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别及处理

合集下载

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血反应防范与处理

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血反应防范与处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在采血、运输、存储和输注过 程中,要确保血液不受污染。
避免快速大量输血
以免引起循环超负荷和酸碱平 衡失调。
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 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并对
症治疗。
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给 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等。
如果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应给 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进行机械
02
药物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药 物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否 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01
02
03
04
皮肤症状
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
呼吸系统症状
喉头水肿、胸闷、气促、呼吸 困难等。
循环系统症状
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低血 压等。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意识模糊等。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预防措施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处理方法
立即停药
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药物过敏性休 克,应立即停药,并保持呼吸道
通畅。
紧急抢救
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等。
送往医院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特别是对于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
02 输液反应防范与处理
输液反应的定义
输液反应
指在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因药物、 溶液、器具等因素导致的机体反应, 通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心悸、气短 等症状。
液反应、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02
医护人员应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急救技能、心肺复苏等,
以便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严重输液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诊断及治疗(雷禹)

严重输液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诊断及治疗(雷禹)
诊断依据
患者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 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
治疗措施
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抗过敏药物、激素等药物治疗;观察病情变 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如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02 严重输液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心肺功能状况等,以评估
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 吸、心率、血压等,以及皮 肤黏膜是否有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
特殊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血常规、尿 常规、生化等相关检查, 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如心电图、胸片等,根据 具体情况选择,以进一步 评估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发病机制
主要涉及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结合,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液、动物皮 毛等,其中药物是最常见的过敏原之 一。
识别方法
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皮肤点刺试 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进行识 别。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输液史、药物使用情况等,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相关辅助 检查,可以对严重输液反应进行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 的疾病。
预防措施及重要性
预防措施
为预防严重输液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严 格掌握输液指征、合理选择药物和输液器具、严格执行无菌 操作、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等。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和特殊情 况需要特别关注和处理。
疗方案。
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 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科学
的依据。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如 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为难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 产生因素
可能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及输 液速度过快或气候及患者身体素质等因素引 起的非治疗所需的反应
输液反应
症状 分类
发热反应 循环负荷过重
最常见 肺水肿
静脉炎
空气栓塞
输液反应—发热反应
原因
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 成分不纯)、输液器污染;输入药液质量;输液过程中无 菌操作不规范引起
心肺复苏、 吸氧、气 管切开
地塞米松10mg加入5% 葡萄糖液100ml静滴
对支气管明显痉挛者,给予氨茶碱0.25-0.5g加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滴。呼吸困难, 用尼可刹米0.25-0.5g肌注或洛贝林3-6mg静注
补充血容量:林格氏液、 盐糖水
血压仍低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药,应用多巴胺20-4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 250ml中静脉滴注,使收缩压保持在90~100mmHg。开始每分钟20滴左右, 根据血压调整滴速。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休克后常有代谢性酸中毒, 5% 碳酸氢钠溶液100-250ml静点)
必须保持静脉通路,以备用。立即换上生理盐水,更换输液器,继续输液。 不能因为惊慌或家属等原因拔除静脉通路,错过抢救时机。
1 输液反应

2 过敏反应
录3 输液反应与过Fra bibliotek反应的鉴别4 过敏反应的应急预案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
共同点:二者在刚发生时都有面色苍白、胸闷、恶心等前 驱表现。
差 异 点
输液反应:发冷寒战更突出,约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 潮红、寒战过后或同时出现高热、超高热,临床发展以分钟计, 与后者相比相对较平稳;
2. 循环衰竭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量不足,而表现为面色苍白, 出冷汗、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双硫仑反应的处理[专业医疗]

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双硫仑反应的处理[专业医疗]

荟萃医学
6
输液器材及速度
• 使用不合格的注射器和输液器 • 静滴含K + 、Ca 2+ 、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 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 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荟萃医学
7
环境
• 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 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 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 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 可引发输液反应。
总结: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 温度、湿度。
荟萃医学
8
患者个人因素
(1)疾病 (2)患者年龄 (3)个体差异
荟萃医学
9
临床常易引起输液反应的配伍
1 、丹红、复方丹参、鱼腥草、参麦、双黄连等中草 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 输液作为稀释剂。
2 、泮托拉唑注射液应该用0.9% 氯化钠溶解后稀释, 不可用其它溶剂溶解和稀释。
3 、乳酸林格氏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因含离子较多, 易形成不溶微粒,故不能加入其它药物静点。
荟萃医学
10
常见输液反应症状
发热反应 空气栓塞
循环负荷 过重
静脉炎
药物外渗
荟萃医学
11
1、发热反应
原因
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 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 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过程中未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引起
输 液反应 过 敏反应 输 血反应 双硫仑反应
荟萃医学
建德市一医院 急诊科
1
•输 液 反 应
荟萃医学
2
目录

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

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

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章节一:引言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而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

本文通过从输液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章节二:输液反应2.1 定义及病因输液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是指在输液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的有红肿、疼痛和渗液等。

全身反应则是指输液过程中全身的过敏反应。

输液反应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方式不当、输液体积过大等。

2.2 临床表现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包括输液部位红肿、疼痛和渗液等,可以通过触诊和观察来判断。

全身症状主要有皮肤潮红、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和心跳骤停。

2.3 处理方法处理输液反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即停止输液并记录相关信息。

第二,根据患者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给予氧气、调整体位等。

第三,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病情观察,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其他治疗。

第四,对于严重反应患者,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

章节三:药物过敏反应3.1 定义及病因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

药物过敏的病因主要有药物自身特点、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3.2 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

即时型反应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主要有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迟发型反应则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才出现,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疼痛等。

3.3 处理方法处理药物过敏反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

第二,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可以通过给予抗组胺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第三,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应即刻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例如给予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等。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后,体温可高达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2、原因:发热反应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见于输液器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已经过期、变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

3、护理措施:1)预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的标签、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2)反应轻的病人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液,立即与医生联系。

3)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4)对症处理: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对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

5)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6)保留剩余药液及输液器,以便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二、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律不齐,心律快。

2、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量过多,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3、护理措施:1)预防: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13)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4)给予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内压力增高,从而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可将湿化瓶内放入20%~30%乙醇,再进行氧气吸入,因为乙醇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别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别

1 输液反应就是由于输液所引起得不良反应得总称,因药物引起得属药物不良反应。

输液反应一般可以预防与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常说得输液反应就是由热源引起得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

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昏迷、低血压休克,有得出现多脏器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输液反应多数预后很差,可因脑损坏致残成痴呆或植物人。

ﻫ输液反应为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治疗疾病得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

由于输液反应所涵指得临床反应症状较多,导致输液反应得因素也较多,而这些因素如个体差异等得变异性较大,因此,输液反应无可预见得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得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医患双方得利益,现在特别关于处置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得办法。

因此,充分认知、分析临床输液反应发生得原因,多环节控制、预防输液反应得发生,对医护人员避免此类医患纠纷就是十分必要得。

输液反应得参考诊断标准如下:在输液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输液反应机制热原就是指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物质得总称。

广义得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得热原通常就是指微生物得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要就是微生物得一种内毒素,它就是由脂多糖、磷脂与蛋白质组成得复合物。

微粒异物也就是引起输液反应得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得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得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得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3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

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ﻫ与过敏反应鉴别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得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可,真正鉴别比较困难。

输液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精彩解析)

输液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精彩解析)

操作因素
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消 毒不严格等均可引起输液 反应。
患者因素
患者原有疾病、体质较弱、 过敏体质等均可增加输液 反应的风险。
影响因素
药物种类和剂量
不同药物引起输液反应 的风险不同,大剂量用 药或高浓度溶液输入时
风险增加。
溶液种类和温度
不同溶液引起输液反应 的风险不同,低温溶液
输入时风险增加。
过敏性休克时,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 降,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 至血管外,进一步降低血压。
免疫系统反应
过敏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抗体与过敏原 结合,触发一系列反应导致过敏性休 克。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过敏体质患者
在输液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 质患者应特别注意。
避免使用已知过敏药物
根据患者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
药物过敏试验
对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生物制剂等,应进 行过敏试验,确保无过敏反应。
观察与监测
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 异常症状应及时处理。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 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抗过敏药物外,一些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如免 疫疗法、干细胞治疗等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展望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输液反 应和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探索更 多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心理健康,探索更多全面的治疗 方案,以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糊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询问病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输液史, 以及是否有其他相关疾病,如哮喘、 荨麻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
别及处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论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与处理要点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可,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

两者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同仁们一起来深入学习一下吧,相信会对于大家有好处的。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过敏原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

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或皮肤接触或食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过敏原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IgE)接触。

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

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的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粘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过敏原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假如这个时候及时给予抗组织胺药,可使症状缓解。

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肥大细胞
分泌的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抗组织胺药无效,但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缓解。

临床上,对于频
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作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

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作脱敏治疗。

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类型:
1.发热反应: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紊乱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2.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4.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

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从机制上是有别的,而且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尤其是输液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就可以减少发生,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定准的要视为过敏,另外要详细问清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再就是平时做好这方面的预案,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是输液反应,知道如何解释和处理反应的发生,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

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

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

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

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

过敏反应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其次: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再次: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

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

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

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最后: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都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些药物比较容易过敏,有些药物则很少发生过敏。


个例子:同一个病人,第一次因感冒输液青霉素,出现皮疹,那么首先考虑过敏反应。

第二次,因急性胃炎输液西咪替丁,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那么首先考虑输液反应。

所以顺着药物这个滕去摸瓜,也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

治疗方面:两者都需要抗过敏和激素使用。

但过敏反就注重于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

而输液反应则注重于退热处理,各有特点。

在实际治疗中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处理中要注意控制周围人群的情绪:在发生两者反应时,家属和病人都比较惊慌,情绪激动,其甚至会火拼。

此时应该立即处理,在一边治疗的同时要安慰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则可大胆的安慰。

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②必须保持静脉通道:病人和家属都有这样一个毛病:一旦发生输液或过敏反应,他们会很惊恐的要求立马终止输液,拔除静脉针。

如果定力不足的医务人员遇上,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正确的方法是:必须保持静脉通路,以备紧急情况下用。

立即更换上生理盐水,更换输液管,继续输液,这样做是为了下一步的治疗比较顺利进行。

③④做好早期准备工作:如果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小儿肾上腺素1:1000怎么配,剂量是多少,我们会立即准备吗这些都是实际问题,就早作准备。

而不是像一部分医生或护士一样,平时做输液治疗时依据经验出发,拿老主意自以为是,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就会
手忙脚乱找不到肾上腺素或找到了过期的肾上腺素或遇到儿童患者不会稀释肾上腺素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会遗误抢救的时间,同时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最后注意:遇上紧急问题,首先要冷静,然后立即查体,紧抓四大生命体征,其次治疗,再次:安慰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