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了解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实验原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有直接关系。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性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夏满培养基2. 石蜡切片3. 显微镜4. 消毒酒精5. 双盘培养皿6. 细菌培养基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工作:a. 将培养皿加入夏满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无细菌污染。

b. 准备好石蜡切片,用于后续显微镜观察。

c. 对相关仪器和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实验的无菌状态。

2. 采集样本:a. 从医院采集病人体内分泌物或分泌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

b. 从环境中采集可能受到污染的样本,如空气中的微粒、土壤、水源等。

3. 样本处理:a. 将采集到的样本分别接种到夏满培养基和细菌培养基上。

b. 置于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一般24-48小时)。

4. 观察实验结果:a. 检查夏满培养基上是否有可见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b. 通过显微镜观察石蜡切片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结构,如细菌菌落、孢子等。

5. 结果分析:a. 对培养基中出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并记录其性状和特征。

b. 对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和结构分析,确认是否为病原微生物。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2. 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传播。

3.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实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采集样本中的微生物的信息和形态特征,从而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些结果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病原微生物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病原实验报告

病原实验报告

病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病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分析,准确鉴定和了解所研究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以及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敏感性,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病原样本:从临床病例中采集的疑似感染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等。

2、培养基:如营养琼脂、血琼脂平板等,用于病原的培养和分离。

3、试剂:革兰氏染色试剂、生化鉴定试剂、核酸提取试剂等。

4、仪器设备: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CR 仪等。

(二)实验方法1、病原的分离培养将采集的样本分别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置于适宜的温度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

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

2、形态学观察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

3、生化鉴定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进行生化反应测试,如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氧化酶试验等,以确定其所属的菌种或菌株类型。

4、核酸检测提取病原的核酸,利用 PCR 技术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进一步明确病原的种类和基因型。

5、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病原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

三、实验结果(一)病原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在部分样本中成功分离出了疑似病原的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呈现出特定的菌落形态和溶血现象;在营养琼脂上,菌落的生长速度和形态也具有一定的特征。

(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原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单个或成对排列。

(三)生化鉴定通过生化反应测试,初步鉴定该病原为_____菌。

其糖发酵试验结果为_____,吲哚试验结果为_____,氧化酶试验结果为_____等。

(四)核酸检测对病原的核酸进行 PCR 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基因序列与已知的_____病原高度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其种类。

(五)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对_____抗生素敏感,对_____抗生素耐药。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致病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菌株、培养基、实验动物等。

2. 实验方法:将病原微生物菌株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使其增殖。

然后,将培养好的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致病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有着密切关联。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与分析:1.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

其生长速度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培养基中的成分有关。

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我们观察到不同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效果各异。

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够迅速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导致宿主组织受损;而另一些病原微生物则通过释放毒素或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

这些致病机制的差异可能与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性有关。

3. 宿主的免疫反应: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实验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一些实验动物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然而,有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改变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免疫反应,导致感染持续存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耐药性以及宿主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病原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合集

病原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合集

病原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合集细菌生理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生物安全柜使用Ⅱ级A2型生物安全柜细菌特殊结构荚膜芽孢鞭毛革兰染色制片: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意义鉴别初筛标本指导用药与致病有关影响因素细菌:菌龄细菌细胞壁破损芽胞操作:涂片固定IMViC实验作用 :鉴别大肠埃希菌和产气杆菌I - 吲哚(indol)试验机制大肠埃希菌——阳性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加入吲哚试剂,作用后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产气杆菌——阴性M -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机制大肠埃希菌——阳性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后继续分解丙酮酸产生乳酸、甲酸、乙酸等,由于产生大量有机酸,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剂显红色产气杆菌——阴性将两分子丙酮酸脱羧形成中性乙酰甲基甲醇,使培养物酸性物质减少,pH在5.4以上,加入甲基红指示剂显橘黄色V - VP(Voges-Proskauer)试验原理糖代谢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形成甲酸、乙酸、乳酸等。

产气肠杆菌——阳性可使丙酮酸脱羧变为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环境下被空气氧化为二乙酰,后者与蛋白胨中精氨酸所含的胍基起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大肠杆菌——阴性不能使丙酮酸脱羧方法分别接种大肠埃希菌和产气肠杆菌于2支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37℃培养48h后取出分别+1ml α-萘酚溶酒精溶液和0.4mlKOH溶液,摇匀静置。

α-萘酚可加速反应C -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试验原理能否利用枸橼酸盐取得碳源产气肠杆菌——阳性可以利用枸橼酸盐作为碳源,形成菌落。

且分解后,碱性的碳酸盐生成,使培养基pH升高,转位碱性。

培养基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由绿色转变为深蓝色大肠埃希菌——阴性不能分解枸橼酸盐,培养基仍为绿色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药敏实验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细菌的代谢产物的检查乳糖发酵实验不同细菌分解乳糖后产酸产气与否的差异指示剂:溴甲酚紫——产酸——黄色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乳糖,产酸产气伤寒沙门菌: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产酸不产气普通变形杆菌: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结果硫化氢实验某些细菌分解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硫化氢,硫化氢遇亚铁/铅离子→黑褐色硫化亚铁(硫化铅)沉淀物培养基——醋酸铅培养基阳性——黑色沉淀/阴性——不变色肠杆菌科细菌鉴定尿素分解实验有些细菌有尿素酶,尿素→氨→pH↑→酚红指示剂变红(阳性)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细菌的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细菌变异形态结构变异鼠疫耶氏菌 高盐培养基→大小不等多形态含青霉素培养基→L型细菌鞭毛变异鞭毛变异→无迁徙现象→点状生长遗传物质改变突变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结合转导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耐药质粒的转化实验操作实验结果长or不长血浆凝固酶实验金葡-产生-血浆凝固酶<—with—>加入肝素/枸橘酸钠的血浆 →凝固试验方法(试管法)凝固-阳性 不凝固-阴性透明质酸酶实验透明质酸——溶解组织结缔组织透明质酸——感染扩散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此酶实验结果致病性毒力侵袭力荚膜黏附素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毒素内毒素外毒素侵入部位侵入数量免疫性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ppt内容整合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ppt内容整合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内容实验一细菌的分离培养和保存1.菌种的保存目的:①科研:保证研究结果具备良好重复性;②生产:制备诊断抗原和免疫血清;③实验:质控所必需,新配置的试剂需要用标准菌株来做质控。

2.菌种保存的原理: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的休眠状态,减少菌种的变异。

3.菌种保存原则:①长期保证菌种原有性状和活力不变;②考虑保存方法的简便和经济。

4.菌种常用措施:①降低培养基营养成分;②低温、干燥、缺氧、避光;③添加保护剂。

5.菌种保存方法(保存方法、使用范围、优缺点)⑴传代培养保存法:优点:不需要很特殊的设备,操作容易,可随时观察细菌是否存活,是各微生物实验室采用的基本保存方法。

缺点:①保存期限短:需经常传代,易发生变异和杂菌污染;②细菌活力易受影响:培养基成分、温度的微小变化;③需定期移种:保管多种菌株时费力、费用高,占用地方多。

防止变异的措施①控制传代次数: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代;②用典型菌落传代:每次传代时,可用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③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选择一个适宜原种生长的条件可以防止菌种的衰退;④选择合适的菌种保存方法:需要长期保存,应采用冻干法或液氮保存:半固体穿刺法:适用于大多数对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

保存期限2个月。

斜面保存法:广泛适用于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短期保存。

放线菌、霉菌和有芽胞的细菌2-4个月,无芽胞细菌1个月,酵母菌2个月,假单胞菌半个月液体保存法:适用于厌氧菌(庖肉培养基)、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钩体等。

厌氧芽胞杆菌约2个月,无芽胞的细菌约3周液体石蜡保存法:适用于保存真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对保存细菌的效果较差。

方法:在培养成熟的菌种斜面上,加入灭菌并已将水分蒸发掉的液体石蜡,油层高过斜面末端1cm,封口后以直立状态在室温或4℃冰箱保存。

保存期可达数年。

注意恢复使用时,由于菌体外仍粘有石蜡油,故生长较慢,且有粘性,一般要再移种2~3次才能得到良好的菌种。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病原生物学实验作为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病原生物的特性、诊断疾病以及研发防治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技巧,本文将对这些技巧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实验前的准备(一)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在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前,首先要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在培养细菌时,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对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对于实验动物,要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的个体,并在实验前进行适当的饲养和适应环境的处理。

(二)实验仪器的校准与调试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各种仪器,如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等。

在实验前,必须对这些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比如,显微镜的镜头需要清洁和校准,移液器的刻度要准确无误,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设置。

(三)实验环境的控制实验环境的条件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为实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二、实验操作技巧(一)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巧之一。

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接种、取样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例如,在打开培养皿或接种环时,要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无菌区域。

(二)涂片与染色技术涂片和染色是观察病原生物形态结构的常用方法。

涂片时要均匀地将样本涂抹在载玻片上,避免出现太厚或太薄的区域。

染色时要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并严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以获得清晰、准确的染色结果。

(三)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种类、温度、氧气需求等。

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并分析。

病原生物学实习三

病原生物学实习三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接种双糖铁培养基 试探凝集 菌落观察 接种双糖铁培养基---试探凝集 革兰氏染 接种双糖铁培养基 试探凝集---革兰氏染 色
菌落观察
首先观察菌落是否在划线上,否则可能为污染杂菌菌落。 首先观察菌落是否在划线上,否则可能为污染杂菌菌落。 仔细观察两种不同颜色菌落。 仔细观察两种不同颜色菌落。
对照组沉淀细菌呈烟雾状升起,随即消散, 对照组沉淀细菌呈烟雾状升起,随即消散,液 体混浊。 体混浊。
H凝集块疏松呈棉絮状,轻摇即升起,易摇碎。 凝集块疏松呈棉絮状,轻摇即升起,易摇碎。
O凝块较致密,细小颗粒,轻摇不易摇碎。 凝块较致密,细小颗粒,轻摇不易摇碎。
结果分析
首先应了解当地正常人效价, 首先应了解当地正常人效价,一般凝集价超过正常凝 集价才有诊断意义。 集价才有诊断意义。 正常值: 正常值: TO <1:80 (IgM) PA < 1:80 TH < 1:160 (IgG) PB< 1:80
肥达氏反应结果观察
*轻拿轻放,勿摇动,以免凝块分散。 轻拿轻放,勿摇动,以免凝块分散。 轻拿轻放
先看对照管,无凝集现象。细菌自然下沉呈点状。 先看对照管,无凝集现象。细菌自然下沉呈点状。 试验管自第1管看起,如有凝集 阳性反应 时则于管底呈圆片状、 阳性反应)时则于管底呈圆片状 试验管自第 管看起,如有凝集(阳性反应 时则于管底呈圆片状、边缘不整 管看起 齐的凝集物。其凝集的强弱可用“ 号表示如下: 齐的凝集物。其凝集的强弱可用“+~++++”号表示如下: 号表示如下 细菌全部凝集,液体澄清,有大片状,边缘不整齐的凝集片。 “++++” 细菌全部凝集,液体澄清,有大片状,边缘不整齐的凝集片。 “+++” 细菌绝大部分凝集,液体有轻度混浊,凝集片较小些。 细菌绝大部分凝集,液体有轻度混浊,凝集片较小些。 “++” “+” “-” 细菌部分沉淀于管底,液体半澄清,凝集片呈颗粒状。 细菌部分沉淀于管底,液体半澄清,凝集片呈颗粒状。 细菌仅少量凝集,液体混浊。 细菌仅少量凝集,液体混浊。 不凝集。 不凝集。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概述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病原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等,而免疫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通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主要用于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以及致病机制等。

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

实验中,可以通过无菌技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和观察,以研究细菌的生长情况。

细菌荧光染色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

常见的细菌荧光染色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和荧光染料染色等。

通过细菌荧光染色,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致病性实验细菌致病性实验是病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实验之一,通过研究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可以揭示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机理。

常见的细菌致病性实验包括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学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培养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免疫细胞,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激素和生长因子,来模拟机体内免疫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等。

免疫荧光染色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免疫细胞或组织染色,可以观察到其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和分布情况。

常见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等。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过程,从而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免疫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于检测机体内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带绦虫孕节
子宫侧枝较对称,整齐,每侧有15-30枝
中间宿主:
钉螺
血吸虫
扁卷螺
姜片虫
川卷螺
肺吸虫
豆螺
肝吸虫
沼螺
肝吸虫
三、染色玻片
观察方法
形态
体核
头间隙
尾核
班氏微丝蚴
油镜
自然柔和
疏松整齐能分清
短1:1

马来微丝蚴
油镜
硬直
大弯上有小弯
密集,不易分清
长2:1
2个
疟原虫
油镜
环状体
红细胞内
红宝石戒指
大滋养体
形态不固定,胞质伸展
病原生物学实验
一、虫卵
形状
大小
颜色
卵壳
卵内
特殊结构
未受精蛔虫卵
狭长椭圆形
88-94X39-44
棕黄色
较受精卵薄
折光性强的卵黄颗粒
蛋白质膜
(较受精卵薄)
受精蛔虫卵
椭圆形
45-75X35-50
厚而透明
一大而圆的卵细胞
蛋白质膜
(粗糙不平,棕黄色)
钩虫卵
长椭圆形
56-76X36-40
薄而透明
刚排出体外的虫卵内含2-4个细胞(粪便搁置1-2d后,则卵内细胞分裂为多期细胞或发育为幼虫期)
似马鞭:前部3/5较细,后部较粗
旋毛虫幼囊包
低倍镜
幼虫卷曲在横纹肌内形成梭形囊包
1个囊内多含有1-2条幼虫
肝吸虫虫体
细长
高度分枝状,2个,前后排列
姜片虫虫体

肺吸虫
较圆
1对分枝状睾丸左右并列
卵巢和子宫左右并列,位于睾丸之前,腹吸盘之后
血吸虫虫体
放大镜观察
体型似线,长约1cm
雌雄合抱
猪带绦虫孕节
向两侧分支,基部分支计数
淡黄色
1个卵细胞
数十个排列整齐的卵黄细胞
不明显卵盖
肺吸虫
变异多,水缸形
最宽出靠近卵盖端
80-118-48X60
黄褐色
薄厚不匀
1个卵细胞
5-12个排列不齐的卵黄细胞
卵盖较宽
血吸虫
椭圆形
一侧可见一棘状小刺
89X67
淡黄色

表面常附有许多组织残留物
一梨形毛蚴
无卵盖
带绦虫
圆形/近似圆形
30-43
浅褐色
透明
(部分脱落)
有伪足、空泡
裂殖体
细胞质致密
疟色素集中在中央或一侧
找到2个或以上核即可
配子体
红细胞胀大
疟原虫充满整个红细胞
弓形虫
油镜
香蕉型
1个红色细胞核,位于虫体中央,核仁较大
细胞浆淡蓝色
利杜体
油镜
巨噬细胞内
常见游离于细胞外
猪带绦虫头节
4个杯型吸盘,2圈小钩
牛带绦虫头节
仅有4个吸盘
血吸虫尾蚴
分叉型尾部
溶组织阿米巴包囊碘染色
六钩蚴
放射状胚膜
二、大体标本
大小
颜色
形态
口囊
交合伞背肋
十二指肠钩虫
1cm雌>雄
乳白色
C型
2对钩齿
基部不分支
末端分2支再分3支
美洲钩虫
同上
同上
S型
1对板齿
基部分2支
蛲虫
8-13X0.3-.5mm
乳白色
中部较粗,尾端尖细如针雄虫尾部卷曲
鞭虫
雌虫较长35-50mm
雄虫30-35mm
尾端向腹面作换装卷曲
灰白色
较小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碘染色
较大
棘球蚴砂
低倍镜:原头蚴:椭圆形,深红色
高倍镜:吸盘及小钩
头节可翻出:吸盘、顶突、小钩
阴道毛滴虫染色涂片滋养体
梨形
前端有鞭毛
腹面可见弯曲而颤动的波动膜
虫体前端可见椭圆形的核和空泡
蓝氏贾第鞭毛虫染色涂片滋养体
倒置菱形,前端宽圆后端尖细
一对卵圆形核
四对鞭毛
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蛲虫卵
刀切馒头
两侧不对称,一边扁平,一边隆起
50-60X20-30
透明无色

蝌蚪期胚胎
鞭虫卵
纺锤形
50-54X20-23
棕黄色

透明栓
(卵的两端)
华支睾吸虫
最小,芝麻样,后端稍尖(逗点状突起)
23-35X12-20
卵黄色

一毛蚴
明显卵盖
肩峰
布氏姜片吸虫
最大,卵圆形,后端稍尖
130-140X8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