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所有实验探究题汇总

八上物理必会实验探究题(七道)

一、斜面测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要使斜面保持(选填较大或较小)的斜度,目的:

4、影响结果:①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

②从下落点开始计时,若超过下落点才开始计时,则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给你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_.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

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二、转换法探究声音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声音音调越高

1、如图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

(1)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

(2)若增大拨动塑料尺的力度,会发现,会听到可以得到结论:

(3)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__发生改变.

(4)除了这个实验,还可以通过利用乒乓球和音叉来探究声音的相关规律。在听到声音的同时,可以看到乒乓球被弹起,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三、熔化与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

温度计的读数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⑤开始熔化,开始凝固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熔化的时间是min。

(2)在熔化过程中要热,在第2min 末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其中BC 段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态.

(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

,内能

(4)比较图中AB 段和CD 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

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5)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6)在做类似实验时,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四、水的沸腾(以例题总结)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6.请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的坐标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1.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1)用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那是因

为:。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厚的玻璃板做实验。(3)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

答:。

6.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多次实验,你认为应怎样多次实验?()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

7.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出现像。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填序号)。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环境申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的关系。

(4)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5)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_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___。

(6)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①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原因可能是什么?

②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7)小红做了几组实验,其中两次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物距/cm像距/cm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12.012.0等大

第二次15.015.0等大

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8)做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后,小岩展开了联想,为什么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请你帮他解释一下:

六、凸透镜成像规律

常规考点

①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这样做可使实验中的像都能成在。

②考察“测焦距”:测量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填“5cm”或“10cm”)。

③像随物体,随透镜移动的规律:比如如果蜡烛燃烧变短应该如何调节透镜,调节光屏

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移动。

④考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例:凸透镜(焦距10cm)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光屏上会出现清晰(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填“虚像”或“实像”)。光屏上(填写“有”或“没有”)像。

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

还应(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⑤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⑥不透明的物体遮住了透镜分析成像的情况

例: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的(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变暗.

(2)如图20所示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

使其在,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6)当烛焰距离凸透镜8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8)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1),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右)移。

(9)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10)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六、光的反射定律考点:

1、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光屏)、量角器。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

(2)硬纸板B的主要作用是:。

(3)量角器的作用是:。

2、进行实验:(1)白色硬纸板要在平面镜上。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

。这样做的目的是:

多次目的:

(3)以法线ON 为轴,将硬纸板B 面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

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此时,在纸板B 上

(选填“能”或“不

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4)若让光逆着OF 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就会逆着EO 方向(沿着OE 方向)射出。这个现象说明:

(5)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 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

七、密度的测量

天平的调节和使用:1、放:放在水平台面上

2、拔:将游码拔在左边的零刻度上。

3、调: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往左偏,螺母往右移。)

4、称:(左物右码),在称量过程中再也不能移平衡螺母。

5、读: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固体密度的测量(如石块)

1、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记为m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 1。;

③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并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记下量筒中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2。 表达式:1

2V V m

-=

石块ρ测量液体的密度(例如、盐水)

①在烧杯内装一些盐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 1;②把烧杯中的盐水向量筒中倒入一部分,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量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 2。

表达式:V

m m 2

1-=

盐水ρ测量液体密度时,如果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其体积,那么测量的密度>实际密度。

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

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如图16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依据图中的数据填人下表的空格中。

(3)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

3、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 0为37.4g;接着把酸奶倒人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 1,如图24所示m 1=____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人量筒中,如图25所示,V 奶=____cm 3

;则酸奶的密度ρ=____g/cm 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