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第三章2 (2)

第三章2 (2)

主流思潮
• 以佛道寻求内心之平静 • “日夕开真经,言忘心更默”(钱起《东陵药堂 日夕开真经,言忘心更默” 钱起《 寄张道士》 寄张道士》) • “莫问生涯事,只应持钓竿”(郎士元《长安逢 莫问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郎士元《 故人》) 故人》 • “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过一生”(顾况 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过一生” 题明霞台》 《题明霞台》) • “愿向空门里,修持比画龙”(耿湋《晚秋宿裴 愿向空门里,修持比画龙” 耿湋《 员外寺院》 员外寺院》)
顾况
• 《行路难》: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行路难》 一生肝胆向人尽, • 想象奇特 • 《苔藓山歌》:野人夜梦江南山,江南山深松桂闲。野人 觉后长叹息,帖藓黏苔作山色。闭门无事任盈虚,终日欹 眠观四如:一如白云飞出壁,二如飞雨岩前滴,三如腾虎 欲咆哮,四如懒龙遭霹雳。崄峭嵌空潭洞寒,小儿两手扶 栏杆。 • 句式伸缩灵活,节奏变化多端 。 句式伸缩灵活, • 常采用俚俗的口语入诗。 常采用俚俗的口语入诗。 • 《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 子项。 Nhomakorabea李益
• 边塞诗写得极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 边塞诗写得极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 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 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 •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 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质实明快——《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 质实明快——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 ——《 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6第五章 大历诗风

6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二节 顾况李益
一、通俗白的现实主义顾况
《山中》 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听子规》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 山僧夜后初入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通俗的现实描写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
第二节 顾况李益
二、大历年间的边塞诗旗帜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三、大历诗歌的基本特征 1、冷落寂寞的风貌 韦应物《滁州西涧》:
前两句写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后两句写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 诗歌是诗人生命体悟的结果; 诗情是诗人真实心灵的表象; 诗景是诗人传达情绪的外物。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三、大历诗歌的基本特征 2、细致简约的文笔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顿觉路途遥远, 寒冷时节荒野茅屋更加显露贫寒; 柴门外忽闻主人家犬吠之声不断, 风急雪大夜深饥寒只得投宿借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寒冷苍茫的边关, 辽远浓烈的乡愁; 开阔的时空境界, 悲凉的情调感伤; 残留的盛唐风貌, 难舍的大历情结。
第五章 大历诗风与顾况李益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一、历史概说: ●大历诗风: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 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历史时限:“大历”指唐代宗李豫大历年 间(766-779);“贞元”指唐德宗李适贞 元年间(785-805)。 八世纪后30年的文学。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二、社会概况与士人心态: ●安史乱后由极盛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 ●历经开元天宝盛世的青少年生活阅历。 ●关注社会救世济民的豪气和理想抱负。 ▲动荡的现实与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 ▲软弱性格与对乱世中些许宁静的追寻。
第一节 大历诗风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3)诗作数量: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 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 ,尤长于五律,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 占五言之六七。自许“五言长城”;
(4)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听弹琴》、《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白居易:高雅闲淡 司空图:澄淡精致 宋濂:寄秾鲜于简淡之中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乔亿《剑溪说诗》: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 数篇,淡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 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诚绝调也。
5.山水田园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 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 、柳“清而峭” 参见《诗薮·外编》卷四朱熹 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 ,更疏淡。 也有陶、韦,韦、柳并称
(2)诗歌面貌: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 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凄清悲 凉。诗多凄凉、寒冷、苍白的意象,有人以“幽 州白日寒”名其诗风,甚当。如其名句、名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 山远,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 归渔阳》)“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游休禅师双峰寺》)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唐代大历诗风

唐代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第七章 中唐文学:前期诗歌

第七章 中唐文学:前期诗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飞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三)大历诗僧
大历是一个诗僧众多而且在文学 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时期。大历 时期的诗僧多出于江右,刘禹锡 《澈上人文集纪》:“世之言诗僧, 多出江右。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 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独吴兴 昼公(皎然),能备众体。昼公后, 澈公(灵澈)承之。”
第二节 大历诗风
一、新乐府:
元结、《箧中集》诗人群、顾况、 戴叔伦等人进行的新乐府创作,关怀现 实,更多地批判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如元结《春陵行》、《贼退示官吏》、 《喻瀼溪乡旧游》,顾况《上古之什补 亡训传十三章》,戴叔伦《女耕田行》 等。但感情上却没有明朗之气,渗透的 是绝望的愤激。
第七章 中唐文学:前期诗歌 第一节 大历诗人群
第二节 大历诗风 第三节 大历诗歌艺术
第一节
大历诗人群
(一)大历京城诗人 (二)大历江南诗人 (三)大历诗僧
(一)大历京城诗人
“大历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 姚合编的《极玄集》。根据《新唐书· 卢 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 端;他们在长安活动的时间,集中于代宗 大历的几年中,彼此交往频繁,且都奔走 于元王门下。至大历十二年,元王集团被 废,十才子也日益凋零。此外,还有活动 于北方京城及其周围的李益等人。
《和张仆射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隋唐五代文学课件:大历诗风与中唐前期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课件:大历诗风与中唐前期诗坛
1.元結、顧況,注重反州縣殘破,民不聊生而賦稅逼迫。《賊 退示官吏》寫賦稅之禍害甚於盜賊。
❖ 顧況詩,樂府和古詩占多數,無論古體還是今體, 都受江南民歌的影響,格調通俗明快,真率自然, 語言有如白話,影響了張王元白詩。
❖ 顧況詩又常常俗中有奇,充滿狂放之氣,怪奇的 想像、比喻,影響了韓孟詩派。
2.李益邊塞詩,清張澍《李尚書詩集序》
⑴抒發將士安邊定遠,以身許國的壯烈情懷。《塞 下曲》寫豪邁氣概、豪情壯志
⑵描寫邊塞雄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展現多姿多彩的 軍旅生活。《暖川》
⑶表現征人久戍邊廷、厭戰思歸的濃重鄉愁。常常 是壯烈、慷慨中帶有感傷悲涼的情調,
❖ 《夜上受降城聞笛》從大處著眼,大概括,大描 寫,重在寫情思氛圍。《從軍北征》寫法類似。
②意象精巧。 ❖ 象徵性意象。如劉長卿詩:
“青山數行淚,滄海一窮鱗” ;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落日孤舟去,青山萬裏看”; “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無限水漫漫”;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 遠,青山萬裏一孤舟”。
他如“白雲”喻隱逸、高潔,“孤舟”象徵生活漂泊 不定,“夕陽”隱喻衰敗消沉等。
寒山寺
緒論及第一至五章習題:
1. 唐代文學/唐詩繁盛的社會文化背景 2. 唐詩發展階段(軌跡) 3. 簡析唐代文學的樣式 4. 簡評唐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5. 初唐四傑對唐詩的開拓和貢獻 6. 陳子昂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對唐詩發展的
影響 7. 王、孟山水詩的異同 8. 高、岑邊塞詩的比較 9. 李白樂府的個性特色
❖ 二首同樣寫由樂聲引起的思鄉之情,末句寫法也 相似,卻無重複之感,原因在於其中蘊含著濃烈 的鄉愁和悲涼的情調。其次是表現方法不同
❖ 3、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第五章大历诗风(PPT X页)

第五章大历诗风(PPT X页)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三、“大历十才子”
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钱起、 卢纶、韩翃、李端、司空曙、吉中 孚、崔峒等人。 诗风相近,有过相互唱和。 钱起,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04:55:16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制作:陈骞
8
共同点
1.多抒发寂寞清冷之情,有隐逸之思。 2. 题材上,内容单一,赠别酬唱、吟咏山水之 作最多 。 3. 艺术上,推崇谢朓,讲究精细的技巧,意境 闲淡幽冷。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词语色彩:凄清、寒冷、萧瑟、暗淡。 诗歌意象:秋风、夕阳、落叶、寒雁。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社会投影:秋风、夕阳。 主体感受的象征:青山、白云。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 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主要诗群: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诗人群体: 大历十才子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体: 刘长卿、韦应物等 (3)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顾况 (4)边塞诗人李益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 情调
隋唐五代文学·大历诗风
一、韦应物(737~792),曾任江州刺史、 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世称韦江州、韦 左司或韦苏州。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 著称,诗风恬淡高远。 唐代山水田园诗有“王、孟、韦、柳”四家 之说。王维“清而秀”、孟浩然“清而旷”、 韦应物“清而润”、柳宗元“清而峭”。 (《诗薮· 外编》)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精讲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精讲

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唐文学大历诗风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一) 士人心态: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他们都是有相当成就的名家。

他们的生平比较特殊,都是跨越在盛唐和中唐之间的:元结,719—772:顾况,727—820(?);刘长卿,714—790;韦应物,737—792(?)。

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具有共同的心态: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这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

这个时代特别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二)总体诗风。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表现:(1)内容上:诗人以冷漠的眼光来抒写人生、社会,描写视野从广阔的社会转向个人周围的生活和内心。

(2)诗体上:工五言。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

有句无篇。

(3)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

(4)各类诗的特点:反映现实的诗,多冷漠,缺乏经世济民的激情、建功立业的精神。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

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韦应物与刘长卿1、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

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

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

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

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

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

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

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

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

他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

这些诗往往和他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

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

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和意境,尤见艺术功力。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2、韦应物(737-790?),(1)生平长安人。

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

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永泰时任洛阳丞,转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的生活道路经过颇为曲折。

他少年狂放不检的生活在晚年写的《逢杨开府》等诗曾有所回忆,中年以后,思想性格有较大的变化。

(2)创作从他多数的诗篇来看,他的思想是进步的。

如《睢阳感怀》、《经函谷关》等诗写安史之乱,颇露壮怀。

他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他叹息京兆百姓:"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对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

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

……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恂嫠。

"他《杂体五首》的二、三两首,态度尤为鲜明:古宅集袄鸟,群号枯树枝。

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

岂无鹰与颤,饱肉不肯飞。

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

孤奉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这里不仅斥责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对那些身当肃清奸邪重任而失职的官吏也给以辛辣的讽刺。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豪富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这里对比"寒夜女"的劳苦和贵家姬妾舞女的奢侈无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更为真切。

他的乐府诗和《采玉行》写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绝岭中采玉的劳动人民的痛苦。

《夏冰歌》写凿冰人的辛劳。

《长安道》、《贵游行》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

都是白居易所说的"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的作品。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过去批评家把陶、韦并称,王、孟、韦、柳并称都是根据这类诗歌。

但是,他和王、孟毕竟不同。

由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生活体验,他的田园诗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

如《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

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

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

又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平常的宦游中思念亲人的心情,却借江上暮钟烟雨、独鸟归飞的独特景色饱满地表现出来,绝不令人感到雷同单调。

他的五律也颇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双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既是严格的五律,又写得象行云流水一样的灵活自然。

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一些流传的佳句。

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其他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也别有会心。

他的七绝《滁州西涧》也很有名: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四、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