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地位和作用: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教师直接导入)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

3.某私营企业出口的手机的成本与利润表(单位:美元)
售价 产品 手机 32 3 10 员工工资 其他成本 外国专利 费 18 纯利润 1
上表中员工工资与外国专利费分别是按什么生产要素分配得到的 收益( ) A.劳动、资本 B.资本、技术 C.管理、技术 D.劳动、技术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所得的是( ) A.某民营企业技术工人获得了5 000元的红包 B.个体户张女士一个月获得了6 000元的利润 C.王老师在银行领了400元的存款利息 D.公务员小李发了1 500元的工资
二、了解感知
1、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为什么?
按劳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 1)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分配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分配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观必然性: 的经济条件 A是由我国 决定的。 B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C 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D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多 层 次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力
决 定
基础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关系
分配方式
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所 有 制 结 构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政治科组蔡曼娜【课程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
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这个问题本身是个比较深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南海区个人收入的特殊性,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南海区个人收入方式的特殊性,更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他们在这种好奇心理的支配下,正在尝试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知识方面:(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又分别是多少呢?
说说你家的家庭收入来源。 结合本课内容分析它们分别是属于哪种 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父亲在农村种责任田,收入不错。 母亲在家附近开了一个小卖部,并把一间 土地要素分配 空置房屋出租,也有一定收入。 按劳分配 我在德阳中学教书,每个月有稳定收入。 按劳分配 我妹夫是一国企工程师,每个月有工资, 资本要素分配 年底有少量奖金;平时业余炒炒股;偶尔 给一些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挣点零花钱。 技术要素分配 妹妹在一外企打工,每个月有一定收入。
平均分配
不论工作态度、工 作成绩、贡献大小、 效率高低、干多干 少干好干坏等等, 实行大平均,大锅 饭
分 析
按需分配是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是共产主 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而我国现在仍然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
二:平均分配
不论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贡献大小、 效率高低,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 样.
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
生产关系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关系
决定
生产力
决定 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决定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归纳总结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根本原因
(2)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课本59---60页及导学案22页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 按劳动要素
私营或外资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 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 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得的工 资收入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分配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③分配什么: 个人消费品 ④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生活中哪些收入形式属于按劳分配呢?
(1)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劳动 收入(工资、薪金、奖金、津贴)属于通过按劳 分配方式取得的。
(2)农民通过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水果、 林木等,获得收入的,属于按劳分配。
劳动 技术 管理
资本
按生产要素分配
2.透过联想分配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联想采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模式,充满活力的分 配体制促进了联想的飞速发展。大量人才加盟联想, 大量资本购买联想股票,投资联想,联想产品不断更 新换代,推陈出新,联想股票不断升值,联想投资人 也因而获益。联想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个百万、千万、 亿万富翁,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当堂检测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方式之间的关 系是 ( B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决定 了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方式 C.前者是由现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后者由 生产关系决定 D.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2.我国现阶段,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根本原因是( A )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生 产
决定
分 配
决定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 决 定
多种所有制经济 决 定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①实行范围: 公有制经济
工资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当技术顾问的报酬属于按生产要素(技术、 信息)要素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教师讲解: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提问: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在生产关系中,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提原则进行。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即: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第二个原因是: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提问:
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哪些形式?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资本要素收入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私有财产的出租所得等。
技术要素收入,是指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板书:3、在我国现阶段,实生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注:从复习旧课中导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
提问:构成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生产关系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复习题
1、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2、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还有哪些?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巩固提问:“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不是按劳分配?”
教师讲解: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含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板书:(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提问: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对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引导过渡: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注:对此问题,因还没有讲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这是本课第二节的内容),故只能由教师作一般的简要分析。]
提问: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在短期内会不会改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由于我国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是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归根到底,这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由我国生产力总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状况决定的,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生产力不发达,将是我国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的国情。因此,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板书:二: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板书)
1、按经营成果分配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讲解
提问:在你的家庭里,父母收入中,哪些属于按经营成果分配所得?
提示:生产条件相同、产品相同、经营管理的水平不同而导致收入上的差异
2、按生产要素分配(板书)
提问:什么是生产要素?
教师讲解: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它包括劳动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个体劳动者的收与按劳分配不同。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虽然是劳动收入,但不属于按劳分配。这是因为,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对公有制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离开了公有制和联合劳动,便不存在共同所有制有制的产品,也就根本谈不上按劳分配。个体劳动者提收入虽是劳动所得,但是,他们是自产自得,即按照自己产品的价值,直接从市场取得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上交税金外即为自己的劳动收。)个体劳动者一般不剥削他人,但他们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己的劳动相联系,而且受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多寡优劣的影响,这与按劳分配也是根本不同的。
政策: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制经济。“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到国家的保护”。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信息要素收入。
劳动力要素收入,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此外,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的收入。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有按经营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下面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复习提问: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过渡:在我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此外还存在着其它分配方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分配方式?
同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
教师归纳:“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和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