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中级要掌握的初级内容)书刊校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一、出版基础知识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可以分为印刷出版和手工书写出版。
印刷出版过程包括文稿编辑、样稿设计、排版、印刷、裁切装订等环节。
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指使用计算机、数字化设备及网络技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载体,进行编辑、排版、装帧、制作和发行的出版方式。
数字出版可以分为HTML格式出版、电子邮件格式出版、PDF格式出版、CD-ROM出版和网络出版等。
2. 出版物的版式版式是指出版物的页面排列形式和版面设计。
版式分为标准版式、非标准版式和特种版式三种。
二、出版物的编辑和校对1. 编辑编辑是对文稿进行修改、统一、整合的过程,主要包括删除、添加、移动、改写四个方面。
2. 校对校对是对编辑过的文稿进行语法、用词、标点、格式等方面的修改和检查。
三、版面设计1. 布局版面设计的布局包括基本动线、空间布局、比例、色彩等方面。
其中,基本动线包括自然动线、第一眼动线和走眼路线等。
2. 字体字体是版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同的字体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字体可以分为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等。
3. 色彩色彩可以增强版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常用的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白等。
四、印刷制作1. 调色调色是印刷制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印刷品的色彩要符合设计师的意图,而调色就是要根据设计师提供的数据、标准样张等信息,将油墨、涂料等按一定比例调配成所需的颜色。
2. 印刷印刷方式有胶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
3. 装订装订是将印刷后的平面作品按照内容和规格进行组合、折页、裁切、印刷和裝binding等工序。
五、出版物的发行和市场营销1. 渠道选择出版物的销售渠道有出版社、书店、网络等。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出版物,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
2. 宣传宣传是影响读者购买欲望的重要手段。
宣传方式包括海报、传单、广告、网络推广等。
3.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反馈的重要途径。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书刊校对和书刊印制)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书刊校对和书刊印制)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关于核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初校样、二校样及以后的每次校样都需要核红B.对同一份校样,校对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先核红还是先校对C.无论之前出过几次校样,校对人员都必须将新校样与所有的历次校样进行核红D.核红时不得使用色笔在校样上做标记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2.如果改样后正文页码或版面有变动,核红时应该检查()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A.目录、书眉、索引B.扉页、书眉、目录C.注释、参考文献表、目录D.书眉、索引、后记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3.下列属于校对工作基本操作程序的有()。
A.本校B.理校C.誊样D.他校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4.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不包括()。
A.通读B.誊样C.批改D.核红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5.校对的一般操作模式没有()。
A.连校模式B.分校模式C.人机结合模式D.校改合一模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6.校对的一般操作模式中没有()。
A.连校模式B.选校模式C.分校模式D.人机结合校对模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7.关于校对人员职责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外校对可以担任责任校对B.誊样、文字技术整理工作一般由责任校对承担C.核红、对片工作必须由责任校对承担D.初校的职责是校异同,不必校是非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8.关于出版物责任校对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责任校对应是出版单位的专职校对人员B.责任校对要承担文字技术整理工作C.责任校对应及时解决其他校对人员的质疑D.责任校对须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9.责任校对的职责,不包括()。
A.参与各校次校对B.负责图片制作C.检查校改质量D.通读付印样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书刊校对10.文字技术整理的作用是()。
2021年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考点汇编第五章至第七章

第五章书刊校对第一节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考点一、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1.誊样:又称“过红”“过录”“誊录”“并样”,是在结束某次校样的校对之前,将几份校样(作者、编辑看的副样)上确认需作的改动誊抄至一份校样(校对看的正样)上。
一般由责编负责,但责校必须复核检查。
2.核红:又称“核对”“对红”“复红”,指检查核对前次校样上色笔批改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漏改或错改处。
分校次间核红和付印清样核红两种。
(1)校次间核红:将排版单位改样后打出新校样与退交改样的前校样进行核对。
连校模式中一般由三校核;校一次改一次模式,二校必须先核红再校对,三校应该核对前两次校样。
(2)付印清样核红: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样后打出的新校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
◆付印清样核红注意事项:一般由专人先核对一次,再由责校复核一次,最后交责编审核认定,重要书刊或者有重大修改的校样还需经复审和终审认定。
注意以下六点:①除核对前次校样上修改处在新校样上是否改正,还应注意新校样每个页面四周、各行起止文字是否与前次校样一致,如有变化,需找出原因,改正可能的差错;②若付印样存在捅行、捅版情况,对付印清样不能仅仅核对改动之处,还要对牵连到的相关字、行、面作全面核对;③若发现应改未改或不应改而改的地方,必须在上下各三行中检查一遍,以免改错地方;④若页码或版面有变动,应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做相应改动;⑤有时付印样无错,但由于计算机运行中发生错误而出现差错,发现一处应作全面检查;⑥核红时发现付印清样有较多差错或重要差错,应要求排版人员改正后并对涉及改版页面出新样核红,发生捅版,应核对所有牵连页面。
考点二、校对操作模式1.基本模式初校→改版→核红+二校+誊样→改版→核红+三校+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特点:环节多,改版多,质量好,周期长、成本高。
2.分校模式初校+二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三校+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考点手册-第四章 书刊校对工作【圣才出品】

第四章 书刊校对工作4.1 本章知识框架4.2 大纲要求内容包括:校对的概念和功能,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形成校样的方式,校样的种类。
校对的方法、工序与制度。
书刊常见差错类型与出错原因,查改文字差错的方法和技巧。
一、基本要求1.了解校对的概念。
2.掌握校对的功能。
3.了解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4.了解形成校样的方式。
5.熟悉校样的种类。
6.熟悉校对的基本方法种类,掌握对校法的操作要点。
7.熟悉校对的基本工序。
8.掌握校对符号的用法和修改校样的规范化操作。
9.掌握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10.熟悉校对的基本操作模式。
11.掌握关于书刊常见差错类型与出错原因的知识。
12.掌握查改文字差错的方法和技巧。
二、考试内容1.校对的概念、功能。
2.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3.形成校样的方式和校样的种类。
4.校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序。
5.校对符号的用法和修改校样的规范化操作。
6.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7.校对的基本操作模式。
8.书刊常见差错类型与出错原因。
9.查改文字差错的方法和技巧。
4.3 要点详解专题一 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考点一:校对的概念、功能及作用(见表4-1-1)表4-1-1 校对的概念、功能及作用考点二:形成校样的方式和校样的种类(见表4-1-2)表4-1-2 形成校样的方式和校样的种类专题二:校对的方法、工序与制度考点一:校对的基本方法(见表4-2-1)表4-2-1 校对的基本方法考点二:校对的基本工序(熟悉,见表4-2-2)表4-2-2 校对的基本工序考点三:校对符号及其用法(掌握,见表4-2-3)。
出版中级复习指南--实务 第五章 书刊校对

第一节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掌握)※校对操作模式(熟悉)★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教材删,课件保留)(一)责任校对制度: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1.责任校对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2.责校应参与本稿件校对工作,重点是承担稿件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3.责校承担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责任校对应该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
★补充:出版工作实践中,可采用责任校对与集体交叉校对相结合的方式贯彻“责任校对制度”。
具体做法: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校对人员分别进行不同校次的校对,由责校承担文字技术整理、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和通读检查等工作。
(二)三校一读制度: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1.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书刊才能付印;2.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增加校次;3.终校必须由出版社具有中级以上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第十一条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
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
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
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应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
终校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聘请的社外校对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的校对经验。
对采用现代排版技术的图书,还要通读付印软片或软片样。
(2015年多选题)44.“三校一读”制度的内容包括()等。
答案:ABDA.书刊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和一次通读检查B.重点书刊要增加校次C.一本图书(或期刊)的校样可以由一个人包校D.终校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E.责任校对必须通读一校样知识点一、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基本操作工序: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是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实务)中级需复习的初级内容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需复习的初级内容《出版专业实务·中级》需复习的初级内容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2页:一般说来,选题往往开始于编辑在信息采集(见《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63-71页)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向或愿望。
第二章图书编辑第39页:审读各种稿件时,都应该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加以衡量和评估。
这是审稿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在《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91-95页)中已经详细讲述,这里不再重复。
第44页:关于一般的审稿意见撰写方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416-422页)中已经介绍。
第47页:编辑加工整理一般分为准备、计划、实施、总结四个步骤(见《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107-109页)。
第51页:稿件发出后,编辑工作并没有结束,在图书印制、发行过程中,编辑还要做好校样处理、样书检查、图书宣传、收集反馈信息等工作。
有关这些工作的内容,《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138-142页)已经讲述。
第四章书刊整体设计第122页:在《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163-166页)中,已经对书刊整体设计的概念、内容、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及书刊的形态作了详细的介绍。
第124页:在《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185-200页)中,对各种书刊结构部件的位置和规定著录项目已经作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第126页:现代常用的书刊装订形式,有平装、精装、骑马钉装、线装和散叶装几类。
关于这些装订形式的特点,《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179-185页)中已经作了详细介绍。
第128页:《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311-312页)中已经介绍过从用途角度作的分类。
第182页:关于表格的结构和表格用线的设计,《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223-227页)已有讲述。
第五章书刊校对第90页: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八个程序。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 书刊整体设计复习要点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第四章书刊整体设计(综合题复习要点)第一部分:书刊外部装帧设计一、书刊形态设计1.开本选择(1)什么叫直线开切法,几何级开切法,纵横混合开切法(2)大型本为12开以上,中型本为16-32,小型本为36开及以下(3)已知全纸张规格尺寸:掌握图书的切净尺寸长32开为113毫米×184毫米,即787×1092毫米规格纸张的1/32 32开为130毫米×184毫米,即787×1092毫米规格纸张的1/32特长32开为130毫米×203毫米,即850×1092毫米规格纸张的1/32 大32开为140毫米×203毫米,即850×1168毫米规格纸张的1/32 特大32开为148毫米×110毫米,即890×1240毫米规格纸张的1/32 (4)已知切净尺寸,求全张纸规格尺寸(5)开本的选择A.大型开本或特殊开本:画册、图集等B.较大的中型开本:经典著作、学术著作、大型工具书、高教教材、期刊等C.较小的中型开本:中小学教材D.小型开本:小型工具书、便携类图书E.长开本:诗集、谜语集、名言集F.横开本或特殊开本:儿童读物2.书刊结构设计(1)必备结构部件A.书心B.封面C.主书页(2)可选用结构部件A.环衬(多用于精装书,并且前后环衬配对,一般平装书不必选用,但有时为了增加图书的牢度,平装书也可使用。
B.附书名页C.插页(文化生活类期刊使用,政治理论类期刊一般不设广告插页)D.护封(名家文集、大型工具书、高档艺术画册使用,既起到保护封面的作用,又能给人以雅致的美感,还常设有书签)E.腰封F.函套(经典类、价值较高的图书,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图书可以选用)G.衬页(封面与书心之间的过渡性单页型书页)H.辑封与篇章页(与正文书页相同纸张,文字印在单页码面,页码采用暗码)I.其他部件(3)设计结构部件著录项目A.面封(印有书名、副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多卷书印卷次、拼音、丛书印丛书名、翻译图书作者名前加国籍)B.底封(书号、条码、定价、书脊﹤5mm印边缘名称即主书名也可加作者名、编辑校对装帧设计人员名单)C.书脊(书脊≧5mm印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副书名、多卷书印总名称、分卷号和出版者名、丛书印本册名称和出版者名也可加总书名和书号)D.封二和封三(空白或加宣传装饰文字、图案,有勒口的可空白或加作者肖像、简介、内容提要、故事梗概、丛书目录、宣传图文)E.扉页(内封,单数页码)(书名:正书名、并列书名;作者和出版者信息:作者全称、翻译书原作者译名,多作者F.版本记录页(版权页,双数页码)(版权说明、版编目录数据、版本记录)G.目录页(目次页)(单页码起排,位于前言、序文和某些插页后)H.正文书页(单页码起排)I.期刊面封(刊名,其他文字不得明显于刊名,有汉语刊名、年月期卷顺序编号,不得以总期号代替年月其号,ISSN及其条码印右上角,当期要目,定价,宣传文字)J.期刊底封(常刊载广告,下方印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两号*,定价,版本记录)K.期刊书脊(骑马订装,空白)L.期刊封二和封三(图文广告,封二可兼作目次页)(4)各个部件在书刊中的位置A.主书名页:扉页、版权页B.附书名页:必须设在主书名页之前,并在与扉页相对的双码页面上著录相关项目C.插页:(分集合型、分散型,前部插页用暗码不计入页码序列,图书中部尾部集合型插页用明码不计入页码序列,图书中部尾部单页型插页用暗码计入页码序列。
出版专业初级实务 第四章书刊校对

2.在发现原稿有矛盾而又无文献可供参照时,校对者进行判 断只能用( )。
A.读校法 B.本校法 C.他校法 D.理校法 【答案】D
二、校对的基本工序(熟悉) 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 (其中某些工序需依次进行,某些工序可穿插进行)
(一)需依次进行的校对工序 初校(一校) 校对者必须依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排版时产生的文字、符 号、图表、公式等方面的差错和版式错误。 主要任务是校异同,同时兼顾校是非。
校异同与校是非的关系 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互互融关系。 目标的统一 校异同——显真保值(通过消除校样中的显性差错实现) 校是非——纠错增值(是通过消除校样中的隐性错误实现)
44.校对的基本功能有( A.校优劣 B.校是非 C.校有无 D.校长短 E.校异同
BE
)等。
三、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校对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
改版
核红 三校 整理 通读
付印清样 改版 核红
付 印
制作
数字
CTP
出片
电子书
印制
印制
对片
图4-2 全人工校对分校模式操作流程 印制
分校模式流程环节少,出版周期短,在一般书刊上运用可以充分
保证编校质量,应用广泛。
七、人机结合校对操作模式 普遍采用计算机校对与人工校对配合的人机结合校对。 校对软件中,以黑马校对软件应用最为广泛。
他校法
功能在于释疑
是在对校样内容存在疑问时,利用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
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
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本校”发现了问题但难以准确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校对的功能
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与“校是非”两大功能。
(一)校异同
校异同是指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
同则通过,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
它的功用在于显真保值,即保证原稿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在出版过程中不致被损害、破坏。
(二)校是非
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的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请编辑核实后处理。
它的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即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讹,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
四、校样的行成
利用作者电子原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纸质原稿附电子文件发排
作者向出版单位交稿时,除提供电子原稿外,还要提供一份完整的打印稿。
出版单位在打印稿上进行三审、编辑加工和版面设计工作;排版单位依据打印稿,利用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进行格式转换、修改和组版,并打印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经必要的校对、改版过程并达到付印质量要求后,输出软片用于书刊印制。
目前,大多数书刊出版单位采用这种方式处理书稿,编校质量比较有保障。
(二)电子文件直接发排
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以接受出版后,编辑直接在计算机上对电子原稿进行编辑加工整理,经过复审、终审后,发往
排版单位进行文件转换和改版,然后由排版单位根据排版电子文件打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
这种流程使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所以校样中绝大部分文字(尤其是通用字)与原稿相同。
但是,在文件转换和改版的过程中,一些符号、冷僻字可能发生变异(甚至变成乱码),字母的正斜体也容易发生变化,插图、表格、公式更容易发生差错。
这种方式多见于报刊出版单位,在图书出版单位较少采用。
(三)电子文件先行转换格式
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以接受出版后,先将电子原稿送排版单位进行文件转换和改版,打出转换后的纸质稿再交编辑进行审稿和加工整理。
此后的步骤与采用纸质原稿的步骤基本相同。
该方式在应用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的早期曾有采用,总体上不利于保证编校质量,应逐步淘汰。
第二节校对的方法、工序与制度校对工作的方法、工序与制度,构成了校对工作具体操作的基本内容。
一、校对的基本方法
(一)对校法
对校法是比照原稿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与原稿完全相符的一种校对方法。
对校法有折校、点校、读校等具体操作方式,其中以折校法和点校法应用最广泛。
1.折校
折校是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也可将原稿放在桌上而把校样夹于手指间,该法尤其适用于原稿改动量大、标注多的情况),并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比对。
为
便于阅读和比较,常将位于上方、手持的原稿(或校样)逐行折叠,使正在校读的一行总是处于折叠处的下端。
2.点校
这是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二)本校法
本校法是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讹误的一种校对方法。
(三)他校法
他校法是利用与所校稿件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稿件内容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
(四)理校法
理校法是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一种校对方法。
二、校对的基本工序
校对由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目录填码、文字技术整理和对片九个基本操作工序组成,其中某些工序需依次进行,某些工序则是穿插进行的。
(一)需依次进行的校对工序
需要严格依次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是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和对片。
1.初校
初校也称“一校”,是对排版单位初次送出版单位的校样(称为“初校样”或“初样”)进行第一次校对。
校对者必须依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排版时产生的
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方面的差错及版式错误。
初校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兼顾校是非。
2.二校
二校是指对一种书刊校样的第二次校对。
一般而言,初校、二校使用同一份校样,所以二校者在校对过程中,除了履行校异同、校是非职责之外,还要检查初校者的校改之处是否正确。
3.三校
三校是指对一种书刊校样的第三次校对。
三校者面对的校样一般是由初校样(经过初校、二校连校)改版后新打出的二校样。
这时,三校者应先根据初校样进行核红,然后依据原稿对二校样进行校对,继续履行校异同、校是非职责。
有时还要填写目录页码。
4.通读
通读是指脱离原稿审读校样。
通读的主要任务是校是非,兼顾校异同。
通读者面对的一般是已经三校过的二校样;有时二校样改动很多,就要先改版,通读者面对的就是新打出的三校样。
如果是二校样,通读者可以直接开始通读,在通读过程中同时注意核实前面校次的改动之处。
如果是三校样,通读者要先核红,然后再开始通读。
通读中重点检查校样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语言文字、逻辑等方面的错误。
通读发现疑问时,应根据需要仔细核对原稿。
5.对片
对片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
三、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校对时标注在校样上的专用符号称为“校对符号”。
它是作者、编辑、校对和排版人员之间进行业务联系时必须采用的一种,以特定图形为主要特征、表达改版要求的一套符号。
国家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GB/T 14706—1993)对各种校对符号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作了详尽的规定(见表4—1),适用于以文字为主的校样的校对。
国家标准《图像复制用校对符号》(GB/T 14707—1993),适用于图像或以图为主的校样的校对。
四、校对工作的规范化操作
在校对过程中,必须注意操作方式的规范化。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使用校对符号
校样中字距和行距非常小。
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很难直接插进新的文字,而使用校对符号就很容易解决校样中需要增加、删除、改正、对调、接排、转移、另行等问题,避免歧义,且能使校样页面整洁,便于排版人员阅读、识别。
正确使用校对符号,体现了校对的专业性和职业化的特点。
(二)正确作出标志
国家标准规定的校对符号中,有的符号需要加引线将需改之处与如何更改的内容连接起来,有的符号直接标在版心内需更改之处,但是必须同时在版心外的空白处作出相应的标记。
修改标志应规范、范围清晰,不得带有歧义。
删除或修改文字应使用校对符号,不得在字符上做增删笔画的标志,也不得删除半个字(排版人员一般会理解成删除整个字)。
修改校样时书写文字要工整,一般应仿照印刷体书写,不得写成草体字、连笔字。
目前,作者提供的原稿大多打印清晰,而因编辑、校对人员在校样上书写潦草、修改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编校差错不在少数,需引起重视。
1.引线的处理
当发现某处字符需要修改时,应该将需要修改的部分圈起来后,沿字行之间的行空拉出一条线到版心外,然后在版心外的空白处写上应该改成的字符并圈起,该圈的外围必须与引线相连。
2.版心外标记的处理
对于不用引线的校对符号,如字符对调、减小空距或加大空距、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缩进或排齐等符号,在版心内标注后应该在版心外再作出标记,以便改版人员发现和辨识改正处。
3.质疑的处理
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
校对人员对于校样中虽与原稿相符,但很可能是原稿本身有错的地方,应该根据校是非的要求向编辑质疑。
至于是否修改和怎样修改,则由编辑核对后决定。
(三)正确选用色笔
同一份校样上,不同人留下的笔迹颜色必须有区别,以明确各自的责任。
这是书刊校对工作的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