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议论文作文

中华文化议论文作文

中华文化议论文作文800字篇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

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

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

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心中。

站在时代的今天,让我们蓦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

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

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

希望大家一路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中华学子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华文化议论文作文800字篇2唐诗宋词、敦煌丝路、戏曲汉服、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太极长城、古乐舞狮、松竹居民,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不同人、不同事中源远流传,并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文化作文(精选32篇)

中华文化作文(精选32篇)

中华文化作文(精选32篇)文化是民族的符号。

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

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华文化作文(精选32篇),欢迎阅读!中华文化作文篇1文化是民族的符号。

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

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

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间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华古文化坚实的基础。

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派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论语》是最适合我们八年级学生的著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传统文化,即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其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语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九[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结合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

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

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in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

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3.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10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10

四川大学己学浅探究——自我本体与宇宙本体之关联谭寿虎20151415030312016/6/21本论文主要探讨有关自我人生本体与整个宇宙本体的对象化,对象的绝对化,对象的融合性,以及非对象的一体化,和人伦日用。

己学浅探究——自我本体与宇宙本体之关联一、绪论己学之宽广如一浩瀚海洋,学生浅薄的知识与世界认知并不能使学生如鲲鱼一般在这无垠之海畅游,只得如蜉蝣一般在近岸取得些许水滴。

就于先生的论文《“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为基,做些许有关宇宙本体与自我人生本体的探寻与思考。

学生学识不深,错漏之处必不可少,还望先生海涵。

本论文主要研究有关自我人生本体与整个宇宙本体的对象化,对象的绝对化,对象的融合性,以及非对象的一体化,以及部分从宇宙人生到人伦日用的简要探讨。

二、正文(一)宇宙与自我的相容性——对象的非绝对化如同我们所知道的,从唯物科学看待宇宙与自我——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辞海》),这天地万物既包括我们脚下的地球,也包括在这苍穹之上的群星。

宇宙的在科学上的含义已经变为一个由一切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物质以及时间与空间的一个大集合,换一个简单的说法,即是我们所生活之域,即为宇宙。

那自我呢?在生物学上,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一个个细胞以及细胞代谢产物堆积起来的个体。

而细胞的构成,则是那些微小元素的结果。

所以,纯粹从科学的结果来看,自我与宇宙都是由微小元素构成——自我与宇宙有着强大的相似性与相容性,亦或者说相融性。

自我与宇宙拥有相同的来源,她们在物质上是一体的。

但是物质的同源并不代表着精神的一体,自我与宇宙始终是两个隔离的个体。

我们无法感受宇宙的思维,宇宙也是同样。

正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词人永远不知道青山的思维,只能猜测“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到底是不是,谁也不知道。

自我与宇宙永远相容,却又相离。

然而精神上的隔离却不能阻挡精神上的相容。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10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10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10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10篇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遵循这么一个定律,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驼铃悠悠,丝路漫漫,一曲唱尽千年事。

这尊昂首挺拔的骆驼,伫立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厅中。

这里灯光幽暗,静谧无声,透过展窗的玻璃我仿佛来到了唐朝,看到了大唐文化与西域文化别具匠心的融合。

一曲始自千年前盛唐时期的舞乐仿佛悠然响起,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唐三彩,就是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里。

博物馆里那座惟妙惟肖的三彩载乐驼它一下子打动了我,将我的目光牢牢地锁住。

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正在那里即兴表演: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仿佛在合着乐声引吭高歌。

毯上:奏排箫者盘坐,指按萧孔,摇头晃脑;弹琵琶者,长着一副胡人面孔,然服饰右衽,五指翻飞。

一人环乐器,半眯眼,手打节拍;一人抱箜篌,回顾那被簇拥的歌女。

只见她旋舞翻飞,长袖飘飘,嘴里的胡歌富有节奏感,定格在含蓄的屈肘——兼具聘婷与豪放。

人物形象与骆驼造型相得益彰,上下跳跃震动,“手舞足蹈”.......好一曲唐俑之歌,好一副西域之画,此刻这件文物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千百年前的大唐文化之兴盛,更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这座造型新颖,人物形象生动鲜活,骆驼踏着乐步徐徐行进的载乐驼俑,体现了唐代工匠的浪漫之作,可谓别具匠心。

当我再次看到它时,竟是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在那里我竟然真正体会到了唐三彩别具匠心的艺术精神。

神完气足、轻松自然的三彩宝马带着唐朝华美富丽的审美,一旁的三彩马夫胡面着翻领胡衣;三彩壶竟然创造性地模仿了古代波斯金属壶特有的弧线造型,其工艺难度可想而知.......让我有些恍惚而又欣喜,更有了复杂的感慨和领悟:这一件件唐三彩宛如一幅幅靓丽的画卷,真实呈现了唐朝对外的频繁交流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展示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的蓬勃朝气和文化自信,更传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

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

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

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

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

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

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

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

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

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哲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真理,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

只有从普遍性开始才可通,如没有普遍性就不能谈会通。

哲学真理的普遍性是给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的直截了当说明,但是会通理论的说明更重要对特殊性与关系的说明上来讲。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以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中,思想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各国逐渐认识到,在和平发展的年代,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无形的争斗中,思想、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论文
题目己学之“元”
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贺梓文
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
己学之“元”
绪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

“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

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
一、“己学”与“元”之我见
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

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

“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

“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

“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

“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

从一从兀。

《“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
《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由麻尧宾先生之言而可知:元者,谓之“体”亦或“本”,一者谓之宇宙之元,一者谓之人生之元,一者谓之本根之体,一者谓之本然之体。

元者,或谓之天地之始,乃宇宙本源之所在,又有“气之始”、“理之始”,或谓之“首”,已有理、心、物不离不杂之态,规矩约束万事万物之所在所行,或谓“一”,亦或西方所言之不动之动,宇宙之绝对、唯一、永恒的“一”,亦可比之为上帝,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晓,无所不能。

二、由心、物、理得元之观解
(一)以心为本
《传习录》曰:“凡知觉处便是心”。

亦谓:“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以心为本,阐释天地之元,盖落在“善”。

《王阳明四句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这也就是心学中对宇宙与人生之元的初始阐述。

元者,善也。

心学中的无善无恶即是元的最初始形态,善是元的绝对存在,即绝对。

宇宙面与人生面的元在何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此“我”即为宇宙。

(二)以物为本
气是“元”的唯一实体,而不是"心外无物"。

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

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

故而,由得“元”之释解,元者,谓之为天地万物的绝对、唯一的客观存在。

道家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即是以物为本体系中的宇宙本体(元)的状态。

(三)以理为本
二程提出"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以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

而朱熹则以理为"本",气为"具"。

理即是本,此处的“本”指本元中的本然之体,《论语》云:“本应道而后生”,即本体论、工夫论、涵养论三层含义,这三者之间亦是一种不离不杂的关系。

本然之体是专属于中国哲学儒释道各家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主要与涵养论、或言工夫论相联系的是主体两层含义中重要的一种。

以理为本体系,则离不开格物致知的纵贯。

格物致知以“元”中“首”之义为出发点,首,即统御与规矩世界万事万物的理,格物致知在于穷尽宇宙之中的
理以求照应心中的“元”,即人生面的本元。

三、宇宙与人生之元的不杂不离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战国《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表示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即表示空间。

宙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即表示时间。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后“宇宙”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

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

《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是这样的,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以心传却不能口授,可以得到却不能看到;它自己为本,自己为根,没有天地以前,自古以来就存在了;它产生了神鬼神帝,产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而不算高,在六极之下而不算深,先天地而生不算久,长于上古不算老。

由此可得,宇宙自始而来,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包括天地、乾坤等。

宇宙之“元”即宇宙的的本根之体,亦谓之不动之动,即万事万物的依据和基础的存在。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

”也描述了宇宙万物来源于无,无产生了元,即精微原始之物,然后才产生了万物。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宇宙天地生,而后人出。

人是宇宙面的本体的体现,是天地生命的孕育而来,故而以人生面的本体可进而与宇宙的生命之间实现天然的关联。

《“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
将对象化的宇宙之本体做“人生化”的扭转:由主心的一系及主理的一系的比照,言本根的体和本然的体。

我们讲人生的本体,其实要将看起来是对象化的宇宙的本体作“人生化”的扭转。

什么叫“人生化”?便是宇宙面的本体向人伦日用的人生面的无限之贴近,是“内在化”“主体化”及“道德化”之统一的实现。

由此而可知,所谓的人生面的本体即是以物、心、理为本体的体系对于宇宙面的本体的“人生化”的照射。

对象化的宇宙的本体作“人生化”的扭转也就是
即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一种极为积极的解释:以人的尺度去衡量万物,“自在之物”尽可为“为我之物”,人生的本体。

宇宙的本体者,实与人生的本体相一体,不可相脱离而单独言说,二者存在于人之思维的自我照察中,绝对的本体须脱离思维,而脱离思维的本体不可存在。

西方哲学重观解,重殊相,东方哲学重觉解,重共相。

人生面的“元”与宇宙面的“元”实际上是一种不离而不杂,不分不和的形态。

《传习录》:“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己学”中的功夫论或涵养论将宇宙与人生的本体的不离不即作为人生面的本体的境界的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综述
“己学”是一个由中国易学、心学与理学中起源,吸收西方哲学中对于宇宙、人生和道德等哲学理念并在麻尧宾教授的发展而成为的新儒学。

己学重在人的本体与本然之体的本体论、境界论和功夫论的三者之间的糅合与统一,己学在强调人生与宇宙的生命的天然联系,意义在于强化人的生命价值。

“元”即人生与宇宙的本然之体和本根之体的有机统一,以其物、心、理三元的不杂不离说,进而凸显人与宇宙之间和谐。

参考资料:
1、《“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四川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二期))
2、《阳明学派》广文书局
3、《王船山遗书》王夫之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