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ancient Chinese culture, which reflected certain socialideologies and achieved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literary aesthetics.中国古典美学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以“尊王位置”为基本原则。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文和春秋时期,在西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义”的概念已经显现出来,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出现,使“仁”更加系统化,也带动了“礼智”的发展,至此,“仁义礼智”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无可争议的核心概念。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美学也以“尊王位置”为基本原则,从实体政治上要求王治国以法,立政德行,从文学艺术上也要求歌颂尊王颂扬,赞美高台。

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中“天”的理念,“天”是上帝的代表,而“地”是“国”的代表,以及“王”是“地”的代表,其中缺一不可,所以关于“尊王”的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一直都存在。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lso takes "respecting the king's position" as the basic principle. Physically, it requires the king to govern the country by lawand establish good political virtu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it also requires singing praises to the king and praising the high platform. Here, we can see the concept of "Heaven" intraditional culture, "Heaven" represents God, "earth" represents "country", and "king" represents "earth", which is indispensable,so the idea of "respecting the king" has always existed in Chinese literature.此外,中国古典美学还有“美必有义”的思想,即“美与义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列层次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序列组织和层次变化,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这种序列层次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之间,也体现在建筑群落的组合之中。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体系,注重结构逻辑的清晰和构件之间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美感。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采用中心对称或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意境深远。

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多样,屋顶曲线优美,檐口精致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6.装饰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文化,运用雕刻、彩绘、琉璃等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深厚的美感。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二、严谨而谦逊的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层次分明、结构谋划严谨、美感均衡,但同时又力求谦逊和坦诚。

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过多的外表装饰,往往都是朴实无华的设计。

建筑师们尽量隐藏宏伟和壮丽的结构,使建筑在整体上更显得谦和、含蓄。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代建筑更多地使用了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以体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三、追求谐美的比例和尺度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尺度和比例的谐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往往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力求各个部分的比例和谐、协调。

古代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呈对称布局,各个部分的尺度和比例都倾向于和谐契合,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

在建筑的细节处理上,也注重线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呈现出优美的形态。

四、精细的装饰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精细而繁复的装饰工艺。

古代建筑在外观、内部空间和细节处理上都会采用各种装饰元素来丰富建筑的美感。

这些装饰元素包括雕刻、彩绘、灯饰、瓦当、扛把等等。

雕刻和彩绘是古代建筑中最常见和重要的装饰手法,能够增强建筑的立体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上也注重装饰元素与整体结构的和谐配合。

五、体现社会文化与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结构,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内涵。

古代建筑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例如,皇宫建筑和宗教寺庙往往体现了中国封建帝王的权威和神圣,宅院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尊严和约束。

同时,建筑中的壁画、雕像和文案等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思想的表达。

六、自然光线的利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

建筑的布局、窗户和门的位置都精心设计,力求让自然光线尽可能进入室内。

古代建筑中常常会有天井、亭台、露台等空间,以增加自然光线的投射和变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节省能源,还能够给人一种舒适和开放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点的一些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是基于一种平衡和谐的原则,并且在整体布局、建筑元素和装饰细节上均体现出来。

下面是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对称美学的特点:
1. 整体布局对称: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卯首”布局,即底层
平面呈对称形状,上层依照底层的平面形状进行重复,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结构。

整个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追求对称,呈现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2. 建筑结构对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柱、墙等主要结构元素往往对称分布。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中,正殿通常由一排对称的柱子支撑,两侧对称布置有偏殿。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建筑整体的平衡感,还体现了尊贵和庄重的美学观念。

3. 装饰细节对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细节中,对称美学同样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屋顶上常见的脊兽和屋脊装饰往往是对称布置的;在门窗的雕花图案中,常常以中心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安排。

这些对称的装饰细节不仅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还传达了对称带来的稳定和祥和的寓意。

4.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也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关。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世界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对称美学也体现了与天地宇宙的统一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和稳定的美感观念,既是建筑结构的表现,也是文化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这种对称美学不仅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如下是有关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美学的特点一:元素丰富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宏大使得中国古代美学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美学元素。

提到中国古代美学,脑海中会闪现无数个画面。

从时间上,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审美,唐朝雍容华贵,魏晋飘逸风流,宋朝清丽雅致;而从地域上看,江南烟雨秀美,敦煌飞天绚丽,北国冰雪壮阔。

正因如此,外国人很难真正理解中式美学的内核。

当他们试图追求这种东方美时往往会弄巧成拙,变成各种元素的堆砌。

譬如当一些时装大牌试图走中国风时,t台上往往会变成五颜六色的旗袍、牡丹、盘扣、竹子开大会,西方设计师们竭尽全力让各种代表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元素轮番上阵,得到的结果却是美感、意蕴全无,引来中国人的一片吐槽之声。

正因中国古代美学元素丰富,其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所以没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很难真正驾驭这些丰富的元素。

中国美学的特点二:对称对称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不得不提的一个独特概念,梁思成曾说:“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并把此道融合在美学理念之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人把对和谐平衡之美的追求以对称的形式转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演变出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独特的具有仪式感的对称美。

尤其是在建筑中,对对称这一美学理论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中,故宫是这些对称建筑的代表。

故宫三大殿都坐落在中轴线上,以皇城为中心周围所有建筑都按照中轴线对称建造,给人一种巍峨大气、庄严肃穆之感,将对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对称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对于平衡匀称、和谐协调的美的热爱与追求。

中国美学的特点三:注重自然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也不是“艺术”,而是“道”,“道法自然”,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基础,中式古代美学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是从柏拉图那儿继承的认识型模式尼采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把这种艺术认识论模式具体化了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起来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美学以及与此关系密切的接受美学依然脱离不了追求科学认识上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的脐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把西方美学的发展线特别是文艺美学的发展线索概括为现实主义美学与非现实主义美学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的辩证过程是符合西方美学理论的实际状而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和非现实主义美学两大主潮的流变态势却不能简单地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发展的规律上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不是以认识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而是以伦理政治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似乎可以把中国传统美学发展概括为教化功利主义美学儒家美学与无为非功利主义美学道家和禅宗的美学两大主潮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
文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风设计美学的特点

中国风设计美学的特点

中国风设计美学的特点中国风设计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我将列举中国风设计美学的一些主要特点。

一、自然与人为的结合中国风设计美学注重自然与人为的结合,追求自然之美和人为之美的结合。

在设计中常常运用自然元素,如水、云、山、花等,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出自然之美。

同时,在设计中也注重人为的因素,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合,展现出人为之美。

这种自然与人为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态度。

二、顾盼生辉的色彩运用中国风设计美学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追求顾盼生辉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代表。

在中国风设计中,常常运用红、黄、绿等明亮鲜艳的色彩,以及黑色和白色的对比,营造出明快热烈的氛围。

这种色彩的运用既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三、平衡与对称的布局中国风设计美学追求平衡与对称的布局,凸显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在设计中,常常采用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等方式来进行布局,使整个设计呈现出一种平衡感和和谐感。

在中国文化中,平衡与对称被视为一种审美原则,认为只有平衡与对称才能够表现出完美与和谐。

因此,在中国风设计中,平衡与对称的布局被广泛运用,成为其独特的美学特点。

四、神秘与典雅的意象中国风设计美学注重神秘与典雅的意象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丰富的神秘与典雅的意象,如龙、凤、麒麟等。

在中国风设计中,常常运用这些意象进行装饰,通过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变化,展现出神秘与典雅的美。

这种意象的塑造既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又能够为设计增添一种神秘的魅力。

五、温文尔雅的文化内涵中国风设计美学注重温文尔雅的文化内涵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礼仪、谦让和优雅,这些都被视为一种真正的美德。

在中国风设计中,常常通过造型的优雅、线条的柔和和色彩的温和,表达出这种文化内涵。

这种温文尔雅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风设计给人以亲切和睦的感觉,让人沉浸在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的特点“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

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

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

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

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

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

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美学的历史还只是新近的事情。

比起中国哲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开掘。

对于中国是否有美学是一个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

在此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西化派和保守派。

在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危机和中西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西化派和保守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前者否认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要求用西方思想取而代之。

与此相反,后者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认为其创造性的转化会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种立场在美学上也是一样的。

对于中国的美学传统,西化派否定,保守派则夸大。

但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应该超出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不是从某种预设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出发。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

美学在西方的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尤其是感性学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但中国的美学不是在感性学的意义所使用的。

同时中国关于美与艺术的思考也没有形成"知识学",亦即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

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关于美的思考的体系。

而这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是无法寻找的。

尽管这样,我们现在还是在谈论中国美学,不过它是在极其宽广的意义上使用的。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本性的思考。

只要美学不是狭义地规定为感性学,而是可以广义地规定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的话,那么中国美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承认。

当然这既要考虑到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共同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

我们要力图避免用西方美学来衡量中国美学,或者是将中国美学西方化。

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

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

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的系统著作,而只有格言般的片言只语。

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的论著中。

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

这些论著既有关于各们艺术门类特性的探讨,也有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

这样一些文本形态也表现出了中国思维的特征。

它不是理性的和逻辑性的思维,而是经验思维。

它具体可分为自然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

中国思维始终设定了思想之外的自然的优先性。

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存在。

在天地人的结构中,天地亦即自然对于人具有绝对的规定性。

第二,思想。

人首先从自然中思索出尺度,然后将此尺度给予人。

第三,语言。

汉字作为象形表意文字给汉语的文本表达的自然性以现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文本中,人们首先描写自然,然后描写人,如同诗歌中的先写景再抒情。

基于这种思维的自然性,中国的思想也发展了其历史性的特征。

所谓思想的历史成为了注经的历史,而注经自身则演变为历史的叙述。

尽管中国美学不如西方美学那样,是非体系化的和经验性的,但美和艺术在中国思想中具有非凡的地位。

西方的宗教传统在其历史上一直具有规定性的地位,因此与神同在的经验是最高的经验。

与此不同,审美经验是低级经验,它要么被克服,要么要转化。

但中国没有上帝的观念,因此宗教的地位不高。

中国人的精神往往是宗教、道德和艺术等经验的混合,这些经验也常常以艺术或审美的经验形态表现出来。

于是中国人的宗教人生和道德人生一般也是艺术或审美的人生,这样审美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就不是一种低级经验,而是一种高级经验。

如儒家的"礼乐"文化,道家同于自然的逍遥无为,禅宗对于存在瞬间的心灵的体悟等。

对于它们来说,这种种经验都是人生在世的最根本的经验,但它们都是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

中国古人要在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

“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美”是广义的,渗透“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

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

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

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

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

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

中国古人要在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

“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美”是广义的,渗透于人生的各个方面,中国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美学与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交叉,从多学科的互动和国际交流当中产生出的新问题、新角度、新方法也越来越多。

中国美学与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关系特别密切而且灵活,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而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助于我们的哲学与社会科学源源不断地取得创新。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

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

于人生的各个方面,中国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美学与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交叉,从多学科的互动和国际交流当中产生出的新问题、新角度、新方法也越来越多。

中国美学与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关系特别密切而且灵活,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而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助于我们的哲学与社会科学源源不断地取得创新。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

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

[参考文献]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19872、杨伯峻《论语译意》,中华书局,北京,19803、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北京,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