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剖析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时期(604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继任者,文律道义的完善,社会秩序的重建,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和文化意义的时代,而大历诗歌的诞生也是在这样的时期形成和演变的,作为大历朝代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大历诗歌与前代文艺形式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它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思想和意境也使其成为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亮丽的明珠。
大历时期的诗歌除了继承汉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独特的特色,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以下将就大历时期诗歌的风格进行简要概述:
1、关系复杂的表现。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以情感关系的复杂性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
他们注重从浓重的情感中抽取出关系的不同角度,甚至能够在表达当事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时表现出张力和矛盾,使其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2、婉约言语的用法。
大历时期的诗人更加注重婉约的言辞,表达出感情的柔美,使得诗歌的审美标准更加细腻,且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慈悲心态。
3、灵活的文学技巧。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采用灵活的文学技巧赋予诗歌更多的变化,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手法,如联想、比兴和象征表达等,将诗歌灵动多变、异彩纷呈,令人惊叹。
4、文风明快。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结构简洁、语言明快、叙事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诗歌更加优
美流畅,深情动人,且在文学的表现力方面也更加出众。
所以,大历时期的诗歌不仅仅是前代文艺形式的继承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大历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关于人生、社会及道德等诸多不同方面的思考,其独特的文风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亮丽的明珠。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2、刘长卿(726?—787?) ( 1 ) 家境较为贫寒,早年应举屡试(十 次)不中。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负谤入 狱,两遭谪贬 (南巴、睦州),官至随州 刺史,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 他的身世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但是 他缺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他 的诗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 骨不举,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
(3)诗作数量: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 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 ,尤长于五律,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 占五言之六七。自许“五言长城”; (4)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听弹琴》、《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施子愉的统计对象,《全唐诗》中存诗在一卷以上的诗人的作品(转引自沈
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 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 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韩孟、元 白、李贺、刘、柳等;
歌行体:《骊山行》、《长安道》、《汉武 帝杂歌》、《金谷园》等皆对上层统治者以 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抨击。‚韦苏州歌行, 才丽之外 ,颇近 兴讽 ‛ (白居易 《与元九 书》)《采玉行》、《夏冰歌》、《王母歌》 对李贺有直接影响
3.友情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 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精讲

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大历诗风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背诵 韩翃《寒食》
• 总体特点: 1.盛唐的诗人们还有许多美丽的 憧憬,表现出天才涌发的风貌,中 唐的诗人们更加注重理性的思考。 盛唐时代的雍容洒脱、豪放飘逸被 凝重的忧患意识所取代。
• 2.风格流派众多。有以险怪雄奇著 称的“韩孟诗派”,包括韩愈、孟郊、 贾岛、李贺。以清雅闲淡为主要特色 的一派,包括韦应物、刘长卿等人。 以冷落寂寞情调为主要特征的“大历 十才子”;以反映现实著称的元结、 顾况;有以浅切通俗著称的“元白诗 派”,包括元稹、白居易、张籍、王 建等诗人。以及风神独具的李益、柳 宗元、刘禹锡等诗人。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 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 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 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 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 中见出深挚。诗中有人,语 无虚设。虽然比不上陶诗那 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 而近于自然。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中唐诗歌 ——大历诗风与刘柳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
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 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五)大历诗歌的意象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①象征性意象:青山、白云、夕阳、寒山、 孤舟等
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如《调张籍》。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歌创作 ④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
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 如“虎熊麋猪逮猴猨,水龙鼍龟鱼与鼋,
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 山火》)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二、李贺
(一)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县), 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李晋肃,李贺仅因“晋肃” 之“晋”与“进士”之 “进”同音,“肃”与“士” 音近,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 士考试。后荫举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即托 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有《李长吉歌诗》。
苗发、崔峒、 、夏侯审。大历十才子的主
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十才子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 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 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 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 其中钱起成就最高。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
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 抒情功能;
中唐诗坛大历诗风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 看潮生。” 清· 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 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一幅图画。” 清· 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写景清切,悠然 意远,绝唱也。”
集
评
柳宗元《江雪》
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 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 悲秋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 《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浮想联翩,构思精巧, 意境绮丽,风格奇诡幽艳
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 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们
第三、劲拔险拗的语言韵律
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劈山开道,
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 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 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 ——赵翼《瓯北诗话》 韩愈《陆浑山火》:“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
韩翃《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李益
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 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寢,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 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 ——李益《从军诗序》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
李贺与李白比较
相同:想象力惊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善于运用色彩。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以大历皇帝李治在元年(836)建立的皇朝为中心,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历时期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其中的诗歌作为它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大历文化特有的思想内涵。
le大历时期的诗歌以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而著称。
其中最为有
名的是“抒情诗”、“悼亡诗”、“祝酒诗”、“祭祀诗”等,体现了大历文人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对古人的情思、感恩、执着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大历的文化特色。
首先,大历时期的抒情诗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微妙的气氛,与读者心灵相通,深深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环境的感悟。
同时,大历时期的抒情诗还具有浓郁的悲凉气氛和缠绵悱恻的感情,这有助于表达古人对爱恋和社会,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本质的思考,以及执着的追求和憧憬。
其次,大历时期的悼亡诗更加强调忧伤的情感,具有深刻的认知性,运用最简洁的文字,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并抒发出对丧亡者的悼念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此外,祭祀诗和祝酒诗则更多的是表达了古人对先人的祭祀、敬仰与纪念的情感,为古人传承文化和优秀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大历时期的诗歌也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抒发出宫廷人士美好生活的景象,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宫廷文化思想色彩。
大历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宗教性,有些作品甚至对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让
人们看到了佛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大历时期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充分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社会现实的追求,并强烈展现出古代文化和宫廷文化的思想色彩。
这既是大历时期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现在对大历时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大历诗歌与中唐诗歌

一 郡 荆 榛 寒 雨 中 。
数 家 砧 杵 秋 山 下 ,
楚 云 沧 海 思 无 穷 。
踏 阁 攀 林 恨 不 同 ,
登 楼 寄 王 卿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 可到。” ——宋•洪迈 《容斋随笔》 “这两句是‚化工笔,与渊 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 真挚的情感,出以恬淡之语, 结尾两句意味深长。
小结: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再现了 陶渊明和王维的真趣,同时又将盛唐 山水田园诗的优美清空意境引向了空 寂和清冷,又直接开启了柳宗元借山 水诗寄托哀怨忧伤情绪的创作先河。
后期诗歌:
秋 然静使幽夜 宁,写,、 泊喧动空凉 的中,而天 心求写寂、 境寂声,空 。,响闲山 以,淡、 体也而幽 现是雅人 诗以静, 人动。清 寂出即而
山怀 空君 松属 子秋 落夜 ,, 幽散 人步 应咏 未凉 眠天 。。
秋 夜 寄 邱 二 十 二 员 外
此 实除更韵错诗 有了是致落末 时怀一;砧两 世念派看声句 之故索到,, 悲人落的一登 凉之凄是派楼 。外迷荆萧听 ,气榛瑟到 此象寒苍的 诗。雨凉是 ,
“白云”——隐逸、高洁
“孤舟”——漂泊不定生活
“夕阳”——衰败消沉
②描述性意象: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
创新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 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 “重露湿苍苔,明灯照黄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一) 士人心态: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他们都是有相当成就的名家。
他们的生平比较特殊,都是跨越在盛唐和中唐之间的:元结,719—772:顾况,727—820(?);刘长卿,714—790;韦应物,737—792(?)。
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具有共同的心态: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这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
这个时代特别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二)总体诗风。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表现:(1)内容上:诗人以冷漠的眼光来抒写人生、社会,描写视野从广阔的社会转向个人周围的生活和内心。
(2)诗体上:工五言。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
有句无篇。
(3)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
(4)各类诗的特点:反映现实的诗,多冷漠,缺乏经世济民的激情、建功立业的精神。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
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韦应物与刘长卿1、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
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
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
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
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
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
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
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
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
他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
这些诗往往和他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
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
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和意境,尤见艺术功力。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2、韦应物(737-790?),(1)生平长安人。
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
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永泰时任洛阳丞,转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的生活道路经过颇为曲折。
他少年狂放不检的生活在晚年写的《逢杨开府》等诗曾有所回忆,中年以后,思想性格有较大的变化。
(2)创作从他多数的诗篇来看,他的思想是进步的。
如《睢阳感怀》、《经函谷关》等诗写安史之乱,颇露壮怀。
他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他叹息京兆百姓:"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对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
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
……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恂嫠。
"他《杂体五首》的二、三两首,态度尤为鲜明:古宅集袄鸟,群号枯树枝。
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
岂无鹰与颤,饱肉不肯飞。
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
孤奉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这里不仅斥责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对那些身当肃清奸邪重任而失职的官吏也给以辛辣的讽刺。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豪富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这里对比"寒夜女"的劳苦和贵家姬妾舞女的奢侈无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更为真切。
他的乐府诗和《采玉行》写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绝岭中采玉的劳动人民的痛苦。
《夏冰歌》写凿冰人的辛劳。
《长安道》、《贵游行》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
都是白居易所说的"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的作品。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过去批评家把陶、韦并称,王、孟、韦、柳并称都是根据这类诗歌。
但是,他和王、孟毕竟不同。
由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生活体验,他的田园诗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
如《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
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
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
又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平常的宦游中思念亲人的心情,却借江上暮钟烟雨、独鸟归飞的独特景色饱满地表现出来,绝不令人感到雷同单调。
他的五律也颇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双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既是严格的五律,又写得象行云流水一样的灵活自然。
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一些流传的佳句。
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其他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也别有会心。
他的七绝《滁州西涧》也很有名: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四、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