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两种语言词汇对比

合集下载

中英对比赏析

中英对比赏析

中英对比赏析
中英两种语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它们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以中英两种语言为例,进行一些对比赏析。

首先是词汇的差异。

中文词汇丰富多样,常常会有多个词汇来表达一个意思,而英文则更加直接简洁。

例如,中文中的“喜欢”可以用英文的“like”来表达,而英文中的“beautiful”则可以翻译成中文的“美丽”、“漂亮”等多个词汇。

这种差异使得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情感和细节方面有所不同。

其次是语法的差异。

中文的语序是主谓宾的,而英文则是主谓宾或者主谓补。

这种语法差异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文中的“我爱你”可以直接翻译成英文的“I love you”,但是英文中的“我想你”则需要翻译成“I miss you”。

这种差异使得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时会产生困扰。

最后是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文注重于修辞和抒情,常常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而英文则更加注重于准确和简洁的表达。

例如,中文中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句充满情感和浪漫的表达,而英文中的“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则更加直接简洁。

这种差异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在文学和诗歌作品上的风格和特点。

总的来说,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中英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在学习和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时,我们应该注重于理解和尊重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且灵活运用。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英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多维度研究。

中英语言学术语的对比与翻译

中英语言学术语的对比与翻译

中英语言学术语的对比与翻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英两国的语言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交流中,不同的语言学术语会成为一个通行的桥梁。

但是,中英两国的语言学术语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翻译能力。

下面将针对中英两国的语言学术语做一个对比分析和翻译探讨。

一、词汇的差异1. 语音学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在中文中,语音学的翻译为“音韵学”,而在英文中则为“phonetics”。

虽然中英两种语言对应的词汇不同,但是在语音学研究中,中英两国学者所研究的问题是相似的,比如音素、音位论、声调、语音表征等。

2. 语法学在中文中,语法学的翻译为“语法学”,而在英文中则为“grammar”。

中英两种语言对应的词汇不同,但是在语法学研究中,中英两国学者所研究的问题也是相似的,比如句法、词法、语义等。

3. 语义学在中文中,语义学的翻译为“意义学”,而在英文中则为“semantics”。

虽然中英两种语言对应的词汇不同,但是在语义学研究中,中英两国学者所研究的问题是相似的,比如词义、句义、篇章意义等。

二、翻译实践中的问题1. 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也影响到语言学术语的使用。

比如中文中有“词性”这个概念,而在英文中则称为“part of speech”。

这种对应的关系,就需要翻译者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能掌握对应的翻译方法。

2. 术语学习翻译者需要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学术语,这就需要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语言变化和演化的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

3. 翻译方法中英两国的语言学术语差异较大,翻译者需要掌握不同的翻译方法。

比如,有些中文术语不能直接翻译成英语,需要通过解释和举例说明,来达到英语的表达效果。

此外,还需要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在确保语言准确性和通顺流畅的前提下,使翻译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三、结论中英两国的语言学术语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语言学研究中,中英两国学术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基本相同。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第二组)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第二组)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1. 概述对比两种语言,我们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及篇章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但是词汇在这之中似乎更具关键性,因为“语音只是词汇的包装或外衣,而任何语法问题到底就是词的用法问题。

”词算是一门语言比较基础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形态结构和意义的某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来分析一下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同。

2.英汉词汇系统特征对比2.1汉语1)汉字具有独特的方形结构,是一个非字母化书写符号系统。

象形- 表意-拼音是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三个层次,汉语长期停滞在表意阶段,有其本身的、特有的译音特征,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

(ideophonograph)2)汉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不够完备,音位结构(元音与辅音的组合)不可能明示。

3)汉字音与义的结合的视觉分辨率很高,同音异义字可由视觉分辨,如发音为“jing”的“井”、“颈”、“景”、“警”一看即知,不会混同。

即所谓“因形见义”。

4)音义视觉分辨率高导致词义分辨率很高,如“陈迹”与“沉寂”同音,但不会混淆。

5)汉字不具备形态发生学机制,因为汉字不是可以发生形态变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

汉字只能附加与粘合,也就是“简单对接”。

6)汉字与语素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即“字”就是“语素”,许多语素本身即词;词是语素(“字”)的附加或粘着。

能独立的语素(自由语素)结合叫附加,如“好看”;不能独立的语素(粘着语素)结合叫粘着,如“人民”。

2.2英语1)英语文字属于字母化语言书写符号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拼读性(按文字符号拼音),可识读性(即词性分辨率);可习性(即按可识读性来识字);可衍生性(即按原型派生、类比的属性)。

2)英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符号表音功能较强。

3)英语词的音义视觉分辨率不高,如well在孤立情况下分不清楚是“好”还是“井”。

英语不能在词一级因形见义。

其主要的、基本的功能是表音。

4)视觉分辨率地导致词义分辨率低。

如在孤立状态下permit(vt. 允许)与permit(n. 许可、许可证)很可能混淆。

英汉词汇差异的成因

英汉词汇差异的成因

浅析英汉词汇差异的成因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不断更新,词汇的发展日趋显著。

文章以词汇为切入点,从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及文化差异三方面对英汉词汇的不同进行成因分析,实现对英汉词汇差异根源的探究。

关键词:英汉词汇对比成因分析自然环境价值观念文化差异1.英汉词汇对比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更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英汉词汇差异根源于巨大的文化差异,笔者主要就词汇方面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形成英汉词汇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

2.形成英汉词汇不同的成因分析2.1自然环境不同一个国家的词汇传承源起并依赖于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的因素。

英国是个岛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因此有雨,和雾组成的词语特别多,如习语中的“be rained of”(无论情况如何),“come rain or shine”(因雨延期),“in a frog”(一无所知)“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完全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正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阴雨天多,人们对天气便产生了特殊的情感,所以更喜欢讨论天气方面的话题,中国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和你见面时会谈论天气,就像英国人在中国,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见面会问你:“你吃饭了吗?”在他们看来这句话的意思该是有意愿请他们吃饭而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寒暄。

在中国,见面打招呼常会说“你吃过了吗?”这已是习以为常,没有人会以为对方要请自己吃饭。

在中国,由于之前经济落后,吃饭问题是长期以来人人关心的问题,因此吃饭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话题,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这种问候成了习惯,一直沿用到现在。

还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西风”(west wind),英汉表达中都有“西风”,同样的西风,在两国的意思却迥然,两国人产生的联想必定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英国人来说,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时节,西风吹起,所以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总是和春天、生命的初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代表着暖和,象征着希望;而在中国,西风吹起,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西北风”,这时正值深秋或隆冬,天气变冷,百花残败,树木凋零。

英汉词义对比

英汉词义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09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思维的时候,就必须首先选择适当的词汇。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的两种语言,由于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影响,使语言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语言。

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对于词义的理解和掌握对英语阅读和翻译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从四方面对英汉词义对应关系方面予以浅析。

1.词义完全相等这类英汉词语多为专有名词、术语、普通名词等。

如:the Atlantic Ocean 大西洋,Japan 日本,Marxism 马克思主义,tank 坦克,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日sun ,月moon ,CIA (美国)中央情报局,smog 烟雾。

2.词义上只有部分对应这是因为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义范围比较窄,而英语词义比较灵活、丰富、多变。

如:cousin 表兄弟,straight 笔直,brother 兄、弟,aunt 阿姨、舅妈、姑姑、婶子、大妈,president 总统、主席、校长、议长、会长、社长,uncle 叔父、伯父、姑父、姨父、舅父,film 电影、胶卷、影片。

接下来以straight 为例,比较一下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1)He is a straight thinker.他的思路很有条理。

(2)to give a straight answer.给予坦率的回答。

(3)Please keep a room straight.请把房间收拾整齐。

(4)She tried to keep her back straight.她努力挺直后背。

还有些英汉词语在概念意义上是对应的,但在内涵意义上却是不对应的,如vinegar :醋(概念意义)有“不高兴,坏脾气”的内涵意义;醋(概念意义)有“妒忌”的内涵意义。

3.词义空缺很多汉语里的词义在英语中并不能找到相应对应的词义,就只能靠音译来解决,如:tofu 豆腐,hutong 胡同,yamen 衙门,litchi 荔枝,lama 喇嘛,Chinese Chao fan 中国炒饭,Kowtow 嗑头,kongfu 功夫。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作者:牟玉洁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1年第05期【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要想准确地表达词义,顺畅流利地表达原文含义,就必须清楚地掌握英汉双语词汇之间的异同,这就要求译者对双语文化有着较高的领悟与感应能力以及双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从这些差异着手,笔者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拥有的翻译实践经验,结合翻译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探讨词汇对比对翻译的影响,从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有英无汉或有汉无英三种词汇对比现象,分析英汉词汇的特点和不同,并总结归纳了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常使用的翻译方法,即音译、直译、阐释、增补、意译。

旨在通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本质含义,领会英语词汇的用法,从而有效地避免或解决在翻译过程中误译或漏译,实现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词汇;差异;对比【作者简介】牟玉洁(1997.05.30-),黎族,女,山东潍坊青州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研究生。

通过对比方法学习语言,有利于提高语言使用技能(王宗炎,2007)。

翻译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词汇,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决定了能否高效表达原文含义。

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乃至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词与词不完全对等的问题。

如果只是将英汉词汇一一对应翻译,就很容易造成译文语言不通顺,甚至是译文读者对原文的误读。

为了有效避免或解决翻译过程中的误译现象,提高翻译质量,通过比较的方法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词汇对比对翻译的作用在词义方面,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源语与译入语词义褒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两种语言词义的褒贬含义,还要区别其所指含义的广狭义,以及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差别。

另外,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两种语言的所指意义、语用意义都是完全对应的。

例如,按照中国人的理解,“羡慕”是中性词,也可用于褒义。

“嫉妒”是贬义词,表示心胸狭窄。

二、英汉词汇的主要差异

二、英汉词汇的主要差异

第二,在翻译时还应注意英语和汉语中介词搭配的习惯。例 如:“在阳光下”应译为“in the sun”而不是“under the sun”, “在床上”是“in bed ”,而不是“on bed”。 第三,要注意英语动词和不同的介词搭配时会产生不同的短 语动词,意义可能会相去甚远。 look after 照顾 look for 寻找 look at 看 take off 起飞,脱去 take sth. for granted 想当然 take…for… 误以为 take out 拿去 take in 吸入,接收,理 解
2)词的内涵意义不一样。 内涵意义即它们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某种联 想。 如汉语中的“荷花”一词在中国人的头脑里 就可能产生“出淤泥而不染”的联想,而英 语中的lotus flower就没有这种内涵意义;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意味着高洁淡雅, 而在有些西方文化中却具有“死亡”的内涵 意义。
同样,各语言中的颜色词也往往具有不同的 内涵意义。 如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黄”字常与天子联 系在一起,而在英语中yellow一词就没有这 种文化意义。 yellow dog 忘恩负义之徒 yellow journalism 耸人听闻的报道
英汉语的词义对比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把最广义的意义划分为7种不同 的类型: Denotative meaning 外延意义(即概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内涵意义 Stylistic meaning 风格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情感意义 Reflective meaning 联想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搭配意义 Thematic meaning 主题意义
关系代词是英语中特有的一类代词。在翻译含有关 关系代词 系代词的句子时,除了按照其功能把它们翻译成相 应的句子成分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译成并列句 Anna, who was here a moment ago, left this note. 安娜刚才来过,是她留下的这张条子。 将定语从句译成谓语 We used a plane of which almost every part carried some indi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我们驾驶的飞机几乎每一个零件上都有国家的标志。 省去不译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两种语言词汇对比
摘要: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方面的对比,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

证明两种语言在词汇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

从而也反映出两个国家在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差别。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diffe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vocabulary by a lot of data .I prove that they has so many difference in vocabulary. It also reflects that two countries of China and American have much difference in history and culture.
关键词:中英文对比;词汇
Keywords:differ of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引言: 英译汉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技巧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

因此,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比,从而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在翻译时才可运用这些特点,认真研究同一思想内容如何用不同语言形式来表达(即选词)。

因两种语言在词汇现象、词语搭配、词序上不同;句法上,在句子结构、句序、句子内容上也不同。

正文
一篇译文的水平怎样?那就要看译者的汉语、英语基础怎样啦?光会英语但母语(汉语)水平低也不成。

特别是专业翻译,在译文时对英语词义、句意都不知其在说什么?那必然出来的译文让人看不懂,选词、句意出错,译出的词句是外语的直白。

如:The Work of Running Water.
直白译出是:流水的工作。

专业人的译出是:流水的作用。

一.词汇现象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二.词分类
英汉词汇均分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英语实词分六类;汉语分七类,比英语多个量词。

虚词,英、汉语都分四类;汉语没冠词,英语没助词。

实词:英语实词:本身表示实在意思,在句子中可单独构成一定成,其可细分为六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

汉语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其又可细分七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代词,又细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副词,又细分为: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

虚词:英语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构成句子成分,只能起联系或辅助等作用。

其可细分为:介词、连词、冠词、感叹词。

汉语虚词: 没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用来表示语法意义。

如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等。

其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助词,又细分为: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时态
助词(如着、了、过)、语气助词(如吗、呢、吧)。

三.词的结构
英语词的构成:由词根、词干、词缀构成。

其含义如下:词根:词中最更本的不能加以分析的部分。

词干:是加后缀之前词根的变形。

如modify,mod,是词根;-fy是后缀。

有时,词根不变形,词根和词干是吻合的。

如shortly(不久)这里short既是词根又是词干。

词缀:加在词根的前头或末尾籍以改变词根含义的部分叫词缀。

如:connect(连接)—disconnect(拆开),则dis是前缀构成了新词。

又如:dark(黑暗的)(形容词)—加后缀ly,则darkly(暗中)(为副词)。

汉词的构成:由词素构成。

词素: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即在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最小的构词单位。

所谓“最小”是指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中是一个整体,不能再拆成更小的单位。

如工人,是一个词,它的词素应是工和人。

工这个词素还能拆吗?无论从语音和语义上还能拆吗?显然再不可拆啦!所以它们二者都是词素。

四.词汇上的差异
1、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 (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 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
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

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

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

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

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

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

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最有代表性。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

英国人以lion 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

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 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

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
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

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

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

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

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

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

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

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与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人。

3).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

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

在英汉两种语言风格和文化上的差异是,英语重客体,重形式上的逻辑关系;汉语重关系,重意合,重主体。

英语重客观事实;汉语重人际关系。

英语重精确汉语重含蓄。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语言文化特征上都代表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心理意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等广泛庞杂、内涵多彩丰富的方面。

而对英语和汉语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精神风貌,并且把这种“特点”和“风貌”真实地反映到汉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