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合集下载

晚古生代地史学

晚古生代地史学

P2
P1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化
吴家坪组
东吴运动
P1=P1+P2 P1=P1+P2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 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 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 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晚二叠世 东吴运动: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 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 赣地区及粤北) →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西侧) 长兴组\ 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 Pz2分3纪,长达165Ma; •泥盆纪由Murchison和Sedwedge (1939)创建,是依据英国英格兰西南 半岛上的一个郡(Devonshire)的 “老红砂岩”建立。 •石炭纪由 Conybeare和 Phillips (1822) 据英格兰北部含煤地层而命名;石 炭纪两分明显,分Mississippian和 Pennsylvanian两统; •二叠纪源自德文Dyas,Marcou(1859) 命名;下部Rotliegendes (赤底群)红 色碎屑岩;上部为Zechstein(镁灰岩群); P过去两分,现三分;分别以俄、美、 中三个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为标准, 命名为统。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志留纪末,由于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南、北祁连海槽相继形成褶皱带,从而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成一个大陆。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06早古生代地史

06早古生代地史
钙质页岩
潮坪
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
凤山组 ∈3 长山组 崮山组
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含蝙 蝠虫和蝴蝶虫,竹叶状灰岩是同生砾 岩—风暴
鲕粒灰岩为主,含德氏虫等,波痕、 交错层理发育—潮下高能环境 紫色泥岩为主,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 滨、浅海沉积
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 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干热条件下 的滨浅海沉积,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
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 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 显变化
低能-半闭塞 滨浅海
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的生物钻孔
含鲕粒及亮晶砂砾屑灰岩
宜 昌 黄 花 场 剖 面
动荡开阔 滨浅海
白云岩,鸟眼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化石稀少
S/O
扬子-华夏板块中奥陶世古地理
中国北部奥陶系岩相古地理 碳酸盐沉积 下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 中上统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
洛阳龙门石窟 Stone carving
洛阳龙门石窟/O1m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南方早志留世早期古地理图
中国南方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中国南方晚志留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志留纪古地理特征
主体为古陆剥蚀区,仅发育于大陆边缘 板块内部仅在板块西南宁夏同心地区有沉 积,属稳定浅海—前陆盆地沉积
北缘早古生代褶皱带
西南部祁连山地区分为北、中、南三带
4、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概况
O2
西伯利亚 西 北美 冈 瓦 东 冈 哈萨克斯坦 瓦 纳 中国 。 北美 俄罗斯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图
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 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 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 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 缘与秦岭洋毗邻

I第六章大地构造演化

I第六章大地构造演化
(1)天山地槽Z、∈系为地台型沉积,O纪开始发育了典型的 地槽沉积。(2)东昆仑、秦岭地槽Z系为地台型沉积,∈2世开始 发育地槽型沉积。(3)祁连地槽从∈2世开始发育地槽型沉积。 说明天山、祁连、秦岭、昆仑等地槽都是在兴凯旋回之后, 在古中国地台的基础上裂陷再生的地槽,而古生代继续发展的 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则是古中国地台解体后 的残留部分。因此,古生代以来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 是奠基于兴凯旋回的演变之上的。
中朝—塔里木陆块 之南的洋壳向北俯冲, 使昆仑地槽和秦岭地槽 的大部分褶皱隆起,进 一步扩大了中朝—塔里 木陆块的范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6.3.2
东南沿海地槽和延边地槽也在海西旋回褶皱封闭,这是由于 太平洋洋壳板块向西俯冲挤压而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一、扬子旋回
中 晚 元 古 代 扬 子 旋 回 ( )
6.2.1
指元古代中、晚期 (不含震旦纪)的一个 构造旋回。川中、江汉 以及南黄海地块,通过 晋宁运动联结起来,构 成扬子准地台的基底, 同时形成塔里木地台的 基底,震旦系是这两地 台最老的盖层沉积。
我国天山、祁连、昆仑、秦岭等褶皱系中的古老变质岩多为 Pt2+3界,沉积类型属扬子型,在这些褶皱系内的中间隆起带上, Pt2+3直接出露地表。Z系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样属地台 型沉积。这说明晋宁运动之后,天山、柴达木、昆仑、祁连、秦 岭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起,曾经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地台区, 并与中朝准地台相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巨大的古中国地台。
6.2.2
3.扬子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在兴凯旋回开始解体。证据有:
中 晚 元 古 代 兴 凯 旋 回 ( )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古生代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

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1)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第六章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第六章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2)水体升温时碳酸盐饱和度的变化 为壳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早期小壳动 物群(与伊 迪卡拉动物
群共生)
小壳动物群 (Siberia)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 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包括 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 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 动物。
3.志留纪
重要生物门类:笔石 次要门类:珊瑚、腕足、三叶虫
志留纪生物群落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
理特征 第三节 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一、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寒武纪的划分
• 晚寒武世 • 中寒武世 • 早寒武世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
繁盛,个体二微、小小(1壳—2动mm)物,群具外壳的多门
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 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 位置不明的棱管类。 形成原因: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20亿 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已达较高级 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下统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夹硅质层,水 平纹层发育,含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偶 见浮游型三叶虫,局部夹磷结核、黄铁 矿团块等,代表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
中统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页岩和灰岩相, 含漂浮型的球接子类和海绵骨针
上统泥岩和泥灰岩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 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 被动大陆边缘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特征。

1.地壳演化特征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它们是北美,欧洲,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早古生代期间,现在处于北半球的前四个大陆基本上处于低中纬度区,彼此被大洋分割而呈分离状态,海侵广泛,地层发育。

而冈瓦纳大陆当时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飘移,海侵局限,地层主要发育在其大路边缘地区。

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是全球构造变动的标志。

三次海平面相对下降为早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正好与全球性板块构造变动相符合。

三次海平面相对上升以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最为显著,是地史中最大海侵时期之一。

2.沉积特征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一般还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滩。

除藻礁以外,只有早寒武纪的古杯类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的珊瑚类和某些苔藓类形成的小型生物礁。

尤其重要的是从寒武纪开始碳酸钙的沉积已成为主要组分,与前寒武纪的该没碳酸盐形成明显对照。

同时,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石膏和食盐假晶的钙泥质沉积也十分常见。

这些均说明当时大气中和水中已经有相当高的含氧量而显著区别于前寒武纪。

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候分带,在沉积物上有所反应,如在中低纬度温暖气候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的产物。

3.生物特征早古生代的生物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

生物分泌硬壳开始于震旦纪末期。

从寒武纪开始硬壳生物突发辐射式的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演化阶段的划分标志。

由于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空前繁育和广泛分布,我们就有可能根据生物群的演变划分地层确定地质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莱德利基虫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叉尾虫(Dorypyge)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中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 三叶虫(尾刺发育)
Damesella德氏虫
笔石动物于中寒武世出现,奥陶纪 中奥陶世: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 开始大量发展
物群,如对笔石; 晚奥陶世: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 大量繁盛
早奥陶世:树形笔石目为主,如网格笔石
早奥陶世Acanthograptus
Didymograptus对笔石
中奥陶世笔石
Dichograptus Dichograptus 均分笔石
Sedgwick, 1835, Cambria山
早古生代主要特征
1) 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 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 成矿、生态分异、生物分区); 2) 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 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 上陆) 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 陆发育冰川
第六章 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 和古构造
早 古 生 代 划 分
志留纪(Silurian) 438-410Ma (28Ma)
Murchison, 1835, 英国古民族名称
奥陶纪(Ordovician)490-438Ma (52Ma)
Lapworth, 1879,英国古民族名称
寒武纪(Cambrian) 543-490Ma (53Ma)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皮卡虫(Pikaia)
• • • • 5厘米 生存年代 5.3亿年前 生存地点 加拿大西部 以靠近化石产地加拿大的阿 伯塔省的皮卡峰命名 • 简介备注 • 这种动物看起来可能不怎 么有趣,但它却很重要。它 背上的一条微弱的痕迹使人 联想到它可能是包括人类在 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
均分笔石
四笔石(Tetragraptus)
晚奥陶世双笔石科代表
雕笔石
直笔石
栅笔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志留纪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
(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志留纪笔石—单笔石繁盛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六 腕足动物 具铰纲: O1 三分贝目、正形贝目 O2 共凸贝目 O3 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贝及小 嘴贝类都有代表 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 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构造 复杂化,如五房贝
chinensis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寒武纪三叶虫的演化趋势
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 胸节多) 中寒武世——以褶颊虫目为标志。(头鞍截锥形, 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中后期与晚寒武 世初期的三叶虫特征相近,尾板宽大,尾刺发 育)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头甲前边缘窄,尾刺大而发育 中、晚寒武世——有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 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 二、小壳动物群 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 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 位臵不明的棱管类。 形成原因: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20亿 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已达较高级 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2)水体升温时碳酸盐饱和度的变化 为壳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Dalmanitina 小达尔曼虫 O2-3
Coronocephalus rex 志留纪(约4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亿3千万年前) 中国· 四川 长33mm 志留纪三叶虫开始衰退,仅镜眼虫目
较的生物界
1 地层意义重要门类——笔石 五 笔石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c.龙王庙期为典型的碳酸盐缓坡,仅 在古陆东缘的川西南—滇中地区含陆 源碎屑,而在川、滇、黔、桂、鄂为 大范围的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2) 中晚寒武世—— 扬子区西部古陆 不断扩大,形成纵贯西部边缘的康滇古 陆,古地理由早期的缓坡发展成镶边型 碳酸盐台地。由于西部古陆和东南部水 下隆起影响形成半封闭海盆,加之气候 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白云岩发育, 川西南和滇东北等地还有膏盐沉积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 理特征 第三节 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一 特点
• 1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生无脊 椎动物的时代 • 2 主要的生物门类:三叶虫、笔石、头 足类(鹦鹉螺类)、牙形石 • 3 次要生物门类:腕足类、四射珊瑚、 床板珊瑚、腹足、棘皮类、古杯、海绵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澄江动物群中的昆明鱼化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澄江动物群中的海口鱼化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四 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 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 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 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 Redlichia 对比的重要依据
八 按时代看生物
1.寒武纪
三叶虫属种繁多,次要生物门类有腕足、
古杯、海绵等 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出现角石、笔石 和牙形石
寒武纪生物群落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2.奥陶纪
主要生物门类:笔石、头足类、三叶虫
次要生物门类:珊瑚、牙形石、腕足等
奥陶纪生物群落
奥陶纪生物群落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五房贝(Pentamerus)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奥陶纪繁盛,被称为鹦鹉螺的时代 七 头足类
(1)南方——以内角石目为主,体管小,
长而直,游泳型。如Sinoceras(震旦角
石) 膨胀呈节珠状,底栖半游泳型。如
(2)北方——以珠角石目为主,体管大,
Actinoceras(珠角石)
喇叭角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 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 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华南裂谷盆地
绍兴—江山—萍乡—南宁一线以南 以长汀—清远—玉林为界分为:西北部的赣 粤次深海盆地及东南部的闽粤浅海盆地 粤赣次深海盆地为砂泥质浊积岩,夹少量灰 泥及凝灰质,含深水放射虫和海绵骨针, 可能是华南裂谷盆地的主体 闽粤浅海盆地是一套砂岩、页岩、炭质页岩 等,含磷、锰矿层,在广东郁南、台山、 开平一带中寒武统出现紫红色含镁砂岩
Drepanura蝙蝠虫
假球接子
∈3
胸针球接子 ∈3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奥陶纪 三叶虫:地层意义下降,数量仍
分解不清,头鞍向前扩大。 以栉壳虫目、斜视虫亚目、三瘤虫亚目占 优势。如Dactylocephalus(指纹头虫)
较多。特征是:胸节数减少,头尾等大,
奥陶纪三叶虫Isotelus (等称虫)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6 扬子板块的北部大陆边缘
南秦岭区(商丹古缝合线以南): 为被动大陆边缘上的裂谷盆地, 中晚寒武世为火山岩沉积(二 道桥组下部)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
南秦岭区(商丹古缝合线以南):为被动大陆边缘上的裂 谷盆地,中晚寒武世为火山岩沉积(二道桥组下部)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二)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 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开始海 侵 •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 盐沉积,其南缘以主动大陆边缘与秦 岭洋毗邻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横向古地理变化—下扬子区
早寒武世:沿巢县—句容—泰县呈北东方向 狭窄的碳酸盐潮坪相带,主要为白云岩 和白云质灰岩,南北两侧由碳酸盐缓坡 进入陆坡深水盆地
中晚寒武世: 主体为半局限台地白云岩沉积, 南北两侧仍为陆坡较深水盆地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5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
3.志留纪
重要生物门类:笔石
次要门类:珊瑚、腕足、三叶虫
志留纪生物群落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 理特征 第三节 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一、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寒武纪的划分
• 晚寒武世 • 中寒武世 • 早寒武世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一)华南地区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中国东部 早寒武世 古地理图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1 扬子板块寒武系整体特征
•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 性: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 稀少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 富 • 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
早期小壳动 物群(与伊 迪卡拉动物 群共生)
小壳动物群 (Siberia)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 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包括 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 臵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 动物。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 型代表
水井沱组——黑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 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以浮游的 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 石牌组和天河板组——正常浅海的砂泥质 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 石龙洞组——厚层白云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