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古代文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古代文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古代文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古代文明。

本课通过介绍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科书内容,对古代文明进行分析和比较;-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了解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发展过程;- 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概念理解;- 学生对不同文明的比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 教科书和学生参考书。

2. 环境准备- 教室需要保持安静和整洁;- 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 引入古代文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步:呈现教学内容- 使用幻灯片介绍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整理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第三步:学生探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使用教科书和学生参考书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明的详细信息;- 学生进行文明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展示讨论-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进行同学间的讨论和互动。

第五步:概括归纳- 整合学生的讨论和研究结果,对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进行概括总结。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作文,思考现代社会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呈现、学生探究、展示讨论、概括归纳和作业布置等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世界大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世界大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世界大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课,主题是世界大战。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2. 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事件3. 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到世界大战的发生背景、原因、以及主要战争事件,并能够思考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和重要启示。

二.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掌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原因和主要战争事件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研究世界大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国际视野。

三.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 让学生理解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

2. 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事件。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2.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研究材料,培养合作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世界大战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2. 研究新课- 第一步:讲解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背景。

- 第二步:讲解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事件,以图表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 第三步:让学生分组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世界大战的理解和感受。

3.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分享和教师的点评,归纳总结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4.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世界大战的战争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人教新目标版】初中历史8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 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目标版】初中历史8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 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目标版】初中历史8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

2. 掌握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目标版初中历史8八年级上册。

2. 课件:准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3. 学生教材和笔记本。

三、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 阅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

- 准备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设计相关的图片和文字。

2. 导入导出:- 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研究目标。

-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3. 教学展开:- 根据教材的布置,依次进行教学。

- 使用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 通过提问、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4. 深化拓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研究。

- 提供相关的拓展资料,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复:-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复。

- 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和课后作业。

6. 课堂点评:-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 鼓励学生的优点,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和互动讨论,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笔记,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反思能力。

3.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

2. 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

3. 思考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4.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爱好者社团和活动。

2. 提供相关的历史书籍、网站和电影资源,供学生拓展研究。

3. 定期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和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材概述本教材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教材以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历史分析和综合评价;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模块:1. 华夏古国文明2. 少数民族的繁荣与改革3.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4. 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特点5. 社会的变革与科学的发展6.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7. 文人墨客与书院教育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示范讲授: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和事件;3. 问题导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4.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旨在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评估方式包括:1. 平时作业:通过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小组合作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综合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4. 考试:定期组织考试,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效果。

六、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案涉及到的教学资源包括:1. 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资源:电子版教材、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素材;3. PPT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内容;4. 参考书:教师可参考相关历史教科书和研究资料,提供更多的历史知识和背景。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前言本教材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本,共分为六个模块,包括“怎样理解历史”、“人类史纪事”、“中国古代文明”、“中世纪的变与不变”、“早现代产生的欧洲”和“启示与启发”六个部分。

本教材关注历史的规律性、史实性和价值观性,帮助学生打牢了解历史的基础,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明确历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 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演变,掌握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人类社会演变的基本规律;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发展以及“礼乐文化”、“儒家思想”、“黄河文明”等;4. 了解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艺术成就,认识教在欧洲的影响;5. 了解早现代欧洲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兴起;6. 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尊重历史、尊重人文的思想。

教学内容1. 怎样理解历史1.1 什么是历史1.2 情景再现与历史研究1.3 历史知识的获取2. 人类史纪事2.1 从采集到农耕(公元前8000年-5000年左右)2.2 人类文明起源地——黄河、长江流域2.3 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3. 中国古代文明3.1 中国青铜文化3.2 西周政治制度与“礼乐文化”3.3 儒家思想与商鞅变法4. 中世纪的变与不变4.1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4.2 文化艺术成就与教的影响5. 早现代产生的欧洲5.1 发展的基础:商业、城市与货币5.2 国家的崛起与封建制的瓦解5.3 资本主义的兴起6. 启示与启发6.1 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进程6.2 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策略1. 突出历史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研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感性认识;2. 重视历史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概括,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和归纳,培养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文、地图、表格等多种资料手段,丰富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4. 注重历史文化的渗透和浸染,培养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思想,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努力研究的良好品质。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保康三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卢春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上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册书,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体例与主线、教材整体框架结构、内容标准、知识结构与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与价值体系、教学重点及策略、教学难点及策略、考试及策略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

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教材的编写要求上强调学生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人民为摆脱屈辱命运的奋斗历程,在学习中体会先辈们为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教材课程的编写上,本册书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遵循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这条主线,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比较全面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二.说学情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他们正处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的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对历史事件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编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编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编教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1.1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商朝的兴衰过程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1.2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和夏桀的暴政商朝的兴起和商汤的改革西周的分封制和周幽王的荒淫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夏商西周的地理位置分组讨论,比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衰过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2.2 教学内容春秋五霸的崛起和衰落战国七雄的并立和争霸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和文化发展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衰过程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章:秦统一中国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掌握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和焚书坑儒事件理解秦朝的短命原因和影响3.2 教学内容秦国的发展和秦始皇帝国的建立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和改革措施焚书坑儒事件和对文化的影响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和焚书坑儒事件分组讨论,分析秦朝的短命原因和影响第四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影响掌握汉武帝的对外扩张和民族政策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影响和评价4.2 教学内容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中央集权汉武帝的对外扩张和民族政策汉武帝大一统的评价和影响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影响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汉武帝的对外扩张和民族政策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大一统的评价和影响第五章:灿烂的汉文化5.1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掌握汉代的文化特点和影响理解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5.2 教学内容汉代的文学成就,如《楚辞》、《汉赋》等汉代的艺术成就,如画像石、陶俑等汉代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等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汉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分组讨论,分析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第六章:三国鼎立6.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6.2 教学内容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形成过程魏国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蜀国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刘备称帝、诸葛亮北伐等吴国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孙权称帝、夷陵之战等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形成过程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三国鼎立的重要事件和特点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第七章:两晋南北朝的更替7.1 教学目标了解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过程和原因掌握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各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理解两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影响7.2 教学内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过程和原因西晋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八王之乱、晋朝的建立等东晋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淝水之战、东晋的建立等南北朝各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过程和原因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两晋南北朝的重要事件和特点分组讨论,分析两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影响第八章:隋唐大一统与繁荣8.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大一统的过程和特点掌握隋朝和唐朝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成就理解隋唐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8.2 教学内容隋唐大一统的过程和特点隋朝的建立和重要事件,如隋炀帝的改革、大运河的开凿等唐朝的建立和重要事件,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如唐诗、书法、绘画等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隋唐大一统的过程和特点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隋唐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成就分组讨论,分析隋唐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第九章:宋元时期的变革9.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变革过程和原因掌握宋朝和元朝的重要事件和历史特点理解宋元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9.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变革过程和原因宋朝的建立和重要事件,如王安石变法、北宋和南宋的更替等元朝的建立和重要事件,如成吉思汗的统一、忽必烈的建立等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如宋词、瓷器、四大发明等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的变革过程和原因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宋元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特点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第十章: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开放10.1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巩固过程和开放特点掌握明朝和清朝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成就理解明清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10.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巩固过程和开放特点明朝的建立和重要事件,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等清朝的建立和重要事件,如康熙帝的改革、鸦片战争等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如小说、戏曲、科技发明等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清时期的巩固过程和开放特点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明清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成就分组讨论,分析明清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地位第十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社会的变革1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影响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11.2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冲击和变革1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图片和地图展示鸦片战争的战场和结果分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第十二章:太平天国运动12.1 教学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太平天国的重要事件和领袖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太平天国的重要事件和领袖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冲击和影响1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图片和地图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战场和结果分组讨论,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第十三章:甲午中日战争13.1 教学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掌握《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影响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13.2 教学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冲击和启示1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图片和地图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场和结果分组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第十四章:辛亥革命14.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领袖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1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领袖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冲击和启示1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套教案涵盖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全册内容,包括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统一中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灿烂的汉文化、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隋唐大一统与繁荣、宋元时期的变革、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开放、鸦片战争与近代社会的变革、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章节。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的某一章节,主要围绕某个历史时期或重要事件展开。

教学目标包括:1. 知识与理解:让学生掌握该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其历史背景。

2.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该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对该历史时期的复杂背景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旧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讲述该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重要事件和人物,剖析历史背景。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案例与素材1. 教学案例:选取该历史时期的一个典型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2. 教学素材:运用历史图片、文物照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拓展与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章,拓宽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知。

3.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保康三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卢春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上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册书,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体例与主线、教材整体框架结构、内容标准、知识结构与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与价值体系、教学重点及策略、教学难点及策略、考试及策略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

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教材的编写要求上强调学生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人民为摆脱屈辱命运的奋斗历程,在学习中体会先辈们为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教材课程的编写上,本册书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遵循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这条主线,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比较全面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二.说学情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他们正处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的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对历史事件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接下来,我将以单元讲解的形式谈谈对本册书教学过程的想法。

1.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重点要掌握几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本册书的开篇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开始构建起对本册书知识框架体系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鸦片战争》这课中,就需要学生理解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后为什么中国的社会性质会发生变化?所以我准备了很多相应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的学习难点就是怎样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表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确实费了一番功夫,学生对社会性质这一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够是最大的阻碍因素,这也使我对接下来的备课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要求。

2.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重点要掌握几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在构建起对本单元知识框架体系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这课中,就需要学生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后为什么会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我准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主动去理解,使学生产生自发认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本课的学习难点就是怎样使学生理解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在突破这一难点时,学生对社会性质这一理念的认识程度一定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使学生们在进一步理解时有了更好的表现。

3.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政府的统治等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进行革命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再到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中,向学生们展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在构建起对本单元知识框架体系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例如在《中华民国的创建》这课中,就需要学生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艰辛与坎坷,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内容,希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去理解,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创建过程中的不易,培养学生的如何去爱护我们的国家,这也是我希望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

4.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本册书的重点部分,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将要如何去继续发展?本单元正是从这一点进行切入,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内容,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怎样的历史环境中诞生的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在学习《中国共产党诞生》这课中,就需要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内容,我计划借用电影片段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以“眼见为实”的方式去直观理解这一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希望在本单元学习中能够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学有所获。

5.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国共合作展开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等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重点要掌握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走上独立领导革命的道路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构建起对这一内容知识框架体系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这课中,就需要学生把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出现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影响,所以我计划准备相应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突破本课的学习难点做好准备,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6.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从1931年到1945年这14年间的抗战历史。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战争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抗日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我们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对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它值得被我们去铭记,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记住相关史实,更要正确去理解这场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样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好的去把握方向,切实抓好学生的主观认识。

7.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在于如何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在历史发展中所带来的影响,这场战争是一场内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场战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知识,这个过程中也要学生明白国家统一对于我们祖国发展的重要性。

8.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本单元中对从晚晴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进行讲述。

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教育发展的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感受这段历史巨大的社会变化,较为全面的客观了解本单元知识。

四.说教学策略1.培养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要学生基本掌握读图、识图、阅读与叙述能力,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熟练使用归纳、概括、列举能力,发展其比较能力与综合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保证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发展。

2.构建情感与价值观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完成本册书的学习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时期的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强化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与增强国防意识。

3.突破重难点策略:我认为在教学中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1)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以便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

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全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的,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干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巧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发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接洽实际。

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教师要精确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主动有效的去解决,而不要带有应付性的态度去应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3)在长期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以为“导”、“联”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善于引导。

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发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

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议了引导手腕的多样性。

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

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议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

所以,教师须多备几手“导”的技巧,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4.考试应对策略:策略一:夯实基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学生在考试中成绩高低的“晴雨表”,只有切实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把握成绩,所以对于该记的就一定要求学生记住,例如重要的年代、标志性事件、基础知识点等;策略二:拓展思路,想要牢记基础知识,除了要背诵之外,还要让学生动手对每课内容做好笔记,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策略三:搞好全方位复习,有了良好的基础,就要更有效的去巩固,那么复习就尤为重要,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课课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这样的复习构架,帮助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策略四:要求学生掌握答题技巧,熟悉知识更要会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谨慎审题,注意考试时间的合理分配,书写答案时使用历史术语,是学生在考试时一定要掌握的答题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策略五:加强练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在实际的使用中才能发现不足,所以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包涵,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