩()块。 13÷4=□(块)……□(块) 二、填空:(30分) 1、16÷5=3······1读作:(),其中商是(),余数是(),除数是()。 2、25里面最多有()个8,38里面最多有()个9。 3、()里最大能填几? ()×7<45 5×( )<28 70>9×( ) 8×( )<50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56 ()÷7=7 36÷5=()......()3×()=24 81÷()=9 25÷5=45÷()40÷9=()......()61÷()=8 (5) 5、看图列算式:

6、□÷☆=□……6☆最小是() □÷9=□……◇◇最大是() 7、六月份有30天,一共有()个星期,还多()天。 8.商店门口挂了一排彩色灯泡,按照红蓝黄白的顺序排列,第18只灯泡是()色,第35只是()色。 三、把下面的算式按要求分类:(8分) 18÷431÷736÷675÷8 28÷548÷849÷953÷7 余数是2的算式() 余数是3的算式() 余数是4的算式() 没有余数的算式()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45÷8=4……13 () 2、☆÷4=3……□,□最大是3。() 3、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大于余数。() 4、15个小朋友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4人,4条船就够了。() 5、从42里面连续减去7个6,结果是0. () 五、用竖式计算:(18分) 23÷3= 50÷6= 67÷9=

分解质因数练习题10道

分解质因数练习题10道 一、填空1、在自然数中,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偶数中,是质数. 2、在自然数中,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最小的数是,既是一位数奇数又是合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一个合数至少有个约数. 3、用三个一位质数组成能同时被3和5整除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数是.、10~20之间的质数有,其中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后,仍是一个质数.、在1、2、 4、10、11这几个数中,是整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6、20以内差为4的两个质数是和,和,和. 7、用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奇数,最小的合数和0组成一个四位数,其中能够被2和5同时整除的最大四位数是,只能被2整除的最小四位数是. 8、28的约数有,这些数中,质数有,合数有,奇数有,偶数有. 9、把下面各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9、23、31、39、 41、51、69、79、81、89、91、97 二、判断1、能被2 整除的数都不是质数.、在自然中,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边长是质数的正方形,它的周长一定是合数.

4、只有两个约数的自然数一定是质数. 5、自然数中只有质数和合数.、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合数,还有1.7.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8、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约数的数一定是合数.9、合数有约数,质数没有约数. 10、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合数. 11.所有合数都是偶数. 12、除了2和5这两个数以外,个位上是0、2、4、6、8、5的数都是合数. 三、按要求写数.1、一个四位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十位上的数既是质数又是 偶数,百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四位数是、能同时被3、5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3、两个质数和为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是和. 4.用10以内的质数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能同时被3、5整除,这个数最小是,最大是。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质数①8=+②12=++ ③15=+④18=++ ⑤24=+=+=+ 6.两个质数的和是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分别是多少? 7.当a分别是1、2、3、4、5时,6a+1是质数,还是合数?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01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17÷2=8(组)……1(个) 7÷2=3(盘)……1(个) 23÷3=7(组)……2(个)

《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叶润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认识质因数;掌握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掌握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什么叫最大公因数和? 2、填空: 27的因数是( ); 18的因数是( ); 27和18的公因数是( ); 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 。 3、填空。 (1) 10 和15 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2) 14 和49 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短除法的符号及表示的意义 2、教学分解质因数和质因数的含义 (1)课件出示: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 33=11 ×3 11和3就是33的质因数。 (2)教师强调:每次都要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合数写成除数和商连乘的形式。 (3)让学生尝试举出这样的例子。 3、练习 用短除法把下列合数分解质因数:16 24 54 72 4、教学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 (2)教师讲解:先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短除,再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短除,最后将公有的质因数2和3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6。 (3)教师强调:每次都要用质数做除数,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4)课件出示互质数的含义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导学案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我会列有余数除法的算式;3.我能初步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导入: 小热身:看图列式:○○○○○○ 算式一: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说说,这两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想:○○○○○○○该怎么分? 二、自主学习:(书本60页例1) 例一、 算式1: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余数是被除数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所以余数的单位名称应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小结: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带有余数的除 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探究: 把上面的草莓每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还剩几个?(商的单位是什么?余数的单位是什么?)四、及时训练:

1、书本60页做一做1.2题。 2、3÷2= □……□ 5÷2=□……□ 16÷3=□……□ 11÷5=□……□ 22÷7= □……□ 36÷7=□……□ 3、把★★★★★★★★★★★★★★★ 2个2个的圈,可以圈()组,还剩()个。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2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个,还剩()个。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评点总结: 1、余数是被除数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所以余数的单位名称应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2、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43-44页完成。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答案 例1.现有草莓40个,可以平均分给多少个小朋友?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析:根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方法,求出40的因数有哪些,根据题意可以平均分给多少个小朋友,那就不是1个.由此解答. 解答:解:40的因数有:1,2,4,5,8,10,20,40. 根据题意不可能分给1个小朋友,因此可以平均分给2个,4个,5个,8个,10个,20个,或40个. 答:可以分给2个,4个,5个,8个,10个,20个,或40个小朋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根据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2.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1 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因数以上的数是合数.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专题:数的整除. 分析:在自然数中,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1;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别的因数的数为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为合数;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1; 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因数以上的数是合数. 故答案为:1;质数;合数. 点评:此题考查了质数与合数的含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属于识记内容. 例3.有144块糖平均分成若干份,要求每份不得少于10颗,也不能多于50颗,那么一共有6种分法.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专题:约数倍数应用题. 分析:找到144的约数中大于10且小于50的即可求解. 解答:解:因为144=2×2×2×2×3×3,所以144在10到50之间的约数有:12、16、18、24、 36、48,所以有6种; 答:一共有6种分法. 故答案为:6.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把144进行分解质因数,然后找出符合条件的数解答即可. 例4.a、b、c是三个互不相等的自然数,而且a÷b=c,a至少有4个约数. 考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专题:压轴题. 分析:首先a.b.c肯定是a的因数,而且互不相等,所以算三个;然后考查1,1肯定是a 的因数,问题是会不会与上面的三个重复

分解质因数

课题《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写算式、小组合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经历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2、知道质因数,会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 3、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收获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因为讲课之前对学生毫无了解,所以课前利用15分钟与学生交流) 1、同学们,今天这么多的老师来这里听课,我们应该有什么表示?(欢迎老师们来听课并渲染气氛)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我想,从你们上小学开始到现在,我们互相认识一下好吗?先介绍一下你自己。(此时对学生说话提出相应的要求,目的是了解一下学生的课堂语言及表达能力)。然后:那你想了解老师什么呀?(姓名,年龄,体重,身高,职业等等) (本着为本节课服务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数据适时板书。)年龄:你看看老师有多大呀?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黑板横线的下面,同时对估计准确地加以表扬。体重:同上。身高同上 2、你对老师有什么希望?(认真倾听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尽可能的做到)。 3、老师也提出几点希望: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大胆发言(12个字)能不能做到?(最上说不行,老师要看看实际行动)我们先试一下好不好: 看看黑板,今天老师剪了一个大大的“数”字。那么,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那么关于数,你知道那些知识:(自然数、奇数、偶数、倍数、因数、质数、合数)结合黑板上的“数”,以连线的形式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数”连起来。 4、结合具体的数字(前面学生猜老师的身高、体重、年龄)分出质数和合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准备好了吗?那么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二、情境引入: 看来同学们对数的知识了解得还真多。看!这么多。但是在看一看“数”,好像告诉我们还有需要我们了解和研究的呢。(“数”字的笔画较多,“散”头很多,学生学过的“自然数、奇数、偶数、倍数、因数、质数、合数”连完之后还剩好多“头”)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数”。从哪儿开始呢?这样吧,先从老师的年龄入手怎么样?(数比较小)(先选36——我今年36岁,估计课上学生猜年龄的时候应该出现,若不出现,教师在学生猜完年龄之后告诉学生老师的实际年龄。), 三、探究与体验 1、认识质因数 刚才我们知道了36是一个合数,现在老师提出一个要求,把36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但不能出现1,能不能做到?开始吧!一会儿要向大家汇报你写的结果是什么, 主要形式:36=2×2×3×3 36=2×3×6 36=2×2×9 36=4×9 36=2×18 36=3×12 36=6×6 36=4×3×3等等 分析研究: 同学们写出的算式真多。把36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有这么多!我们一齐来看一看这些算式:它们(指着算式后面的数)都可以说成是36的因数。从这些算式里,你能发现点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因数有多有少;有的还可以接着分解;其它的通过分解之后都可以写成36=2×2×3×3的形式;36=2×2×3×3的因数最多等等。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平南县丹竹镇长岐塘小学蔡恒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你知道吗”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的: 1、认识短除符号及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正确位置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难点: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正确书写分解质因数的格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随着学生回答,出示: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2、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 3 6 28 53 60 97 3、把上面的合数用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整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分析上面的三个式子,你觉得那个式子的两个数是最有特点的?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导入新课 我们来观察6、28这两个合数,它们都可以写成由几个 质数相乘得到: 6=2×3 28=2×2×7 师:现在我们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短除法分 解质因数. 板书课题: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把一些合数的写成整数相乘的形式,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 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教师向学生介绍短除法是把除法竖式中除的过程加以简化,除的时候 每次把除数写在被除数的左边,把商写在被除数的下面。并以10和28为例向学生具体介绍短除法的书写方法,被除数在哪里,除数在哪里,商又写 在哪里。然后重点问学生用什么作除数?为什么要用这个数作除数。教学 生分解质因数: 2 6 2 28 2 14 3 7 6=2×3 28=2×2×7 师:请大家用短除法将60分解质因数。(集体订证)

师:谁能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归纳一下 引导学生归纳: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 ———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各数用短除法进行分解质因数: 12、16、72 四、小结 说说你怎样用短除法对两个数进行分解质因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有余数的除法 年级三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班共45 人。有5 人数学思维较特别,绝大部分学生勤于动脑可墨守成规,是好学生但不是优秀数学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的中探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题。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资源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复习导入 看谁能很快说出( )里最大能填几? ( )x 5v 6 ( ) x 3v 20 5X( )v 38 ( )X 4v 22 6X( )< 34 7X( )< 24教学活动2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谈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有没有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去展开过春游或者野炊活动,当中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活动日记,大家请看: 10月18日晴 今天,我们去野炊,老师规定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做好出发准备。我们班这次参加旅游的女同学共有15人…… 想想看,这些女同学能够分为几组? (学生独立解决、检查除法竖式的书写) 教学活动3 三、尝试解决问题、引入主题 1、如果这次参加的女同学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解决 (1)怎样列式?(2)用教具摆一摆。 3、师生交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重点理解横竖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步的含义。)16人,每组5人,分了3组,还剩1人。这1人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这里剩下的1表示什么?你能给这个数起个名吗? (板题课题: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题的得数怎么写呢?(让学生说一说。)写得数时,要先写商3 ,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1. (板书16-5=3 ()……1 ()) 这里商3表示什么?(3组)(板书单位名称“组”)这里余数1 表示什么?(1人)(板书单位名称“人”)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的写法)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余数。教学活动4 四、教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提出问题:如果参加的女同学是17、18、19……25人呢,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 2、观察质疑:那么,(教师板书,连贯成一串对比算式): 16-5=3 (组) (1) (人) 17-5=3(组) (2) (人) 18-5=3 (组) (3) (人) 19-5=3 (组) (4) (人) 20-5=4 (组) 21-5=4(组) (1) (人) 22-5=4(组) (2) (人)…… 学生:(当20-5时,商是4……) 3、发现规律: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交流) 4、全班反馈,得出规律:余数<除数(为什么?) 五、看书质疑(完成例题内容) 六、巩固练习。 1、教材P51。“做一做”。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 = 33 - 8 = 3、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七、全课小结。 [1]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 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