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微生物考研名词解释

绪论:微生物:它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包括非细胞型和细胞型微生物(原核和真核微生物)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包括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微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生态等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
生物工程学:它意味着是把生物作为对象的一种工程学,是对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边缘的领域。
包含有医学工程学、修补工程学、人类工程学和仿生学等分支领域。
由于对这些分支领域的研究必然要关系到对生物体的构造和机能进行工程学的分析,所以往往被称为生物工程学。
第一章:1原生质体:G+菌除去细胞壁后剩余的部分(在革蓝氏阳性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即为原生质体)。
2球形体:G-菌处理后细胞壁不能完全除去,为球形体。
(指细胞壁未全部去除的细菌细胞,呈圆球形,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蓝氏阴性菌而获得);因细胞壁部分缺损而形成的球状或近球状、并有一定生活能力的渗透敏感性微生物细胞。
只能存在于等渗溶液中。
3.L型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 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
多形态,有的可通过细菌滤器而又称滤过型细菌。
由英国李斯特(Lister) 医学研究院发现而命名)4.质粒:在许多细菌细胞质中除核区外,还存在着有一种遗传物质,它是存在于细胞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称为质粒。
5.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波浪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6.菌毛:一些比鞭毛更细、较短、直硬、数量也较多的细丝,称为菌毛。
7.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芽孢不是繁殖体8.菌落:把一个微生物(细菌)接种在新鲜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称为菌落。
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5篇

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生物体的基本特征1.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不同生物体的细胞类型和结构有所差异。
2. 器官和组织:不同的组织类型和功能,如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3. 遗传信息:每个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是独特的,决定了其特定的性状和功能。
二、生物体的化学成分1.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2. 核酸:遗传信息的载体,包括DNA和RNA两种类型。
3.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如葡萄糖、果糖等。
4.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具有保温、缓冲和绝缘的作用。
三、生物体的生理功能1. 呼吸作用: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获取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2. 光合作用:植物和某些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 细胞分裂: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长和繁殖。
4. 免疫系统:生物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四、生物体的多样性1.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物种,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生态多样性。
2. 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特点,如森林、草原、湖泊等。
3. 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存在多种不同的遗传变异,是生物体进化的基础。
五、生物体的进化与适应1. 自然选择:生物体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优胜劣汰。
2. 遗传变异: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3. 适应性进化:生物体通过适应性进化应对环境变化,维持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1. DNA测序技术:通过DNA测序技术获取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应用于疾病诊断、法医鉴定等领域。
2.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进行修改,应用于基因治疗、农业育种等方面。
3. 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物、疫苗等生物制品,应用于医疗、预防等领域。
4.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生产酒精、酶制剂等物质,应用于食品、化工等行业。
篇2一、细胞的分子组成1. 元素组成:细胞中的元素有C、H、O、N、P、S等,其中C、H、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O是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和氧化反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H则是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和还原反应的必需元素。
生物化学 6 新陈代谢概论

5
三、新陈代谢的类型
根据生物获取碳源或能量的主要途径,可将生 物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对碳的需要,可将生物 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autotrophy) :是利用CO2作为唯一 碳源的生物。 异养生物(heterotrophs) :是利用有机碳合成 其自身必需的含碳化合物的生物。
新陈代谢(metabolism)概论
1
一、新陈代谢的一般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泛指生物 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生物一方面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能量和物 质,通过一系列生物反应转变成自身组织成分, 即所谓同化作用(assimilation);另一方面, 将原有的组成成份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分 解为简单成分重新利用或排出体外,即所谓异 化作用(dissimilation ),通过上述过程不断 地进行自我更新。
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RNAi、反义RNA 、基因敲除
及基因突变等。
14
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
利用正常机体的方法 使用病变动物法 切除器官法 器官灌注法 组织切片法或匀浆法 纯酶法及酶抑制法 同位素示踪法 使用亚细胞成分的方法 致突变法 转基因法和基因敲除法
15
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量代谢
物质和能量守恒
分解代谢
外界物质
合成代谢
分解产物
机体组织
化学能ΔH
热能q
自由能ΔF
(机械能、电能)
12
能量代谢在新陈代谢中的地位
吸能的反应必须由外界供给能量 ATP是能量代谢的“货币” 在能量贮存和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物质 1)辅酶I和辅酶II的递能作用 (VPP) 2)FMN和FAD递能作用(VB2) 3)CoA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VB3 ,泛酸)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自然界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在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其在具体情境下的应用。
一、物质交换在自然界中,物质交换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
以下将分别进行探讨:1. 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体现在食物链中。
在食物链中,每种生物均依赖其他生物的体内物质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能源。
例如,植物将水、二氧化碳、太阳能等非生物物质转化成有机物质,由此形成生物链的第一环,即植物。
接着,草食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草食动物,这样便形成了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物质会一级一级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传递。
最终,物质被转化成无机物质并被分解菌和细菌处理,其主要是作为有机物质再次进入食物链。
此外,在生物间还存在着其他的物质交换,例如:物种之间的共生与寄生关系。
共生关系既是两个物种共同获益的关系,也是物种之间密切联系的表现;寄生是一种具有有害性质的共生关系,被寄生物体将会损害寄主的利益,因此是一种不良的关系。
2. 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表现在物质循环过程中。
物质在自然界中不会消失,只会发生转化或循环。
例如,空气中的氧气与植物内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质,当有机物质被分解时,其中的各种元素就可以重回环境中。
二、能量交换能量交换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转化能量的过程。
能量可以分为初始能量和终止能量。
初始能量是指太阳能,地热能、化石能等,终止能量是指动物和植物的代谢能量。
能量不能被再生,经过转化之后一定发生损耗,因此能量是自然界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
1. 生物的能量交换生物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三种类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
光合作用即植物通过接收太阳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所释放的能量;吸收作用是指生物从外部环境吸收能量。
王镜岩生物化学下册复习总结材料

第十九章代谢总论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生物一方面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生物反应转变成自身组织成分。
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 ):将原有的组成成份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分解为简单成分重新利用或排出体外。
特点:特异、有序、高度适应和灵敏调节、代谢途径逐步进行。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多酶体系协同作用的化学反应网络。
新陈代谢的功能:①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②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
③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
④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
⑤提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代谢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的。
完成某一代谢过程的一组相互衔接的酶促反应称为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
代谢途径特点:1.没有完全可逆的代谢途径。
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有的要完全不同的两条代谢途径(如脂肪酸的代谢);有的要部分地通过单向不可逆反应(如糖代谢)。
2.代谢途径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直线型的,有分支型的,也有环形的。
3.代谢途径有确定的细胞定位。
酶在细胞内有确定的分布区域,所以每个过程都是在确定的区域进行的。
例如,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进行。
4.代谢途径是相互沟通的。
5.代谢途径之间有能量关联。
6.代谢途径的流量可调控。
代谢是酶促过程,可通过控制酶的活力与数量来实现。
每个代谢途径的流量,都受反应速度最慢的步骤的限制,这个步骤称为限速步骤,或关键步骤,这个酶称为限速酶或关键酶。
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方面。
分解代谢:机体将营养物质转变为较小、较简单的物质,又称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自身物质转化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合成代谢是机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的结构元件建造成大分子。
大学基础生物化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112

大学基础生物化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1提示:答案和解析请见试卷尾1.[单选题]肌肉细胞 Ca2+-ATP 酶运输 Ca2+的能力不受( )的影响A)细胞质 Ca2+浓度B)缺乏 CaM(钙调蛋白)C)ATP 浓度D)Na+-K+-ATP 酶2.[单选题]在哺乳动物体内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 )A)α-磷酸甘油B)丙酮酸C)乳酸D)乙酰CoA3.[单选题]下面关于原核细胞翻译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肽链的形成是释放能量的过程B)肽链合成的方向是从 N 端向 C 端的C)核糖体上肽酰 tRNA 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ATPD)翻译是直接把 DNA 分子中的遗传信息转变为氨基酸的排列顺序4.[单选题]催化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的酶是( )A)R-酶B)D-酶C)Q-酶D)α-1,6-糖苷酶5.[单选题]Na+-K+-ATP 酶运输离子的化学计量比是A)出3Na+,进2K+,水解1ATPB)出2Na+,进3K+,水解1ATPC)出1Na+,进2K+,水解1ATPD)出2Na+,进2K+,水解1ATP6.[单选题]哺乳类动物内氨的主要去路是:A)合成氨基酸B)在肝中合成尿素C)经肾泌氨随尿排出D)生成谷氨酰胺B)二氢叶酸C)四氢叶酸D)维生素 B128.[单选题]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酶系统是( )A)糖酵解酶系B)磷酸戊糖途径酶系C)呼吸链D)三羧酸循环酶系9.[单选题]下列关于酶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催化效率高B)专一性强C)作用条件温和D)都有辅因子参与催化反应10.[单选题]hnRNA是下列哪种RNA前体( )A)tRNAB)真核rRNAC)真核mRNAD)原核rRNA11.[单选题]氨基酸不具有的化学反应是 ( )A)茚三酮反应B)双缩脲反应C)DNFB反应D)PITC反应12.[单选题]磷酸吡哆醛不参与下面( )反应A)脱羧反应B)消旋反应C)转氨反应D)羧化反应13.[单选题]关于高能磷酸键叙述正确的是( )A)有高能磷酸键变化的反应都是不可逆反应B)高能磷酸键只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C)体内参与反应最多的高能磷酸键存在于ATP中D)含高能键的化合物都含有高能磷酸键D)γ 氨基异丁酸15.[单选题]下列关于尿素循环的论述,正确的是( )A)尿素合成不需消耗 ATPB)尿素中两个氮分别来自氨甲酰磷酸和谷氨酸C)尿素循环中氨甲酰磷酸与鸟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最后一步反应是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D)精氨琥珀酸裂解后生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16.[单选题]根据米氏方程,有关[s]与 Km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七年级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点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生物物质循环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体内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而能量流动则是指生物体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知识点。
一、生物物质循环生物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1. 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利用过程。
太阳能使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冷却凝结成云,随后降落为降水,包括雨、雪、雾和露等形式。
降水后的水分会被植物吸收,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水循环的闭合过程。
2. 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去。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它们的尸体会被细菌分解,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此外,燃烧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3. 氮循环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元素,也是地球上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循环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和细菌固氮作用转化为氨,然后继续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一过程称为氮化。
植物通过吸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来合成蛋白质,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来摄入蛋白质。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后,细菌分解它们的尸体,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最终释放为氮气。
二、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在生物体内,能量主要以食物链的形式传递。
1.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生物间能量传递关系的图形表示。
一般来说,食物链由植物、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组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成为第一级生产者。
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成为第二级消费者。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研究对象:有生命的生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主要任务:阐述构成生物体基本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组成、性质;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与生命现象的关系;生物分子在生物机体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是生命的化学用化学研究生命阐明生命本质
生物学
动物学
植物学
微生物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1)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
1960~1961年,J. Monod 和 F. Jacob 提出乳糖操纵子模型(lac operon model)。
①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②降解物的阻遏作用
③酶合成的阻遏作用
(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为多级调控方式:转录前水平调控、转录水平上的调控、转录后水平的调控、翻译水平调控、翻译后水平调控。
第一阶段:静态生化阶段(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
a) Scheele: 瑞典化学家,分离得到甘油、柠檬酸、苹果酸、乳酸、尿酸、酒石酸等。 b) Lavosier: 法国化学家,1.首次证明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2. 同时证明燃烧过程是物质与氧的结合过程。 c) Liebig:德国化学家,是农业化学的奠基人,也是生物化学和碳水化合物化学的创始人之一。首次提出新陈代谢这个学术名词。发现了马尿酸、氯仿。
3、研究遗传信息的表达
4、研究物质代谢的调控
生物机体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机体代谢的协调配合,关键在于它存在有精密的调节机制。代谢的调节使生物机体能适应其内、外复杂的变化环境,从而得以生存。这种精密的调节机制是生物在长期演化中获得的。
生物界代谢的调节,可分为4个水平:酶水平调节、细胞水平调节、激素水平调节、神经水平调节。
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的、高度整合在一起的化学反应网络。
③生物体内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是连续的、前一种酶的作 用产物往往成为后一种酶的作用底物。这种在代谢过程 中连续转变的化学反应,无论是外界引入的或是体内形 成的有机分子,最后都转变成代谢的最终产物。新陈代
新陈代谢(Metabolism)
一般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生物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
合成代谢 (同化) 耗能
新陈代谢 能量代谢 物 质 代 谢
产能
分解代谢 (异化)
生物大分子分解为生物小分子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经历的途径一般是不相同的, 他们不是简单的可逆反应,往往通过不同的中间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谢途径中的个别环节、个别步骤称为中间代谢。
或不同的酶来实现的。
新陈代谢的功能
1. 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2. 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
件,即大分子的组成前体。 3. 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例如蛋白质、 核酸、脂类以及其他组分。 4. 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
5. 提供生物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新陈代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