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教学教材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浦口区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1 项目概况1.1 项目简介*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位置1.1.3 设计范围及内容1.1.4 项目建设基本信息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占地面积、项目类型、项目性质(如新建、改建)等1.2 区域概况简要介绍项目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城市气象、降雨、河湖水系、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海绵城市相关情况。
1.3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1.3.1 现状条件分析*周边水系的水位(常水位、排涝水位或防洪水位)、周边道路描述。
1.3.2 场地竖向设计*描述设计项目的整体场地设计高程范围、周边道路的设计高程等。
1.3.3 工程地质及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渗透性能、地下水位。
1.3.4 设计下垫面分析*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项目整体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计算。
1.3.5 绿化用地分析*分析整个场地的绿化用地特性、可做海绵设施的载体等。
1.3.6 地下空间概述*项目地下空间范围、地下空间顶板的高程范围及顶板覆土、分析对海绵城市的影响。
1.3.7 排水及内涝风险分析*对雨水管网概述(管径、走向、埋深)、小区雨水排口接入市政管道、对比小区与周围道路的竖向关系,分析是否存在内涝风险及积水点等1.3.8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总结*对上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2 设计依据、目标及技术路线2.1 设计依据2.1.1 国家及地方政策精简出主要的国家及地方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2.1.2 设计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专业资料2.2 设计目标2.2.1 上位规划解读*解读主要规划及地方文件、提取本项目相关的设计指标。
2.2.2 海绵城市设计指标*明确本项目相关的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暴雨重现期*、透水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内涝防治标准、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3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3.1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及技术路线*结合项目特点,概述本项目的设计基本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容,包括:规划背景,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容,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容。
1.3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2城市下垫面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分类类型。
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3城市面源污染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2.1.4合流制及其污染识别城市现状合流制区域及排水口、溢流口分布情况,分析城市现状合流制特征及溢流频次等现状合流制溢流污染情况。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模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说明书1 总则1.1 规划目的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的。
1.2 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自然空间格局保护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其他内容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
1.3 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1.4 规划依据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政策文件、规划等。
1.4.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4.2 规范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 年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 113-2011)其他相关规范标准1.4.3 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 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 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建城[2015]331 号)1.4.4 相关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水系、防洪、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供水、节水等专项规划。
1.5 规划原则1.5.1 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内容, 包括: 规划背景, 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 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1.3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内容。
1.4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内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内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2.1.2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 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 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3城市下垫面2.1.4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 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分类类型。
2.1.5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 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6城市面源污染2.1.7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 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宏观层面:以目标为导向,使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相协调统一;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方面问题。
微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具体问题。
(1)水安全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水环境建设和水生态建设: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环境问题(3)水资源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4)水文化建设:突出本地文化特色,使得城市建设记得住“乡愁”具体落实: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几个方面,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目的在宏观尺度:明确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格局,明确哪里能建、哪里要保护。
在城市尺度:明确海绵城市推进的具体路径;分析城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老城区系统方案(工程、指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提出新城区方案(工程、指标);划定管控分区,提出规划规划管控体系;分析建设适宜性,明确海绵城市适宜设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及要点【其中的对应部分请参考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第三章第十三条】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对应:(一) 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概述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概况1.3 上位规划概要1.4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2 现状分析2.1 基础特征分析:降雨、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的空间分布)、城市面源污染、合流制及其污染、土壤、地下水、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产汇流,降雨平衡)2.2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需求分析2.3 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第二部分规划总论与总体思路【对应:(二)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

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图集兰考县规划管理局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方针,推动兰考县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稳步有序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特编制《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6]6 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8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精神,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指导,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3条规划范围中心城区:《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确定的中心城区,包括兰考县老城区、规划新城区、产业聚集区,总用地面积约 65.24 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区:兰考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6.41 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兰考县城市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建设塑造兰考县新形象,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的发展战略,建设河畅岸绿、生态宜居的海绵兰考。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为 2020 年,远期为 2030 年。
第6条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结合中心城区地形图、水系规划、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及路网结构等资料,将中心城区划分为 7 个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包括兰阳河流域片区、饮泉河流域片区、清涧河流域片区、四干渠流域片区、浚仪河流域片区、迎宾河流域片区和青阳河流域片区。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信息一览表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5.5%;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4.9 公里。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一、城市基本概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
2.社会经济(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
2.径流特征3.洪涝特征(三)水资源状况1.水资源总量2.水资源开发现状(四)水环境质量状况1.现状水体环境2.水源地分布(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1.供水设施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3.排水防涝设施4.水利设施5.雨水调蓄设施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一)总体规划概述(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1.供水专项规划2.节水专项规划3.污水专项规划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5.防洪专项规划6.水系专项规划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三、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
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等。
(二)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四、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相关政策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3.其他标准参考(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一)总体思路(二)规划技术路线六、市域层面(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
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
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
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
一、项目背景
二、规划内容
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
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2相关规范标准
3相关规划
六、规划原则
1生态为本
2因地制宜
3统筹规划
4合理分区
七、规划目标
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
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
八、规划思路
第二部分项目概况
一、城市概况
1城市区位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
4水资源状况
5水环境状况
6水安全状况
7水生态状况
二、上位规划解读
第三部分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
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
1自然条件
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
二、主要问题分析
1水环境
2水安全
3水资源
4水生态
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
1水生态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水环境
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
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
3水资源
与水资源利用率
污水再生利用率
4水安全
排水防涝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
5制度建设
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
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
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
3生态保护策略
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
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
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
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
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水环境治理目标
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
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
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
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
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
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
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
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
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
分散污染源整治
重点污染产业整治
违规排污企业整治
八、建设时序
1近期建设重点
2中远期建设重点
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
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
1现状概况
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
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
前期工作基础
2主要问题
水安全
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
3建设目标
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
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
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
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
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
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
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
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
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
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
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
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
2道路与广场
设计要点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
3建筑与小区
设计要点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
4山体与绿地
设计要点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
第七部分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部门工作职责
2融资机制保障
预算内资金安排
推进PPP融资模式
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