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

合集下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一:问题及答案。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分)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4分)二: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参考答案(1)对比/愁(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3)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丑奴儿是一个词牌名,这首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从下文中可以找到答案,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拼音:shǎo nián bú shí chóu zī wèi ,ài shàng céng lóu 。

ài shàng céng lóu ,wé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óu 。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yù shuō hái xiū 。

yù shuō hái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ū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一:(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二: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丑奴儿

丑奴儿

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 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知 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 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 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 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 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 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 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 转折。
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 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 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 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 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 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 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此篇写于南渡以后。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 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李清照这种背 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 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 义。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 人”,何止干千万万!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此篇既抒写 了词人的感受,也唱出了许许多多难民的心声。这首词篇 幅虽短,意蕴却很深,语言浅近通俗,脉络十分清晰,体 现了漱玉词的艺术特色。全词以芭蕉、夜雨为背景,写了 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 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之 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而起伏动荡。两片的第 三句“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 环境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词中还运用了双声叠字, 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使作品的意象显得更为生动,富有 艺术感染力。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话的意思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是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出自南宋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少年不识愁滋味原文及写作背景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少年不识愁滋味原文及写作背景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少年不识愁滋味原文及写作背景作品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文学家。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作品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能够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但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但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能够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能够被赶出去的。

所以,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个叠句的使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翻译赏析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年代: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出自南宋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啊!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想为你唱首歌
你的身影一次次穿越千年而浮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千古绝唱由你的精神书写,你的精神由你的情感填充,你的情感由你的时代触发,你的时代因为有你而大放异彩。自认识你后,我总想为你唱首歌。——题记
杜甫,你还好吗?其实我很担心你,你总是在忧国忧民,你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今夜你是否又在独自仰望夜空,“凭轩涕泗流”?抑或是在异地,在战火纷飞的时候,翘首期盼亲人的音信?你虽明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却也依旧在为国家为国人担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你最好的写照。在你的字里行间,总是充盈着忧愤。你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平生第一快诗也是与收复失地、平叛胜利有关。你拳拳爱国之心、你博大的胸襟不止一次地使我想为你唱首赞歌,你的魅力经过千年仍然熠熠生辉。
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愁语还休。告别了强说愁的年代以很久,而今我的身边又有了爱说愁的女儿,而我呢,也已不再喜欢言愁,就把它放置于心中最隐秘的地方,慢慢一个人品尝最好,毕竟人生都是这般,毕竟愁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滋味,终是该人尝的。
有人说,生活是乏味的;有人说,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有人说,生活
是烦恼的源头。我想说,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坦然面对生活,终归会让你受益无穷。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妈妈的乖乖女?活力的青少年?还是路人眼中的疯狂少女?不,我就是我,我不必掩饰我自己,我是一个活力的青少年。我不再受大人控制了,我长大了。以后,不,从现在开始,在家里,我文静但不死板;在外面,我活力但不疯狂。这又是一个双面的我,可是,我爱这个我,这个双面的我。
成长的脚步离不开烦恼,我成长着,感受着成长,享受着快乐,也享受着烦恼
少年不知愁滋味
岁月流金,似风与我们擦肩而过。摇椅独坐,亭台轩榭中的小楼,记忆如昨。侧耳倾听,窗外是谁在低语。曾几何时,年少的我总扬起稚嫩的脸庞,懵懂地仰望这片天空。而现在,眉宇间却增添了几丝忧愁,偶有阴霾常侵袭着我。执起书笔,字里行间的流露,却漫延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慨。就让岁月,记录下所有梦幻的回忆吧。回忆里,有你,有我。
瞧我这个人:有爱心、心胸豁达、热心肠、有着丰富的兴趣。有时,我还挺佩服自己的。
瞧我这个人,自我感觉还成长的烦恼
成长——烦恼并快乐着,而更多的是被烦恼的矛盾所包围。对于一个快要成为花季少女的女孩来说,应该是天真烂漫,充满快乐。然而——我却在为一个双面的我烦恼着。
杜甫,寒冷的季节里,你的茅屋结实吗?但愿你不再因为追茅草而“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你生活在今天,你就不会再在风雨中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了吧?你是如此的受后人景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你的最强音!
杜甫,你不止一次梦见了好友李白,你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他鸣不平,你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说出了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你与友人感情至深,让人心潮澎湃,你忍住离别伤悲写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孤独落寞之中,你的情感又有几个世人能懂?知音难求啊!
记一次成功的经历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亦要得到的:然而,在成功的途中要受无数次痛苦地打击,灾难的降临。而成功者往往饱受常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就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我也有成功过,也曾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欣欣自慰,但是在别人的眼里不知怎么看待。说来话长,这次与我的专业课有关了。再来品尝品尝尝这秋收的果实,总觉得有点苦涩。为何呢?连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我第一次接触钳工课的时候,脑海就浮现一种想法,只靠台虎钳就能做出产品吗?真正接触到钳工实习课时我突然来个性格三百六十度大转变。单靠锯铁,锉平够你叫天呼地了,手里长茧了。本来打着放弃的念头,可我的一惯作风被老师发觉,他只引用陈罗庚一句话:“只有不畏攀登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到仙药,深入水底腻到骊体。”起初我还像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总是猜不透老师的用兵意,后来经过自己的慢慢体会才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的心态去接受客观的挑战。以后的钳工生活,我活得很精彩,活得很丰富,活得很潇洒。虽然风雨无常,不小心就有产品报废,这是作为机电专业最可怕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我都要有逆来顺受的准备,一切从头开始。
狂风暴雨的日子,总有老师陪伴着我长大,在不停地激励我,我也朝着成功的大门一步一步的迈进。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栽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一棵雄壮的大树,并在秋收的季节收获了硕硕的果实。也没让老师失望,我如期完成六角螺母任务。而这扇大门永远向我敞开着,继续做我该做的事。
总而言之:“人只要有一点上进心,山鸡也能变凤凰
是的,坦然面对生活。纵使你对生活有千万个不如愿,但是,你毕竟享受到
了过程的快乐。过程是很珍贵的,希望它能够去启发你???坦然面对生活。
瞧我这个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闪光点,世上,我最了解的人是自己,最知根知底的人是自己,我是个怎样的人呢?
瞧我这个人:乌黑光泽的头发,高高的额头,浓密的眉毛,水汪汪的大眼睛,圆圆的鼻子,加上一张樱桃小嘴,初看,给人一种朋友般的亲切感
少年的时候,每每因小事而成愁,无谓的忧愁,也只因了那懵懂的年纪而生。而今历经世间理短,走过了更多的寒来暑往,着实尝到了愁滋味时,很多时候还真是难言这心中的愁与人听了。觉得这样的心绪还是留于自己心中较为适宜,不必别人同来体味的。
很多的事,很多的情,历经风雨伴人一路走来,好的,快乐的,不会太多沉淀于人心底。倒是了那许多痛的,无奈的,难于诉人听的,竟成了这心中难以释怀的新愁。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春来了,冬几乎已消尽的了无影踪。想起了少年时这样的天儿里,三五成群的我和她们,那白杨树林里,那溪水边,那强说愁闲论事后的叹息,竟美好成了自己心中的一道永恒风景。如今想来还哪里有了丁点儿的愁滋味,那该是多美好的一种年少时光呀。
在家里,我要充当乖乖女的角色,只有在外面没有妈妈在的地方,才是真正展现自我的天地。我已经长大了,骨子里已经萌发出一种叫做活力的东西,本应有的活力却被妈妈压迫得不敢透露出来。这个双面的我,使我困惑,我无时不刻不想重新绅士自己,做回自己;而妈妈却一直在为有我这样一个女儿而感到自豪。可是,在我心中却有难以言语的悲哀……
倒是想起了父母曾经的叹息,诸如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诸如我们不乖巧时他们的无奈,诸如平常日子里的那些柴米油盐琐事……走过了这多一点的春秋冬夏,才知道了啥是真正的愁滋味,才觉得年少时的强言愁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局限在了人生的那个独有的季节。
时常听人说活着不容易,时常经历着人生路上的坦途与坎坷,时常有情难言与人,时常欲诉无人能懂,时常不可倾己情与旁人听,也终于明了这就是了世间人的真正生活。风雨飘摇的尘世路上,作难的事情一件一件,与其相遇的也不会是一人两人,其中有我,我自知。曾觉得老天总是这般刻薄的待见于我,而后看得多了,听得久了,才知道,哪里是那么一回子事呢,作难于这世间的人多了是,又何止我一人!不该埋怨太多,这样的埋怨到不如了锲而不舍的去好好生活,怨天尤人的年纪早就不属于了我这样的年龄,觉得那该是青春里的事情,这样的情感更合适于葬在那个美丽的人生季节。
当清洁工在扫着繁华的街市时,我不禁对他感到可惜。我问她:“您为什么去清扫街道呢?就算您清扫干净了,别人也不会为你叫好的。”清洁工笑了笑说:“你不认不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吗?在清扫街道时,我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我在工作时的快乐。在这过程中我明白了就算是再大的困难,你都不用去选择逃避。要明白,我们必须坦然面对生活!”
父母说我责任心强,老师说我善解人意,同学说我乐于助人,朋友说我心地善良······有时,我也在想,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我很喜欢小动物,尤其是小狗,我对小动物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次,我骑车上学,险些撞到一只小狗,我赶忙下车查看,确认小狗无碍时,我才放心离去。瞧我这个人,还挺有爱心嘛!
我有一个广阔的胸怀,有一次,妈妈不经意间把我的辛勤劳作扔进了垃圾桶,我虽心中有怒,但以不知者不罪宽恕了她。瞧我这个人,还挺豁达嘛!
我乐于助人,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总是找我探讨,我总是不厌其烦为他们讲解。有一次,同桌有道题总是不理解,与其他同学争执了一番还是似懂非懂,最后我只好出马为她指点迷津,她终于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奥妙。瞧我这个人,还是热心肠呢!
我从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童话故事更是情有独钟,看了不知多少次,但总是百看不厌,每一次都能给我不同的体会。瞧我这个人,还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呢!
当美丽的蝴蝶破茧而出时,我们不禁要赞叹她的美貌。熟知,这双翅膀的展出是付出了多少过程中的心血。蝴蝶知道。她明白了自己的来之不易,更明白,如果不是前者的苦心孕育,怎会有今日的精彩绚丽?最后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亦弥足珍贵。虽然她的寿命短,但是她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蝴蝶了,已经享受了那一段段心酸的历程。她满足了。
每次出门之前,妈妈总要唠叨一番:女孩子坐要有个坐样,站要有个站样,不能大声笑,见到熟人要问好……其实这一切,我已经听得滚瓜烂熟,差点就可倒背如流了,妈妈只不过是“例行公事”,重复一遍罢了。可是这些在我看来,是在我真实的外表披上一层虚伪的外套。只有在外边。没有妈妈的约束,我才能和同学们大声地笑,尽情地舞,随心所欲地唱……无拘无束地享受着成长的欢乐。尽管街上路人看见了都感叹我们这些少年太疯狂,没规矩。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我们,我们依旧进行着我们的欢乐。
享受过程
当我看着捕鱼人开开心心地回家时,我想,他今天的收获一定不少吧。可是,就在我走进去看时,却发现桶中空空如也。我禁不住问捕鱼人:“您为何如此高兴,您一条鱼也没有捕上来啊!”捕鱼人笑着说:“难道你不知道吗?捕鱼中最大的乐趣并不是在于你的结果到底如何,而是在捕鱼的过程中,你是否真正去努力了,做到了自己的本分。所以就算我没有得到什么,我想,我也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我付出了!”是啊,在捕鱼人看来,就算没有收获,但是,他享受到了捕鱼的过程中的乐趣啊!
倾听生活
更多0
在我看来,倾听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生活是倾听出来的,我善于倾听。 一 听雨 每当窗外下起雨时,我总爱坐在窗下倾听雨声。我爱听大雨的“哗哗” 声,这是激情与热烈的象征。每当我听到这种声音,心中顿觉有一种无名的力量,浑身总觉着有股子猛劲,生活需要热情,生命需要冲刺。 我也爱听中雨的声音,打在窗户上,发出“啪啪”的响声,慢慢顺着玻璃往下流,那种声音持续并且富有节奏,有着极强的韵律。这使我想到了有时要用平静来对待生活,生活中很多时候,例如成功、失败,甚至极度懊恼、沮丧,都应有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把它们都看得平平淡淡,不被这些所左右。 我甚至能听到蒙蒙细雨的声音,它们发出一种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沙沙”声,弥漫与天地之间。他们无声中透露出巨响,沉没中透露出勃勃生机。正如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嫩绿中又有生机之声的隆隆巨响。这些都是生命的象征,它们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听细雨使我懂得了,沉默不是无能,沉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爆发。 二 听诉 我亦喜欢听诗人、作家的诉说。 读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倾诉,我看见了一个满心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的伟大诗人;读到了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呼喊,我看见了一位满怀抱负,欲报国家,为国效力却没有门路的无奈与不满的诗人;读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告诫,我看到了一个关心人民和国家山河的伟大诗人…… 倾听,使我更了解生活,使我更会生活,我在倾听中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处世……倾听使我成熟,使我快乐。 用心去倾听生活,我相信你也会有很多收获和心灵的体验。 窗外,又下起了雨,我又拿起了古诗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