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一、中和“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

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是指两极的中间。

“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

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

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

它们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其范畴涵盖了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自然物体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分析其内涵和特点。

一、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命题之一自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世界的根源和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对象,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关于自然的命题主要包括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动态、自然的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二、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赏析和感受上。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在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中寻找美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表现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追求“山水平和”,他的山水画以清新脱俗的形式刻画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之美,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典范。

三、自然动态的审美价值自然界变化万千,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视为世界的本源。

这种关注变动的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中。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注重“变幻有度”,追求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园林的设计常常通过景色和季节的变换来展示自然的动态美。

明代画家文徵明在他的山水画中,通过独特的笔触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四、自然规律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规律被认为是美的源泉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参照。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些关于自然规律的概念和原理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

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适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心与物的和谐。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作者】闫月珍【作者简介】闫月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6级研究生【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圆/圆形思维模式/佛教文化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论文的是南朝齐代的谢朓。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朓语,说:“(沈约)又于御筵谓王志曰:‘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

”可见,谢朓以圆美这一标准衡量诗歌的优劣,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是齐梁之际出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圆”出现18次,有16篇涉及到,涉及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刘勰以“圆”论文已包括“圆”在文论上的主要意义。

“圆”在齐梁时代成为美学范畴,正如钱钟书所说:“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注:《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页。

)以“圆”论艺还涉及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本文重点探讨作为论文标准的“圆”。

一、作为论文标准的“圆”的含义分析以“圆”论文的材料,笔者将“圆”范畴四方面的涵义归纳如下:第一,创作论方面,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

古代艺术家虽推崇“圆”,但并非孤立地加以崇尚,他们认为,以“方”入“圆”,因“圆”识“方”,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陆德明《经典释义》:“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美育内涵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美育内涵
艺 相一 致 , 际 上是将 文 艺创造 与 欣 赏作 为一 种 实 精 神修 养 的 过 程 , 文 如 其 人 ” 的乃 是 审 美 体 “ 说 验 与人 生境 界之 间 的关 联 。就 中 国美 学而 言 , 其 美 学思 想 的源头 正在传 统 的乐 教 与诗 教 中 , 就 这
《 现代启 示 录 》中 , 国 大 兵 一 边 听 着 贝 多 芬 的 美
审美 修 养 来 衡 量 , 多 的 美 学 范 畴 可 以归 约 为 气韵 、 骨 、 浑 这 三 种 。 诸 风 雄 关键词 : 夫修养 ; 美范畴 ; 生境界 ; 工 审 人 气韵 ; 骨 ; 浑 风 雄 中 图分 类 号 : 8 0 B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0 2 2 1 ) 3— 0 9— 8 29 0 1 (0 2 0 0 5 0
古代美 学并 不 由 ‘ 象 美 ’ 论 说 抑 或 认 知论 这 形 之 个 范 围所 笼 罩 , 反 而 最 早 是 由 ‘ 它 风俗 ’ ‘ ’ 与 礼
这 一方 面谈起 , 也是从 ‘ 身 ’ ‘ 修 、 养生 ’ ‘ 神 ’ 、养 、 ‘ 修行 ’ 实 践 角 度 被 展 开 的 , 以基 本 上 中 国 等 所
内蕴 与 文 学 作 品 的 风 格 相 表 里 。文 气 说 铸 造 的美 学 范 畴 来 自人 物 品 藻 , 人 物 品 藻 用今 天 的 观 念 看 就 是 以 而 人 的 精 神 境 界 为 中 心 的 审 美 。这 种 审 美 实 际包 含 着 一 种 以提 升 人 的 精 神 境 界 为 中 心 的 美 育 观 念 。而 这 种
系做一 个 对立 的 区分 , 这就 导致 艺 术 丧失 了席 勒 所 提 出 的 , 即美 育使得 人 通过 审 美 获得 感 性 与 亦 理 性 的统 一 的作用 。在 西 方现 代艺 术 中 , 美 与 审 道 德是 分 裂 的 。正 因 为 如 此 , 科 波 拉 的 电影 在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美学基本范畴

美学基本范畴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 的朗吉努斯。是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 学上的崇高。为什么呢?当时修辞是他们 日常工作的需要。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 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 胜论敌就很重要。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 修辞效果。
▪ 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就是大 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18世纪英国美学 家博克。我们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人物了。 《论崇高与美》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认为“美感以 快感为基础”,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 础”。
第五章 美学基本范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什么叫范畴?
▪ 什么是范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概念也是对本质的概 括和反映,但是概念更具体、更细致、相 对来说范畴更为基本,更为核心,自然也 就更为的重要。美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于美 的现象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优美: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 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
对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 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 美。 ▪ 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 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 痛苦。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
▪ 只有到了康德这里,崇高才具有了深刻的哲 学内涵。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 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 特地位。他认为,美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 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他还认 为美的愉快是跟质相连,而崇高主要涉及量。 因此,一个是数量的无限巨大的崇高,如崇 山峻岭、大海、天空。一个是力量的无限巨 大的崇高,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 。

4.2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4.2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清)姚鼐:《复鲁絜非书》
三、气韵

气韵要求艺术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 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 造成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它 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是自然与艺术的统 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
郭若虚(宋)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 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 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 ——《图画见闻先,气韵超 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 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
——《艺苑卮言》
张旭:《肚痛帖》
四、虚实
虚实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反映 出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即 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着丰富而生动的 审美意味,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 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 虚实的关系可归结为: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史伯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中和之美:北京故宫
中和之美:苏州园林
二、刚柔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它们被用来描述美的分类与艺术风格,与崇 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但并 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它作为美学范畴时,既表现两个具有对立统 一关系的审美对象,又表现同一审美对象中 对立而又统一的不同审美属性,甚至还被用 来描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以实为虚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笪重光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 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 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画筌》
五、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由于它包蕴着 “意象”、“形神”、“情景”等诸多范畴的基本 思想,因而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成为中国 美学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意境通过具体物象的描绘,展现出富于意蕴的艺术 形象,以有限的象伸展于无限之象,从而超越了具 体、有限的物象与形象,进入了无限的时空与大我, 获得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切感悟。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有两大任务: 一是空间上展示中国古典美学的静态 结构; 二是时间上展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个科学的中国古典 美学范畴体系,应该能同时宏观上实现这两大目标, 因此范畴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 充分注意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体系性即是逻辑性。古典美学范畴关系的梳理要能 呈现出审美活动的客观结构。这个客观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类审美活动的 共有结构, 古典美学诸范畴理应能覆盖人类审美活动各重要环节, 勾勒出这一活动 的基本轮廓, 由此而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规律。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 结构。古典美学范畴体系应该成为一座中国古典美学的微缩模型。具体地, 古典 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艺术构成、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各环节的基本思想应在这 里得到简明扼要的呈现, 而民族美学的整体特征也正是通过这个基本框架而获得 的。体系性即是历史性。古典美学范畴的梳理要能同时展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基 本过程。因此, 范畴间关系的排列, 不仅要照顾到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结构, 同时 也要照顾到诸范畴现实发生的时间顺序, 不能为逻辑而牺牲历史。
3.显现本学科特征。 使本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方法自觉和完备起来, 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系统 的科学,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研究的又一基本任务, 而清醒、强烈的学科意 识是范畴体系研究者应具备的又一基本条件。因此,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 究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于一大堆范畴中, 分清哪些是哲学范畴, 哪些是美学 范畴?为此, 我们既要追踪美学范畴, 更要在美学范畴和哲学范畴间划清界限。有 些人认为, “道”与“气”都是美学范畴, 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一方面, 我们承认, 这两个范畴对古典美学其它范畴有着十分重要、深刻的影响。比如“气”之于 “气韵”、“道”之于“意境”。但是, 我们还是不能把它们当作美学范畴, 因为 它们所表达的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 它们可以被借用到美学中表达某种思 想和见解, 但它们本身还不是美学范畴。要成为美学范畴, 它们就不能只是被偶然 地借用到美学中, 而应是相当稳定地被使用于美学中的概念。而且, 更重要的是, 在概念层次上, 它们的内涵应主要地、明确地反映人类审美活动某一方面的具体 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 道
二。论“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 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 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 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 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 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 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 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 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 不然的。 事实上,以自然为理想的道家文化对中国温特你的审美实践产生 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人山水画与山水诗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儒 道
一。论“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 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道的客 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 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 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 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 混沌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 创生了万物,• 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1。道的内涵层次: 1)道作为一种审美理想 2)道作为一种人生境界 3)道的认识与内涵 2。道的审美映现 1)浮云出没有无间 2)豪华落尽见真淳
儒 道 屈

一。论“意” 音译末那。意谓‘思量’,指知觉器官所有的知觉能力。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就心、意、识的差别有多说,《俱舍论》 卷四略出二说,即(大正29· 21c)︰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 了别故名识。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即此为他 作所依止故名为意,作能依止故名为识。故心、意、识三名,所 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按《俱舍》等以心意识之体是一,然通 常皆以意为过去,识为现在,而为识所依止者,即云为‘意’。” 可从取境的作用而知。如眼根,像一架照相机,能摄取外 境作资料,现为心相而生起眼识。意根是根,所以也能摄取境界。 《中含》〈大拘絺罗经〉说︰‘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取) 境界,(中略)意为彼尽受境界。’意根不但有他独特的(‘别 法处’)境界,还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 意根是编辑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为五根起 用的所依。五根与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说明了意根为身心和合的 中枢。
1.多义性和模糊性。 2.传承性和变易性。 3.通贯性和互渗性 4.直觉性和整体性。 5.灵活性和随意性。
寻找或建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四项 基本原则:
1.强烈的美学原理意识 是民族美学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其实, 美学原理是处理民族美学范畴材料的最基本、 首要的方法。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基本框架从哪里来? 正从美学原理所讨论的人类 审美活动的基本结构中来。比如, 如果我们根据美学原理对人类艺术审美活动三大 块的划分——审美对象、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来梳理中国古典美学诸范畴, 思 路就会豁然贯通, 归纳起来就非常方便。而且我们相信, 这样的归纳是基本正确的,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活动, 只要它自觉成熟到一定地步, 就必然会呈现为这样一 个过程或结构。审美范畴必然会反映当时的审美意识, 而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必然会 产生相关的范畴, 不管其概念表达形式是什么。否则, 这一民族审美意识的自觉程度 就大可怀疑了。如何寻找本民族美学范畴体系?以美学原理关 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基 本见解来归纳民族美学的范畴材料, 恐怕是最基本的思路。 2.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凸显本民族对人类审美活动的独特理解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项原则的参照下, 我们才容易发现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范畴, 比如“气韵”, “味”等, 它们分别是一些关于艺术思维、艺术内涵和艺术欣赏的重要而又独特的 美观念, 而整个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也正由它们所承载、印证。单个的范畴研究容 易使我们陷入就事论事的境地, 一旦同类型范畴被集中在一起, 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 就焕然显豁了。
儒 道 屈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进入自觉艺术审美阶段的第一个重要范畴。 实际上, 它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人类艺术审美对象的高度概括。 “意象”范畴的出现, 标志着中华民族艺术审美意识的初步自觉。 “意”与“象”结合在一起, 所揭示的正是人类艺术审美活动的 基本矛盾——具象与抽象间的矛盾。确实, 人类一切艺术审美对 象, 均由精神性内在情思意蕴与外在的感性表象这两部分构成。 因此, 意象范畴不仅揭示出人类艺术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 同时也 道出了其基本特征——感性。如硬要拿它与美学原理范畴比较, 那么它大致相当于“艺术形象”这一范畴。“意象”只是对人类 艺术审美对象的最抽象概括。中国古典 美学史上还出现了一系 列比“意象”更为具体的关于艺术审美对象的范畴, 如“情志”、 “形神”、“气韵”、“文质”、“情景”、“笔墨”、“骨肉” 等。我们以为, 它们与“意象”一样, 揭示的仍是艺术审美对象的 内在结构。因而, 根本地, 仍属于艺术审美对象范畴。但是, 由于 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艺术门类, 都带有门类艺术的具体的质的规 定性, 因而, 比之于“意象”, 它们对艺术审美对象的规定就显得 更为具体, 内涵也更丰富、更生动。它们与“意象”范畴是种属 关系, 是“意象”范畴这一属概念下的一组种概念, 比“意象”有 了更多的现实性。“意象”与“情志”等范畴在艺术审美对象范 畴内部又形成了一个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一.论“气” “气”在我国古代众多理论范畴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理论 形态和在它的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对我国古代文化特性的形成和 演变影响深远。正是这一概念,促成了我国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特 色。审美文化与“气”的生命属性有着血肉联系,它在古代审美 文化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1.“气”的美学特征 “气”从自然现象到形上本体再度哦说明和伦理的支柱,这一基 质直接决定了古代美学的特色。实现了中国审美的整体有机性, 我国古代处于“气”的统一观念下,则古代艺术的最高理想便是 能集音乐· 诗歌· 书法和绘画于一体。同时古典文化中常常也把 “气”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和生命的体验。 2.“气”的实现 艺术首先展示的是这种有“气”的生动意象,艺术的文本生成过 程,同时也是创作主体如何传输他所蕴含之“气”的过程。在接 受者那里就变成了接受者如何体味作品中的“气”的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礼乐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 和合的统治目的。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 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 —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 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1.儒家美学其来自有悠久坚实的历史根源,它是“礼乐传统”的 保存者,继承者和发展者 2.两千年来以儒家哲学为主体的华夏美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 问题,矛盾和冲突就已经孕育在这传统根源中。如果和处理社会 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如何处理天人关系如何理解 自然文化。。。。。即是一般美学的普遍问题,更是中国古典美 学的核心问题。
儒 道 屈
一。论“象” 1.观物取象 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进而成为艺术之象这是艺术创造者凭借 对客观自然的情感感受,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的升华与飞跃。 观物取象,则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基本运作方式。 2.意象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 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 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 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 物象。 诗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 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 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 示以意象。”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 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有两大任务: 一是空间上展示中国古典美学的静态 结构; 二是时间上展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个科学的中国古典 美学范畴体系,应该能同时宏观上实现这两大目标, 因此范畴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 充分注意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体系性即是逻辑性。古典美学范畴关系的梳理要能 呈现出审美活动的客观结构。这个客观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类审美活动的 共有结构, 古典美学诸范畴理应能覆盖人类审美活动各重要环节, 勾勒出这一活动 的基本轮廓, 由此而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规律。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 结构。古典美学范畴体系应该成为一座中国古典美学的微缩模型。具体地, 古典 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艺术构成、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各环节的基本思想应在这 里得到简明扼要的呈现, 而民族美学的整体特征也正是通过这个基本框架而获得 的。体系性即是历史性。古典美学范畴的梳理要能同时展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基 本过程。因此, 范畴间关系的排列, 不仅要照顾到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结构, 同时 也要照顾到诸范畴现实发生的时间顺序, 不能为逻辑而牺牲历史。
儒 道 屈
二。论“风骨” 风骨,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 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 的《文心雕龙》。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 录》。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 其二是“骨法用笔”。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 致的骨梗有力。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 “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 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风骨” 也被用于书法品评。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书法要录》)唐代张怀□ 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他说:“以风神骨 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 变化为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