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意思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8)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形容年少不懂事的诗词

形容年少不懂事的诗词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2.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诗的意思是: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3.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骤雨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这又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丑奴儿是一个词牌名,这首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从下文中可以找到答案,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拼音:shǎo nián bú shí chóu zī wèi ,ài shàng céng lóu 。
ài shàng céng lóu ,wé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óu 。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yù shuō hái xiū 。
yù shuō hái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ū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一:(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二: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丑奴儿》翻译赏析

《丑奴儿》翻译赏析《丑奴儿》翻译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 而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
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一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名句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名句《丑奴儿·书博山到中壁》中的名句是: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全词原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白话文释义: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年少文言文翻译

原文:
少年游,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年少之时,我们嬉戏于山间,日头渐渐西沉,依傍着山峦落下;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的怀抱。
我们渴望看遍千里的风光,于是再登上一层楼。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金甲都被磨穿了,但只要楼兰没有被攻破,他们就不会停止战斗。
那时的我们,还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却喜欢登上高楼。
因为登高望远,我们想要创作新词,即使内心并无愁绪,也要强行抒发。
如今,我们经历了世间的种种忧愁,想要倾诉时却无法开口。
想要诉说,却又无法言说。
最后只能感叹,秋天凉爽,天气真是好极了。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出处
辛弃疾《丑奴儿》
原文
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注释
强:勉强。
赏析
这句词的.意思:人在少年时候常喜欢为赋新词勉强说愁,其实却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愁。
“为赋新词强说愁”常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人,自以为寂寞而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
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在晚年时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流传千古的词。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出自南宋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啊!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意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
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ORg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