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堂︱身体六个部位出汗最危险(附:汗证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概述】汗证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发于病危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为黄汗;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为战汗。

临床一般以自汗、盗汗最为多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结核病等均可见汗出异常。

【病因病理】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耗伤肺气,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或烦劳邪热亡血耗阴,情志不遂,肝火湿热内盛,均可致汗液外泄异常。

病理变化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或为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腠理开泄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诊断要点】1 .根据汗出时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黄汗、战汗。

2.自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辩证分型】1.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而汗出恶风,且易感冒;动则耗气,气不摄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华,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或局部汗出。

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

3.阴虚火旺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有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

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阴虚有热,津液不足,故而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4.邪热郁蒸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出汗怎么回事

出汗怎么回事

出汗怎么回事冬季天气寒冷,可是有很多人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手心身上全都是汗,明明感觉自己很冷,可是还是一个劲的出汗。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

那么爱出汗时怎么回事呢?出汗部位可以看出你的身体健康,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手心、脚心出汗——血虚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

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晚上睡觉出汗原因: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1、轻型盗汗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2、中型盗汗的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中医-汗证(多汗症)

中医-汗证(多汗症)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出汗异常的原因分析 出汗异常是身体的信号

出汗异常的原因分析 出汗异常是身体的信号

出汗异常的原因分析出汗异常是身体的信号天一热就爱出汗,尤其是胖人,一动一身汗,让人浑身难受。

其实,汗腺是人体自带的“空调”,是人体最天然的保养品,到了夏天出汗少的话,感冒、皮肤病、失眠就会找上门,心脏病发病率更是成倍涨,出一身健康汗对健康有益无害,但汗也是人体的晴雨表,有些异常出汗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

一、出汗异常的原因分析那么怎样才算异常出汗呢,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比如,同等条件下,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无汗,而你却满头大汗,就说明有可能出汗异常,如果坐着不动都大汗淋漓,那无疑也是异常出汗了。

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运动、穿衣厚或炎热而导致出汗,或稍微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意味着人体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1.头部出汗异常胃火旺头部是诸阳之会,阳气本应该是最足的,其固摄力也应最强。

一旦头上出汗而全身无汗或少汗,或者经常出汗,或许就意味着阳气有些虚弱,(对于代谢旺盛的儿童来说,头部出汗较多也是正常现象),另外,这还和胃火旺有一定关系。

建议:睡眠充足,多吃温补食物,如大枣、牛肉、山药、蜂蜜、茯苓。

每天也可冲泡枸杞茶饮用。

2.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3.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4.颈部出汗异常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与内分泌不调有关,也和体内湿热有一定关系,由于湿性黏滞,导致体内气机不畅,往往表现为上半身或颈部以上出汗。

建议: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多吃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天气炎热或劳作就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朋友即使在冬季也容易出汗,这就是病态了,中医称之为汗证,汗证又分为自汗和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阴液,受人体阳气蒸腾宣发则汗出,故《内经》有“阳加于阴则汗出”的总结性理论。

自汗、盗汗,多见于体虚、产后、术后,以及各种慢性病中,长期的异常汗出会加重身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诱发及加重疾病,因此需要及时的对症治疗。

产后、术后,损伤阴阳气血,容易出现自汗、盗汗自汗、盗汗如何区分:自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正常温度中,身体局部汗出或大汗淋漓称之为自汗,自汗有运动或劳作后加重的特点;盗汗:夜间睡眠中汗出而不知自,醒则汗止,汗水像梦中被人偷走了,故谓之盗汗。

儿童盗汗汗证的病因病机:自汗证多气阳虚,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劳逸失节,手术气血损伤等导致腠理疏松漏汗而出;盗汗多阴虚、血虚,多因久病伤阴,阴虚火旺,迫汗而出。

汗证的治疗原则:自汗证治宜补气温阳固表;盗汗症治宜滋阴养血清热。

汗证的辨证论治:自汗:1、气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恶风,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脉浮缓。

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为气虚自汗的要药2、阳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肢倦身重,乏力易累,恶寒怕冷,严重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温阳止汗方药: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里阳虚参附汤附子为温补阳气首选中药3、阴虚自汗:主要表现:夜间盗汗,多伴有不同程度自汗,形体消瘦,心烦失眠,精神不振,或伴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方药:当归六黄汤生地滋阴养血清热,治疗阴虚盗汗4、血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神疲乏力,面色不荣,头发干枯分叉,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偏干,女性多伴月经量少,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归脾丸有中成药可以选用总结:汗证多虚证,日久多生变化衍生他病,因此要及时地进行治疗,中医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方法,既能治疗自汗、盗汗,又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标本兼治!。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分类者。

笔者认为,《内经》之汗证,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汗证在《内经》中称为魄汗、多汗。

《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

炅汗:炅,热也;炅汗,即热甚出汗。

阳热太盛,蒸发汗津,其汗甚多,又称之大汗。

《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丙丁大汗”、“脾热病者……戊己大汗”、“肺热病者……庚辛大汗”、“肾热病者……壬癸大汗”。

《素问·疟论》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凡此皆指热甚出汗。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释曰:“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

”观仲景《伤寒论》所述阳明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大渴”“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述暑温证之“汗大出”等,皆属此类。

后世治疗此证,法主清热止汗,一般选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漏汗:指外受风邪,又兼体内有热,风热相迫致汗漏如泄。

《灵枢·营卫生会》称之为漏泄,谓“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故命曰漏泄。

”又《素问·风论》载有“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证,亦以漏汗为主要表现。

张介宾说:“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

”漏汗、漏泄、漏风,皆系风袭于表,腠理开疏,汗漏如泄之证,故其汗出多伴恶风,治法亦须疏风固表止汗,可选玉屏风散之类。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中医说:汗证

中医说:汗证

中医说:汗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症。

汗证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大汗不止,息冷肢微者为脱汗,恶寒战栗后汗出者为战汗,汗色发黄而染衣者为黄汗。

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中医认为汗证的形成是人体阴阳盛衰特别心之阴阳的变化导致营卫失调,肌肤腠理开阖不利津液外泄而汗出。

前人所说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只是一般规律,对于汗证治疗仍需辨证施治。

1.肺卫失调,肺主卫而司表里,若风邪袭肺,营卫失和或肺胃蕴热或肺气不足,肌表不固,腠理蔬松而致汗出。

2.阴虚火旺,精神过用,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不藏外泄为汗。

3.阳气衰微,久病重病,阳气过耗,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大泄。

4湿热熏蒸,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脾胃不和,湿浊困阻久而化热,熏蒸肝胆,随汗外出
汗为心液,精气所化,如天气炎热,运动后,穿衣过暖等汗,量不甚多均属正常现象,若出汗过多,量多不止必伤元气,应及时诊治,以期汗止病愈。

以上照片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课堂︱身体六个部位出汗最危险(附:汗证的辨证论
治)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医师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

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医师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

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

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

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医师建议:汗腺过
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医师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

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医师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异常出汗是“虚症”信号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

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

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

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

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

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额头面部出汗过多,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前心后背出汗,是心气虚,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

此外,还有些出汗方式,属于疾病来临前的征兆,比如有些老人
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

通过汗的“颜色”辨健康黄汗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

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
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

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

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
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通过汗的“气味”辨健康尿臭味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

腥臭味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可以用菊花泡水喝来缓解症状。

香味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从出汗的伴随症状看健康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

出冷汗,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

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

汗有自
汗、盗汗,如睡者汗出,醒后汗收的,叫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的,叫自汗。

此外又有头汗、心汗、手足汗和半身汗等名称。

汗为心之液,而肾主五液,故汗出之证,多由心肾两虚所致。

如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就能发生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就会形成盗汗。

所以古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说法。

至于头汗、心汗等证,也多各有起因,在下面另有讨论。

汗证的辨证论治一、自汗阳虚者腠理不密,卫气空疏,津液发泄,故表虚自汗;治宜实表补阳,使阳气固而汗自敛。

如自汗畏寒方药:黄芪30g,党参18g,炮附子12g,茯苓15g,牡蛎30g,麻黄根15g,甘草6g,水煎服。

如表虚用玉屏风散加减,下面附方:方药:黄芪50克g,防风15g,焦白术20g,牡蛎30g,浮小麦30g,甘草6g,水煎服。

二、盗汗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血气无以固其表,故腠理开而汗出;醒则行阳之气复归于表,其汗乃止。

治宜补血养心。

方药:当归20g,黄芪30g,防风12g,白术15g,炒枣仁20g,党参15g,生地15g,熟地20g,炙甘草6g;【加减】如阴虚血热,盗汗发热,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下面附方:方药:当归18g,生地15g,熟地20g,黄柏12g,黄芪50g,党参15g。

如身热加地骨皮15克g,心烦加竹叶15g,麦冬15g,脾虚加白术15g。

惑用六味地黄汤加牡蛎30g,白芍15g,浮小麦
20g。

三、头汗头为诸阳之首,若邪搏诸阳,津液上湊,遍体无汗,只头面有汗,谓之头汗。

如湿热郁于胃中,上蒸额汗,小便不利的,乃发黄之兆。

方药:茵陈20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5g,栀子15g,滑石15g,泽泻15g,甘草6g。

若头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饮,少腹急结,此为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减下之。

若头汗而喘,二便闭涩,四肢热而谵语,此内有燥,急以承气汤下之。

四、心汗自汗津津,只在当心一片,此由忧思惊恐,心不摄血,津液外泄所致,治宜补阳心血,益气敛神方药:生地20g,当归18g,天冬15g,黑枣仁20g,柏子仁15g,五味子9g,远志15g,党参15g,元参15g,丹参15g,茯苓15g,龙眼肉15g。

若大便溏泄,用归脾汤。

五、手足汗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湿邪熏蒸,脾阳被遏,运转失司,津液旁达,故手足出汗。

汗温肤热的方药: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5g,黄连12g,白术15g,当归
15g,生地15g,川芎15g,太子参15g,甘草6g。

若阳欲亡而汗凉肌冷,急用参附汤救之,轻者可用理中汤加乌梅12克。

六、半身汗汗出不及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这是气血不充,内夹水饮,阴阳不能融洽所致。

见此症状,往往为偏枯之兆。

方药:当归18g,党参15g,川芎15g,熟地15g,白芍2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2g,防风15g,防己12g,甘草6g,麻黄10g,生姜5
片。

水煎服。

此证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汤等阴柔之品,闭滞经络,而增他变。

=========联系我们
========= 学会介绍:中国中医药学会1992年5月创建是我国医疗健康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盈利性法人社团,是党和国家联系医疗健康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水平的重要社会力量。

领导层主要成员:
会长:戴庆俊秘书长:李龙飞副秘书长:王如昌副秘书长:张明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