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本范畴
审美范畴

刚柔
•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对重要范畴。 • 与崇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 但并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气韵
• “气”:哲学的宇宙生命本源之“气”、艺 术本体之“气” • “韵”:音乐和谐之“韵”、一切艺术内在 情趣意味之“韵” •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 本精神,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 • 表现: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蘊无限情 趣的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意 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 审美范畴 是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美学思想形成 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与时代的 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密切联系在 一起。
• 西方传统美学: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 性 •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刚柔、虚实、气韵、 意境
优美与崇高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 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 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 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 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 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 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 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等。
我想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史的基本特点来说,先介绍一下学界对中西哲学范畴史比较研究的若干成果,不过这些研究重点是揭示中国哲学范畴史的特点,当然在比较中也提到了西方哲学范畴史的一些特点。
有的学者主要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的整体,即客观上来把握其特点。
成中英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美学范畴有这样的理解,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与用辞在历史发展中具备较大的通用性与稳定性。
这一点与西方哲学是不同的。
综观西方哲学,自从亚氏提出十大范畴以来,此后哲学体系的建构比比皆是,且喜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因而很难见到历史传统很长时间的直接递承。
各种哲学体系在起点上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刻意引起新观念(范畴)以建立新系统之努力,则不胜枚举”。
“迪卡儿之心物异体二元说,斯宾诺萨之泛神一体无限属性论,莱布尼茨之先天和谐单子说,各据不同之基本范畴,呈一时立论之盛。
”西方哲学范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
成先生在揭示西方哲学范畴史不断变动、求新的特点方面是对张先生的重要补充。
这对我们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西方美学范畴所体现出的对通用性的抗拒与对意义的稳定性突破,使得我们必须对任何一个范畴在具体文本中的使用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历史还原,还原的目的是对其意义进行历史定位,并在其与已有意义的差异中确定其当下意义。
因此,对于西方美学范畴来说,从“史”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变”的角度来看。
从这角度上看,西方美学范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历史性。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范畴是约定俗成的。
“古人对范畴概念常常是用而不论,一般不作定义,只有约定俗成(或言‘不完全的抽象’);只提供启示而非确切论断,注重主观体验而不强调实证(如气、势、韵、风骨);理论家一般不太在意体系的建构,大多围绕中心范畴立论。
”而“西方范畴多由理论家提出,有自己的定义和系统”。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一、中和“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
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是指两极的中间。
“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
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
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
它们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美学艺术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艺术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艺术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是创作、美感、陶冶。
美学概念
1、美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2、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概念,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美学。
3、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4、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
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关系和区别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部门,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
因此人们又称美学为艺术哲学。
是相等关系。
1、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所有研究美的哲学理论都是美学;
2、美学是感性学,这是美学学科的建立之父鲍姆嘉通为美学设定的含义,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这里的感性就不光指美,也包括其他的感性认识
3、美学是指艺术哲学。
以黑格尔为代表,他不承认有自然美,所以美学只研究艺术,所以美学也就是艺术哲学。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邹华【摘要】[摘要]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
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
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
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艺术范畴;形神;意境;文质;兴象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是由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决定的。
就上古宗教的一般特点而言,自然神灵是向天界飞升的,而祖先神灵则是向人世下沉的。
作为人的心理意识的折射,这两种神灵实际上表示着上古先民理性精神的最初生成和基本状态。
自然崇拜偏重思维认知,而祖先崇拜则偏重意欲功利。
中国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在于祖先神灵与自然神灵的关系地位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识形成其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①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的详细论述,参见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在审美意识的调控下,中国古代美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
全性合生和流观合化分属身象和物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的背景是原本上升的自然神反而向世俗人间坠落。
全性合生之美包括眉寿、逍遥、虚无(肆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个体生存相关,展现为从灵肉合一到灵肉初分再到完全分离的过程;流观合化之美包括氤氲、清疏、空寂(物化)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自然环境相关,展现为从气韵流动到感性形态弱化再到完全凝固的过程。
第五章 美学范畴

6、崇高的概念
恐惧对象转变为崇高对象的必要前提
(1)安全地带;(2)超出利害关系 —康德1:高耸的断崖、电闪雷鸣、肆虐的火山、 飓风和海啸,人类在它们面前显得太渺小了。 “但是假使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 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 力。”我们则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为它 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有勇气去和自然 的威力进行较量。 —康德2:使人类真正感到恐怖的东西,不能叫 做崇高,也不可能产生快感。
• 狂喜“是指听众 在深受感动时那 种惊心动魄,情 感白热化,精神 高度振奋,几乎 失去自我控制的 心理状态”。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对人的感情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是 朗吉弩斯评价不同作家或者一个作家的不 同作品的优劣的首要标准。按照这样的标 准,他评价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尽管荷马是朗吉弩斯最钟爱的诗 人,但他仍然认为《奥德赛》不如《伊利 亚特》,原因在于前者不如后者那样能够 激发磅礴的热情,让人惊心动魄。
3、英国的博克论崇高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 比较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 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 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 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 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 的特点是可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 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于爱的情感。
•
既然崇高的效果是“不可抗拒的”狂 喜,是人的理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朗吉 弩斯就承认了它是非理性的,这相对于从 希腊罗马美学中培育出来的理性主义是一 种偏离。朗吉努斯还重视想像,认为想象 是一种充满激情、心驰神往的现象,这样 理解的想象已经很接近于近代欧洲美学中 的想象。
•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康德美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曾以美论、崇高论、艺术论加以概括,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范畴论、体系论、方法论和心理美学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1、范畴论范畴是美学理论的基本元素或基础,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美在和谐”,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构筑其不同的范畴体系。
康德美学也有其特有的范畴体系,其范畴体系的内涵特点决定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即决定了它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的地位。
首先是“美”。
康德提出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实际是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摹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成为感性和理性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新时代的开端。
而且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涉及到特殊的主观心理状态,情感领域,这更具有开创的意义。
这—点被席勒注意到,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情感教育问题。
但却被黑格尔所忽视,在其庞大而严密的辨证的美学体系中,只剩下概念的逻辑发展,而相对忽略了蓬勃激动的情感,这正是其缺陷所在。
康德的局限在于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当然也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
其次是“崇高”。
康德把崇高的过程描述为对象压倒主体,主体又借助理性压倒对象,因而崇高感最终是一种理性的伟大胜利,是道德的象征,其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人自身的理性精神。
康德对崇高的论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概念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一书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采风格的崇高,修辞的宏伟等等,基本局限在修辞学范围之内。
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博克最早从美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优美的对象偏重于小巧、光滑、娇弱;而崇高的对象则巨大、阴暗、孤寂,美以快感为基础,崇高以痛感为基础。
博克的论述极富启发性,但仍多局限于经验论的感觉的范围,只有康德的崇高论才在前贤论述的基础上,第一次赋予崇高以深刻的哲学内容,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包括崇高的对象,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崇高的心理过程,崇高的根源等等。
美学的四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四个基本范畴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的学科,它研究社会中关于审美活动的哲学问题,以及艺术家如何表达艺术概念。
美学有四个基本范畴,分别是形式美学、功能美学、历史美学和伦理美学。
形式美学是最基本的美学范畴,它探索理解审美的形式。
它主要研究如何表现艺术和美学,如何表现出作品的审美特征,如何塑造出艺术的形式,以及如何让艺术作品更加精美。
形式美学也探索艺术家如何将作品融入社会背景,以及如何利用艺术来探索人的精神与审美。
功能美学是美学的另一个核心范畴,它研究艺术的实际功能。
功能美学着重研究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如何影响社会,以及艺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
这一范畴也研究艺术如何用于治疗,以及艺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历史美学研究艺术的历史发展,研究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艺术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
历史美学也研究社会如何影响艺术,以及艺术如何影响社会。
伦理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学的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美学范畴。
它研究艺术本身的伦理价值,以及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伦理美学也研究艺术如何影响社会道德标准,以及艺术如何探索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
总之,美学的四个基本范畴都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审美活动带来重要的贡献。
它们将对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 的朗吉努斯。是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 学上的崇高。为什么呢?当时修辞是他们 日常工作的需要。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 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 胜论敌就很重要。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 修辞效果。
▪ 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就是大 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18世纪英国美学 家博克。我们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人物了。 《论崇高与美》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认为“美感以 快感为基础”,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 础”。
第五章 美学基本范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什么叫范畴?
▪ 什么是范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概念也是对本质的概 括和反映,但是概念更具体、更细致、相 对来说范畴更为基本,更为核心,自然也 就更为的重要。美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于美 的现象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优美: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 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
对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 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 美。 ▪ 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 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 痛苦。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
▪ 只有到了康德这里,崇高才具有了深刻的哲 学内涵。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 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 特地位。他认为,美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 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他还认 为美的愉快是跟质相连,而崇高主要涉及量。 因此,一个是数量的无限巨大的崇高,如崇 山峻岭、大海、天空。一个是力量的无限巨 大的崇高,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 。
优美带给人类的美感特征
▪ 优美是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美的本 质特征。它表现为现实对于实践的单纯的 肯定,而不是二者的对立、冲突和斗争。 而且排出了丑,而不是美丑并存。同时, 优美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实践结果,不表现 实践的艰苦的过程。因此,在形式上,它 是和谐的、相对稳定的。给人们的审美感 受也是单纯平静的。
▪ 黑格尔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型艺术联系起 来。象征型艺术的特点就是内容压倒形式, 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 从而造成了艺术形象的变形与歪曲。
如何正确的认识崇高的根源?
▪ 崇高的根源与美的本质一样,既然美的本 质来源于人类实践,那么崇高的根源同样 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当中。 它表现为主体实践与客观现实的斗争过程, 表现为现实与实践的冲突、对立、抗争, 表现为美与丑并存的一种状态。在形式上, 它呈现为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的斗争,表 现了冲突的严重痕迹,往往是粗糙的、巨 大的、坚硬的;它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剧 烈激荡的,夹杂着痛感的。
传神具有多方面的内涵:
▪ 首先一层是与“形”相对的“神”,也就是所谓 的不光要求外在形体的相似,而且要求把对象的 精神面貌给呈现出来。
▪ 第二层则更加深化,不仅指精神面貌,还包括了 人的智慧、才情、个性等等。简单的说就是包含 了人格的诸方面,同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要 达到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 第三层在这个精神境界的基础之上,要求作品中 的人物还可以传达出某种人生哲理或者宇宙体悟, 呈现出一种高度体验意味。
境界:
▪ 境界: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是 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至高核心。这个词语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对中国历史上 意境说的确立与总结,同时也标志着中国 现代美学的开端。
▪ 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 无穷。
▪ 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情感含蓄、不动 声色)、无我之境(感情比较直接、倾向 比较鲜明)。
风骨:
▪ 风骨: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风就 是情感的表现与抒发,这样才能感染人。 风还跟气有关,也就是与情感相呼应得气 质、个性,天才等,当它们表现于中时, 也就成为作品的气势和感染力量。因此风 与情、气相联。骨主要指的是作家的理性 和人格联系在一起的。风与骨的统一,就 是情与理的统一。
滋味:
悲剧理论的发展简史
▪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根源归结为悲剧主 人公的过失或弱点,没有认识到悲剧产生 的社会根源。
▪ 黑格尔:两种社会义务、两种伦理力量的 冲突。都是正义的、合理的, 但都有片 面性,两 种善的斗 争才是悲 剧冲突的基础。
悲剧的真正根源:
▪ 马恩经典作家:才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客 观社会根源。他们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 进程来解释悲剧冲突的必然性。他们认为, 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 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冲突的必然 产物。历史上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 际上不可能实现。
优美的具体表现:
▪ 社会生活:
融洽的关系和平静 安宁的生活氛围。比如 纯洁的友谊、爱情、亲 情。同时劳动成果和产 品往往也是社会生活的 优美的重要来源。
优美的具体表现:
▪ 自然景物
优美的具体表现:
▪ 艺术作品:优美的艺 术不反映具有严重社 会矛盾和斗争、具有 不可调和性的内容, 往往表现大团圆解决 的东西,而且往往生 动的体现了合目的性 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 一。
喜剧理论的发展简史:
▪ 马克思: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 跟悲剧的根源相对。同样是两种社会制度 之间的力量的冲突。新事物取得或即将取 得胜利之时,对旧事物的一种否定。第一剧的形态是一种复杂的形态:形体动作 的丑、精神世界的丑、社会制度风俗习惯 的丑。这是一个不断推衍深化的过程。
▪ 滋味直接起源于钟嵘的《诗品》。但是, 以味论美却是中国人很早就有的传统。钟 嵘的味论,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强调了 文艺的审美特征。从创作方面来说,没有 必要过多的政治伦理道德,而要注重是否 具有审美感染力。从欣赏方面而言,也不 必要被动的接受它的教诲,而是要去品尝 它特有的美。
传神:
▪ 传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来的。不仅 仅指的是传达出人物的精神个性和内在生 命。还牵涉到“形”与“神”的关系。要 通过个体的感性存在去捕捉人生哲理或人 生境界。
悲剧审美感受的基本特征:
▪ 悲剧不是单纯的悲,而是充满了强烈的伦理追求 或者积极的真理探索。
▪ 一方面,在悲剧冲突中,伦理的因素占有非常突 出的地位,它把善恶、美丑的尖锐冲突直接呈现, 当正义的力量受到摧残的时候,反而激起人们对 于善的同情、热爱和崇敬,对丑恶的憎恨。
▪ 另一方面,悲剧发人深思。为什么会造成悲剧? 为什么会失败?引起人们的反思。
(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总体特点:
▪ 儒家:高度重视美与善的同意,高度重视 人的道德人格的修养,重视审美与艺术的 伦理教育作用。在艺术的情感表现上,强 调以理节情。所谓的“怨而不怒,哀而不 伤”。
(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总体特点:
▪ 道家:极力追求人的内在精神人格的独立 自由,追求一种不计利害、不以物役的超 功利的人生态度,从而将审美同超功利联 系起来。
▪ 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 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 的人物。所谓‘较差’, 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 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 即可笑性(或滑稽)。可 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 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 或乖讹。”
喜剧理论的发展简史:
▪ 车尔尼雪夫斯基:丑是滑稽的基础本质。 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区分了 崇高中的丑和喜剧当中的丑。他认为崇高 当中的丑是以恐怖的面目出现的,主要为 了显示它的巨大的威力,引起我们的恐怖。 而喜剧当中的丑并不恐怖,它只是激起我 们的智慧对我们的荒唐的嘲笑。也就是一 种我们对滑稽更高的自信。
▪ 这两方面使得悲剧具有“净化”作用,所以悲剧 一直被视为具有崇高地位的美学范畴。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喜剧:
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 一的喜剧,泛指社会生活 中和各种艺术形式中一切 滑稽的因素,即一切荒谬 背离、显得可笑的现象。 当然,作为戏剧种类之一 的喜剧是滑稽最集中的表 现形态。
喜剧理论的发展简史:
▪ 释家:强调顿悟与直觉。这是与审美和艺 术创造十分接近的心理状态。
(二)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
中和:
▪ 中和:这是我国古人对美的基本认识,决 定着我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基本风貌。这个 美学范畴包括了“中”与“和”两个方面。 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是各 种对立因素的表现。和的最高境界是“天 人合一”,人与自然、社会都是和谐统一 的。
气韵:
▪ 气韵:所谓气韵,就是指人物的精神风貌, 这一概念也是来自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 气韵生动就要求不仅所画的人物的外形要 相似,而且还应该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物的 精神面风。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
▪ 这一说法的直接来源是钟嵘的《诗品》: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 一种清新自然的美,一种是富丽堂皇的美。 ▪ 一个是贵族的美,一个是士大夫文人的美 。
悲剧,也叫做悲,或者悲 剧性,它不同于作为戏剧 种类的悲剧,它的含义相 对要广泛些,不仅包括作 为戏剧悲剧,还包括了现 实生活中的悲剧以及其他 艺术当中的背景。
悲剧艺术的发展简史
▪ 悲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公 元前5世纪,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对酒 神颂歌进行了改造,加入了戏剧成分、加 上了第二演员,使得合唱抒情诗变成了独 立的悲剧艺术。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 得斯:《美狄亚》。
态。
▪ 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的统一,把 杂多导致同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 中国古代同样认为美在于“和”。史伯: “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
▪ 首先,表现为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 ▪ 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完整统一。 ▪ 再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 最后,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崇高:
相对于优美来说,作为美学范畴的崇 高的出现要晚得多了。进入到大工业生产 以后,崇高才开始在西方美学史逐渐占有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