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词法差异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习惯。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语法、语音、修辞手段等方面。

下面就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一、词汇1. 词汇量和构词法中文和英文在词汇量和构词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文是一个汉字文字,词汇量较大,而英语则是一个词汇量较小的语言。

中文的构词法主要通过字、词、词组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英语则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的变换来构词,例如happy(高兴的)→ unhappy(不高兴的)。

2. 文化价值的体现中英文词汇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

中文中的“家”和“爱”在词汇量和含义上都要比英文中的“family”和“love”更加丰富,反映了中文文化中对家庭和爱的重视。

二、语法1. 主谓宾的位置中英语语法结构有所区别。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的语言,句子的成分排列为主语+谓语+宾语,而英语是主谓宾的语言,句子的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

“我爱你”在中文中的表达为“我(主语)爱(谓语)你(宾语)”,而在英文中的表达为“I(主语)love(谓语)you(宾语)”。

2. 时态和语态的表示方式中英语言在时态和语态的表示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中时态的变化主要通过语序和词语的搭配来表示,而英文中时态的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变化和助动词的运用来表示。

语态方面,中文中的主动和被动的区分主要通过词语的表达来表示,而英文中主动和被动的区分则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

三、语音1. 声调的区别中文是一个声调语言,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而英语是一个非声调语言,重音的变化只会改变一个词的读音,而不会改变它的意思。

中文中的“ma”可以根据不同的声调分别表示“妈”、“麻”、“马”、“吗”等不同的意思,而英语中的“ma”只有一个读音,不会改变它的意思。

2. 元音和辅音的差异中英语言在元音和辅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的元音比较丰富,有多种单元音和复元音,而英文的元音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常见的单元音和复元音。

英汉间的语法差异与联系

英汉间的语法差异与联系

英汉间的语法差异与联系作为不同的语种,英语和汉语之间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语法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了解这些差异和联系,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其语法规则大致是相同的,如汉语中有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结构,英语中同样有这些结构。

这些语言结构的相同点,是我们搞好翻译的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于帮助我们有效实现英汉语法的衔接、提高翻译的质量大有益处。

下面就介绍几种差异,供大家参考。

一、词法的差异与联系英语与汉语词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的差异与联系英语与汉语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上,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没有很大的差异。

如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他们,在英语中有相应的you, I, he, (she, it), you, we, they等词与其对应。

另外,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有数和性的区别,英语中也有这些区别。

对于普通名词,汉语是没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的,数量只用数量词来表示。

而英语则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并且可数名词又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如:汉语“我校有700名学生。

”英语为“There’re seven hundred students in our school.”汉语“3瓶水”,英语为“three bottles of water”。

“学生”和“水”在汉语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英语中却发生了变化(students, water)。

2、动词的差异与联系汉语中的动词是不受人称和数的影响的,如汉语“我有一个小孩”“你也有一个小孩”“西蒙有3个小孩”这3句中的“有”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英语“I have one child.”“You also have one child.”“Simon has three children.”就发生了变化,Simon后面用的是has。

英汉差异的研究

英汉差异的研究

英汉差异与翻译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两门语言, 前者隶属印欧语系( Indo- European Language) , 后者属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Language ) 。

从词源(Etymology) 看, 英汉两种语言相距甚远。

英语和汉语虽然同属曲折变化( Inflection) 较少的分析性语言( Analyticallanguage ) , 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思维等不同, 英语和汉语在词法、句法、篇章结构诸方面皆存在显豁的差异, 特色鲜明。

恩格斯曾说: 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 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比较, 非常有助于英语学习和翻译实践。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巨大, 本文仅重点从句法层面对英汉语的主要特点和差异进行探讨, 并同时进行翻译实践的尝试。

一、英汉差异比较及翻译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 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语是一种意境( Artistic Concept ion ) 语言, 以神驭形,结构松弛, 多是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或独立单句, 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英语遣词造句讲究逻辑性,最忌流散疏放, 借助连接词、关系词、指代词等手段来凸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以形摄神。

语言学家曾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两者间的差异: 称英语句子为“葡萄型”结构, 汉语为“竹节型”结构。

英汉的形合、意合之别可以说是两者最根本的差别。

形合是明示, 意合是隐含, 在复句内,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译者了解了英汉这种句法差异, 英汉翻译时就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注意各自的特点, 译文才会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不留译痕和翻译腔( Translationese) 。

我们在翻译英语形合句时, 常可把原文的连接词和关联词等省略不译,而译成把各种逻辑关系隐含在句中的汉语意合句。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语音、语法、语义还是语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注意到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语音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发音方式显然不同。

英语语音重音明显,音调跳跃大,说话方式较为生动,而汉语则是音调平稳,声调调值不强烈。

这使得在英语中,强调和重要的信息能够通过重音和语调来表达,而在汉语中往往需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排列来表达。

在语音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应该是音调的问题,以免造成语义的混淆和误解。

在语法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突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强调语句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重视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英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汉语则有许多较为复杂的句式,例如长句和嵌套句。

此外,英文使用较为丰富的时态和语态,以表达不同时态和语态下的意思,汉语则采用了六个基本的时态和一个语态,语法相对较简单。

境外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被“主谓宾”和“时间状语位置在前”等语法要点所迷惑,在写作中常常出现字句不通或串行翻译等问题。

在语义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所指对象和词汇含义也有差异。

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使得词汇的选择更为灵活,而汉语中则以单音多义较为突出,同一字或短语有多种词义,含义较为丰富。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两个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差异,需要特别注意译文的意义和意义的区别。

在语用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场合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注重言辞优美、主题鲜明和说理严密,而汉语则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效果和表达的情感色彩。

英语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表达言简意赅的文字效果,而汉语则通过语言的细节表现情感。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文学性与口语性等语用差异也需要特别注意到。

总之,中英两个语言存在各种差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尽可能避免在翻译、写作等方面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姓名:孙雅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02班)指导老师:吕雪菊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及文化的载体。

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力求相互理解并达到共识。

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产生了各自的不同特点。

而语法作为一门语言的框架,对于每一门语言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就针对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进行浅显的分析。

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一些说不出缘由的问题等,而产生这一切差异的首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其次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到语法内部。

1.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而这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各自的语言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悟性,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想让人们马上了解,而是让人想一想后“悟”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要求用语要含蓄,不直接外露。

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重理性,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

例如唐代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斯去年。

”“人”,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几个,在汉语中都不必说出,留有不少回味和思考的余地,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境遇,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共鸣。

可是一着手要译成英语,就必须确定“人”是男还是女,是多个还是一个,这就为翻译增压了难度。

此外,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英美人重个体思维。

词汇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以部首来统率,所有的字以类相从,从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造字,而英语是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从事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例如:“水”旁的字,“河、海、湖、池、深……”一看就能知道这些字与水有关,而相应的“river、sea、lake、pond、deep……”从字形上根本看不出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就必须换一种思维来记忆。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摘要:语言学习难在翻译,翻译学习难在掌握语言之间的差异。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成为英汉互译的最大障碍。

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了解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不同之处,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译文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一、引言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

”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

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

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

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

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

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

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

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

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

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

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二、英语句子重心在前, 汉语句子重心在后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 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 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例如: His chief contribution was making me realize how much more than knowledge I had been getting from him. 他使我认识到,我从他那里学到的,远远不只是知 识,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八、英语偏爱简洁和替代, 汉语则偏爱重复
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上的一个明显差别是英语偏重简洁,善用替代语, 尽量避免重复,汉语则不厌其烦,偏爱重复,使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 节奏上富于美感,起到平衡句子结构的作用。
(一)英语常用代词替代已出现过的名词,汉语则多重复名词。例如: 1.Better be wise by the misfortunes of others than by your own. 从别人的不幸中吸取教训,比从自己的不幸中吸取教训更好。 2.Let us revise our safety and sanitary regulations. 让我们来修订安全规则和卫生规则吧。
七、汉语多用四字词组,英语则重简洁
汉语喜用四字词组,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 特别强调平衡美。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在谴词造句时不厌其“繁”地使用对仗、 排比等修辞手段,还煞费苦心地选用大量的四字词组。为了获得语言上的平衡 美,中国人大量使用前后两个部分为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往往其中的后半部 分仅仅是对前半部分意义上的重复、补充和强调。从语言形式上看,四字词组 寻求的是平衡和对称的美感和修辞色彩,以增强语言的渲染力,获得感人的效 果,如开天辟地、天经地义、粗心大意、理屈词穷等。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指中文和英文在语言结构、词汇使用、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音音素和语音规则的差异中文和英文在语音音素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中,音节的音质较为简单,音节中的声母和韵母构成了音节的基本重要部分。

而英文中,辅音相对较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形式也较为复杂。

英文的元音数量较多,元音的发音也比中文更加多变。

二、词汇差异中英语言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的词汇较为丰富,很多个词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一个字可以表示一个意义,也可以结合其他字形成词组,具有很高的词汇灵活性。

而英文的词汇相对较为简单,虽然英语也有同音或近音的词汇,但在一般情况下,同一个词只有一个特定的意义。

三、句法和语法差异中文和英文在句法和语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属于屈折语言,名词和形容词没有单/复数、性别、格的变化,这使得中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

而英文则属于有形态变化的屈折语言,名词和形容词的单/复数、性别、格等变化较多,使得英文的句子结构相对复杂。

四、文化差异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也造成了一定的差异。

中文表达更偏重于内涵,强调文化内涵的分享和传递,注重语言的修辞手法,而英文表达更注重事实表述,偏向于简洁和直接。

因为中英两个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的使用中也会出现一些行为规范的差异,例如语气的使用、尊称的使用等。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语音音素、词汇、句法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两个语言的历史文化差异以及语言的不同特点。

了解和体会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促进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汉词法差异及其原因
作者:吕娟王…文章来源:大学英语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9-30 9:30:39
摘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能部分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本文就英汉词法之间存在的几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其思维差异,阐述了研究英汉词汇差异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词法差异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1.引言
众所周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表达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词汇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奠定语言的基础。

因此一个人的词汇知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语言能力。

但不少二外学习者却发现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并不意味着语言运用能力强。

相反地还会出现用词不当、死搬硬套,学用脱节等现象。

究其原因是学习者对词汇没有深入了解,对两者的差异缺乏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文化特色;思维方式又影响语言,引导并支配语言的发展。

东西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时空观等方面的差异,使东西思维方式从总体上呈现不同的特征。

这种思维的差异性影响了英汉语言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基本要素——词汇的构成和使用。

所以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尤其要利用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排除母语思维的影响。

词汇学习也不例外。

2.英汉词法差异对比及其原因
(1)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那是因为在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自然客体和人类主体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英美人很重视客体意识,客体意识体现在他们的表达方式中。

而汉语则重视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例如:What happened to you?
你怎么了?
A great elevation overcame them.
他们欣喜若狂。

英语用“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来表达,而汉语是“什么人怎么了”。

英语以抽象名词和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却用人的行为做谓语,带有一些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辞色彩,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幽默感。

而汉语往往用人和比较确定的事物做主语。

例如: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都没有。

Beijing has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al events.
很多伟大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北京。

(2)综合和分析(synthetic vs. analytic)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别的,比如说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形态变化、词序、虚词是表达语法的三种方法,出于主题的需要,我们只讨论英汉在形态变化的区别。

首先我们看看构词形态,英语词汇有大量的前缀和后缀,比如说human这个单词,就有数种词缀,包括inhuman, humanism, humanity, humanly, humanitarian等。

汉语利用词缀构词仍处在发展中,无论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远不及英语。

接着是构形形态,汉语的代词没有形态变化,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主格、宾格或所有格;同一个名词可以表示单数或复数;同一个动词可以表示过去、现在或将来。

以“给”为例,英语对应的词有gives, ga ve, be giving, will give。

而汉语没有这类变化,一般通过借助词语,安排词序,隐含意义从整体来把握。

因此,英汉在构词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英语是具有形态变化的半屈折词,具有典型的综合语特征(也有分析语的特征);汉语是缺形态变化的孤立语,是分析语的代表。

英汉构词在这一方面的差异同样体现了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中国人习惯于综合概括,整体把握,不求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而西方人则往往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的制约。

还补充说明一点,汉语复合词构词法也有两点与英语不同:一是有不少词语以阴阳为序构成,如天地、男女、长幼等这些词体现了形式平衡,反映出汉民族的整体思维。

而英民族的语言思维特性是二项式逻辑,强调非此即彼常常忽略中间价值。

体现汉语思维特性的第二点是同义相构的现象比较多,如美好、道路、胡思乱想、循规蹈矩等。

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求和谐、求对称平衡的思维模式。

而英语中除了少数成语
如“wear and tear”(磨损)和一些拟声词如“ding-dong”外很少有同义相构现象,这也体现了英民族重分析的特征。

(3)抽象和具体(abstract.vs.concrete)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地增加了抽象名词的数量。

这些手段主要是用虚化词缀构词。

前缀和后缀都可以使词义虚化,其中后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比如,前缀:inter-互相:interplay,micro-微microcosm,trans-跨过transport,等等。

后缀有表示状态、性质的-ness,-ity等,表示主义、特征的-ism等,表示身份、状态的-hood,-ship等。

而汉语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重直接描述和具体描述。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因此汉语也没有词缀这样的虚化手段。

但是汉语中有丰富的形象词汇(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汉语常常借助这类生动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如:
lack of perseverance三天晒鱼,两天晒网
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
disintegration土崩瓦解
英语“虚”、“泛”、“暗”、“曲”、“隐”,通常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而汉语“实”、“明”、“直”、“显”、“形”,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事直接。

英汉表达法在这方面的区别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重抽象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重具体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的偏好使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往往通过对事物感性认识分析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而汉民族更习惯于使用具体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注重直接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

3.总结
各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构词方式,同样的事物、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能完美地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各种语言之所以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是因为受制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只能放在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中才能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在二外习的得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英汉词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准确判断其词义和内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词汇。

比较分析法,对外语学习和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曾建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外语和外语研究,2002,(5).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和外语研究,2002,(2).
[4]汪德华.英语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外语和外语教学,2003,(3). [5]彭家玉,扬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折射.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